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狂犬病病毒糖蛋白全编码区序列特征研究

来源 :国际病毒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k6711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测定云南省狂犬病病毒糖蛋白全编码区基因序列,阐明它们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方法

用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病毒抗原检测,对阳性标本提取病毒RNA,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对病毒糖蛋白基因进行全序扩增,并对目的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进行同源性和进化树分析以及氨基酸位点分析。

结果

在云南省获得18株狂犬病病毒糖蛋白全编码区基因序列,它们的核苷酸序列和推导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8.2%~99.9%和97.3%~99.8%,与国内外参考株核苷酸序列和推导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85.7%~99.9%和93.1%~99.8%。进化分析表明,云南流行株分别与我国南方及东南亚流行株亲缘关系较近,但云南株间进化关系较为复杂,可分为六个进化亚群。它们的主要抗原性、致病性、毒力及糖基化等功能位点均未发生明显改变。

结论

云南狂犬病病毒流行株具有多样性特点,与省内外、境内外及省内不同地区间犬类流动并传播该病毒相关。云南株狂犬病病毒糖蛋白重要功能位点未发生变异,仍然保持其特有的抗原性和毒力等特征。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黏液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特点以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就诊于浙江省人民医院的7例黏液型SFT患者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组织形态学、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特征以及预后,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男性3例,女性4例。发病年龄32~67岁。发病部位:胸膜3例,盆腔、阴道、腮腺和鼻腔各1例。瘤体直径2.7~13.5 cm
EB病毒相关性平滑肌肿瘤(Epstein-Barr virus-associated smooth muscle tumors,EBV-SMT),主要与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先天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及移植术后相关,可分为HIV相关性平滑肌肿瘤、先天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相关性平滑肌肿瘤及移植术后相关性平滑肌肿瘤。该文报道1例EBV-SMT与上述三者均不相关,为31岁男性患者,无HIV感染、无先天性免
期刊
目的探讨骨内原发Rosai-Dorfman病(Rosai-Dorfman disease,RDD)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分子表型特征及鉴别诊断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北京积水潭医院的14例骨内原发RDD确诊病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S-100蛋白、cyclin D1、CD1a、CD207等蛋白表达情况;采用蝎形探针扩增突变系统(ARMS)荧光
具有脊索样特征的浸润性尿路上皮癌是一种具有极其罕见组织学特征的浸润性尿路上皮癌,组织学上以突出的细胞性条索和丰富的细胞外黏液样基质为特征,肿瘤局灶区域多含有典型的高级别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免疫表型上,肿瘤仍表达尿路上皮标志物。过碘酸-雪夫(PAS)特殊染色呈阳性,染色标记中未见细胞内黏液存在。荧光原位杂交未检测到EWSR1-NR4A3融合性基因。本例患者术后未做任何治疗,6个月后死亡。由于文献报告例
期刊
目的探讨阑尾憩室病与低级别黏液性肿瘤(LAMN)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鉴别诊断要点,避免误诊。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9年11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手术切除的20例阑尾憩室病患者的临床影像及病理学资料,与同期诊断的44例LAMN进行比较,并进行随访。结果20例阑尾憩室病患者中,上皮黏液分泌旺盛10例(50.0%),纤细绒毛状或波浪状上皮4例(20.0%),黏膜萎缩14例(70.0%),仅1例局灶固有
胎盘母体血管灌注不良(maternal vascular malperfusion,MVM)包括一系列在母体蜕膜血管中所表现的病理改变,其本质是妊娠过程中子宫螺旋动脉重塑异常导致的绒毛间隙氧合和血流动力学的异常。MVM在胎盘病理检查中是很容易被识别的一系列病理表现,但是国内病理医师对胎盘病理诊断的重视程度不够。该文就MVM的大体表现、镜下表现和临床意义做一介绍。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微小RNA-140-5p(miR-140-5p)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中的表达及其在ESCC细胞增殖和侵袭中的作用。方法即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PCR)分析ESCC组织和细胞样本中miR-140-5p的表达。将阴性对照和miR-140-5p类似物转染Eca109和
期刊
腺样囊性癌(ACC)是好发生于头颈部的涎腺型恶性肿瘤,由上皮细胞和肌上皮细胞形成管状、筛状和实性三种形态,高级别转化形态罕见;在生物学行为上具有嗜神经侵袭、高复发和晚期易肺转移等特征。全基因组及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发展促进了头颈部ACC分子机制研究,在MYB基因易位、NOTCH信号通路、表观遗传修饰、DNA损伤修复通路、磷脂酰肌3-激酶通路等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复发或转移性ACC有了初步分子学分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