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链动式”阅读共同体是集家、校、生三方力量自由组成的阅读组织模式。通过师长与初中生共读行为,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心灵共成长的多维目标。为了确保活动能够顺利有效的开展,需要思考组织者、组织形式和书籍筛选等多方面的问题。
思考一:教师主导,家长引领
“链动式”阅读共同体是在普通阅读共同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参与面更为广泛的自发性的阅读组织,其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语文教师作为专业的从业者所面对的不仅是自己的学生,还有阅读能力参差不齐的家长群体。因此,教师从一开始就要从书籍的选择,阅读的监督和指导,交换阅读的体会,敦促学生完成读书感悟,搜集资料多方面参与组织活动。在此过程中完成和家长、孩子一样的阅读任务并和家长互动,对学生的读书笔记做适时的点评,保持家长和孩子的参与热度。如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出现问题,还需积极调整方案,推进活动的顺利开展。
“链动式”阅读共同体是自由组合的组织,但是鉴于参与者以家长和孩子为主且人数较多,较为合理的还是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读书活动。教师精力有限,无法兼顾到每个小组的需求,因此要充分发动爱读书,有能力,有经验的家长担任小组长配合教师开展读书实践。在本次课题研究中,某班级的书会就是由教师发起号召,热心家长积极策划下成立的。在书会中我们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活动让学生和家长体验阅读的乐趣,经过此次活动,第一期的读书活动反响良好。我们也感受到如果有学生的家长作为陪伴者一起阅读,作为学生的领路人,引领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展活动,那么教学的效果将会事半功倍。
思考二:精选书籍文章
“链动式”阅读共同体旨在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营造家庭阅读氛围,增进亲子关系的多维目标。因此,我们在选择共读书籍上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要与课本具有关联性。课本在编排上比较符合学生的阅读和认知水平。课外阅读应该是在课内阅读基础上的迁移和延伸,选择与课本主题相关的书籍更利于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如有反映珍惜亲情主题的《背影》,就可以筛选出龙应台的《目送》;关于感恩母爱,珍爱生命主题的《秋天的怀念》,推荐延伸阅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关于民俗风情的《春酒》,拓展阅读汪曾祺的《人间草木》。以教材定基调,消除阅读的陌生感是提高阅读效率和能力的有效手段。
其次,要兼顾成人和学生的阅读需求。青春期是学生整个成长阶段中最跳跃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学生往往既成熟又幼稚,既懂事又任性,既冷漠又贴心,他们时常陷入矛盾和自我否定之中拒绝和家长沟通。基于这样的年龄特征,所选择的书籍必须承载起沟通桥梁的功用。譬如,龙应台的书籍《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就十分符合这个标准。一次线下阅读分享会中,一对母女就《目送》中《年轻过》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女生为母亲朗读书中的文字,诉说自己的苦恼,而母亲也回忆青春期时自己的状态给予她积极的回应,最后达成共识,所有的矛盾根源就是“爱”。唯有大家都能接受的书籍,才能让家长和孩子安静的阅读。
再次,要能反映社会现实,有助于拓展阅读视野。学生长期在学校中,接受的知识面极其有限,所以我们在选择读物的时候要考虑到初中生不仅要阅读文本,更要阅读社会。有选择地阅读反映社会现实的书籍,是在教师、家长、孩子有话聊之后的层次提升。师长凭借已有的人生阅历,运用知人论世或者由事及理的阅读方法,深度参与阅读实践,帮助学生理解文字背后的现实意义,不仅有助于对文本本身的理解,而且能够促进初中生的心灵成长。在研究过程中,研究对象陈静同学由教师引导,从余华的讽喻性小说《第七天》开始,在母亲鼓励下主动地去阅读余华的另外两部小说《兄弟》《活着》和卡勒得·胡塞尼的现实主义小说《追风筝的人》,涉猎面不断变广,也渐渐懂得去思考生命、尊严、人性等深层次的主题,从而实现了阅读能力和心灵的双重收获。因此,我们可以看出,选一本有深度的好书,是师生家校共读的需要,更是初中生成长的需要。所以我们在选择读物的时候一定要严选。
思考三:实践方式的多样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了很多学生在学习的时候缺少主动性,因此丧失了学习兴趣。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实践活动,是实现高效课堂的主要方式。所以,在网络信息时代势必要充分利用多种方式开展活动,这既是个体的需求也是时代的要求。为此,课题组跳出传统模式,活动的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灵活性的特点。我们所做的主要措施有以下三点:
1.线上打卡
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阅读共同体也应适应时代特征利用网络的便捷高效开展活动。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三位教师不约而同地利用微信“小打卡”程序,积极开展共读实践。教师、家长在阅读过后打卡上传当天的阅读心得和照片,如果不能按照要求完成打卡,那么将被管理员踢出打卡群。这样的尝试不仅高效地利用了时间而且便于成年人自我督促主動阅读,为孩子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有助于营造家庭阅读环境。
2.线下阅读分享会
阅读共同体应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读书会,家长、孩子必须同时出席,分享读书感悟,教师做适当的点评。这一环节是对线上活动的补充,也是自我阅读能力的展示。每一个参与家庭都要认真阅读,积极准备努力将精华呈现于众,从而使阅读活动充满仪式感,促进阅读实践更有效的落实。
3.书面阅读报告
在家里,家长共读打卡敦促阅读;在学校,教师必须发挥敦促作用,通过布置周记、读后感等形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活动有序扎实的进行。这一措施,对于那些较为懒惰、应付的学生尤其重要。教师在批改过程中,与学生交流所得,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发挥了扎实有效的作用。
阅读共同体的活动不必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只要能促进阅读兴趣的提高、阅读习惯的养成便都可以积极地利用起来。
在对语文阅读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课堂的现有教学方式已经远远无法满足现实社会的需要。因此,想要解决学生不爱阅读却又不得不阅读的矛盾,就必须要发挥教师的智慧,团结家长的力量,将阅读延伸至课外。在教师主导,家长引领,学生参与三位一体的“链动式”阅读共同体中,成年人为学生树立榜样,调动其积极性,培养阅读习惯,使学生从被动转变为主动,从而真正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由于阅读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家,父母和孩子,在共读一本书的时候必然会产生思想上的碰撞。由此,也能进一步促进两辈人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家庭氛围也会更加融洽。
只要全面地思考活动中的人(参与者),内容(书籍)和方法(活动形式)等核心问题,“链动式”阅读共同体就能够顺利开展,这也是值得推广的模式。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361003)
思考一:教师主导,家长引领
“链动式”阅读共同体是在普通阅读共同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参与面更为广泛的自发性的阅读组织,其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语文教师作为专业的从业者所面对的不仅是自己的学生,还有阅读能力参差不齐的家长群体。因此,教师从一开始就要从书籍的选择,阅读的监督和指导,交换阅读的体会,敦促学生完成读书感悟,搜集资料多方面参与组织活动。在此过程中完成和家长、孩子一样的阅读任务并和家长互动,对学生的读书笔记做适时的点评,保持家长和孩子的参与热度。如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出现问题,还需积极调整方案,推进活动的顺利开展。
“链动式”阅读共同体是自由组合的组织,但是鉴于参与者以家长和孩子为主且人数较多,较为合理的还是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读书活动。教师精力有限,无法兼顾到每个小组的需求,因此要充分发动爱读书,有能力,有经验的家长担任小组长配合教师开展读书实践。在本次课题研究中,某班级的书会就是由教师发起号召,热心家长积极策划下成立的。在书会中我们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活动让学生和家长体验阅读的乐趣,经过此次活动,第一期的读书活动反响良好。我们也感受到如果有学生的家长作为陪伴者一起阅读,作为学生的领路人,引领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展活动,那么教学的效果将会事半功倍。
思考二:精选书籍文章
“链动式”阅读共同体旨在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营造家庭阅读氛围,增进亲子关系的多维目标。因此,我们在选择共读书籍上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要与课本具有关联性。课本在编排上比较符合学生的阅读和认知水平。课外阅读应该是在课内阅读基础上的迁移和延伸,选择与课本主题相关的书籍更利于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如有反映珍惜亲情主题的《背影》,就可以筛选出龙应台的《目送》;关于感恩母爱,珍爱生命主题的《秋天的怀念》,推荐延伸阅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关于民俗风情的《春酒》,拓展阅读汪曾祺的《人间草木》。以教材定基调,消除阅读的陌生感是提高阅读效率和能力的有效手段。
其次,要兼顾成人和学生的阅读需求。青春期是学生整个成长阶段中最跳跃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学生往往既成熟又幼稚,既懂事又任性,既冷漠又贴心,他们时常陷入矛盾和自我否定之中拒绝和家长沟通。基于这样的年龄特征,所选择的书籍必须承载起沟通桥梁的功用。譬如,龙应台的书籍《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就十分符合这个标准。一次线下阅读分享会中,一对母女就《目送》中《年轻过》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女生为母亲朗读书中的文字,诉说自己的苦恼,而母亲也回忆青春期时自己的状态给予她积极的回应,最后达成共识,所有的矛盾根源就是“爱”。唯有大家都能接受的书籍,才能让家长和孩子安静的阅读。
再次,要能反映社会现实,有助于拓展阅读视野。学生长期在学校中,接受的知识面极其有限,所以我们在选择读物的时候要考虑到初中生不仅要阅读文本,更要阅读社会。有选择地阅读反映社会现实的书籍,是在教师、家长、孩子有话聊之后的层次提升。师长凭借已有的人生阅历,运用知人论世或者由事及理的阅读方法,深度参与阅读实践,帮助学生理解文字背后的现实意义,不仅有助于对文本本身的理解,而且能够促进初中生的心灵成长。在研究过程中,研究对象陈静同学由教师引导,从余华的讽喻性小说《第七天》开始,在母亲鼓励下主动地去阅读余华的另外两部小说《兄弟》《活着》和卡勒得·胡塞尼的现实主义小说《追风筝的人》,涉猎面不断变广,也渐渐懂得去思考生命、尊严、人性等深层次的主题,从而实现了阅读能力和心灵的双重收获。因此,我们可以看出,选一本有深度的好书,是师生家校共读的需要,更是初中生成长的需要。所以我们在选择读物的时候一定要严选。
思考三:实践方式的多样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了很多学生在学习的时候缺少主动性,因此丧失了学习兴趣。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实践活动,是实现高效课堂的主要方式。所以,在网络信息时代势必要充分利用多种方式开展活动,这既是个体的需求也是时代的要求。为此,课题组跳出传统模式,活动的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灵活性的特点。我们所做的主要措施有以下三点:
1.线上打卡
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阅读共同体也应适应时代特征利用网络的便捷高效开展活动。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三位教师不约而同地利用微信“小打卡”程序,积极开展共读实践。教师、家长在阅读过后打卡上传当天的阅读心得和照片,如果不能按照要求完成打卡,那么将被管理员踢出打卡群。这样的尝试不仅高效地利用了时间而且便于成年人自我督促主動阅读,为孩子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有助于营造家庭阅读环境。
2.线下阅读分享会
阅读共同体应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读书会,家长、孩子必须同时出席,分享读书感悟,教师做适当的点评。这一环节是对线上活动的补充,也是自我阅读能力的展示。每一个参与家庭都要认真阅读,积极准备努力将精华呈现于众,从而使阅读活动充满仪式感,促进阅读实践更有效的落实。
3.书面阅读报告
在家里,家长共读打卡敦促阅读;在学校,教师必须发挥敦促作用,通过布置周记、读后感等形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活动有序扎实的进行。这一措施,对于那些较为懒惰、应付的学生尤其重要。教师在批改过程中,与学生交流所得,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发挥了扎实有效的作用。
阅读共同体的活动不必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只要能促进阅读兴趣的提高、阅读习惯的养成便都可以积极地利用起来。
在对语文阅读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课堂的现有教学方式已经远远无法满足现实社会的需要。因此,想要解决学生不爱阅读却又不得不阅读的矛盾,就必须要发挥教师的智慧,团结家长的力量,将阅读延伸至课外。在教师主导,家长引领,学生参与三位一体的“链动式”阅读共同体中,成年人为学生树立榜样,调动其积极性,培养阅读习惯,使学生从被动转变为主动,从而真正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由于阅读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家,父母和孩子,在共读一本书的时候必然会产生思想上的碰撞。由此,也能进一步促进两辈人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家庭氛围也会更加融洽。
只要全面地思考活动中的人(参与者),内容(书籍)和方法(活动形式)等核心问题,“链动式”阅读共同体就能够顺利开展,这也是值得推广的模式。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36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