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石屏县已成功打造以“花腰歌舞”为代表的特色旅游业,为了顺应人们对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化资源的需求,石屏县委、县政府正在加大投入,修复、保护石屏古建筑,打造传统村落,使石屏众多的古建筑成为石屏旅游业支柱元素之一,吸引更多的游客来石屏旅游,促进石屏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古建筑;旅游业;重要元素
石屏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第二产业不发达,通过改变产业结构,发展旅游业,促进我县的发展是我县正在大力推进的一项重大举措,挖掘和创新旅游项目是发展旅游业的重中之重的大事。石屏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气候宜人。以彝族支系花腰彝人为主的石屏县,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民族节日神秘古朴,民族手工刺绣图案精美亮丽,民族民俗风情浓郁。花腰歌舞节是石屏县城最为隆重的节日,从2005年第一届中国云南·石屏花腰歌舞节以来每年举办一次,旨在打造石屏本土以“花腰歌舞”为代表的民族民间文化品牌。花腰歌舞、海菜腔、烟盒舞、花腰女子舞龙独具古朴、真实、奔放的原生态之韵,早已跨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中华民族文艺百花园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石屏有许多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古建筑这一传统的物质承载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它有着独有的地方特色,并且任何东西也无法替代,经得住人们的推敲,耐得住时间的考验。
随着群众文化意识的扩展,人们对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的东西越来越感兴趣。古建筑的开发利用,传统村落的打造,正顺应了人们的需求。古建筑将成为石屏旅游业支柱元素之一,推动石屏旅游业发展。
石屏县2007年成为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2015年,县城老城区入围全国首批历史文化街区,古城内历史文物众多。
玉屏书院:紧邻文庙北边的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玉屏书院,这座建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的书院,是一座两进四合院平房建筑,有牌坊、学舍等,是明清两代石屏众多书院中完好保存下来的唯一一所。
古州衙:石屏古州衙始建于元代九年(1272年),明清两代,州衙共连续使用了500多年时间,石屏古州衙建筑群在云南省属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时期古衙门。走进古州衙,只见大堂威严肃穆,二堂清幽宁静,东西厢房古朴典雅,整幢院落庄重幽静,让人仿佛回到了明清时期,在历史的长河中徜徉。
袁嘉谷故居:袁嘉谷故居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是一幢清代木结构二层四合院楼房,典雅清幽、古朴庄重。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南唯一的经济特科状元袁嘉谷先生的故居,位于石屏古城南正街22号。袁嘉谷故居面积不大,但内涵丰富,可谓石屏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缩影,是石屏人了解本地文化历史,教育和激励后人刻苦学习、勤奋攻读、拼搏进取的好地方。凡是参观过袁嘉谷故居的游人,都会被袁嘉谷勤奋好学的精神所感动。参观完袁嘉谷故居,走在石屏老城区的青石板路上,仿佛看到了“家家机杼声,人人诗书契”的画卷。
在石屏古城,大街小巷分布着众多典型的古民居。 四耳、五间六耳或三进大院,是石屏古民居的主要特点,院子里都有水井,增添了灵秀之气。位于衙门巷的李恒升故居就是典型明清建筑,招梁式样穿斗式四合院,雕刻精巧,院子里的石缸上还雕刻着狮子、金猴摘印等。
明清时期,石屏出了众多翰林、进士,还有经商富户,其宅第颇为气派,连片成群,石屏城内就有“绣衣里”、“进士里”和“罗家二十四天井”等古街区。民国时期,又出现了一批规模宏大、质量精湛、形式美观的宅院,在滇南民居中堪称上乘。
石屏的历史名人与这些古民居是分不开的。 甲榜先开进士杨廷相、代开风翰林许贺来。明清两代,石屏曾出经济特元1人,翰林15人,文进士65人,武进士11人,文武举人640人。
目前街区内登记在册的典型民居有180处。这些明清建筑不但有中原风格,还融入了当地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比如,当地彝族崇拜“葫芦”,所以在建筑上有很多“葫芦形状”的装饰。
除县城内的文物外,坝区村镇中仍有众多民居保留着明清建筑的风格。具有代表性的有:
郑营村:郑营村里民居房屋建筑很有特色,以土木结构的四合院为主,方位皆坐南 朝北。比较著名的古建筑有陈氏宗祠、郑氏宗祠、陈氏民居、司马第等。陈氏宗祠建于1925年,占地面积2577平方米,在郑营古建筑中最为壮观。祠门为牌坊式,砖石结构。从祠门进去依次为石桥、莲池、中殿、正殿。中殿、正殿前院子两侧均建有对称式的偏殿、楼阁。祠门前有石亭、石狮各一对。祠门进去有一石桥,桥上有栏板望柱,望柱头上有石雕12生肖动物,皆精雕细刻,栩栩如生。中殿、正殿木结构建筑上雕梁画栋,花虫鸟兽历历在目。陈氏民居建筑样式有中西合璧的特点,是郑营村民居房屋中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其房屋特点为木石结构,走马转角楼式四合院,坐南朝北。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外出旅游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落后的面貌,发展的同时使得大城市的生活环境恶劣化:空气污染、交通堵塞、噪声污染、水源污染......人们对青山绿水的环境、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更加向往。有着“山川东迤无双境,文学南滇第一州”美誉的石屏县将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之余向往的旅游胜地、休闲小憩理想地之一。石屏古建筑将作为石屏旅游业的重要元素,向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展示石屏丰富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古建筑;旅游业;重要元素
石屏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第二产业不发达,通过改变产业结构,发展旅游业,促进我县的发展是我县正在大力推进的一项重大举措,挖掘和创新旅游项目是发展旅游业的重中之重的大事。石屏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气候宜人。以彝族支系花腰彝人为主的石屏县,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民族节日神秘古朴,民族手工刺绣图案精美亮丽,民族民俗风情浓郁。花腰歌舞节是石屏县城最为隆重的节日,从2005年第一届中国云南·石屏花腰歌舞节以来每年举办一次,旨在打造石屏本土以“花腰歌舞”为代表的民族民间文化品牌。花腰歌舞、海菜腔、烟盒舞、花腰女子舞龙独具古朴、真实、奔放的原生态之韵,早已跨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中华民族文艺百花园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石屏有许多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古建筑这一传统的物质承载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它有着独有的地方特色,并且任何东西也无法替代,经得住人们的推敲,耐得住时间的考验。
随着群众文化意识的扩展,人们对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的东西越来越感兴趣。古建筑的开发利用,传统村落的打造,正顺应了人们的需求。古建筑将成为石屏旅游业支柱元素之一,推动石屏旅游业发展。
石屏县2007年成为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2015年,县城老城区入围全国首批历史文化街区,古城内历史文物众多。
玉屏书院:紧邻文庙北边的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玉屏书院,这座建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的书院,是一座两进四合院平房建筑,有牌坊、学舍等,是明清两代石屏众多书院中完好保存下来的唯一一所。
古州衙:石屏古州衙始建于元代九年(1272年),明清两代,州衙共连续使用了500多年时间,石屏古州衙建筑群在云南省属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时期古衙门。走进古州衙,只见大堂威严肃穆,二堂清幽宁静,东西厢房古朴典雅,整幢院落庄重幽静,让人仿佛回到了明清时期,在历史的长河中徜徉。
袁嘉谷故居:袁嘉谷故居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是一幢清代木结构二层四合院楼房,典雅清幽、古朴庄重。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南唯一的经济特科状元袁嘉谷先生的故居,位于石屏古城南正街22号。袁嘉谷故居面积不大,但内涵丰富,可谓石屏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缩影,是石屏人了解本地文化历史,教育和激励后人刻苦学习、勤奋攻读、拼搏进取的好地方。凡是参观过袁嘉谷故居的游人,都会被袁嘉谷勤奋好学的精神所感动。参观完袁嘉谷故居,走在石屏老城区的青石板路上,仿佛看到了“家家机杼声,人人诗书契”的画卷。
在石屏古城,大街小巷分布着众多典型的古民居。 四耳、五间六耳或三进大院,是石屏古民居的主要特点,院子里都有水井,增添了灵秀之气。位于衙门巷的李恒升故居就是典型明清建筑,招梁式样穿斗式四合院,雕刻精巧,院子里的石缸上还雕刻着狮子、金猴摘印等。
明清时期,石屏出了众多翰林、进士,还有经商富户,其宅第颇为气派,连片成群,石屏城内就有“绣衣里”、“进士里”和“罗家二十四天井”等古街区。民国时期,又出现了一批规模宏大、质量精湛、形式美观的宅院,在滇南民居中堪称上乘。
石屏的历史名人与这些古民居是分不开的。 甲榜先开进士杨廷相、代开风翰林许贺来。明清两代,石屏曾出经济特元1人,翰林15人,文进士65人,武进士11人,文武举人640人。
目前街区内登记在册的典型民居有180处。这些明清建筑不但有中原风格,还融入了当地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比如,当地彝族崇拜“葫芦”,所以在建筑上有很多“葫芦形状”的装饰。
除县城内的文物外,坝区村镇中仍有众多民居保留着明清建筑的风格。具有代表性的有:
郑营村:郑营村里民居房屋建筑很有特色,以土木结构的四合院为主,方位皆坐南 朝北。比较著名的古建筑有陈氏宗祠、郑氏宗祠、陈氏民居、司马第等。陈氏宗祠建于1925年,占地面积2577平方米,在郑营古建筑中最为壮观。祠门为牌坊式,砖石结构。从祠门进去依次为石桥、莲池、中殿、正殿。中殿、正殿前院子两侧均建有对称式的偏殿、楼阁。祠门前有石亭、石狮各一对。祠门进去有一石桥,桥上有栏板望柱,望柱头上有石雕12生肖动物,皆精雕细刻,栩栩如生。中殿、正殿木结构建筑上雕梁画栋,花虫鸟兽历历在目。陈氏民居建筑样式有中西合璧的特点,是郑营村民居房屋中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其房屋特点为木石结构,走马转角楼式四合院,坐南朝北。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外出旅游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落后的面貌,发展的同时使得大城市的生活环境恶劣化:空气污染、交通堵塞、噪声污染、水源污染......人们对青山绿水的环境、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更加向往。有着“山川东迤无双境,文学南滇第一州”美誉的石屏县将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之余向往的旅游胜地、休闲小憩理想地之一。石屏古建筑将作为石屏旅游业的重要元素,向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展示石屏丰富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