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股东出资瑕疵是指股东履行出资义务存在缺陷,不符合法律和公司章程规定的一种违反行为。为了对此问题有个清晰的认识,文章从股东出资瑕疵的内涵、形态、出资瑕疵者的股东资格认定、瑕疵股权及其转让、出资瑕疵的法律责任等方面对出资瑕疵的有关法律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讨,以期能对我国的司法实践有所裨益。
【关键词】出资瑕疵;股东资格认定;瑕疵股权;法律责任
【中图分类号】D92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1-5969(2007)02-0061-03
股东出资对于股东、公司、债权人等均具有重要意义。对股东而言,股东出资既是股东对公司承担投资风险的界限,也是股东对公司享有权利的依据;对公司而言,股东出资是公司成立和存续的物质基础,是公司资本形成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途径。对公司债权人而言,股东出资是公司对其债权人承担责任的信用基础。因此,股东是否依照法律和公司章程出资,不仅会对其他股东、公司本身产生重要影响,也会关涉作为第三人的债权人的利益。
然而,在日常的经济生活中却存在着大量的股东出资瑕疵现象,如股东虚假出资、抽逃出资、迟延出资、不完全出资、瑕疵给付和高估价值出资等。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公司的正常运营,而且也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遗憾的是,对于股东出资瑕疵,我国现行公司法的规定还比较简陋,失于严谨,不能对出资瑕疵行为提供很好的法律预防和法律救济。鉴于此种情况,理论界对股东出资瑕疵的法律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与讨论是非常有必要的。对此问题本文拟作一个初步的分析,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关于股东出资瑕疵的界定与形态
关于股东出资瑕疵的内涵,有不少学者曾对此进行了定义。郑曙光先生[1]认为,股东出资瑕疵是指股东缴付的现物存在品质上或权利上的瑕疵的情形,包括法律瑕疵和自然瑕疵。如所交付的标的物不符合章程约定或国家规定的品质标准,不具有相应的功能或效用,或者所交付的标的物存在着第三人的合法权利,影响公司对标的物的占有、使用和处分。蒋大兴先生[2]认为,在法律对股东出资设定明确规则的情况下,若股东出资未吻合这些规则,股东用以出资的财产或财产权利本身存在瑕疵,或其他出资行为有瑕疵,即构成出资瑕疵。
综合以上观点,我们认为,所谓“出资瑕疵”就是指股东履行出资义务存在缺陷,不符合法律和公司章程的规定的一种违反行为,包括不履行出资义务和不适当履行出资义务等。如人们常说的出资不实、出资不到位等就属于出资瑕疵。
实际生活中,股东出资瑕疵的情形多种多样,情形不同对公司、其他股东和公司债权人产生的影响也不同,股东由此承担的范围和方式亦不同。根据不同的标准,我们可以进行下面的分类。
(一)以出资种类为标准可分为现金出资瑕疵和现物出资瑕疵
现物出资瑕疵在我国主要包括实物出资瑕疵、土地使用权出资瑕疵、工业产权和非专利技术出资瑕疵。现物出资与现金出资的不同之处在于现金作为一般等价物不需要评估,而现物出资却必须经过评估,而对现物的评估不仅会遇到一些计量上价格上的问题而且会遇到很多人为的欺诈与懈怠,因而往往容易出现问题。
(二)根据实际出资额的不同,可以分为未出资和未完全出资
未出资指股东实际上未履行出资义务,实际出资金额为零。未完全出资指股东未按规定数额足额缴纳出资,实际出资金额与认缴金额之间存在一定差距。此种分类对确定出资瑕疵股东的民事责任的大小具有重要意义。
(三)按照出资瑕疵出现的时间不同,可以分为公司成立前出现的出资瑕疵和公司成立后出现的出资瑕疵
出资瑕疵行为的发生,在公司成立前,属合同法上的违约行为,如未将货币出资足额存入准备成立的公司的临时帐户。这时已足额缴纳的股东可就其遭受的损失请求出资有瑕疵的股东承担赔偿责任。在公司成立后,则属公司法上的违法行为和侵害公司利益的侵权行为,如在公司成立后未办理相应的财产权变更手续等。
(四)按股东违反出资义务的行为方式,可以分为出资义务不履行的出资瑕疵和出资义务不适当履行的出资瑕疵
出资义务不履行是股东完全不履行出资义务,具体表现为拒绝出资、不能出资、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等。“拒绝出资”是指股东在认缴出资后拒绝按规定出资;“不能出资”是指因客观原因,不能履行出资义务;“虚假出资”是指表面上出资而实际上并未出资;“抽逃出资”是股东在公司成立后,将原已缴纳的出资从公司暗中抽回。
出资义务不适当履行,是指出资义务履行不当,包括迟延出资、不完全出资、瑕疵给付和高估价值出资等情形。“迟延出资”是指股东不按规定约期限缴纳出资或办理财产权转移手续;“不完全出资”指股东不按规定数额足额交纳出资;“瑕疵给付”指股东缴付的现物存在着品质或者权利上的瑕疵;“高估价值出资”指股东出资现物的实际价值显著低于股东所认缴的金额。
二、瑕疵者的股东资格认定问题
如果出资存在瑕疵,出资者能否取得公司股东资格。对此理论界中有着不同的观点。“否定股东资格说”[3]认为,股东如果没有履行其出资义务,是一种根本违约行为,当然不能取得股东资格;“依瑕疵出资程度决定股东资格”的观点认为在出资瑕疵情况下,出资人是否取得股东资格,应根据瑕疵出资程度不同而定。在一般的出资瑕疵情形下,出资人对公司承担的是补交出资的民事责任,不涉及否定公司法人格,如果出资者还具备认定股东资格其它因素中的任何一个,就应当赋予出资人股东资格;在严重的出资瑕疵情形下,出资者不仅要承担民事责任,而且还要承担行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最终导致公司法上的人格否认。也就是说,在严重的出资瑕疵情形下,即便存在其它认定股东资格的因素,也不能赋予出资者股东资格。
我们倾向认同“肯定股东资格说”,即认为股东出资瑕疵可以产生法律责任,但并不否认股东的股东资格[4]。设立公司或者继受股权并办理了股东登记手续的人就是股东,简单地以股东未出资而否定其股东资格于法理不合。就我国现行立法的规定,股东出资存在瑕疵并不必然否定其股东资格。比如,根据最高法院复[1994]4号批复第一项第2点的规定:如果开办的企业已经领取了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其实际投入的自有资金虽与注册资本不符,但达到了《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15条第7项或其他有关法规规定的数额,并具备企业法人其他条件的,应当认定其具备法人资格,以其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但如果该企业被撤销或歇业后,其财产不足清偿债务的,开办企业应当在该企业实际投入的自有资金与注册资本金差额范围内承担责任,当然也就更不存在否定股东资格的问题了。
三、瑕疵出资股东的权利:瑕疵股权
股东完全履行了出资义务,他就相应的享有股权的所有权能,如红利分配请求权,净资产分配请求权,股份转让权,对公司董事、监事提起诉讼权等。但是如果一个股东未出资、出资不足或抽逃出资,他就不能全部享有股权的所有权能而只能在有限范围内享受部分股权,这样的股权被称作瑕疵股权。很多学者认为,此种情况下未出资、出资不足或抽逃出资的股东仍然具有股东资格,但是其不应当按照约定的出资比例享有公司事务管理权和公司盈余分配权。从合法性及合理性角度而言,股东只能就其出资部分主张权利。
而对瑕疵股权是否可以转让这个问题,在理论界有很大的争论。如“无效说”认为股权的原始取得,以对公司出资为必要条件,股东出资瑕疵,意味着实际上不具备股东资格,不享有股权,从而主张瑕疵股权转让无效;“区别说”主张实行法定资本制的公司瑕疵股权转让无效,实行授权资本制的公司瑕疵股权转让有效;“可撤销说”认为影响瑕疵股权转让效力的因素并不在于瑕疵出资本身,而在于该股权转让人是否对受让人构成欺诈。
我们认为,瑕疵股权转让是确定有效的行为。瑕疵出资股东的股权并不因瑕疵出资而受到否定,其有权与他人签订出资转让协议,并且该协议应该是确定有效的。只不过瑕疵股权的转让人转让的是受到一定限制的股权,对此可能承担更大的转让担保责任。
从理论上看,肯定瑕疵股权转让的效力为瑕疵出资股东对外承担责任提供了充实的法理基础。民事主体的法律资格,是民事主体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基础。瑕疵出资不享有股权存在着理论困境和法理上的不能自圆其说的逻辑矛盾。既然否定了股权,为什么被否定股权的所谓“股东”还要对外向公司的债权人承担责任。从法理上讲,如果以未完全履行出资义务为由否定其股权,自然不能由瑕疵出资的该类所谓“股东”对外承担责任,但司法实践中这样又显然对公司债权人不利。
从具体的经济生活实践看,肯定瑕疵出资股东的股权有利于维护公司的稳定。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股东瑕疵出资现象。如都以瑕疵出资为由简单地否定股权,则可能导致大量的公司不能有效合法的存续,这与公司法所倡导的商业维持原则是不符合的。 为了维护交易安全和建立诚信的市场经济,转让合同不能因为股权瑕疵而被判定无效或被撤销,因为此时受让人已经丧失了其他投资机会。因此,转让人应当负有协助受让人成为合法股东的义务,包括补偿责任(补交出资等)、通知义务等等,公司作为转让协议的利害关系人,应本着稳定发展的宗旨,协助受让人成为合法股东。
四、出资瑕疵股东的法律责任
(一)出资瑕疵股东的民事责任
1.出资瑕疵股东对其他股东的责任。根据我国《公司法》第28条,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应当足额缴纳公司章程中规定的各自所认缴的出资额。股东不按前款规定缴纳公司章程中规定的各自所认缴的出资额或不适当缴纳出资,即按公司章程规定对其他已足额缴纳出资的股东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2.出资瑕疵股东对公司的责任。根据我国《公司法》[6]第28条可知,在以现物出资且评估不实时,出资瑕疵的股东对公司应承担“差额补缴责任”和“瑕疵担保责任”;已足额缴纳出资的股东对公司承担“资本充实责任”。其中“差额补缴责任”的主体为公司成立后发现的特定的瑕疵出资人,即使出资人将其股份转让,亦应与新加入公司的股东就未缴纳的出资额承担共同连带责任。补缴差额是补足注册资本额与实缴资本额之间的差额,而不是指实缴资本额与最低注册资本额之间的差额。“瑕疵担保责任”又可分为“权利瑕疵担保责任”和“物的瑕疵担保责任”两种类型。所谓权利瑕疵担保责任,是指出资人担保第三人不能就作为出资的标的物向买受人主张任何权利。如果第三人基于所有权、用益权物或担保权等从公司(买受人)追夺标的物时,出资人即应负担责任。所谓物的瑕疵担保责任,是指出卖人应担保标的物在风险负担转移于买受人时,没有灭失或减少其价值或效用的瑕疵,即应担保标的物具有其所保证的品质、效用和价值[7]。否则,就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据此,如果出资人用作出资的标的物不符合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或约定的质量标准,丧失其应有价值或效用,只要公司在规定的期限内就标物的瑕疵提出请求,出资人就应根据情况承担降低价格、更换、修理、退货、给付违约金、赔偿损失等责任。“资本充实责任”是指为贯彻公司资本充实原则而由公司发起人共同承担的相互担保出资义务履行,确保公司实收资本与注册资本相一致的民事责任,它包括认购担保责任、缴纳担保责任和损害赔偿责任三部分。
3.出资瑕疵股东对公司债权人的责任。一般情况下,在公司存续且有清偿能力时,出资瑕疵的股东与公司债权人没有直接的法律关系,公司债权人只与公司发生债权债务关系,出资瑕疵股东对公司债权人不承担民事责任。但在债权人请求清偿债务,公司不能清偿时,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法律应强行规定,债权人可以要求股东在出资不实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在出资瑕疵股东和债权人之间则建立起直接的法律联系。因股东出资瑕疵导致公司人格遭到否认时,债权人可以直接请求公司股东承担无限责任。
(二)出资瑕疵股东的刑事责任
虚报注册资本、虚假出资和抽逃出资等行为,违反了公司企业法律规定,妨碍了国家对公司企业的管理活动,侵犯了公司、企业、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破坏了社会经济次序,情节严重的,国家给予刑事制裁。我国《公司法》在法律责任一章的有关条款中原则性地规定了对于虚报注册资本、虚假出资、抽逃出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我国《刑法》第158条和159条则对虚报注册资本、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等构成犯罪的标准和给予什么样的刑事处罚作了详细的规定,具体处罚措施主要有罚款,有期徒刑或拘役等。
(三)出资瑕疵股东的行政责任
对于严重出资瑕疵,我国公司法规定了较为严厉和完备的行政处罚措施。如我国公司法第199条对虚报注册资本所应承担的行政责任作了规定,公司法第200条对虚假出资的所应承担的行政责任作了规定,公司法第201条对抽逃出资行为的行政责任作出了规定,行政处罚措施主要有责今改正、罚款、撤消公司登记等.
【参考文献】
[1]郑曙光.股东违反出资义务违法形态与民事责任探究[J].法学,2003,(6).
[2]蒋大兴.公司法的展开与评判[M].法制出版社,2001.
[3]郭明忠,邬文辉.论有限责任公司未出资股东的资格认定及其权利限制—从一起公司股东权益纠纷案例引出的课题.载于http://www.law-lib.com/lw/lw-view.asp?no=1865.
[4]孔祥俊.公司法要论[M].人民法院出版社,1997.
[5]朱慈蕴.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研究[J].法律出版社,1998.
[6]沈贵明.公司法学[M].法律出版社,2002.
[7]陈小君主编.合同法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关键词】出资瑕疵;股东资格认定;瑕疵股权;法律责任
【中图分类号】D92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1-5969(2007)02-0061-03
股东出资对于股东、公司、债权人等均具有重要意义。对股东而言,股东出资既是股东对公司承担投资风险的界限,也是股东对公司享有权利的依据;对公司而言,股东出资是公司成立和存续的物质基础,是公司资本形成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途径。对公司债权人而言,股东出资是公司对其债权人承担责任的信用基础。因此,股东是否依照法律和公司章程出资,不仅会对其他股东、公司本身产生重要影响,也会关涉作为第三人的债权人的利益。
然而,在日常的经济生活中却存在着大量的股东出资瑕疵现象,如股东虚假出资、抽逃出资、迟延出资、不完全出资、瑕疵给付和高估价值出资等。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公司的正常运营,而且也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遗憾的是,对于股东出资瑕疵,我国现行公司法的规定还比较简陋,失于严谨,不能对出资瑕疵行为提供很好的法律预防和法律救济。鉴于此种情况,理论界对股东出资瑕疵的法律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与讨论是非常有必要的。对此问题本文拟作一个初步的分析,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关于股东出资瑕疵的界定与形态
关于股东出资瑕疵的内涵,有不少学者曾对此进行了定义。郑曙光先生[1]认为,股东出资瑕疵是指股东缴付的现物存在品质上或权利上的瑕疵的情形,包括法律瑕疵和自然瑕疵。如所交付的标的物不符合章程约定或国家规定的品质标准,不具有相应的功能或效用,或者所交付的标的物存在着第三人的合法权利,影响公司对标的物的占有、使用和处分。蒋大兴先生[2]认为,在法律对股东出资设定明确规则的情况下,若股东出资未吻合这些规则,股东用以出资的财产或财产权利本身存在瑕疵,或其他出资行为有瑕疵,即构成出资瑕疵。
综合以上观点,我们认为,所谓“出资瑕疵”就是指股东履行出资义务存在缺陷,不符合法律和公司章程的规定的一种违反行为,包括不履行出资义务和不适当履行出资义务等。如人们常说的出资不实、出资不到位等就属于出资瑕疵。
实际生活中,股东出资瑕疵的情形多种多样,情形不同对公司、其他股东和公司债权人产生的影响也不同,股东由此承担的范围和方式亦不同。根据不同的标准,我们可以进行下面的分类。
(一)以出资种类为标准可分为现金出资瑕疵和现物出资瑕疵
现物出资瑕疵在我国主要包括实物出资瑕疵、土地使用权出资瑕疵、工业产权和非专利技术出资瑕疵。现物出资与现金出资的不同之处在于现金作为一般等价物不需要评估,而现物出资却必须经过评估,而对现物的评估不仅会遇到一些计量上价格上的问题而且会遇到很多人为的欺诈与懈怠,因而往往容易出现问题。
(二)根据实际出资额的不同,可以分为未出资和未完全出资
未出资指股东实际上未履行出资义务,实际出资金额为零。未完全出资指股东未按规定数额足额缴纳出资,实际出资金额与认缴金额之间存在一定差距。此种分类对确定出资瑕疵股东的民事责任的大小具有重要意义。
(三)按照出资瑕疵出现的时间不同,可以分为公司成立前出现的出资瑕疵和公司成立后出现的出资瑕疵
出资瑕疵行为的发生,在公司成立前,属合同法上的违约行为,如未将货币出资足额存入准备成立的公司的临时帐户。这时已足额缴纳的股东可就其遭受的损失请求出资有瑕疵的股东承担赔偿责任。在公司成立后,则属公司法上的违法行为和侵害公司利益的侵权行为,如在公司成立后未办理相应的财产权变更手续等。
(四)按股东违反出资义务的行为方式,可以分为出资义务不履行的出资瑕疵和出资义务不适当履行的出资瑕疵
出资义务不履行是股东完全不履行出资义务,具体表现为拒绝出资、不能出资、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等。“拒绝出资”是指股东在认缴出资后拒绝按规定出资;“不能出资”是指因客观原因,不能履行出资义务;“虚假出资”是指表面上出资而实际上并未出资;“抽逃出资”是股东在公司成立后,将原已缴纳的出资从公司暗中抽回。
出资义务不适当履行,是指出资义务履行不当,包括迟延出资、不完全出资、瑕疵给付和高估价值出资等情形。“迟延出资”是指股东不按规定约期限缴纳出资或办理财产权转移手续;“不完全出资”指股东不按规定数额足额交纳出资;“瑕疵给付”指股东缴付的现物存在着品质或者权利上的瑕疵;“高估价值出资”指股东出资现物的实际价值显著低于股东所认缴的金额。
二、瑕疵者的股东资格认定问题
如果出资存在瑕疵,出资者能否取得公司股东资格。对此理论界中有着不同的观点。“否定股东资格说”[3]认为,股东如果没有履行其出资义务,是一种根本违约行为,当然不能取得股东资格;“依瑕疵出资程度决定股东资格”的观点认为在出资瑕疵情况下,出资人是否取得股东资格,应根据瑕疵出资程度不同而定。在一般的出资瑕疵情形下,出资人对公司承担的是补交出资的民事责任,不涉及否定公司法人格,如果出资者还具备认定股东资格其它因素中的任何一个,就应当赋予出资人股东资格;在严重的出资瑕疵情形下,出资者不仅要承担民事责任,而且还要承担行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最终导致公司法上的人格否认。也就是说,在严重的出资瑕疵情形下,即便存在其它认定股东资格的因素,也不能赋予出资者股东资格。
我们倾向认同“肯定股东资格说”,即认为股东出资瑕疵可以产生法律责任,但并不否认股东的股东资格[4]。设立公司或者继受股权并办理了股东登记手续的人就是股东,简单地以股东未出资而否定其股东资格于法理不合。就我国现行立法的规定,股东出资存在瑕疵并不必然否定其股东资格。比如,根据最高法院复[1994]4号批复第一项第2点的规定:如果开办的企业已经领取了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其实际投入的自有资金虽与注册资本不符,但达到了《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15条第7项或其他有关法规规定的数额,并具备企业法人其他条件的,应当认定其具备法人资格,以其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但如果该企业被撤销或歇业后,其财产不足清偿债务的,开办企业应当在该企业实际投入的自有资金与注册资本金差额范围内承担责任,当然也就更不存在否定股东资格的问题了。
三、瑕疵出资股东的权利:瑕疵股权
股东完全履行了出资义务,他就相应的享有股权的所有权能,如红利分配请求权,净资产分配请求权,股份转让权,对公司董事、监事提起诉讼权等。但是如果一个股东未出资、出资不足或抽逃出资,他就不能全部享有股权的所有权能而只能在有限范围内享受部分股权,这样的股权被称作瑕疵股权。很多学者认为,此种情况下未出资、出资不足或抽逃出资的股东仍然具有股东资格,但是其不应当按照约定的出资比例享有公司事务管理权和公司盈余分配权。从合法性及合理性角度而言,股东只能就其出资部分主张权利。
而对瑕疵股权是否可以转让这个问题,在理论界有很大的争论。如“无效说”认为股权的原始取得,以对公司出资为必要条件,股东出资瑕疵,意味着实际上不具备股东资格,不享有股权,从而主张瑕疵股权转让无效;“区别说”主张实行法定资本制的公司瑕疵股权转让无效,实行授权资本制的公司瑕疵股权转让有效;“可撤销说”认为影响瑕疵股权转让效力的因素并不在于瑕疵出资本身,而在于该股权转让人是否对受让人构成欺诈。
我们认为,瑕疵股权转让是确定有效的行为。瑕疵出资股东的股权并不因瑕疵出资而受到否定,其有权与他人签订出资转让协议,并且该协议应该是确定有效的。只不过瑕疵股权的转让人转让的是受到一定限制的股权,对此可能承担更大的转让担保责任。
从理论上看,肯定瑕疵股权转让的效力为瑕疵出资股东对外承担责任提供了充实的法理基础。民事主体的法律资格,是民事主体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基础。瑕疵出资不享有股权存在着理论困境和法理上的不能自圆其说的逻辑矛盾。既然否定了股权,为什么被否定股权的所谓“股东”还要对外向公司的债权人承担责任。从法理上讲,如果以未完全履行出资义务为由否定其股权,自然不能由瑕疵出资的该类所谓“股东”对外承担责任,但司法实践中这样又显然对公司债权人不利。
从具体的经济生活实践看,肯定瑕疵出资股东的股权有利于维护公司的稳定。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股东瑕疵出资现象。如都以瑕疵出资为由简单地否定股权,则可能导致大量的公司不能有效合法的存续,这与公司法所倡导的商业维持原则是不符合的。 为了维护交易安全和建立诚信的市场经济,转让合同不能因为股权瑕疵而被判定无效或被撤销,因为此时受让人已经丧失了其他投资机会。因此,转让人应当负有协助受让人成为合法股东的义务,包括补偿责任(补交出资等)、通知义务等等,公司作为转让协议的利害关系人,应本着稳定发展的宗旨,协助受让人成为合法股东。
四、出资瑕疵股东的法律责任
(一)出资瑕疵股东的民事责任
1.出资瑕疵股东对其他股东的责任。根据我国《公司法》第28条,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应当足额缴纳公司章程中规定的各自所认缴的出资额。股东不按前款规定缴纳公司章程中规定的各自所认缴的出资额或不适当缴纳出资,即按公司章程规定对其他已足额缴纳出资的股东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2.出资瑕疵股东对公司的责任。根据我国《公司法》[6]第28条可知,在以现物出资且评估不实时,出资瑕疵的股东对公司应承担“差额补缴责任”和“瑕疵担保责任”;已足额缴纳出资的股东对公司承担“资本充实责任”。其中“差额补缴责任”的主体为公司成立后发现的特定的瑕疵出资人,即使出资人将其股份转让,亦应与新加入公司的股东就未缴纳的出资额承担共同连带责任。补缴差额是补足注册资本额与实缴资本额之间的差额,而不是指实缴资本额与最低注册资本额之间的差额。“瑕疵担保责任”又可分为“权利瑕疵担保责任”和“物的瑕疵担保责任”两种类型。所谓权利瑕疵担保责任,是指出资人担保第三人不能就作为出资的标的物向买受人主张任何权利。如果第三人基于所有权、用益权物或担保权等从公司(买受人)追夺标的物时,出资人即应负担责任。所谓物的瑕疵担保责任,是指出卖人应担保标的物在风险负担转移于买受人时,没有灭失或减少其价值或效用的瑕疵,即应担保标的物具有其所保证的品质、效用和价值[7]。否则,就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据此,如果出资人用作出资的标的物不符合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或约定的质量标准,丧失其应有价值或效用,只要公司在规定的期限内就标物的瑕疵提出请求,出资人就应根据情况承担降低价格、更换、修理、退货、给付违约金、赔偿损失等责任。“资本充实责任”是指为贯彻公司资本充实原则而由公司发起人共同承担的相互担保出资义务履行,确保公司实收资本与注册资本相一致的民事责任,它包括认购担保责任、缴纳担保责任和损害赔偿责任三部分。
3.出资瑕疵股东对公司债权人的责任。一般情况下,在公司存续且有清偿能力时,出资瑕疵的股东与公司债权人没有直接的法律关系,公司债权人只与公司发生债权债务关系,出资瑕疵股东对公司债权人不承担民事责任。但在债权人请求清偿债务,公司不能清偿时,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法律应强行规定,债权人可以要求股东在出资不实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在出资瑕疵股东和债权人之间则建立起直接的法律联系。因股东出资瑕疵导致公司人格遭到否认时,债权人可以直接请求公司股东承担无限责任。
(二)出资瑕疵股东的刑事责任
虚报注册资本、虚假出资和抽逃出资等行为,违反了公司企业法律规定,妨碍了国家对公司企业的管理活动,侵犯了公司、企业、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破坏了社会经济次序,情节严重的,国家给予刑事制裁。我国《公司法》在法律责任一章的有关条款中原则性地规定了对于虚报注册资本、虚假出资、抽逃出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我国《刑法》第158条和159条则对虚报注册资本、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等构成犯罪的标准和给予什么样的刑事处罚作了详细的规定,具体处罚措施主要有罚款,有期徒刑或拘役等。
(三)出资瑕疵股东的行政责任
对于严重出资瑕疵,我国公司法规定了较为严厉和完备的行政处罚措施。如我国公司法第199条对虚报注册资本所应承担的行政责任作了规定,公司法第200条对虚假出资的所应承担的行政责任作了规定,公司法第201条对抽逃出资行为的行政责任作出了规定,行政处罚措施主要有责今改正、罚款、撤消公司登记等.
【参考文献】
[1]郑曙光.股东违反出资义务违法形态与民事责任探究[J].法学,2003,(6).
[2]蒋大兴.公司法的展开与评判[M].法制出版社,2001.
[3]郭明忠,邬文辉.论有限责任公司未出资股东的资格认定及其权利限制—从一起公司股东权益纠纷案例引出的课题.载于http://www.law-lib.com/lw/lw-view.asp?no=1865.
[4]孔祥俊.公司法要论[M].人民法院出版社,1997.
[5]朱慈蕴.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研究[J].法律出版社,1998.
[6]沈贵明.公司法学[M].法律出版社,2002.
[7]陈小君主编.合同法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