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风的人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clovero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风从四面八方吹来,吹进我的生命里,而我已经不再像曾经那样,去看一场落叶了,生命中很多闲情都被生活踢出去。这么多年,我已经学会藏好自己了。
  我会在偶尔空闲的时候,站在窗前,看一看远处的树,远处的山,山水尽然失色。现在,又有哪个天真的人会将自己暴露在风头呢?
  晚上躺在床上,我听见风在咆哮着敲门。它把一些歪着的树摇直,又把直着的树摇弯,就是一副这样也不行,那样也不行的样子,树叶落了一地。它总是这样,任性而调皮,让人无可奈何。
  记得以前的时候,我还是喜欢在风中,做出追赶它的样子,甚至与它对抗的样子。而近两年,我却对风过敏。说来也可笑,每次刮过大风,我的脸上、手臂上都会出疹子,去医院查了很久,说是冷空气过敏。后来如果有大风,我便躲在屋子里,或者把自己层层裹住,真是与风无缘了。
  曾经喜欢追着风跑,将人间看遍,也将心事赋予风,摇得满城皆知。而现在,我想静静地做一条溪流,生怕再打扰到别人,我也没有那摇落一城叶子的雅兴了。

2


  前段时间听说,我以前常住的那条路上,所有的柳樹都换了。我有点怅然,但我只是很平静地看看窗外,没有多说一句。玻璃窗外,街道干净,路灯明亮,只有风在游走着。然后我挠挠头对自己说,瞎操心,我已经不在那儿了,风刮不刮,树砍不砍,和我有什么关系呢?
  可我还是想起曾经住的那个房子,道路两旁种满了杨柳,每到春天,柳絮乱飘,餐桌上、书本上、衣服上全是柳絮。其实每到那个时候我都会过敏,可我并不怎么在意,总是喜欢穿着长裙骑着自行车在那条路上晃荡,三月的风都是暖的,金色的夕阳洒在我身上。后来我一个朋友告诫我,千万别穿长裙骑车,裙子会搅在车轮里,摔倒了起都起不来。而我挺好,一次都没有发生过,想想是不是很幸运?
  我说这些,并不是我想回去,人怎么能走回头路呢?我只是有些感慨,我以为路比什么都永恒,它平躺在大地上折不断,刮不走,我以为树比什么都永恒,它根植在大地上年年岁岁,见证了那么多人的悲欢离合。可即使这样,路还是免不了被凿断挖开,树还是免不了被连根拔起。然后种些与我无缘的树,填上新鲜的土,再抹上水泥,它将是一条崭新的路。
  它的任何一粒尘埃都将不会再有我的痕迹,我对它也是陌生的。而曾经的那些树消失了,它们被搬去我永远都不会知道的地方,留下了孤独的人。可我记住了它们,我全部记住了,我记得每棵树对应的商店、水果摊、烧烤摊……我甚至记得从公交车站台走一百二十步有个垃圾桶,走三百步有个菜市场,这些都是我一个人在追风的时候和风一起数的,可是现在都不算数了。
  我想,我在那条路上所有经历的一切都不算数了,我再也找不出一条路来凭吊,我追风的日子。
  都说物是人非,其实很多时候不尽其然,大自然的一切都太过脆弱,而人只要不出意外的话就可以存在很久。森林会因为一把大火毁于一旦,而人呢,总是修修补补,熬过了太久。而在那么久的岁月里,每个人都会秘密地珍藏一段最初的人生经历,当那种生活消失时,它已经单独地藏在了一个人心里,除非他说出来,不然谁也别想走进去。

3


  我突然想去看看自己的童年,于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冬日去看望姥姥,我的童年一直寄放在那里。
  那个村子,人都快走得差不多了。她戴着帽子在院子里晒太阳,她说,冬天的院子,还是有风。那帽子好像是等风的仪式。我去村子里走了走,那里很多上了年龄的老人都戴着帽子,安详地在门口拄着拐杖。他们再也不防备任何一道风,坐在门口,像迎接风的使者。我想他们年轻的时候,肯定也如我一样,在风来的时候,将风拒之门外吧。而现在,世界把他们遗忘了,他们孤独了,只好让风进来坐一坐。
  世事轮回,他们已经做了那个看风的人了。人类的悲喜,外界的声音他们都听不到,他们只想静静地看着自己的家禽在阳光下晒太阳,他们只渴望有风来风干他们的腊肠。我经过的时候,那些奶奶们颤颤巍巍地走向我。在她们看来,她们见证了我在襁褓之中到长大成人,我在她们的身上看到老年,她们在我的身上看到青年。她们开始顺着记忆,回忆我刚出生的时候下了很大的雪,她们如何帮忙,毕竟那个时候她们腿脚都利索。她们开始回忆起少年时的我,说我以前干巴得很,现在却胖了。
  而对她们,我已经没有太多印象了,我只是曾经蹦蹦跳跳地途经过她们的门口,而她们在我身上却看到了岁月的疾驰而过。上了年纪的人,再看年轻人,都会觉得倍感亲切。她们用青筋凸起的手来握我的手,仿佛来拉一拉自己的青年。她们说着真好啊!上次拉你,你还扎着羊角辫!

4


  他们的岁月已开始平淡,他们看风,看天,看孤独的鸟巢,这世间的一切他们仿佛都看过了。他们开始讲盘古开天辟地,讲女娲补天,讲梁上燕子的故事,以及地下的农事。他们甚至可以把自己择出去,像诉说一个外人的故事一样,诉说平生。那些曾经出现在他们生命中的很多人都离开了,我说的离开是永远都不会再见了,而他们也习惯了,人总是要走的,霸着不走就没意思了。当一个人看淡了生死,那别的事都不算事了。我常觉得听他们说话,感觉人生就像一个气球,慢慢胖,然后再瘪下去,瘪得到处都是褶子。
  时光在老人身上是仁慈的,它们已经混熟了,所以通常会慢慢地,感受不到时光的变化。外面修了几条路,建了几个商业街,根本与村庄无碍,也与老人无碍,村庄还停在那里,老人也是日复一日地看风,他们只能靠回来的人来辨别时光的速度。
  人在回家的路上一步步长大,有些人出去的时候还是孩子,回来的时候已成为老人。我们常说,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可是怎么可能呢?可能的只是“乡音无改鬓毛衰”,而村里的孩童也只会“笑问客从何处来”。风刮过人的一生,一刻也没有停,我们就如草一样,刮着刮着就老了。

5


  我还年轻,从不敢去看风,我只敢躲在一处听风。就像古时候那个听雨的人一样,少年听,中年听,老年了还听。这听起来,我倒像个不敢闯的懦夫了,其实我只是觉得,我还没有做好看风的准备,却已经过了追风的年纪。
  我想多年后,我也不会再执着于听风。那时候我年岁有加,很多人和事都会在我身上留下刻痕,甚至是心上。就像人们喜欢在古老的城墙上刻字是一个道理。而那时,我会像展览一样展出我这一路的痕迹让风来看看。我想,暮年的我肯定是灰色的,灰色的台阶,灰色的草,灰色的房子,人生或许就这样暗淡下去了吧。像一颗星星,开始它肯定是金闪闪的,最后灯尽油枯。
  我不是个喜欢奔跑的人,从来都不是,我的生命高不过一棵树,也长不过一条路,和风较什么劲呢?那时我会寻一处破败的院子,坐在台阶上,拉着风,像两个老朋友一样,将往事回顾。它尾随了我的一生,也算是我的知音了。园子里破败的杂草被风无情地吹过去,再倒过来,像一段段过往。青春已经过去,中年已经过去,它们都褪去了颜色。我这一生又是何必?何必执着于缘来缘灭?又何必纠结于爱恨情仇?这一切终将被风摧毁。
  我想啊想啊想……

6


  我再也无法将自己置于一场风中。我将羞于骑上自行车满院子跑,也将无法跳着轻快的步子抖动我的长发。那时将不会有人记得我,而我的步子会越来越慢,我再也不敢穿鲜艳的衣服,我慢慢地把自己活成一张老照片。而唯独风,潇洒地在巷子里跑了一回又一回,细弱的草也跟着弯着腰谢了一次又一次的幕。
  可我抬头看看天,它是那么蓝。我想起那些人和事,它们又在我的心上,像风一样拂过心田,自然而又温柔地茂盛了一片,如天一样白云朵朵。
其他文献
张炜  苏东坡的确是作随手文章的高手。有时候我们会觉得他的诗词只是有韵的记述而已,即兴记下,场景簇新。因为这种文字太多,作为游戏和记录方式未尝不可,但有时又显得过分随意了一点。历史上那些纵才不拘的诗人常有这样的放松自娱。苏东坡当年似乎没有想得太多,不过是信手而为,随作随掷,看上去没有更多的挂记也不想深究。一篇文字耗掉了多少心力其实是可察的。有人认为苏东坡所有的诗词中,占比最大的文字都是挥挥洒洒,才
期刊
明堂前,几株剑麻静静地矗立在那儿。乍暖还寒之时,阳光温暖了初秋的萧索,歪歪斜斜地洒在小径上,倩影斑驳。其间夹杂着几簇杜鹃,似火,似蝶,点缀着静谧的绿。屋檐下,那盆吊兰缱绻安详,似乎比离开时更加温厚娇艳。不远处,几缕炊烟悠然升起,在波澜不惊的空气中荡漾开来,弥漫出一股氤氲甜气——家的味道。  时隔一个月,我回家了。奶奶如往常一样,恬静地坐在小木椅上,用亲切却又有点陌生的温州话哼唱着诗歌。见到我回家,
期刊
一方水土,孕育一种精气神。  每次去往温州都要经过瓯江,凝眸而望,总是心怀敬意,那一条800里的母亲江,已然流淌了几千年。她迂回于崇山峻岭,舒缓于宽海深潭,有过急流险滩,有过静谧安详,滔滔不绝,一路向前,流入东海。是她见证着两岸勤劳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她见证了温州人创造灿烂文明,锻造出温州人的精气神……  今天,我想循着瓯江的潮水,去寻找这精神的根和魂。  “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古老温州,先民
期刊
春天,我去了一趟乌镇。  路过染坊和剧院的时候,我踏在木质的小桥上,哒哒哒,声音闷闷的,又好像湿湿的。到了青石板路上,脚步声叩响心门,面前静谧的画卷让人心旷神怡,不由自主将心门打开得敞亮,享受一年中难得的休憩时光。  来到第一座石桥上,我扭头望去,正巧有一艘摇橹船驶过不远处的另一座小桥,慢悠悠钻进桥洞,被船拨动的水痕懒洋洋地扩散开,像是有什么特别的气味迎面扑来。  我纳闷,那气味到底是真实存在还是
期刊
风吹过,我的视线投向窗外的那朵玫瑰,花朵已然綻放,美丽耀眼。我会心一笑,望向了我珍藏的画本,我知道那里盛开着永不凋落的玫瑰。思绪不由飘向远方,想起那次美丽的绽放。  因兴趣使然,我无可救药地迷上了绘画。每当遇到写生的人,我总会驻足,流连,凝望。看画布上线条有趣的交杂缠络,些许间就勾勒出活灵活现的画面。绘画者那炉火纯青的画技,那气定神闲的气质,总是让我神往。  初见老师,她正坐在画架前,那娴静如兰的
期刊
外公爱看书,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  认识外公的人都知道他的喜好,如此便有许多人为他寻来书。看到外公喜不自胜的样子,外婆每次都要翻上几个白眼。她认为像外公这样的家庭主要劳动力,是没资格看书的。外公则恼火地反驳:“世人都有资格看书,我咋就没有资格了?”  当外公看了看身边的四个孩子,他的语气不由得弱了下去,可是看书的兴趣却没有减弱半分。外公去哪都随身携带着书,见缝插针地也要看上几眼。  一次,外公晚上
期刊
今天在读朱光潜的美学散文《厚积落叶听雨声》,想到他专为了听雨,满院落叶厚积不扫,心下不禁宛然。我想起老家那个小小院落里,曾有棵高大的梧桐。梧桐叶子宽厚,每逢盛夏的午后,骤雨袭来,我躲在屋内都能听见大大的雨点密集地打在梧桐叶子上,发出一阵阵响亮的声音。  待到急雨过后,天色放晴,我从屋里跑出来,享受着暑天暴热被大雨驱走后的清凉。这时,梧桐树上残存的雨水顺着层层叠叠的叶子不时滚落下来,发出间或“啪嗒啪
期刊
陈艳群第一次和最后一次  1977年6月16日,这一天是美国埃克森石油公司总部对新船员入职培训的最后一天。埃克森石油公司的总部设在美国得克萨斯州,是全美最大的石油公司,不仅拥有油井、油管、油站,还拥有自己的油轮。来自全美各个海事学院的二十名三副和二管轮正翘首期待登上职业生涯中的第一艘船、走上第一个工作岗位,拿到第一份薪水。我是二十名三副中的一个,那年我二十岁。  进入小礼堂后,我坐在写有我名字的位
期刊
夕阳西下,路上的行人漸渐多了起来,我每当经过这条路时,总会想起他的身影。  “叮咚、叮咚……”每当这铿锵有力而又低沉的声音响起时,我便知道那卖麦芽糖的老人来了。他总是骑着那被他擦得锃亮锃亮的三轮车,穿着一身被洗得掉了色的衣裤,车上的几个筐子里,也总是装着他纯手工做的麦芽糖。  我小时候爱吃糖,隔三岔五地就捏着几块钱,去他的摊上买麦芽糖。他做的糖总是那么金黄,那么均匀,闻起来有一股沁人心脾的味道,似
期刊
我常听人说:“你们00后是属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一代。”我忍不住反驳:“那是你们片面的看法,我们其实不是那样的。”  “不是这样的,那是哪样的?如果光说不练,那就是假把式!”外婆说道。  记得富兰克林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劳动是幸福之父。”今年过年因为疫情影响,我在家呆得无聊。后来却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渐渐学会了许多新技能:做包子、包饺子、炒菜,甚至还学会了钓鱼等。而在每次劳动之后,我所收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