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我国中学业余田径调练队的管理现状
中学课余训练项目主要集中在田径、篮球、排球、足球等这些普及型较高、竞赛制度较为稳定的项目上、尤以田径为主要项目。面体操、游泳、乒乓球、羽毛球等开展的学校很少,这与中学缺少硬件设施及教练员有关。
1.1 管理要素的现状
(1)教练员
我国教育系统的教练员主要是由体育老师兼任,他们一般具有较高的学历,但相对而言缺少运动经历,在指导课余训练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近年来、由于各地对“体教结合”工作的重视,有些地区尝试引进体校的教练员到中学任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课余训练的质量。但总体而言。完全由体育教师担任教练员是不能适应运动训练需要的。
(2)运动员
课余训练的对象是本学校的中学生,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各门文化课,其次才是参加运动调练。在选材时教练员主要是凭借自己的经验结合部分指标测试进行。需要指出的是,现代中学课余训练面临着选材面较窄、质量不高的问题。而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是两个不同的系统,目标不一致。学校非常重视在各级别比赛的成绩以及体育学生的升学率,很少考虑为竞技体育认伍输送人才。长期以来存在的两个系统的相脱节问题至今未能得到妥善解决。
(3)场地与器材
目前,我国中学的体育场地与器材还不能够满足我国业余田径训练的要求。尤其是运动器械,极其缺乏。很少有学校能为田径训练队准备专业的力量训练等器械,较多的是比较落后的杠铃、单双杠等简单器械;中学的体育场地也较落后,很多学校没有标准的田径场。有些学校即使有标准的田径场也是土地,缺少标准塑胶场地。究其原因,还是资金的问题。
1.2 中学田径训练队管理体制结构现状
我国运动训练管理体制由基层到高层形成了紧密的三层训练网,在我国运动训练的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证明我国运动训练的管理体制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是符合我国国情的。而这种管理体制底座大,所包含的运动训练单位形式多元化,以便做到及时评估与控制,提高决策质量。
2 业余田径训练队管理的对策
近年来,随着社会转型、经济体制转轨以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传统意义上的“体教结合”已不能完全适应当今社会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必须进行体制与机制的创新,赋予“体教结合”新的内涵。
2.1 运动项目设置要与学校实际相吻合
就培养运动员而言,学校有思想教育、学生管理、学习环境、吸引生源等方面优势,但在训练竞赛网络、训练指导力量、训练保障条件等方面有明显的缺陷,因此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就显得十分重要。运动项目的设置必须充分考虑学校实际,这不仅涉及到学校的利益,也关系到试办工作的成效。项目的设置主要体现以下原则:一是对场地设施要求不高,训练投资少,经济上学校有可能承担;二是运动员选材易在小学进行或在训运动员年龄与中学生年龄基本吻合,适宜在中学开展;三是项目的社会普及性高,学生愿意参与,学校可以为训练队提供后备人才支持;四是训练竞赛中的伤害率低、危险性小,家长支持,学校愿意。
2.2 不断完善服务保障体系
教育系统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实质是教育系统在体育系统配合下,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达到提高培养人才质量的目的。鉴于学校的体育资源现状,学校在建设业余训练队等许多方面需要体育系统的支持,主要涉及教练员队伍建设、竞赛训练网络建立以及经费投入。大部分学校正努力依靠自身力量创造条件,加大专项经费投入,保证训练工作的正常运转。
2.3 积极开展俱乐部形式为田径调练队打基础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校体育本身就是社会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许多国家,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都没有明显的界分,学生在自己的业余时间可以选择参加校内体育活动,也可以到校外参加体育俱乐部的训练。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可以将一些新兴运动项目带回学校,吸引更多的学生到俱乐部来参加训练。与此同时,选拔有运动天赋的学生,进行系统的正规训练。
2.4 積极完善中学业余田径训练队的规章制度
我国教育系统在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过程中缺少相应的制度保障,并且有些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受到人为的扭曲。教育系统的运动竞赛往往采取综合性运动会的赛制,尽管在比赛过程中也进行分层,但许多学校由于条件所限难以参与竞争,以致对课余调练与竞赛失去了应有的兴趣。培养体育精英的做法使绝大部分普通学生望而生畏,以致课余调练与普通学生无缘。即使在现阶段正进行“体教结合”试点的一些学校,培养精英的观念仍然占了上风,这就决定了现行的课余训练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总之,把知识管理应用到中学业余田径训练队的发展之中,这是摆在任何一名体育教师面前的难题。体育要发展,最终要靠从事体育的人来完成,对人的知识加强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创新,这既是体育运动发展追求的目标,也是知识管理的最高境界,更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源泉。
(作者单位:临沭县玉山镇中心中学)
中学课余训练项目主要集中在田径、篮球、排球、足球等这些普及型较高、竞赛制度较为稳定的项目上、尤以田径为主要项目。面体操、游泳、乒乓球、羽毛球等开展的学校很少,这与中学缺少硬件设施及教练员有关。
1.1 管理要素的现状
(1)教练员
我国教育系统的教练员主要是由体育老师兼任,他们一般具有较高的学历,但相对而言缺少运动经历,在指导课余训练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近年来、由于各地对“体教结合”工作的重视,有些地区尝试引进体校的教练员到中学任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课余训练的质量。但总体而言。完全由体育教师担任教练员是不能适应运动训练需要的。
(2)运动员
课余训练的对象是本学校的中学生,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各门文化课,其次才是参加运动调练。在选材时教练员主要是凭借自己的经验结合部分指标测试进行。需要指出的是,现代中学课余训练面临着选材面较窄、质量不高的问题。而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是两个不同的系统,目标不一致。学校非常重视在各级别比赛的成绩以及体育学生的升学率,很少考虑为竞技体育认伍输送人才。长期以来存在的两个系统的相脱节问题至今未能得到妥善解决。
(3)场地与器材
目前,我国中学的体育场地与器材还不能够满足我国业余田径训练的要求。尤其是运动器械,极其缺乏。很少有学校能为田径训练队准备专业的力量训练等器械,较多的是比较落后的杠铃、单双杠等简单器械;中学的体育场地也较落后,很多学校没有标准的田径场。有些学校即使有标准的田径场也是土地,缺少标准塑胶场地。究其原因,还是资金的问题。
1.2 中学田径训练队管理体制结构现状
我国运动训练管理体制由基层到高层形成了紧密的三层训练网,在我国运动训练的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证明我国运动训练的管理体制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是符合我国国情的。而这种管理体制底座大,所包含的运动训练单位形式多元化,以便做到及时评估与控制,提高决策质量。
2 业余田径训练队管理的对策
近年来,随着社会转型、经济体制转轨以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传统意义上的“体教结合”已不能完全适应当今社会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必须进行体制与机制的创新,赋予“体教结合”新的内涵。
2.1 运动项目设置要与学校实际相吻合
就培养运动员而言,学校有思想教育、学生管理、学习环境、吸引生源等方面优势,但在训练竞赛网络、训练指导力量、训练保障条件等方面有明显的缺陷,因此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就显得十分重要。运动项目的设置必须充分考虑学校实际,这不仅涉及到学校的利益,也关系到试办工作的成效。项目的设置主要体现以下原则:一是对场地设施要求不高,训练投资少,经济上学校有可能承担;二是运动员选材易在小学进行或在训运动员年龄与中学生年龄基本吻合,适宜在中学开展;三是项目的社会普及性高,学生愿意参与,学校可以为训练队提供后备人才支持;四是训练竞赛中的伤害率低、危险性小,家长支持,学校愿意。
2.2 不断完善服务保障体系
教育系统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实质是教育系统在体育系统配合下,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达到提高培养人才质量的目的。鉴于学校的体育资源现状,学校在建设业余训练队等许多方面需要体育系统的支持,主要涉及教练员队伍建设、竞赛训练网络建立以及经费投入。大部分学校正努力依靠自身力量创造条件,加大专项经费投入,保证训练工作的正常运转。
2.3 积极开展俱乐部形式为田径调练队打基础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校体育本身就是社会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许多国家,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都没有明显的界分,学生在自己的业余时间可以选择参加校内体育活动,也可以到校外参加体育俱乐部的训练。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可以将一些新兴运动项目带回学校,吸引更多的学生到俱乐部来参加训练。与此同时,选拔有运动天赋的学生,进行系统的正规训练。
2.4 積极完善中学业余田径训练队的规章制度
我国教育系统在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过程中缺少相应的制度保障,并且有些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受到人为的扭曲。教育系统的运动竞赛往往采取综合性运动会的赛制,尽管在比赛过程中也进行分层,但许多学校由于条件所限难以参与竞争,以致对课余调练与竞赛失去了应有的兴趣。培养体育精英的做法使绝大部分普通学生望而生畏,以致课余调练与普通学生无缘。即使在现阶段正进行“体教结合”试点的一些学校,培养精英的观念仍然占了上风,这就决定了现行的课余训练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总之,把知识管理应用到中学业余田径训练队的发展之中,这是摆在任何一名体育教师面前的难题。体育要发展,最终要靠从事体育的人来完成,对人的知识加强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创新,这既是体育运动发展追求的目标,也是知识管理的最高境界,更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源泉。
(作者单位:临沭县玉山镇中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