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它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认知能力,提出要改变学生过去那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新课程实验中,我结合我们校本的课题“小组合作的有效探索”,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探索。而小组讨论是小组合作的有效手段,除必须明确讨论目的外,还必须要选择时机,有针对地进行讨论。
1.创设情境中组织学生讨论
情境的创设在每节课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搭起新知铺垫搭桥。教学中,为了使此环节更贴近学生,我抓住新知教学的特点,让生在组内畅所欲言。如在教学“分一分”时,先请小朋友们8个三角形分成两堆,并说说分的结果(1个7个;2个与6个;3个与5个;4个与4个;),再说说哪种分法最公平……通过小组合作,人人动手分一分,说一说,对于“4个和4个的分法,是每堆的个数同样多”学生就有了充分认识,为学习新知“平均分”作了有力的铺垫。
2.开放型问题中引导学生讨论
开放性的题目,具有思考性强的要求,学生需要從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去思考,解答的过程或答案可难可易,从而在小组讨论中,让每一位学生去思考、去探索,还可以通过倾听组内同学的想法,得以更多的启示。例如:
如我在教学“分类”一课时,教师将颜色、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的几何形体分发到各个合作学习小组。在引导学生基本分辩出形状、大小、颜色不同之后,要求各组把这些形体分成几堆,并互相说说是怎样分的。当一个小组上台展示并介绍分法时,便引起了小朋友们的一场激烈争论。当该组发言人说到是按颜色分成两堆时,一学生立即反对说:“按颜色分只能分成两堆,分得太少,按形状分可以分很多堆”,争论的焦点便成了分多分少的问题了,脱离了分类的标准与方法。因此,我立即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评价,要求每个小组都说说自己的看法,一小组的发言人说:“我们认为按颜色分是对的,因为按颜色分就可以不管形状和大小了”。另一小组发言人说:“我们是按形状分的,按形状分可以不管颜色和大小了”。第三个发言人说:“我们觉得他们的分法都对,我们是按大小分的,按大小分可以不管颜色和形状了”……最后,教师肯定了小朋友的发言,并总结归纳了分类的方法。这样,使得数学课教学变得有血有肉,生气勃勃。
设计这样一些开放题,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既能克服按常规方法解题的思维定势,又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寻求最佳的解题方法的兴趣。
3.容易出错处引导学生讨论
有些知识尽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强调,但是学生在理解和应用时仍然免不了会出错。针对这些知识点,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避免错误的产生。如教学“10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我针对出错现象,让学生进行“争做小医生”的合作。
病状: 1 8
+ 3 2
4 0
在小组讨论后学生纷纷发言,最后经过小结整理如下:
病因:竖式中个位上的8+2满十了,应该向十位进1,十位上1+3得4后,没有加进上来的1。
治疗:十位1+3得4以后再加上进上的1应该是5,记住个位相加满十了,一定要向十位进1,进1后十位上别忘记要加上这个1。
4.思维受阻时引导学生讨论
由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差异或者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当遇到难点而使思维受阻或优秀学生提出新见解而其他大部分学生不理解时,教师又不能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发挥“集体”功能,通过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议一议”,在动脑、动口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认识过程,告别被动的聆听吸收。此时学生思维处于开放状态,经过广泛交流,能有效地使学生的认识趋于完善。例如教学“倍的认识”时,学生摆小棒:第一行摆2根小棒,第二行摆8根小棒,学生得出8里面有4个2,师就问学生:8是2的几倍?为什么?学生经过讨论,建立了倍的概念,学生在摆一摆、说一说中对倍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这样便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卸下通常师生个别问答中非常容易产生的思想包袱,使思维灵活开阔起来,讨论的过程便于体现学生的思维活动,而讨论的结果则进一步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为学生创设了民主、平等互帮互学的学习氛围,进一步完善学生健康的人格。合作学习、共同讨论,使学生人人参与,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团体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1.创设情境中组织学生讨论
情境的创设在每节课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搭起新知铺垫搭桥。教学中,为了使此环节更贴近学生,我抓住新知教学的特点,让生在组内畅所欲言。如在教学“分一分”时,先请小朋友们8个三角形分成两堆,并说说分的结果(1个7个;2个与6个;3个与5个;4个与4个;),再说说哪种分法最公平……通过小组合作,人人动手分一分,说一说,对于“4个和4个的分法,是每堆的个数同样多”学生就有了充分认识,为学习新知“平均分”作了有力的铺垫。
2.开放型问题中引导学生讨论
开放性的题目,具有思考性强的要求,学生需要從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去思考,解答的过程或答案可难可易,从而在小组讨论中,让每一位学生去思考、去探索,还可以通过倾听组内同学的想法,得以更多的启示。例如:
如我在教学“分类”一课时,教师将颜色、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的几何形体分发到各个合作学习小组。在引导学生基本分辩出形状、大小、颜色不同之后,要求各组把这些形体分成几堆,并互相说说是怎样分的。当一个小组上台展示并介绍分法时,便引起了小朋友们的一场激烈争论。当该组发言人说到是按颜色分成两堆时,一学生立即反对说:“按颜色分只能分成两堆,分得太少,按形状分可以分很多堆”,争论的焦点便成了分多分少的问题了,脱离了分类的标准与方法。因此,我立即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评价,要求每个小组都说说自己的看法,一小组的发言人说:“我们认为按颜色分是对的,因为按颜色分就可以不管形状和大小了”。另一小组发言人说:“我们是按形状分的,按形状分可以不管颜色和大小了”。第三个发言人说:“我们觉得他们的分法都对,我们是按大小分的,按大小分可以不管颜色和形状了”……最后,教师肯定了小朋友的发言,并总结归纳了分类的方法。这样,使得数学课教学变得有血有肉,生气勃勃。
设计这样一些开放题,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既能克服按常规方法解题的思维定势,又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寻求最佳的解题方法的兴趣。
3.容易出错处引导学生讨论
有些知识尽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强调,但是学生在理解和应用时仍然免不了会出错。针对这些知识点,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避免错误的产生。如教学“10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我针对出错现象,让学生进行“争做小医生”的合作。
病状: 1 8
+ 3 2
4 0
在小组讨论后学生纷纷发言,最后经过小结整理如下:
病因:竖式中个位上的8+2满十了,应该向十位进1,十位上1+3得4后,没有加进上来的1。
治疗:十位1+3得4以后再加上进上的1应该是5,记住个位相加满十了,一定要向十位进1,进1后十位上别忘记要加上这个1。
4.思维受阻时引导学生讨论
由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差异或者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当遇到难点而使思维受阻或优秀学生提出新见解而其他大部分学生不理解时,教师又不能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发挥“集体”功能,通过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议一议”,在动脑、动口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认识过程,告别被动的聆听吸收。此时学生思维处于开放状态,经过广泛交流,能有效地使学生的认识趋于完善。例如教学“倍的认识”时,学生摆小棒:第一行摆2根小棒,第二行摆8根小棒,学生得出8里面有4个2,师就问学生:8是2的几倍?为什么?学生经过讨论,建立了倍的概念,学生在摆一摆、说一说中对倍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这样便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卸下通常师生个别问答中非常容易产生的思想包袱,使思维灵活开阔起来,讨论的过程便于体现学生的思维活动,而讨论的结果则进一步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为学生创设了民主、平等互帮互学的学习氛围,进一步完善学生健康的人格。合作学习、共同讨论,使学生人人参与,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团体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