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

来源 :新作文·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506456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自gk7年前微信“朋友圈”上线,许多人就狂热地活在其中:拍美食、晒旅游、阅读签到、旅游打卡……并在朋友的点赞和评论中获得满足。传统生活中的恬淡而诗意的社交方式,在可量化的“朋友圈”里似乎变得简单起来。
  名师解题
  这是时评类材料,取材于鲜活的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思考人生。
  材料涉及一个中心内容——“朋友圈”,两个角度——晒朋友圈者和赞评者。可以从晒朋友圈者思考:是否应该晒朋友圈,应该怎么晒,晒朋友圈是为了分享自己的心情还是通过赞评找寻内心的存在感等。也可以从赞评者的角度考虑:赞评者是否出于真心?是不是点赞了就是朋友?朋友之间如果只有点赞没有批评,只有“捧”而没有建议,是否为真正的朋友?
  也可以抓住材料中的提示:“传统生活中恬淡而诗意的社交方式,在可量化的平台里忽然变得简单起来。”谈微信朋友圈的社交方式对传统社交方式的冲击,或者讨论传统社交方式(传统的朋友关系)与朋友圈的朋友关系(点赞之交)两者之间的异同。表明自己的选择,可以认同也可以否定,观点鲜明、言之有理即可。
  【佳作示范一】
  是朋友就转发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高二(1)班程当
  朋友圈中经常看到这样的文字,回答一长串兴趣爱好乃至感情经历等问题,再@几个好友要求他们转发并回答,最后加上一句“是朋友就转发”!(从朋友圈现象入题,且化大为小,明确本文讨论的朋友圈中的一类现象。)
  这种行为颇为可笑:判断友情是否深厚的标准竟是转发一条价值不明的文字!(点出该现象的实质。)
  当下,随着QQ、微信等社交平台的普及,对“好朋友”的定义从同历风雨的患难之情转变为@必转的点赞之交。这种价值观的改变是可悲的蜕变,使人与人间关系的日渐疏远。点赞之交不应提倡,检验友情是否深厚不应以是否转发为准绳。(由点至面,论述这种现象的普遍性,然后表明作者立场。)
  传统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向来是诗意且微妙的。嵇康与山涛同为竹林七贤,山涛从仕时嵇康曾愤然寄一纸绝交信表明不愿再与他为友。但嵇康临刑前,却对妻子儿女说,不用担心,山涛会抚养他们。事实上,后来山涛确实是这么做的。一千多年后的欧洲,爱因斯坦与玻尔是一对学术上的死敌,时常力图推翻对方的理论。但爱因斯坦死后,玻尔主动在追悼会上给予爱因斯坦最高的肯定和赞扬。这些友情恬淡诗意,惺惺相惜,能突破空间距离,摆脱世俗眼光,成为危難时的牢靠保障,关键时刻的真诚支持。(列举古代和外国的诗意且微妙的友情事例和点赞之交对比,指出这些友情才是真正的友情。)
  朋友圈的社交方式看似便捷,实则减少了人与人间的直接联系,甚至让许多人孤立起来。正如2016年国家摄影大赛上社会人文类金奖《深夜地铁》所展示的一般:幽暗的车厢内,手机的蓝光照亮了女孩的脸,但周围人的脸都隐没在黑暗之中。我们更加关注那个虚拟世界,却忘了身边的人。建立在数字代码上的关系未必坚固,过多地沉迷网络交往甚至导致我们渐渐失去现实中的关联。英国首位“孤独大臣”特雷西·克劳奇上任,目标是解决全英75%的人的有孤独感这一问题,因为在之前的调查中,近四分之三的英国人表示经常会感到孤独。(分析朋友圈点赞之交的危害:减少人与人之间的直接联系,让人们感到更孤独。)
  微信让远隔千里的人得以实时通信,也让咫尺之遥的两人沉默不语。点赞之交终究不是真正的友情,QQ火花也不过是意义不大的标志。现实生活中同甘共苦、同舟共济的关系,方是真正的友情。金庸笔下的侠客道友,“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般的诗意更令人神往。(这里,作者首先承认微信朋友圈有一定的价值,能让远隔千里的人实时通信,使得文章具有思辨性。但更重要的是,点出现实生活中同甘共苦的友情才是真正的友情。诗意的友情才更令人神往。)
  愿大家不再汲汲于点赞之交,放下手机,真心对待身边的人,收获真正的友情。(再次点题,指出应该怎么做。)
  【名师点评】
  本文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朋友这一问题,紧扣材料的提示思考,将朋友圈虚拟世界的朋友观和传统的朋友观对比:现代朋友圈中是点赞转发之交,传统生活中是危难之际出手帮助。然后分析朋友圈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直接联系,使人感到孤独。最后得出结论:不沉迷朋友圈中的点赞之交,真心对待身边的人,收获真正的友情。思路清晰,开合有度。
  本文虽然讨论现实社会现象,在素材使用上却比较灵活,既有古代的山涛和嵇康,又有外国的爱因斯坦和波尔,还提到了英国的首位“孤独大臣”,甚至金庸笔下的侠客道友……古今中外,皆有涉及,这使得文章内容丰富,可读性强。
  【佳作示范二】
  假装很幸福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高二(14)班 吴梦茹
  五年前,一个名日“朋友”的圈子将我们围在了一起。朋友圈里,美食风景无所不包,佳肴潮装满眼,乖宝萌宠霸屏……(列举朋友圈中晒幸福的现象。)
  久而久之,让人产生疑问:朋友圈中的你我仿佛欢乐无限,难道人人天天如此幸福吗?
  放眼真实的世界,事实并非如此,多的是苟且碌碌、夙兴夜寐。原来我们都在假装幸福。(将朋友圈中的幸福和现实生活中的碌碌相对比,指出在朋友圈中只是假装幸福。)
  这样的心理很容易理解,无非攀比虚荣。看见你过得比我滋润,于是焦虑不安,此时别无他法,可以凭借两三张照片、一段小资文来营造幸福的假象,博取一众点赞,向世人宣告:我很幸福。其实,这种为了博取存在感的“晒幸福”,只是反映了内心的空虚罢了。手机、电脑的普及使人际关系越来越疏离,信息量级增长加剧了人们内心的茫然。“晒幸福”实则是对虚荣的美化,对空虚的掩饰。(揭示在朋友圈中晒幸福的根源。)
  长此以往,必将形成两个完全脱节的世界。朋友圈里的我尽享多姿生活,现实世界的我却濒临崩溃边缘,幸福感越来越低。(指出在假装幸福时可能导致的危害。)
  那么,逃离朋友圈是否万事大吉了?其实换汤不换药。尽管跳出了微信的圈子,但如果仍怀着寻找存在感的心理,也不过换个地方换个方式假装幸福罢了。(进一步指出,远离朋友圈并非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
  朋友圈作为一个客观的存在,本质上并无利弊。一定程度上,它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平台让人们得以晒出自己的幸福,圈子的变质还是人心使然。无论在生活中还是朋友圈里,需要端正的是我们的心态,需要丰富的是我们的心灵。首先,要自信地晒出真实的幸福。真实的才是最美的,矫饰永远惹人生厌。如果真的邂逅了幸福值爆表的瞬间,大胆晒出来,不去在乎有多少人点了赞,不去在乎谁更幸福。其次,接受生活中的苟且,敢于从苟且里挖掘幸福。人活一世不可能时时顺风顺水,拥有幸福的能力其实就是发现幸福的能力。以平和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无所谓在朋友圈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辩证思考,承认朋友圈的优点。并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丰富自我心灵。)
  丰富自我的心灵,用真实的快乐填补内心的空虚。少一点矫饰,少一些假装幸福,圈里圈外,去发现,去感受,这才是幸福的真谛!(总结,强调观点。)
  【名师点评】
  本文从晒朋友圈者中假装幸福的心理切入,独特深刻,作者独具慧眼。全文从朋友圈的精彩丰富说起,朋友圈中展示的幸福和现实生活中的苟且对比,揭示晒幸福者的虚荣和内心的空虚。由此推论,长此以往,恐怕形成两个脱节的世界,幸福感降低。接着,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逃离朋友圈只是换汤不换药,真正需要改变的是心态,需要丰富的是心灵。全文顺着“摆现象——挖根源——指办法”的思路展开,间以部分“析危害”的语句。思路清晰,立意也颇有深度。如果素材再丰富些,现象呈现再具体些,文章就更加丰富了,说服力也能有所增强。
其他文献
英语写作一直是阻碍学生提高英语能力的瓶颈,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对工科院校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分析,试图找出问题之所在,进而找出应对措施。本文围绕英语学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目的探讨在全反式维甲酸(ATRA)、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2D3]的作用下,白血病细胞株SHI-1中多肽N-乙酰氨基半乳糖转移酶(ppGalNAcTs)和某些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GnTs)
在新课程教学的今天,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可以说,小学语文教学成在作文,败在作文。但是,目前小学作文教学并不乐观,特别是农村小学更为突出。许多学生
期刊
一、研究的目的与主题研究的目的是关注聋哑儿童的心理健康,培养新一代为社会化建设服务的有用人才。毕业后就在特教当班主任,回顾这几年的工作,想说的真是太多太多。班主任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回忆是一本深刻的笔记,承载着一生的喜怒哀乐。任时光匆匆,往事随风,故事里的那些人仍在我们的回忆中深刻地活着,美好如初,不曾忘却。发音:英式发音语速:155词/分钟使用方法:
《斜阳》是日本无赖派代表作家太宰治的战后代表作。太宰治(1909—1948)是日本无赖派文学作家。战后,他最先提出“无赖派”一说,并且在理论上进行阐述,在创作上加以实践。所谓“
介绍了CRT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及其所遇到的平板显示器件的竞争。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CRT and the competition of flat panel display devices it
某夜在家看电视,适逢映出五十年代后期拍摄的电影《林冲》,由于两个孩子从荧光屏上看过彩色戏曲影片《野猪林》,那里面的高衙内是鼻梁上抹了块白粉,走路也有点瘸腿的丑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