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将背景资料作为个性化阅读教学资源,不仅能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还能体现个性化阅读鉴赏理念,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性阅读,提高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甚至作文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阅读教学;背景资料;个性化阅读
【作者简介】黄静,高级教师,成都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成都市优秀教师。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有的教师往往在探讨文章的中心思想时把与文本内容相关的背景资料生硬地“抛”给学生。而今,有的教师矫枉过正,以为文章的背景资料“限制了学生个性化阅读鉴赏”“不尊重读者的‘二次创作’鉴赏”,忽略了背景资料介绍。其实,新课标指导下的阅读教学若能灵活地利用背景资料资源,不仅有利于突破阅读教学的重难点,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而且能体现个性化阅读鉴赏理念,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师引导学生将探究背景资料与积累写作素材相结合,能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背景资料与个性化阅读
提到背景资料,教师往往会想到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写作背景”或课文题目的注释。的确,这些资料大多交代了每篇文章的写作缘起和时间,以及作者的身份、写作风格、成就、影响力等。《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背景”作了明确解释: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背景资料既应包括文章的写作背景,也应包括作者的创作风格、创作主张、生平事迹,以及作品简介、作品评价、作品影响等。这些内容有的与文本有直接联系,有的与文本只有间接联系,有的是教师教学用书中涉及的现成资料;有的是教师平时积累的有价值的资料。所有的资料内容从“发源地”采集,应具有丰富鲜活、精彩有趣的特点,而非单调的、陈旧的、枯燥无味的信息。它们无一例外,都能在阅读教学中对文本的理解和鉴赏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一般在探讨那些因时代久远,或因作者所处的环境恶劣不能直接表露其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题)的时候,教师们会介绍文章背景资料。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形成了一种认识:只有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同时结合作品所處时代的客观价值意义,文本的中心思想才能概括得完整和准确。因此,教师对背景资料的介绍往往要么千篇一律地成为一篇文章教学时的开场白,程式化地占据着每堂新课开启时的前5分钟,要么机械地作为每堂课教学的闭幕内容,呆板、严肃地主宰着新课结束前的5分钟。而到了新课程改革日渐深化的今天,背景资料的介绍在各种优质课、示范课、研讨课上几乎不见踪影。究其原因,有些教师认为,背景资料的介绍对于阅读鉴赏课来说有先入为主之嫌,传统的课前5分钟背景资料尤其让课堂的开启显得沉闷而过于严肃,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新课标所倡导的“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的要求难以实施,影响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阻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那么,是否没有背景资料的介绍这一约束,就能完成课程标准要求的“力求有自己的发现”这一个性化阅读目标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若有教师不分文体就对个性化阅读津津乐道,不分内容全盘抛弃背景资料,只能说他对阅读鉴赏理论、方法规律缺少必要的理性认识,仅仅是浅尝辄止而已。没有科学的理论、方法、规律指导的个性化阅读课堂,表面上看起来掌声雷动、热热闹闹,看似有自主学习,有主体鉴赏,有独特感受和体验的空间,实际上却最容易出现无目标、无重点、无线索的混乱场面。
我们究竟该如何理解个性化阅读?个性化阅读是指在一种自由安全的心理状态下的自主独立、各取所需、探究发现式的阅读,是一种走进作品,与作者直面对话的阅读,是一种自由抒发自己的感受,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的阅读[1]。走进作品与作者直面对话应该是个性化阅读的核心内容。因为作品和作者是文学四要素中的两个重要因素,它们和时代读者构成了阅读、解读文学作品不可缺少的四要素,并让阅读鉴赏的逻辑关系变得更严密。从作品创作的角度看,时代因素对作者的创作动机影响甚大,作品的艺术表现力由创作动机决定。解读作品艺术表现力的人是读者,而每个时代的读者解读又为这个时代建构阅读鉴赏评价体系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这些评价体系、标准反过来又影响着这个时代的创作。从读者解读的角度看,读者要读解作者创作的本意,就得先知晓作者的创作动机;而要明白作者的创作动机就要阅读影响作者创作动机的时代背景。这些严密的阅读逻辑决定了任何阅读鉴赏都不能脱离这四个文学要素。另外,个性化阅读中涉及的“各取所需”可以理智地认为是读者根据个人的知识积累、兴趣爱好,选择四要素中的某一要素进行深入探究,可以是影响作品发生的政治、经济、民俗,也可以是作者的遭遇、审美理念、创作本意,还可以是作品的语言、结构、意象、主题原型、艺术模式,甚至可以是结合读者自我生活阅历、生活积累,发展、补充作者本义,结合现实延伸作品反映的价值和影响,这些角度无一不紧扣文本中的背景资料。因此,只有遵循文学四要素的个性化阅读才符合阅读鉴赏的一般规律,才能达到新课标“力求有自己的发现”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过程中,要以尊重学生为前提,发挥充分指导、积极调动、适时而引、顺势而发的作用,而不是放任自流,让学生我行我素,无原则、无规律地对文本进行主观臆断,导致学生难以领悟作品所蕴含的真正意义和艺术魅力。
由此可见,教师对背景资料的介绍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关键的环节。它可以灵活、巧妙地穿插于每一个恰当的教学流程,可以化平淡为神奇,化沉闷为活跃,化冗长为精练。它还能有效地推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鉴赏,大大提高课堂效率。教师教学用书中没有的,教师平日阅读所积累储藏的背景资料,尤其能以崭新的面孔引发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
二、背景资料的导入策略
1在课前热身激趣时导入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按照理想,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不是诸如等级或往后的竞争等外来目标。也就是说,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是由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引起的,它具有迷恋性。它能像磁石吸铁一样吸引学生,使学生迷恋于学习,甚至“入魔”,主宰学生的整个心智活动[2]。即便是传统的课前5分钟背景资料介绍,若教师以兴趣为前提,想方设法把背景资料叙述得生动活泼,让学生把每一篇文章都品味得有滋有味。 比如《游褒禅山记》,它不同于一般的游记,全文描写山川风物均无精彩的笔墨,更多的是简省、质朴的因事说理。很多学生阅读起来兴趣不大。但王安石的诗歌《泊船瓜洲》却在诗歌理论界被传为佳话,这主要因为诗中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精心锤炼之事。学生若由此诗句得出“语要惊人先得深思熟虑”的道理,教师就顺势引出“为诗如此,那么生活呢?治学呢?”的话题,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前思考,最后点出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其实已经告诉了我们问题的答案作为讲读课的开场白,能有效激活学生寻找“深思慎取”这个道理的兴趣。由结论推导缘由,这样的文章品读起来自然就唇齿留香,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也会在积极的思维中荡漾开来。
2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切入
语文阅读教学的重难点往往在于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揣摩语句的含义,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中。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重难点还有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感受作品塑造的形象,体会其艺术表现力。因此,要真正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感情及塑造的文学艺术形象的特点,需要对作者的生平、政治观点、审美理念、创作本意等做一番了解或探究。那些离学生生活年代较久远的文章,涉及学生目前年龄段所不能体验到的生活内容,更是需要学生去探究影响作品发生或作品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等背景才能领悟透彻。
如韩愈的《师说》一文,教学重点之一是“学习作者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战的精神和勇气”。原文涉及这一精神和勇气的文字并不是显性的,两处直抒胸臆的感叹句“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隐约流露出韩愈的精神状态和复杂心境。若教师让学生反复诵读,大多数学生会读出无奈与抱怨之情。如果让学生深入鉴赏,从提炼“反抗意识”的层面去品味文本,他们就会无从下手。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只能是教师机械归纳,再全盘托出。其实,在教学《师说》之前,教师不妨布置学生阅读选修教材《唐宋八大家散文》中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文中有一段材料是一个精彩的生活镜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学生读到“奋不顾”“犯笑侮”“抗颜”这些词语时,会引发他们内心的震动,随之也会恍然大悟,就能读出韩愈在怨气冲天、无可奈何的语言基调里暗藏的愤怒之情,在嘲讽世人中暗含的一股不屈之气。其实,文本中有一些信息是隐性的,恰当地借助相关的背景资料能避免学生陷入晦涩的理解泥沼,避免在思维麻木、不知所云中进行所谓的“深度鉴赏”,陷入“个性化体验”的教学误区。
3在培养学生批判意识时拓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 此要求催生了课堂教学新的学习模式——批判式学习。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摸索、试验,欲通过最佳的途径或手段、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批判精神,使他们获得基本的研究方法,拥有初步的研究能力。毋庸置疑,批判意识的形成除了自我思索习惯的养成,还需借助外力。这个外力可以是课堂上或课后的小组交流、正误争辩,也可以是学生到图书馆、书店查寻文献资料,或者利用网络资源,选择并下载有用的信息。这种探究方式恰恰和让学生收集作者、作品、时代等相关背景资料,帮助他们更好地走近作者,更好地了解作品的内涵这一行为目标如出一辙。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有一个句子:“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赞颂秋的文字特别的多。”学生读到“颓废”二字,心里可能会嘀咕:颓废,意志消沉、精神萎靡的样子,处在这种精神状态的人肯定对生活失去热情,消极悲观,怎么能说此文是一篇赞颂秋的文字?在十四五岁的学生思维里,此文段应当是见秋而悲,见秋而怨的。因此,此句子较为矛盾的表达,的确会让很多学生心生疑惑。
其实,思考矛盾产生之时,就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好时机。要证实此观点有可信之处,就要例证中国文人学士那带着颓废色彩的特殊生活状态和特殊境况下的赞秋是一种自然的心情流露而非矛盾的刻意成文。要完成例证这个任务,有效的途径是查找背景资料。而这样的资料查阅無疑会丰富学生的认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学会探究和求证。对于《故都的秋》中的这句话,可用王维的《山居秋暝》来例证,可用欧阳修的《秋声赋》来论理,还可用刘禹锡的《秋词》来诠释,甚至可以从苏轼的《赤壁赋》延展开去,借题发挥,进行深刻的理解。苏轼因被新党指控诽谤朝廷,遭贬湖北黄州(今黄冈)写下了《赤壁赋》。文章以传神的笔墨,先写主客秋夜泛舟江上,置身水光月色之中的情景,飘然有羽化登仙之感。在这怡人的秋光之中,客人抒发了怀远吊古之情,感叹了人生的短暂;而主人即以变与不变的玄言哲理,对客人的消极悲观做了答辩。他认为,人生在世,各有机遇,应不重得失,唯有纵情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以求解脱。可见,作者在文中表现的是秋游长江所得到的乐趣,属于赞秋之情。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的旷达开朗的胸襟和超然自得的人生态度更让人起敬。那么,这样的赞秋如何与“颓废”和谐相处呢?其实,文中所谓的“颓废”还应该有另一层意思:寄情山水,放浪形骸,流连湖光山色。这些作者往往是志不得伸,抱负难以实现,只好借山水排遣苦闷,正所谓“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利用这样的背景能使学生的文化素养积淀得越来越深厚,鉴赏思维越来越开阔,越来越理性,使他们的阅读愈发显出自我的个性。
有关这句话的批判性思考,教师还可以展示作者创作时的一段背景资料: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国民党政府对外投降,对内镇压。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离开上海,避居杭州,过着游山玩水的隐逸生活。这期间,他写了大量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散文。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到达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写下《故都的秋》。寄情山水,排遣郁闷,也应当贯穿在《故都的秋》中,学生读完这段资料很快就会理解上文句子的意思,而理解 “颓废”和“赞秋”能和谐共处于一个人的情感也就水到渠成了。 4在内化写作素材时积累
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3]。课堂教学离不开阅读,每一篇文章的阅读都会有“营养”的吸纳。当这些“营养”积累到一定的量时,自然就会外显出来。而评价阅读“营养”吸纳的多少,价值的大小,当然离不开写作能力强弱的评价。
而当前,有一种说法甚为流行,即作文就是素材的整合。也就是说作文训练要重视教会学生收集整理素材。
素材从哪里来?怎样才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收集到新鲜的材料?一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多读经典著作,多关心时事,了解当前国内国外的社会生活,关注自然万物,捕捉身边的新鲜事,并且养成勤摘录、善整理的好习惯,让自己的写作内容包含胸怀天下的气度和关爱万物的情感。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俯身关注课本,从课本中收集和吸取作文的养料,并有意识地在作文情境中加以运用,以实践的方式内化素材,提高写作素质。这里的课本养料,既包括作者在作品中塑造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精彩纷呈的事件场面,又包括课本中隐藏的背景资料。这些背景资料一旦被捕捉、积累,并赋予其时代的新气息,或是挖掘其新内涵,提炼其新主题,将能有效解决学生素材缺乏新意、单调的问题。
将背景资料通过提炼内化为作文素材,写出精彩片断的例子不胜枚举。如教师教学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时介绍了唐太宗的“三镜”,就会有学生将之放入“认识自我”“借鉴”等写作话题中;教师教学《勾践灭吴》时介绍了蒲松龄铜镇尺上的勤学对联后,学生就会将之放入“执著”“勤勉”“立志”等话题写作中。
笔者相信,将阅读教学和写作积累相结合的课堂是高效的课堂。况且,将一个个背景資料变成经典素材,让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参与背景资料的体悟,依靠他们自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去梳理资料,这样的过程也是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过程。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通往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践路径不止一条,善假于物是有效的路径之一。在具体的文本阅读赏析中,科学选择、机智运用经得起考证的背景资料,会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参考文献:
[1]容理诚.高考作文呼唤个性化阅读[J].中学语文教学,2003(1):46.
[2]布鲁纳.教育过程[M].邵瑞珍,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关键词】阅读教学;背景资料;个性化阅读
【作者简介】黄静,高级教师,成都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成都市优秀教师。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有的教师往往在探讨文章的中心思想时把与文本内容相关的背景资料生硬地“抛”给学生。而今,有的教师矫枉过正,以为文章的背景资料“限制了学生个性化阅读鉴赏”“不尊重读者的‘二次创作’鉴赏”,忽略了背景资料介绍。其实,新课标指导下的阅读教学若能灵活地利用背景资料资源,不仅有利于突破阅读教学的重难点,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而且能体现个性化阅读鉴赏理念,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师引导学生将探究背景资料与积累写作素材相结合,能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背景资料与个性化阅读
提到背景资料,教师往往会想到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写作背景”或课文题目的注释。的确,这些资料大多交代了每篇文章的写作缘起和时间,以及作者的身份、写作风格、成就、影响力等。《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背景”作了明确解释: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背景资料既应包括文章的写作背景,也应包括作者的创作风格、创作主张、生平事迹,以及作品简介、作品评价、作品影响等。这些内容有的与文本有直接联系,有的与文本只有间接联系,有的是教师教学用书中涉及的现成资料;有的是教师平时积累的有价值的资料。所有的资料内容从“发源地”采集,应具有丰富鲜活、精彩有趣的特点,而非单调的、陈旧的、枯燥无味的信息。它们无一例外,都能在阅读教学中对文本的理解和鉴赏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一般在探讨那些因时代久远,或因作者所处的环境恶劣不能直接表露其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题)的时候,教师们会介绍文章背景资料。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形成了一种认识:只有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同时结合作品所處时代的客观价值意义,文本的中心思想才能概括得完整和准确。因此,教师对背景资料的介绍往往要么千篇一律地成为一篇文章教学时的开场白,程式化地占据着每堂新课开启时的前5分钟,要么机械地作为每堂课教学的闭幕内容,呆板、严肃地主宰着新课结束前的5分钟。而到了新课程改革日渐深化的今天,背景资料的介绍在各种优质课、示范课、研讨课上几乎不见踪影。究其原因,有些教师认为,背景资料的介绍对于阅读鉴赏课来说有先入为主之嫌,传统的课前5分钟背景资料尤其让课堂的开启显得沉闷而过于严肃,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新课标所倡导的“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的要求难以实施,影响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阻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那么,是否没有背景资料的介绍这一约束,就能完成课程标准要求的“力求有自己的发现”这一个性化阅读目标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若有教师不分文体就对个性化阅读津津乐道,不分内容全盘抛弃背景资料,只能说他对阅读鉴赏理论、方法规律缺少必要的理性认识,仅仅是浅尝辄止而已。没有科学的理论、方法、规律指导的个性化阅读课堂,表面上看起来掌声雷动、热热闹闹,看似有自主学习,有主体鉴赏,有独特感受和体验的空间,实际上却最容易出现无目标、无重点、无线索的混乱场面。
我们究竟该如何理解个性化阅读?个性化阅读是指在一种自由安全的心理状态下的自主独立、各取所需、探究发现式的阅读,是一种走进作品,与作者直面对话的阅读,是一种自由抒发自己的感受,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的阅读[1]。走进作品与作者直面对话应该是个性化阅读的核心内容。因为作品和作者是文学四要素中的两个重要因素,它们和时代读者构成了阅读、解读文学作品不可缺少的四要素,并让阅读鉴赏的逻辑关系变得更严密。从作品创作的角度看,时代因素对作者的创作动机影响甚大,作品的艺术表现力由创作动机决定。解读作品艺术表现力的人是读者,而每个时代的读者解读又为这个时代建构阅读鉴赏评价体系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这些评价体系、标准反过来又影响着这个时代的创作。从读者解读的角度看,读者要读解作者创作的本意,就得先知晓作者的创作动机;而要明白作者的创作动机就要阅读影响作者创作动机的时代背景。这些严密的阅读逻辑决定了任何阅读鉴赏都不能脱离这四个文学要素。另外,个性化阅读中涉及的“各取所需”可以理智地认为是读者根据个人的知识积累、兴趣爱好,选择四要素中的某一要素进行深入探究,可以是影响作品发生的政治、经济、民俗,也可以是作者的遭遇、审美理念、创作本意,还可以是作品的语言、结构、意象、主题原型、艺术模式,甚至可以是结合读者自我生活阅历、生活积累,发展、补充作者本义,结合现实延伸作品反映的价值和影响,这些角度无一不紧扣文本中的背景资料。因此,只有遵循文学四要素的个性化阅读才符合阅读鉴赏的一般规律,才能达到新课标“力求有自己的发现”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过程中,要以尊重学生为前提,发挥充分指导、积极调动、适时而引、顺势而发的作用,而不是放任自流,让学生我行我素,无原则、无规律地对文本进行主观臆断,导致学生难以领悟作品所蕴含的真正意义和艺术魅力。
由此可见,教师对背景资料的介绍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关键的环节。它可以灵活、巧妙地穿插于每一个恰当的教学流程,可以化平淡为神奇,化沉闷为活跃,化冗长为精练。它还能有效地推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鉴赏,大大提高课堂效率。教师教学用书中没有的,教师平日阅读所积累储藏的背景资料,尤其能以崭新的面孔引发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
二、背景资料的导入策略
1在课前热身激趣时导入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按照理想,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不是诸如等级或往后的竞争等外来目标。也就是说,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是由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引起的,它具有迷恋性。它能像磁石吸铁一样吸引学生,使学生迷恋于学习,甚至“入魔”,主宰学生的整个心智活动[2]。即便是传统的课前5分钟背景资料介绍,若教师以兴趣为前提,想方设法把背景资料叙述得生动活泼,让学生把每一篇文章都品味得有滋有味。 比如《游褒禅山记》,它不同于一般的游记,全文描写山川风物均无精彩的笔墨,更多的是简省、质朴的因事说理。很多学生阅读起来兴趣不大。但王安石的诗歌《泊船瓜洲》却在诗歌理论界被传为佳话,这主要因为诗中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精心锤炼之事。学生若由此诗句得出“语要惊人先得深思熟虑”的道理,教师就顺势引出“为诗如此,那么生活呢?治学呢?”的话题,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前思考,最后点出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其实已经告诉了我们问题的答案作为讲读课的开场白,能有效激活学生寻找“深思慎取”这个道理的兴趣。由结论推导缘由,这样的文章品读起来自然就唇齿留香,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也会在积极的思维中荡漾开来。
2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切入
语文阅读教学的重难点往往在于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揣摩语句的含义,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中。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重难点还有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感受作品塑造的形象,体会其艺术表现力。因此,要真正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感情及塑造的文学艺术形象的特点,需要对作者的生平、政治观点、审美理念、创作本意等做一番了解或探究。那些离学生生活年代较久远的文章,涉及学生目前年龄段所不能体验到的生活内容,更是需要学生去探究影响作品发生或作品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等背景才能领悟透彻。
如韩愈的《师说》一文,教学重点之一是“学习作者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战的精神和勇气”。原文涉及这一精神和勇气的文字并不是显性的,两处直抒胸臆的感叹句“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隐约流露出韩愈的精神状态和复杂心境。若教师让学生反复诵读,大多数学生会读出无奈与抱怨之情。如果让学生深入鉴赏,从提炼“反抗意识”的层面去品味文本,他们就会无从下手。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只能是教师机械归纳,再全盘托出。其实,在教学《师说》之前,教师不妨布置学生阅读选修教材《唐宋八大家散文》中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文中有一段材料是一个精彩的生活镜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学生读到“奋不顾”“犯笑侮”“抗颜”这些词语时,会引发他们内心的震动,随之也会恍然大悟,就能读出韩愈在怨气冲天、无可奈何的语言基调里暗藏的愤怒之情,在嘲讽世人中暗含的一股不屈之气。其实,文本中有一些信息是隐性的,恰当地借助相关的背景资料能避免学生陷入晦涩的理解泥沼,避免在思维麻木、不知所云中进行所谓的“深度鉴赏”,陷入“个性化体验”的教学误区。
3在培养学生批判意识时拓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 此要求催生了课堂教学新的学习模式——批判式学习。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摸索、试验,欲通过最佳的途径或手段、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批判精神,使他们获得基本的研究方法,拥有初步的研究能力。毋庸置疑,批判意识的形成除了自我思索习惯的养成,还需借助外力。这个外力可以是课堂上或课后的小组交流、正误争辩,也可以是学生到图书馆、书店查寻文献资料,或者利用网络资源,选择并下载有用的信息。这种探究方式恰恰和让学生收集作者、作品、时代等相关背景资料,帮助他们更好地走近作者,更好地了解作品的内涵这一行为目标如出一辙。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有一个句子:“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赞颂秋的文字特别的多。”学生读到“颓废”二字,心里可能会嘀咕:颓废,意志消沉、精神萎靡的样子,处在这种精神状态的人肯定对生活失去热情,消极悲观,怎么能说此文是一篇赞颂秋的文字?在十四五岁的学生思维里,此文段应当是见秋而悲,见秋而怨的。因此,此句子较为矛盾的表达,的确会让很多学生心生疑惑。
其实,思考矛盾产生之时,就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好时机。要证实此观点有可信之处,就要例证中国文人学士那带着颓废色彩的特殊生活状态和特殊境况下的赞秋是一种自然的心情流露而非矛盾的刻意成文。要完成例证这个任务,有效的途径是查找背景资料。而这样的资料查阅無疑会丰富学生的认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学会探究和求证。对于《故都的秋》中的这句话,可用王维的《山居秋暝》来例证,可用欧阳修的《秋声赋》来论理,还可用刘禹锡的《秋词》来诠释,甚至可以从苏轼的《赤壁赋》延展开去,借题发挥,进行深刻的理解。苏轼因被新党指控诽谤朝廷,遭贬湖北黄州(今黄冈)写下了《赤壁赋》。文章以传神的笔墨,先写主客秋夜泛舟江上,置身水光月色之中的情景,飘然有羽化登仙之感。在这怡人的秋光之中,客人抒发了怀远吊古之情,感叹了人生的短暂;而主人即以变与不变的玄言哲理,对客人的消极悲观做了答辩。他认为,人生在世,各有机遇,应不重得失,唯有纵情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以求解脱。可见,作者在文中表现的是秋游长江所得到的乐趣,属于赞秋之情。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的旷达开朗的胸襟和超然自得的人生态度更让人起敬。那么,这样的赞秋如何与“颓废”和谐相处呢?其实,文中所谓的“颓废”还应该有另一层意思:寄情山水,放浪形骸,流连湖光山色。这些作者往往是志不得伸,抱负难以实现,只好借山水排遣苦闷,正所谓“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利用这样的背景能使学生的文化素养积淀得越来越深厚,鉴赏思维越来越开阔,越来越理性,使他们的阅读愈发显出自我的个性。
有关这句话的批判性思考,教师还可以展示作者创作时的一段背景资料: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国民党政府对外投降,对内镇压。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离开上海,避居杭州,过着游山玩水的隐逸生活。这期间,他写了大量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散文。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到达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写下《故都的秋》。寄情山水,排遣郁闷,也应当贯穿在《故都的秋》中,学生读完这段资料很快就会理解上文句子的意思,而理解 “颓废”和“赞秋”能和谐共处于一个人的情感也就水到渠成了。 4在内化写作素材时积累
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3]。课堂教学离不开阅读,每一篇文章的阅读都会有“营养”的吸纳。当这些“营养”积累到一定的量时,自然就会外显出来。而评价阅读“营养”吸纳的多少,价值的大小,当然离不开写作能力强弱的评价。
而当前,有一种说法甚为流行,即作文就是素材的整合。也就是说作文训练要重视教会学生收集整理素材。
素材从哪里来?怎样才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收集到新鲜的材料?一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多读经典著作,多关心时事,了解当前国内国外的社会生活,关注自然万物,捕捉身边的新鲜事,并且养成勤摘录、善整理的好习惯,让自己的写作内容包含胸怀天下的气度和关爱万物的情感。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俯身关注课本,从课本中收集和吸取作文的养料,并有意识地在作文情境中加以运用,以实践的方式内化素材,提高写作素质。这里的课本养料,既包括作者在作品中塑造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精彩纷呈的事件场面,又包括课本中隐藏的背景资料。这些背景资料一旦被捕捉、积累,并赋予其时代的新气息,或是挖掘其新内涵,提炼其新主题,将能有效解决学生素材缺乏新意、单调的问题。
将背景资料通过提炼内化为作文素材,写出精彩片断的例子不胜枚举。如教师教学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时介绍了唐太宗的“三镜”,就会有学生将之放入“认识自我”“借鉴”等写作话题中;教师教学《勾践灭吴》时介绍了蒲松龄铜镇尺上的勤学对联后,学生就会将之放入“执著”“勤勉”“立志”等话题写作中。
笔者相信,将阅读教学和写作积累相结合的课堂是高效的课堂。况且,将一个个背景資料变成经典素材,让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参与背景资料的体悟,依靠他们自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去梳理资料,这样的过程也是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过程。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通往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践路径不止一条,善假于物是有效的路径之一。在具体的文本阅读赏析中,科学选择、机智运用经得起考证的背景资料,会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参考文献:
[1]容理诚.高考作文呼唤个性化阅读[J].中学语文教学,2003(1):46.
[2]布鲁纳.教育过程[M].邵瑞珍,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