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研究抗结核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的类型和处理对策。方法:对2014年-2016年间嘉鱼县疾病预防控中心门诊接收的结核病人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37例进行分析。结果:抗结核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主要有肝功能损害、胃肠道反应、关节痛、皮疹等,大多数患者经调整用药方案后可顺利完成疗程,个别可能导致疗程延长。结论: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比较常见和普遍,需要临床医生熟悉这些药物的机理、作用、毒理学和血流动力学知识,了解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尽早发现,及时处理,避免严重性扩大。
【关键词】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6-0138-01
1 引言
结核病的发生比较普遍,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肺结核,有一定的传染性。新时期人口流动性的增加,药物耐药性的出现以及HIV的增多,使得结核病的发病率逐渐提高,但是对于结核病的有效药物的研发却进展缓慢。再加上人群中肝炎的发病率普遍提高,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重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抗结核药物应用时的不良反应增加,本次就对此进行简单分析。
2资料与方法
2.1 材料
选择嘉鱼县疾病预防控中心在2014年-2016年期间门诊接收的结核病患者,经过对症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37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性22例,女性15例,年龄19-79岁,平均(54.05±4.29)岁;出现不良反应的时间,最早在用药后一周内,最晚在用药后8个月。
2.2方法
分析这37例患者的药物治疗方案,都是使用2HRZE/4HR、2HRZES/6HRE。具体药物的剂量:异烟肼300mg/d,利福平450mg/d,吡嗪酰胺1.5g/d,乙胺丁醇750mg/d,链霉素750mg/d。
对于初治的患者,强化期使用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乙胺丁醇,每天使用一次,持续2个月,用药60次;繼续期使用利福平、异烟肼,每天使用一次,持续4个月,用药120次。对复治患者,强化期使用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乙胺丁醇、链霉素,每天使用一次,持续2个月,用药60次;继续期使用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每天使用一次,持续6个月,用药120次。
2.3观察指标
总结和分析患者这些不良反应的类型。
2.4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表示,实行c2检验。
3结果
总结发现,这37例不良反应中,有:
(1)肝功能损害:14例(37.84%),一般是用药前检查肝功及乙肝三系,在开始治疗后,每两周检查一次肝功,2个月后每月复查肝功,发现有ALT低于80U/L5例,80-200U/L7例,超过200U/L2例。其中有12例肝功能损害出现在2个月以内,并发现2例重症肝炎。临床表现:14例患者中,有1例表现出恶心、呕吐、乏力、发热、巩膜黄染,其余没有表现出明显不适。对ALT低于80U/L的患者继续使用药物,每周复查肝功;对80-200 U/L的患者,停止使用乙胺丁醇,换成利福贲丁;对于超过200 U/L的患者停止使用所有抗结核药物。14例患者中,10例完成疗程,但时间延长,有4例修改治疗方案,采取其他治疗方式。(2)胃肠道反应:7例(18.92%),其中男2例,女5例,主要表现出上腹胀痛不适,恶心、呕吐、腹泻、纳差,多数患者服用吗丁啉、硫糖铝后好转,少数停止用药或减少异烟肼的剂量,有1例因为服用利福平引起腹泻,停止用药。所有患者都完成疗程。(3)关节痛:4例(10.81%),大部分表现在膝关节,个别全身大关节疼痛,没有红肿。尿酸增高3例,在用药后1-2个月内出现,主要是因为吡嗪酰胺引起,个别是因为利福平引起,口服芬必得或停止用药后好转。(4)皮疹:3例(8.11%),患者主要表现出全身出现散在丘疹,瘙痒,多是在用药后0.5-2个月内出现,多是由于利福平引起。调整方案后好转。(5)乏力:2例(5.41%),严重乏力,不能坚持治疗,出现在用药后1-2个月,主要是因为异烟肼引起,停止使用后症状逐渐消失。(6)眼睛干涩,视力模糊:3例(8.11%),出现在用药后3个周-2个月,主要是因为乙胺丁醇引起。(7)乳腺增生:1例(2.70%),男性,出现在用药后2-6个月,主要是因为异烟肼引起,停止使用后症状逐渐消失。(8)严重失眠:2例(5.41%),使用异烟肼后直接出现,使用安定没有明显安眠作用。(9)赫氏反应:1例(2.70%),诊断肺结核,正规用药半个月,出现发热、胸水(淋巴渗出液为主)、腹水、肺部病灶扩大。继续使用抗结核药物2周后好转,随访1年,病情相对稳定。
4讨论
从上述结果中可以看出,抗结核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主要有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特异性反应,并且存在轻重的区别,一般都是在用药2个月之内出现。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肝功能损害,还有胃肠道反应、关节痛、皮疹等。这些情况说明,使用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十分普遍,发生率较高,而有个别还比较严重,因此在进行结核病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这些不良反应的出现,结合具体的情况,包括不良反应的种类、性质、严重程度等,进行针对性处理,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避免不良反应扩大或无法处理。
有研究认为,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的出现与个体因素有关,年龄越大,出现的不良反应越多,也越严重,其中在40-59岁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是0-19岁的2倍左右。在调查中发现最常见的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就是肝功能损害、营养不良,尤其是本身有肝病的患者,基本都出现肝功能损害。这一点有研究表明主要发生在35岁以上的患者身上,本身存在丙肝或者HIV的患者,发生肝功能损害的几率相比其他人群要高4-5倍,而同时拥有这两种疾病的患者,发生率高15倍左右。
在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中,引起肝功能损害的药物有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对氨基水杨酸等药物。血液系统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就是由于利福平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系统中主要是药物的毒性反应,等等。
5结语
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比较常见和普遍,需要临床医生熟悉这些药物的机理、作用、毒理学和血流动力学知识,了解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尽早发现,及时处理,避免严重性扩大。
参考文献:
- 崔玉霞,段玉娟.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