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包:第二次工业革命

来源 :财经界·通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aofengkob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我们把“全球一体化”、“世界是平的”都快说贫了,讲腻了,说来说去这其实主要的意思就是世界已经Open了,各国各地区的优势,发展的差异尽显无疑。因此,对于外包这个行业来讲,出于增强补缺的需要,其发展的时代的的确确的来了。
  有人将外包喻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到来”,虽然这个比喻有点夸张,但不管怎样,外包已经是大势所趋。如果一个企业在当前背景下,还想凭借一己之力打造供应链条的完美闭环,那决策者的脑袋肯定积水。
  对于以外包业务为主要商业模式的企业来说,外包只是一种适时的战略选择。换句话说,外包是不同行业的不同企业在各自不同的发展阶段进行的战略选择,它不是简单划一的。如果说外包面临风险,那么不做外包的企业难道就没有风险了吗?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包括那些非外包企业,在其成长过程中风险无处不在,如此便因噎废食岂不怪哉?
  企业外包业务其实是根据自身经营需要、外包市场的成熟而自然选择的,有着诸多利好。从企业角度看,把原材料供应、生产(研发)、物流、销售平台、售后服务以及市场反馈信息等优势资源连在一个完整的供应链条上,是一个理想的完美景象。并且,在这些领域都可以找到合适的承包商,无论发包方是从成本还是市场占有等原因出发,都会发现有一个丰富的外包市场等待选择,这时,需要做的就是选对你的外包合作伙伴。而完美链条景象一旦出现,你会发现自己的企业实际上为“和谐世界”和“和谐社会”做出了了不起的贡献,这不是政治,这是经贸,是企业最佳的发展环境。今天,企业都在讲核心竞争力,其实就是营造拥有和维护一个良性的资源关系的能力,就是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
  外包带来的企业规模、收益扩大化,地区经济繁荣的例子不胜枚举。是借外包之势发展壮大自己,还是将这种商业模式进行到底,抑或做外包的目标就是最终被收购,都是无可厚非的战略选择。对外包简单粗暴加以诟病显然是不负责任,没有道理。
  外包的益处论据和数据还支持了经济学家来说服政治领袖们,不可武断地非难全球化,这些迹象表明在外包问题上一些政策坚冰正渐渐融化。
  外包市场的活跃和规模扩张,以及技术能力的提高为外包企业提供了广阔天地。
  以IT业为例,OEM的成熟规模已经创造出像台湾ACER这样的全球化品牌,直到今天ACER也不会放弃自己的“代工”业务。其实类似的公司很多,笔者就知道这样一家公司。该公司是一家三维模型、动画制作公司,成立刚一年多,承揽了世界顶尖模型制作公司和游戏公司的一些外包业务。公司在外包过程中,迅速在业界打开知名度,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了顶级的技术力量。该公司老板准备明年开始打响自己的品牌,但表示仍然不会放弃外包的业务。
  坚定地选择承揽外包业务的企业——那些“粘包”们,不一定是别无选择,在特定的企业发展阶段,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或者是具有独特能力的企业,会选择长时期外包的战略。因为企业自身情况各不相同,量体裁衣,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经营模式。传统行业像蒙牛乳业起家时一无奶源,二无工厂,只好选择了山西的亏损厂家进行液态奶的加工,这里不说蒙牛当时的无奈之举,只说山西的几家乳品加工厂随着蒙牛的成功也阔绰起来,时至今日坚持自己的加工业务,放弃了那些狭隘的地域观念,随着蒙牛品牌的提升,干脆俺就“姓蒙”了——这也是一种战略选择。
  一些發展快速的企业,虽然实质上“代工身份”,但企业战略是清晰的——老话说是和巨人一起成长。今天很多承包企业看得很清楚:我即便是只猴子,只要骑在骏马上,照样一日千里。这些企业实际上为外包需求的大企业提供了坚实保障。很多发展中企业积极的吸收了“巨人们”的管理经验,同时也为它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反馈。而外包企业惟一要做好的是管控和文化管理的沟通。
  随着“包”与“不包”的话题展开,也就有了当前“中国制造”还是“中国创造”的交锋。就企业而言,是韬光养晦抑或一飞冲天,需要审时度势量身打造自己的模式,既要追求“智造”也不应羞于制造。
其他文献
昆明一家专营第三方物流的公司突然失去了它最大的客户——某桶装水生产厂。因为桶装水厂搞起了自办送水系统。  为什么放着又好又便宜的第三方物流不用呢?桶装水厂总经理的答案是,担心企业受制于人。或许大多数人会觉得这位老总小题大做,毕竟在全球化的旗号下,外包早已风起云涌。“全球财富1000强中,95%的企业已经制定了公司离岸外包战略,平均每周有5~10家企业在可能的离岸目的地进行实地考察。”来自麦肯锡的数
期刊
新税法的“减税”效果,让不少企业喜出望外,受新税法影响最深的高新技术企业更是如此。但也该看到,如何将这块“减税蛋糕”吃到嘴里,却不是那么简单的事。    “税收蛋糕”的新切法  “原来,在分配改革开放成果这块‘大蛋糕’时,国家分得相对多了一些,企业和个人分得少了一些。这对像我们这样的高新技术企业来说,在发展上存在着一定的制约性。现在,是重新分配这块蛋糕的时候了。”  李彬(化名)坐在他的大班台后说
期刊
2007年,中国IPO风生水起,银行、地产、券商,乃至传媒业纷纷跑马上市;而作为产业链的各个端口,它们的融资成功在经贸大潮中掀起了朵朵靓丽的浪花。    来自安永的报告  “伴随‘红筹股回归’的开始,2008年中国内地股市筹资规模有望达到3300亿元。”2007年12月27日全球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安永发布的一份报告如是宣称。  据该报告显示,新兴市场占据了2007年集资额最大交易中的多数席位,并继续
期刊
在全球化时代业已来临的今天,“绿色”已和经济贸易领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据悉,近年来中国政府已制定了相关的环境保护和治理措施,并计划在未来10年中投入数十亿美元。2007年12月13日,“第三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在北京结束,美国国内经济人士和很多媒体评价说:“‘绿色产业含巨大商机’成为对话十大内容之一。”  无论是在进出口贸易,在本土投资领域,乃至全球范围内,“绿色贸易”正成为有识之士谈论最
期刊
无论是在本土,还是在海外,2007年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的维权之战越发激烈。    王致和:“我们赢了!”  “我们打赢了中华老字号海外维权第一案!”2007年11月的一个下午,北京王致和集团总经理王家槐难以掩饰自己心情的激动,此时离年初递交起诉书已过去了10个月。  2006年3月,王致和腐乳、调味品、销售服务三类商标被一家名为欧凯的德国公司注册,这是王致和商标第一次在国外被抢注。欧凯公司主要
期刊
网络化所带来的冲击,加工贸易企业应该最能体会。    不久之后,我们基本上看不到唇枪舌战的谈判场面了。因为对那些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来说,它们越来越倾向于把自己的采购、物流放到网络上来完成。或许,这也是《世界是平的》的一个明证。  随便在搜索引擎里输入某款相机的市价就可以清晰地查阅所有价格信息,而“对比”成为点击鼠标时触觉、视觉和大脑皮层最为兴奋的环节。你可以以最优惠的价格购买到自己最想要的产品。如
期刊
不管一折机票是真是假,是炒作还是事实,有一个现象是我们不能回避的:许多国有航空公司一边喊着亏损,一边宁愿放着空闲位置也不愿意利用起来。    某天深夜12点,笔者在美国的朋友请求帮忙。既然朋友深夜请求帮忙,笔者当然爽快答应,但是朋友的请求帮忙让人哭笑不得。朋友请求笔者在北京帮他买一辆最豪华的奥拓车,然后把车子运到美国。笔者称其有病,朋友答曰:车子省油。  虽然这是朋友之间开的玩笑,但是朋友的回答还
期刊
提到保税物流园区,很多人会首先想到4个字:境内关外。这是保税物流园区的一大功能,它的意思是,国内货物进入园区即视同出口,实行退税。  然而,这4个字在某种程度上,也仿佛是保税物流园区自身形象的缩影。我国的保税物流园区发展至今已有4年历史,这4年的发展历程,也是保税物流园区自我“闭关修炼”的过程。4年中,保税物流园区的业务构成更显多元化,更多新兴的物流业务——二次拼箱、简单加工等开始在园区内显露端倪
期刊
两年来,中国创投市场外资一手遮天的局面将彻底改变,其中有市场主导的因素,亦有政府的大力推进,中国本土创投人士正积极寻找着理顺这一魔方的密码。    “在资本时代,PE(私募股权投资)就如同一个个魔方,能迅速将实业收购,它们就像恶狼一样贪婪。”虽然PE口碑不佳,但它们雄厚的实力已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创投之风。  两年来,随着中国金融资本市场的逐渐规范,中国已进入了创投时代,PE和VC(风险投资)的
期刊
传媒产业在资本市场上的地位与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极为不匹配,良好的经济形势在催促着更多的传媒公司踏入资本市场。    相对上市公司的诸多业务板块而言,传媒业似乎一直是一块“冻土”,显得有点冷冷清清。在A股和港股上市的内地传媒概念股中,新闻出版概念只有赛迪传媒、新华传媒、北青传媒和新华文轩几家,它们采用的上市模式均是将经营业务从采编部门剥离,单独上市。  到了2007年,传媒业上市却呈现出一片春潮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