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众所周知,写作的基础是阅读,而阅读升华则为写作,中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两部分就是阅读与写作教学,可以说是没有纯粹的阅读与写作教学存在的,二者应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本文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如何有效衔接初中阅读与写作教学展开了深入探讨,以为大家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写作教学
新课改明确提出,初中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应着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技能,对二者间的有效联系予以重视,利用恰当的手段实现有效衔接,进而既对教学成果起到有效强化结果,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与语文能力的增强,充分展现语文学科所具有的内涵和价值。所以,对于这一要求,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必须持续深入的探讨一些有效衔接之法,以将这一目标更好落实,创建坚实的基础,助力学生今后更高层次的学习。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写作积累丰富素材
就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初中生的阅读数量非常低。为此,初中语文教师需将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重任给担负起来,促进其阅读数量的提升,进而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新课标》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予以了强调,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很大的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率[1]。
比如,在教学《再塑生命》一课前,教师可要求学生集体朗读,当学生在朗读时,既能够相应的了解课文,也能够激发出他们的情感,能够帮助其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本课的学习中。之后,再在班级里开展以“再塑生命”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一一写出自己对生命的感悟 ,从而进一步丰富写作实践活动的素材。
二、积极构建读写有效衔接课型
此种课型同传统的聚焦文章情节、人物、情感的审美鉴赏课有所不同,其是以课内精彩篇章为基础,此类优美文章在我们的教材中非常多,以《紫藤萝瀑布》为例,教师在对此类型课文进行教授时,不得只以传统的三维目标为教学目标了,而应让学生在交流互动后,慢慢将一些写作方法掌握,如文中在对藤萝的盛开的花等景色进行描写时,便利用了诸多景物描写手法,如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写景顺序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等,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领悟和运用写作方法。此种课型通常分为品悟、分析、训练三个环节。品悟就是体悟文章的组织结构、语言表达特点、情感表达方法;分析即是教师引导学生对表达方法的作用、效果进行分析鉴赏;训练迁移分两个环节,即大迁移、小迁移,小迁移主要是写作训练个别表达手法,大迁移即为片段训练。
比如,第一环节,针对“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一句,学生品悟出运用了通感的手法。第二环节,我们便对该种手法进行学习。(1)对通感的内涵予以明确:所谓通感即是沟通起多种感官的感觉,利用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文学艺术创作与鉴赏中各感觉器官相互沟通。以“光亮”来说,也叫“响亮”,好像视觉与听觉相通。以现代心理学或语言学术语来说,这些均为“通感”。(2)对通感的外延予以拓展(举例):“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3)借助小组合作的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写出一个或两个通感句子。通过交流展示后便将小迁移环节完成,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创作积极性,之后再展开片段训练,紧密结合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如此取得了教学效果势必会非常理想。
三、拓宽阅读渠道,提高写作水平
广泛的阅读会获得更多的写作素材,初中生必读的书目包括课内外阅读资料。教师在把教材内容讲完后,可让学生适量地阅读和课文相近的文章,并就如何积累写作素材为其提供指导,教导他们正确选择阅读文章,为写作训练文章的立意打下基础,鼓励学生相互推荐优秀文章,并就课外阅读的心得体会进行交流,共享资源[2]。介绍一些写作技巧,如怎样运用素材、如何开头结尾等,当学生置身于宽松的交流环境中时,其思维将得到发散,也会迸发出写作灵感,进而自主地融合起生活主题和写作训练,熟练地联系起生活和学习内容。同时积极开展师生点评、生生互评,画龙点睛式的指教最容易把学生的写作兴趣给激发出来,并清楚的认识到自己写作中的优点与不足,在之后的写作中引起重视,这样便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有效衔接起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但鉴于这一问题十分復杂,所以就需要我们教师引起高度重视,并把课本的阅读资源给充分利用起来,将每读必写、写必所学的有效衔接落到实处,如此既能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文本,也可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黄智敏.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12(9):44.
[2]杨叶红.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与作文指导有效结合的探究[J]. 作文成功之路(下),2015,03(12):15.
(作者单位: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第二十二中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写作教学
新课改明确提出,初中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应着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技能,对二者间的有效联系予以重视,利用恰当的手段实现有效衔接,进而既对教学成果起到有效强化结果,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与语文能力的增强,充分展现语文学科所具有的内涵和价值。所以,对于这一要求,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必须持续深入的探讨一些有效衔接之法,以将这一目标更好落实,创建坚实的基础,助力学生今后更高层次的学习。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写作积累丰富素材
就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初中生的阅读数量非常低。为此,初中语文教师需将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重任给担负起来,促进其阅读数量的提升,进而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新课标》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予以了强调,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很大的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率[1]。
比如,在教学《再塑生命》一课前,教师可要求学生集体朗读,当学生在朗读时,既能够相应的了解课文,也能够激发出他们的情感,能够帮助其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本课的学习中。之后,再在班级里开展以“再塑生命”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一一写出自己对生命的感悟 ,从而进一步丰富写作实践活动的素材。
二、积极构建读写有效衔接课型
此种课型同传统的聚焦文章情节、人物、情感的审美鉴赏课有所不同,其是以课内精彩篇章为基础,此类优美文章在我们的教材中非常多,以《紫藤萝瀑布》为例,教师在对此类型课文进行教授时,不得只以传统的三维目标为教学目标了,而应让学生在交流互动后,慢慢将一些写作方法掌握,如文中在对藤萝的盛开的花等景色进行描写时,便利用了诸多景物描写手法,如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写景顺序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等,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领悟和运用写作方法。此种课型通常分为品悟、分析、训练三个环节。品悟就是体悟文章的组织结构、语言表达特点、情感表达方法;分析即是教师引导学生对表达方法的作用、效果进行分析鉴赏;训练迁移分两个环节,即大迁移、小迁移,小迁移主要是写作训练个别表达手法,大迁移即为片段训练。
比如,第一环节,针对“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一句,学生品悟出运用了通感的手法。第二环节,我们便对该种手法进行学习。(1)对通感的内涵予以明确:所谓通感即是沟通起多种感官的感觉,利用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文学艺术创作与鉴赏中各感觉器官相互沟通。以“光亮”来说,也叫“响亮”,好像视觉与听觉相通。以现代心理学或语言学术语来说,这些均为“通感”。(2)对通感的外延予以拓展(举例):“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3)借助小组合作的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写出一个或两个通感句子。通过交流展示后便将小迁移环节完成,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创作积极性,之后再展开片段训练,紧密结合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如此取得了教学效果势必会非常理想。
三、拓宽阅读渠道,提高写作水平
广泛的阅读会获得更多的写作素材,初中生必读的书目包括课内外阅读资料。教师在把教材内容讲完后,可让学生适量地阅读和课文相近的文章,并就如何积累写作素材为其提供指导,教导他们正确选择阅读文章,为写作训练文章的立意打下基础,鼓励学生相互推荐优秀文章,并就课外阅读的心得体会进行交流,共享资源[2]。介绍一些写作技巧,如怎样运用素材、如何开头结尾等,当学生置身于宽松的交流环境中时,其思维将得到发散,也会迸发出写作灵感,进而自主地融合起生活主题和写作训练,熟练地联系起生活和学习内容。同时积极开展师生点评、生生互评,画龙点睛式的指教最容易把学生的写作兴趣给激发出来,并清楚的认识到自己写作中的优点与不足,在之后的写作中引起重视,这样便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有效衔接起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但鉴于这一问题十分復杂,所以就需要我们教师引起高度重视,并把课本的阅读资源给充分利用起来,将每读必写、写必所学的有效衔接落到实处,如此既能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文本,也可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黄智敏.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12(9):44.
[2]杨叶红.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与作文指导有效结合的探究[J]. 作文成功之路(下),2015,03(12):15.
(作者单位: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第二十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