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土,即人们出生的故乡;本土文化,指在历史的长河中,从人们生活中崛起和养成的、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生活,是本土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忻州古称“秀容”,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历史悠久,是民歌之乡、摔跤之乡、八音之乡、杂粮之乡……为此,语文教师要结合实际教学深入挖掘和有效利用本土文化的教育价值。
一、利用本土文化,拓展阅读教学
1.了解本土名胜古迹
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围绕“家乡”编排课文,忻州通过发展以“心灵之舟”为核心的旅游文化,形成五台山佛教文化旅游区、芦芽山自然生态旅游区、温泉休闲度假旅游区、雁门关边塞文化旅游区、黄河民俗文化旅游区五大板块,风景独特,许多人慕名而来。学习这一单元时,让孩子们观看忻州名胜古迹,如:佛教圣地五台山、代县雁门关、秀容书院等,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观光旅游等方式了解家乡的名胜古迹,激发学生认识家乡的渴望和赞美家乡的情感。
2.了解本土民风民俗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民风民俗”为主题,忻州地域辽阔,下设15个县(市、区),各县的风俗习惯不同,引导学生做一期以“家乡的春节”为主题的小报,多方面、多角度地介绍不同县、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饮食文化等,并在教室做一展示。学生领会方法之后,再以“家乡的节日”为主题继续创编小报,增进对本地各个传统节日习俗的了解,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习俗中蕴含的人情美、文化美。
二、巧用本土文化,开展作文教学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很多困惑、无奈,作文似乎成为教学的“瓶颈”。统编教材的编写非常注重写作方法的提炼,设置的内容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如果能巧妙融入本土文化,对于作文教学是绝好的补充。
1.对教材中的描写方法模仿借鉴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说过:“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教师学会架起学生阅读与写作的桥梁,让学生依葫芦画瓢模仿文章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精髓。比如:学习《各具特色的民居》之后,让孩子们看看本地的瓦房、窑洞,了解其建筑特点,借鉴文章的表达方法来介绍忻州民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文本与本土文化的契合点,随时随地指导学生在仿中求创、仿中求新。
2.对教材中的单元作文及时填补
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习作是《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要求搜集资料,介绍一个地方。孩子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世界文化遗产的同时学习到文章的表达方法;再运用所学方法介绍忻州的世界文化遗产———五台山;最后拓展到忻州本土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河曲县的二人台、五台山佛乐、忻州挠羊赛、定襄面塑等,夯实学生搜集、整理、运用材料的能力,清楚介绍事物的表达能力的同时,也了解中国傲人的文化成就,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三、活用本土文化,丰富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重在交际意识和交际习惯的培养,强烈的交际意识和良好的交际习惯,有利于学生成为文明有礼的社会公民。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仅仅依靠课内训练是不够的,教师紧密联系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及本土文化,确定交际内容,在生活中广泛交际,使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不断提升。
1.在实践活动中口语交际
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口语交际《做手工》,任务是介绍一件手工作品及制作过程。忻州的手工艺品特色鲜明,有技艺精湛的剪纸、有栩栩如生的面塑、有巧夺天工的泥砚、有精彩纷呈的刺绣等,结合本次口语交际,组织“手工艺品大赛”活动。首先让学生了解手工艺品的起源、发展、制作过程;其次在家人的帮助下制作一件本地的手工艺品;然后组内交流制作的过程,介绍时要条理清楚,倾听时要耐心专注,听不明白的地方礼貌地问,有建议大胆地提;最后在全班展示评比。这样在活动中不断交际,不但激发了学生倾听、表达的欲望,而且孩子们也明白了本土文化的丰富多彩。
2.在主题班会上口语交际
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安排了口语交际《讲历史人物故事》,忻州位于山西省中北部,自古就是汉民族与游牧民族交汇融合的地方,素有“晋北锁钥”之称,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里人才辈出,古有元好问、白朴、徐继畲等文化名人,今有高君宇、续范亭、徐向前等革命先辈,针对本次口语交际,举行“忻州历史名人故事”主题班会。首先搜集整理本土的名人及他们的事迹;其次从整理好的故事中选取典型事例讲给家人,听取家人的意见,使故事条理清楚;然后小组合作通过情景剧、话剧、说书等有趣的方式呈现生动感人的故事。学生在讲故事、演故事的过程中提升了口语交际能力,对家乡本土人物也有了全面的认识,他们不平凡的品质感召孩子们树立健康高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本土文化是组成中华优秀傳统文化的细胞,是一种低成本、社会关注较高,学生较熟悉的、可持续利用的再生资源。将本土文化与语文学科融合渗透,把本土文化的精髓植根于孩子心中,让本土气息在教学的酝酿之下历久弥新。
一、利用本土文化,拓展阅读教学
1.了解本土名胜古迹
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围绕“家乡”编排课文,忻州通过发展以“心灵之舟”为核心的旅游文化,形成五台山佛教文化旅游区、芦芽山自然生态旅游区、温泉休闲度假旅游区、雁门关边塞文化旅游区、黄河民俗文化旅游区五大板块,风景独特,许多人慕名而来。学习这一单元时,让孩子们观看忻州名胜古迹,如:佛教圣地五台山、代县雁门关、秀容书院等,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观光旅游等方式了解家乡的名胜古迹,激发学生认识家乡的渴望和赞美家乡的情感。
2.了解本土民风民俗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民风民俗”为主题,忻州地域辽阔,下设15个县(市、区),各县的风俗习惯不同,引导学生做一期以“家乡的春节”为主题的小报,多方面、多角度地介绍不同县、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饮食文化等,并在教室做一展示。学生领会方法之后,再以“家乡的节日”为主题继续创编小报,增进对本地各个传统节日习俗的了解,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习俗中蕴含的人情美、文化美。
二、巧用本土文化,开展作文教学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很多困惑、无奈,作文似乎成为教学的“瓶颈”。统编教材的编写非常注重写作方法的提炼,设置的内容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如果能巧妙融入本土文化,对于作文教学是绝好的补充。
1.对教材中的描写方法模仿借鉴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说过:“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教师学会架起学生阅读与写作的桥梁,让学生依葫芦画瓢模仿文章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精髓。比如:学习《各具特色的民居》之后,让孩子们看看本地的瓦房、窑洞,了解其建筑特点,借鉴文章的表达方法来介绍忻州民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文本与本土文化的契合点,随时随地指导学生在仿中求创、仿中求新。
2.对教材中的单元作文及时填补
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习作是《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要求搜集资料,介绍一个地方。孩子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世界文化遗产的同时学习到文章的表达方法;再运用所学方法介绍忻州的世界文化遗产———五台山;最后拓展到忻州本土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河曲县的二人台、五台山佛乐、忻州挠羊赛、定襄面塑等,夯实学生搜集、整理、运用材料的能力,清楚介绍事物的表达能力的同时,也了解中国傲人的文化成就,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三、活用本土文化,丰富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重在交际意识和交际习惯的培养,强烈的交际意识和良好的交际习惯,有利于学生成为文明有礼的社会公民。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仅仅依靠课内训练是不够的,教师紧密联系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及本土文化,确定交际内容,在生活中广泛交际,使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不断提升。
1.在实践活动中口语交际
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口语交际《做手工》,任务是介绍一件手工作品及制作过程。忻州的手工艺品特色鲜明,有技艺精湛的剪纸、有栩栩如生的面塑、有巧夺天工的泥砚、有精彩纷呈的刺绣等,结合本次口语交际,组织“手工艺品大赛”活动。首先让学生了解手工艺品的起源、发展、制作过程;其次在家人的帮助下制作一件本地的手工艺品;然后组内交流制作的过程,介绍时要条理清楚,倾听时要耐心专注,听不明白的地方礼貌地问,有建议大胆地提;最后在全班展示评比。这样在活动中不断交际,不但激发了学生倾听、表达的欲望,而且孩子们也明白了本土文化的丰富多彩。
2.在主题班会上口语交际
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安排了口语交际《讲历史人物故事》,忻州位于山西省中北部,自古就是汉民族与游牧民族交汇融合的地方,素有“晋北锁钥”之称,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里人才辈出,古有元好问、白朴、徐继畲等文化名人,今有高君宇、续范亭、徐向前等革命先辈,针对本次口语交际,举行“忻州历史名人故事”主题班会。首先搜集整理本土的名人及他们的事迹;其次从整理好的故事中选取典型事例讲给家人,听取家人的意见,使故事条理清楚;然后小组合作通过情景剧、话剧、说书等有趣的方式呈现生动感人的故事。学生在讲故事、演故事的过程中提升了口语交际能力,对家乡本土人物也有了全面的认识,他们不平凡的品质感召孩子们树立健康高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本土文化是组成中华优秀傳统文化的细胞,是一种低成本、社会关注较高,学生较熟悉的、可持续利用的再生资源。将本土文化与语文学科融合渗透,把本土文化的精髓植根于孩子心中,让本土气息在教学的酝酿之下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