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贯穿着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学生获得良好的计算技能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而计算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获得数学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反复练习达到的。需要我们老师从他们入学时就应该认真培养的。面对大多数的小学生的计算困惑,如何才能够有效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呢?我觉得应该先分析他们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学生们初学计算时,我们就应该狠抓习惯,养成一种良好的审题习惯。可有些时候却偏偏忽略了这点,刚开始学时,很多老师以为简单,就任由学生们自由发挥,甚至只管他们做对就可以。结果导致学生们根本不会审题。
2.学生们在做题时不看清楚题就下笔计算,做题一点也不认真。今年我正好带得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我们刚开始学笔算乘法时,我们的学生出现数字抄错,其他什么都对,就是得数不是我们想要的。而且很多学生都会犯这样的错误,甚至有时候把加减乘除的符号看错等问题。
3.学生们做题,没有养成验算或者检查的习惯。我们的学生每次一做完题,就很有成就感,至于错对就交给老师去看,根本不会检查自己做得到底对不对。
二、运算法则理解和掌握不深刻
对知识掌握的不太全面,也是计算失误的一大原因。一些同学在计算时,投机取巧想运用简便方法,结果由于他对知识掌握不深刻,就会出错。比如这么一道题,125×25×32,大部分同学直接这么算:125×8+25×4。学生知道拆分知道谁和谁结合,可就是由于他们对乘法分配律掌握不深,结果却错了,这就是对于知识掌握不全面。还有在利用减法性质解689-(289+399)这道题时,学生们很快算出等于799却忽略了去括号要变号。
三、对计算没有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计算时一件枯燥而乏味的事情,有些同学在计算过程中,丢三落四,心不在焉,注意力根本集中不了。他们认为计算太简单了。我们在讲解一堂计算课时,有的学生就会大叫老师不用讲了,我们都会,结果做题时错题百出。比如我们在学习一节简便计算的课时,同学们记住了25×4=100,考试时遇到24×5时一些学生直接等于100.
那么,有什么有效的措施能改善学生们的计算能力呢?我个人认为: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1要想计算正确,计算时的心态很重要,因此学生在起初学习计算时,就应该在教师的“严”教下形成认真、扎实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做运算题时不是一做完就了之,而是从运算法则,运算符号,计算的准确率等多角度来检查每一道题的每一个环节,这样从刚开始学时就保证了准确率,端正了学习态度。
1.2坚持每天对学生进行口算的练习。如“987×786”一题,就要进行9次乘法口算和14次加法口算,由此可以看出,如果口算出错误,笔算必然出错误。因此,不仅低中年级基本口算的训练要持之以恒,随着学习内容的扩展、加深,在高年级也应同样重视。因此,我在上课前几分钟总是会出几个口算让学生练习。另外,帮助学生小结某些规律性的东西也能大大提高计算技能。
1.3计算题做完我们要学会返回去再验算的习惯,我们在教学生练习题时,一定要教会学生会验算,会检查,这也是提高计算能力必不可少的措施。即使我们课本上不要求验算,我也要求学生们在草稿纸上验算一遍,保证计算准确。
1.4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准确率。这学期我们不管是学习除法时,还是学习乘法时,事先都要交会学生先估算。估算也是提高我们计算能力的一种有效工具。我在讲课时,特别强调学生们要先有估算意识,然后再教他们如何计算。当然如果遇见简单的计算时,要能够准确的口算出来。
2.全面深刻的理解和掌握运算法则
我们一大部分同学只是把法则背的滚瓜烂熟,而一旦做题时却是错误百出。究其原因只是满足了机械记忆,却没有领会实质意义。不会学以致用。所以,作为老师,我们要在这一方面对学生做一些针对性的练习,使得学生在做题的过程当中,掌握并熟悉这些法则,减少学生在做题时出现原则性的错误。
3.增强简算的意识,提高计算的灵活性
简算是依据算式、数据的不同特点,利用运算定律、性质及数与数之间的特殊关系,使计算的过程简化、简洁的计算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里,主要运用加法和减法的交换律、结合律等进行简算。因此,在学习中我特别注意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这些运算定律,及一些常用的简便计算方法,并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简算练习,让学生在计算实践中体验简算的意义、作用与必要性,强化学生自觉运用简算方法的意识,提高学生计算的灵活性和正确率。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趣的游戏,、生动的故事、都会使相对单一、枯燥的计算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会让学生学得兴味盎然,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们在学植树问题时,就可以让学生们出列,把学生们看成大树,让他们数数自己中间的间隔有多少,从而计算出他们的距离是多少。然后在换一种方式,让他们围成一圈,再数数间隔有没有发生变化,再计算一圈有多大。或者也可以故事激趣。比如,我们在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中,有意出现“小马虎”做题时经常出错,老师说让同学们帮助小马虎改错,让学生先指出错误,再看看自己所犯的错误,既引起学生的重视,又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集中精力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当然,对于高段的学生,我们还要求学生有一题多解的能力。有的题我们可以分步计算,但也可以综合算,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看谁的方法多,准确率还高。提高学生们的竞争意识。
5.加强错题的整理和分析
这是应该贯穿学生学海生涯的一个好习惯。教师在教小学生时一定要重视学生错题的收集和整理,分析其错误的思想根源。在平时的批改作业中,准备一本记录本,将学生计算中的错误分类记录下来,从中发现共性错误并找出典型错例,便于教学中“对症下药”,特别是找出算理不清、方法不对的典型错例,组织学生剖析根源,找出“病因”,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有目的的进行急救。同时,也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本错题本,要求学生进行“错题整理”,把自己作业本、练习本、试卷里的错误及时记录在错题本里,找出错误原因,并及时订正、归类整理。
总之,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形成的。教学中,我们要减少学生的计算失误,提高正确率,就应该多下点功夫,观察并发现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因材施教。
一、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学生们初学计算时,我们就应该狠抓习惯,养成一种良好的审题习惯。可有些时候却偏偏忽略了这点,刚开始学时,很多老师以为简单,就任由学生们自由发挥,甚至只管他们做对就可以。结果导致学生们根本不会审题。
2.学生们在做题时不看清楚题就下笔计算,做题一点也不认真。今年我正好带得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我们刚开始学笔算乘法时,我们的学生出现数字抄错,其他什么都对,就是得数不是我们想要的。而且很多学生都会犯这样的错误,甚至有时候把加减乘除的符号看错等问题。
3.学生们做题,没有养成验算或者检查的习惯。我们的学生每次一做完题,就很有成就感,至于错对就交给老师去看,根本不会检查自己做得到底对不对。
二、运算法则理解和掌握不深刻
对知识掌握的不太全面,也是计算失误的一大原因。一些同学在计算时,投机取巧想运用简便方法,结果由于他对知识掌握不深刻,就会出错。比如这么一道题,125×25×32,大部分同学直接这么算:125×8+25×4。学生知道拆分知道谁和谁结合,可就是由于他们对乘法分配律掌握不深,结果却错了,这就是对于知识掌握不全面。还有在利用减法性质解689-(289+399)这道题时,学生们很快算出等于799却忽略了去括号要变号。
三、对计算没有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计算时一件枯燥而乏味的事情,有些同学在计算过程中,丢三落四,心不在焉,注意力根本集中不了。他们认为计算太简单了。我们在讲解一堂计算课时,有的学生就会大叫老师不用讲了,我们都会,结果做题时错题百出。比如我们在学习一节简便计算的课时,同学们记住了25×4=100,考试时遇到24×5时一些学生直接等于100.
那么,有什么有效的措施能改善学生们的计算能力呢?我个人认为: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1要想计算正确,计算时的心态很重要,因此学生在起初学习计算时,就应该在教师的“严”教下形成认真、扎实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做运算题时不是一做完就了之,而是从运算法则,运算符号,计算的准确率等多角度来检查每一道题的每一个环节,这样从刚开始学时就保证了准确率,端正了学习态度。
1.2坚持每天对学生进行口算的练习。如“987×786”一题,就要进行9次乘法口算和14次加法口算,由此可以看出,如果口算出错误,笔算必然出错误。因此,不仅低中年级基本口算的训练要持之以恒,随着学习内容的扩展、加深,在高年级也应同样重视。因此,我在上课前几分钟总是会出几个口算让学生练习。另外,帮助学生小结某些规律性的东西也能大大提高计算技能。
1.3计算题做完我们要学会返回去再验算的习惯,我们在教学生练习题时,一定要教会学生会验算,会检查,这也是提高计算能力必不可少的措施。即使我们课本上不要求验算,我也要求学生们在草稿纸上验算一遍,保证计算准确。
1.4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准确率。这学期我们不管是学习除法时,还是学习乘法时,事先都要交会学生先估算。估算也是提高我们计算能力的一种有效工具。我在讲课时,特别强调学生们要先有估算意识,然后再教他们如何计算。当然如果遇见简单的计算时,要能够准确的口算出来。
2.全面深刻的理解和掌握运算法则
我们一大部分同学只是把法则背的滚瓜烂熟,而一旦做题时却是错误百出。究其原因只是满足了机械记忆,却没有领会实质意义。不会学以致用。所以,作为老师,我们要在这一方面对学生做一些针对性的练习,使得学生在做题的过程当中,掌握并熟悉这些法则,减少学生在做题时出现原则性的错误。
3.增强简算的意识,提高计算的灵活性
简算是依据算式、数据的不同特点,利用运算定律、性质及数与数之间的特殊关系,使计算的过程简化、简洁的计算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里,主要运用加法和减法的交换律、结合律等进行简算。因此,在学习中我特别注意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这些运算定律,及一些常用的简便计算方法,并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简算练习,让学生在计算实践中体验简算的意义、作用与必要性,强化学生自觉运用简算方法的意识,提高学生计算的灵活性和正确率。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趣的游戏,、生动的故事、都会使相对单一、枯燥的计算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会让学生学得兴味盎然,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们在学植树问题时,就可以让学生们出列,把学生们看成大树,让他们数数自己中间的间隔有多少,从而计算出他们的距离是多少。然后在换一种方式,让他们围成一圈,再数数间隔有没有发生变化,再计算一圈有多大。或者也可以故事激趣。比如,我们在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中,有意出现“小马虎”做题时经常出错,老师说让同学们帮助小马虎改错,让学生先指出错误,再看看自己所犯的错误,既引起学生的重视,又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集中精力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当然,对于高段的学生,我们还要求学生有一题多解的能力。有的题我们可以分步计算,但也可以综合算,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看谁的方法多,准确率还高。提高学生们的竞争意识。
5.加强错题的整理和分析
这是应该贯穿学生学海生涯的一个好习惯。教师在教小学生时一定要重视学生错题的收集和整理,分析其错误的思想根源。在平时的批改作业中,准备一本记录本,将学生计算中的错误分类记录下来,从中发现共性错误并找出典型错例,便于教学中“对症下药”,特别是找出算理不清、方法不对的典型错例,组织学生剖析根源,找出“病因”,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有目的的进行急救。同时,也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本错题本,要求学生进行“错题整理”,把自己作业本、练习本、试卷里的错误及时记录在错题本里,找出错误原因,并及时订正、归类整理。
总之,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形成的。教学中,我们要减少学生的计算失误,提高正确率,就应该多下点功夫,观察并发现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