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应运用自己的思维,结合教学经验,给学生创造多“看”、多“动”、多“说”、多“思”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数学课堂的最优化,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数学课堂;优化策略;高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知发展的直接源泉。”所以教师应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运用自己的思维方法,自由的、开放地去探究,让学生多“看”、多“动”、多“说”、多“思”,去再创造有关数学知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促进数学课堂的最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造“看”的机会,让学生有探究的力量
  教学成功与否,学习效果如何,取决于学生有效参与的程度。眼睛是思维的窗户,“看”是获得知识必要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课题的需要,给学生创造足够的观察机会,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感受数学的趣味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拥有的充满快乐、涌动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
  例如,在教学“数一数”时,一幅生动美丽的校园图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马上被画面中的人物形象、色彩及热闹场面吸引住了,非常高兴,津津有味地看起来。这时,我不急于把问题提出来,而是给他们一定的时间随意看自己想要看的,还可以说说图上有什么。当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后,我再提出要求:“这里还有许多数学知识呢!图上画的是什么?各有什么?你们找一找。”把学生的兴趣引到数学上,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观察,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所提的问题上,自觉地按教师的要求观察,我再适时地指导观察方法,有意引导他们按顺序观察。很快就找到了从数量“1”到数量“10”所表示的物体,如“1位老师”“1面红旗”“2位小朋友跳绳”“3位同学踢足球”等。这样分两个阶段进行观察,先让学生看自己想看的,再按要求深入观察,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随着知识点的增多,对观察的要求逐步提高,使他们的观察渐渐地由表及里,由粗到细,由局部到整体,学会了观察的方法。
  二、创造“动”的机会,让学生有发展的时空
  在实践中学习,即让学生动手操作获得知识,这是小学数学学科的要求。这时由于动作和思维密不可分,特別是小学生好奇好动,善于模仿。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在课堂上给学生留足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维,在思维中动手,让学生再动手,使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在具有丰富感知的基础上建立正确概念,形成科学的结论,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有利于学生探索、创新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比高矮”一课时,我先请两位身高相差较大的学生站在前面,让大家判断他们俩谁高、谁矮?学生一下子就能判断出来。紧接着,我又请了两位身高相差不大的学生站在前面让大家接着判断谁高、谁矮?这一下学生不容易判断出来,该怎么办呢?“比一比。”一个学生大声喊道。我紧跟其后,说道:“大家会比吗?同桌的两个小朋友可以相互比一比。”听到指令,学生立刻行动起来了。嘿,学生的想法还真多,有的背靠背站着比;有的共同靠着墙站,然后标个记号比;有的并排站着比……通过仔细的观察,积极的思考,得出了比高矮的方法。这样,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促进了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主动发展。
  三、创造“说”的机会,让学生有展示的天地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外壳。因此,教学中应加强“说”的训练,让每个学生都有口头表达的机会。其实,学生用语言表达的过程,也就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不仅有利于知识的巩固,更有利于思维的激活和发展。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时,我认真地写好教学设计,精心地制作了课件、准备了教具。满以为这堂课能按照我设计的路线取得成功。谁知,当我出示课题,学生却开始窃窃私语:讨论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有的把自己课前做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拆开又装上;有的把自己带来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拿起来观察。看到这情形,我话锋一转:“同学们,今天老师发现同学们对眼前的长方体和正方体都很有自己的见解,现在就请你们把它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吧!”结果,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从立体图形谈到长方体,再由特殊的长方体谈到正方体,气氛热烈而又融洽。学生把自己所知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描述得既详细又细致。最后,我又让学生通过同桌互说、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等多种形式试说,并归纳出最简练的语言来描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这节课学生就在不断的说中掌握知识。这种手到、脑到、口到的方法,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也增强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课的最终目标。
  四、创造“思”的机会,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在教学中不只要诱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更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为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有思考的机会,要尽量让学生去发现一些问题、研究一些问题、讨论一些问题、感悟一些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一种“我能行、我快乐”的感觉,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如,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我做了一个“测算”的实践活动:拿一个圆柱形茶叶盒,量一量它的底面积和高,再算出它的表面积。那该如何测量它的直径呢?充分创设操作和实践的机会,这时学生的情绪高涨,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于是出现了以下的操作:(1)用一根线绕茶叶盒一周,然后量出线的长度,用线的长度除以π就是直径。(2)先把茶叶盒的底面描画在白纸上,剪下这个圆对折,量出折线的长,就是直径。(3)把直尺上的零刻度线固定在茶叶盒底面边缘的一点,慢慢转动直尺,测量出的最长的距离就是直径。(4)让茶叶盒在白纸上滚动一周,再画出它的侧面展开图,由测量出的底面周长便可求出直径……自由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灵感,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使他们在探究中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喜悦。
  总之,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只要我们以人为本,给学生创造有效的观察、操作、表达和思考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他们在和谐的课堂中获取新知,相信会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学生也会得到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 福建省南安市柳城杏莲小学)
其他文献
科学家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推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想学好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现代数学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非形式
摘 要:在新课标下运用多元化教学,加强学法指导,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从而突出语文知识与能力目标,摆正教与学的关系,转化学困生。以多媒体教学设计促进教改创新,结合实际教学突出校本研究的重要性,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多元化;主体地位;能力目标;转化;校本研究  一、加强学法指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叶圣陶先生说:“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
新课标实施以来,课堂教学迎来了新的春天.但是随之而来也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那就是简单迎合新课程下的课堂模式,从而造成课堂教学表面繁荣、热闹,实则低效、无效的局面.这些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的共同任务,各学科教学内容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教育的素材,要把这些素材有机地渗透和融合到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之中.当前,中华优
中学生的过激行为是指在教育教学中由于某种因素、刺激而产生的与教育意图相违背的、反常的甚至是暴力的一种行为。这些行为多表现为强烈的逆反行为、极端的过激行为(包括自杀、破坏行为等),不能有效地用理智来控制,极端的还会触及法律、法规。中学生过激行为的频繁发生已严重影响教育教学的顺利实施及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学生出现过激行为,可以说是教育的悲剧。究其原因问题固然主要在学生,但细细分析,教师也有不可推卸
随着教育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人士关心的问题,老师和家长们都在为学生的未来所担心.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正在紧锣密鼓的展开,在新课改的热度不断升腾下,我们也看到了其中的一些
上英语课,习惯在ABCD的节奏中完成课堂教学。有幸欣赏一堂由天长小学教师执教的语文课,以及曹晓红校长的评课后,获益匪浅。试着将其语文教学的方式运用到英语教学中,感受到教
摘 要: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它有理性性质,也有人文特点。它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  关键词: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探究学习  一、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任务驱动教学  创新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跨学科。在计算机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起来,以多学科有机融合的任务(即任务驱动法)开展学习活动,并贯穿整个教学中,不但能使学生明确学
摘 要:通过对本校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从如何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入手,以达到使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收到事半功倍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改革;对策  一、计算机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经调查发现,目前我国计算机教育普遍存在教学方式呆板、教学内容滞后、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培养出来的只是一些具有一定书本知识,缺乏学习能力和学习主动性的毕业生,更不用说成为满足社会需要
提高教学满意度并不难,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视觉和听觉,引起注意,激发外在的兴趣爱好;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形成概念,渗透方法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满意度;教师本身要精心为学生设计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