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课堂的创新与多样化成为了重要内容。高中时期是学生拥有自主思维,能够利用个人自主思维解决学科问题的主要时期。而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也成为了当前高中学校的重要问题,以语文核心素养提高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与文化修养是高中阶段语文教师培养学生的主要方向。在此,以高中语文阅读课程的教学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创新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形成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 高中阅读课程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2-0074-02
学科核心素养是当今社会一个新的概念,其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也就是说,在学科教学中,应培养学生所需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与能力。高中语文课程中的阅读课程长时间以来都呈现一种效率低的状态,一方面是教师对于阅读课程的方向掌握不足,难以掌控课程教学内容与形式。另一方是学生对于语文阅读课程的兴趣不高,难以融入课堂环境。在这种现状下,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形成语文核心素养来实现高中语文阅读课程的教学,并不断提高教学有效性。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高中时期的学生学习压力大,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也较为盲目,由于语文学科涉及的范围广、内容多,常常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误的思想观念,既语文学科的学习不够精细,也没有可以努力与提高的方向。这种观念在高中语文阅读课程中较为明显,阅读课程需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赏析能力与理解转化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合理的引导与学生的高度配合,不仅需要创新课堂教学的形式与内容,还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探究时间。但在当前的语文阅读课堂中,常常呈现一种低迷、散漫的课堂氛围。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教师对于阅读课程的理解不到位,将给予学生阅读时间作为阅读课程的主要方式,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对于形式单一的阅读课程无法提高课堂积极性,不能够很好的融入课堂环境,经常出现“开小差”等现象。
二、高中语文阅读课程的教学策略
针对当前在语文阅读课程中的现状入手,经过探究与讨论发现,该现状的出现应从教师的课堂氛围中加以解决。由于教师是课堂的主要引导者,起到调动课堂氛围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发挥个人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语文核心素养,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1)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高中时期的学生学习压力较大,阅读课堂单一的教学形式与教学氛围容易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松懈,因此在阅读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阅读课不是只能以学生阅读的形式呈现,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将需要阅读的内容转化为多媒体图片,配上文字,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为图片中的文字进行解释或分组朗读。多媒体的应用与教师的调动能够让学生增加学习的积极性,也能真正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并且在图片与文字交叉放映的同时,能够较好的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情景模拟,通过情景模拟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将阅读的内容能够呈现出来,学生在情景模拟过程中对阅读的内容进行说明、展示,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与表达能力,同时也能够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信与学习主动性。
(2)教学内容的延伸
传统的语文阅读课程,仅需要学生对课文中的内容进行吸收与了解,但对于学生掌握程度,教师是较难把控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创新的教学方式将教学内容进行多次呈现,不断加深学生的记忆,并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例如在高中语文《雨巷》一课的教学中,需要让学生先通过阅读了解文章中心思想,并能够体会作者情感。但单纯通过学生的预习与阅读,教师并不能掌握学生的掌握情况,而直接灌输学生知识也不利于学生发展。因此在该课程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问答式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内容,将原有课文中的延伸含义以问题的形式提供给学生,在学生的思考与解答过程中,更能够将知识内化。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雨巷中那个‘她’是谁,作者为什么要围绕‘她’来写作”,将作者把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的目的傳递给学生,让学生在进行深入阅读的同时能够体会到作者笔下的那个“她”是对于美好理想的期盼。同时,教师也可以向学生提问“作者对于‘她’是怎么的感情”。这种方式将文章中的内容进行了延伸,让学生可以不局限于短短的文章内容中,而是延伸教学的内容,由外而内理解文章,并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在阅读与思考过程中形成审美情趣与文化修养。
(3)诠释课文主题挖掘道德资源
语文教材中选的课文是德育的天然载体,挖掘其主题,理解丰富多彩的主题元素,这一过程对学生道德的认识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对于主题的阐释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环。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培养语言概括能力、训练阅读思维、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还可以浸润道德情操,提高思想高度,升华道德境界。正是基于以上认识,多数语文教师对主题诠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他们往往把教参中对作品主旨的提炼奉为圭臬,照本宣科,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阅读,更忽略了文章所蕴含的道德资源。因此,在主题诠释的过程中,语文教师除了要善于引导学生概括和诠释主题,更要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下大功夫。
(4)诵读经典作品积淀道德底蕴
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和背诵,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诵读才能逐渐领会字句的涵义,也能更加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背诵把握文章的“气韵”,在“合而读之”、“歌而咏之”中,在涵泳玩味中受到潜移默化中的感染和教育。朗读古典诗歌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可以提高文学素养,增长见识;也可以陶冶情操,开启智慧;还可以增加道德底蕴。如引导学生高声背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使学生感受到文天祥的浩然之气和舍生取义的精神,受到崇高的爱国主义教育。低声吟咏“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等诗句,使学生进入一种美的意境,情操得以陶冶,心灵得以净化,并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只有反复诵读进入文境,“设身处地”使自己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更好地品赏作品的动人情结,领略人物的品格风采,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
三、总结
在高中语文阅读课程中,教师教学的形式可以是多变的,教学的内容也可以是不受局限的,只要教师能够正确理解语文阅读课程的重要性,正确理解语文核心素养的根本意义,便能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不断影响学生,培养学生形成语文思维、语文意识与语文能力。这对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与文化修养都有很大益处。
参考文献:
[1]李玉婷.叶圣陶“整本书阅读教学”理论及实践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8(05):16
[2]陈小英.新课程下高中作文的任务驱动教学实践分析[J].新课程(中学),2016(07):57
[3]柳小芳.任务驱动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中学语文,2011(8):236-237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 高中阅读课程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2-0074-02
学科核心素养是当今社会一个新的概念,其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也就是说,在学科教学中,应培养学生所需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与能力。高中语文课程中的阅读课程长时间以来都呈现一种效率低的状态,一方面是教师对于阅读课程的方向掌握不足,难以掌控课程教学内容与形式。另一方是学生对于语文阅读课程的兴趣不高,难以融入课堂环境。在这种现状下,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形成语文核心素养来实现高中语文阅读课程的教学,并不断提高教学有效性。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高中时期的学生学习压力大,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也较为盲目,由于语文学科涉及的范围广、内容多,常常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误的思想观念,既语文学科的学习不够精细,也没有可以努力与提高的方向。这种观念在高中语文阅读课程中较为明显,阅读课程需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赏析能力与理解转化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合理的引导与学生的高度配合,不仅需要创新课堂教学的形式与内容,还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探究时间。但在当前的语文阅读课堂中,常常呈现一种低迷、散漫的课堂氛围。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教师对于阅读课程的理解不到位,将给予学生阅读时间作为阅读课程的主要方式,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对于形式单一的阅读课程无法提高课堂积极性,不能够很好的融入课堂环境,经常出现“开小差”等现象。
二、高中语文阅读课程的教学策略
针对当前在语文阅读课程中的现状入手,经过探究与讨论发现,该现状的出现应从教师的课堂氛围中加以解决。由于教师是课堂的主要引导者,起到调动课堂氛围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发挥个人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语文核心素养,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1)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高中时期的学生学习压力较大,阅读课堂单一的教学形式与教学氛围容易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松懈,因此在阅读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阅读课不是只能以学生阅读的形式呈现,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将需要阅读的内容转化为多媒体图片,配上文字,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为图片中的文字进行解释或分组朗读。多媒体的应用与教师的调动能够让学生增加学习的积极性,也能真正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并且在图片与文字交叉放映的同时,能够较好的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情景模拟,通过情景模拟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将阅读的内容能够呈现出来,学生在情景模拟过程中对阅读的内容进行说明、展示,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与表达能力,同时也能够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信与学习主动性。
(2)教学内容的延伸
传统的语文阅读课程,仅需要学生对课文中的内容进行吸收与了解,但对于学生掌握程度,教师是较难把控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创新的教学方式将教学内容进行多次呈现,不断加深学生的记忆,并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例如在高中语文《雨巷》一课的教学中,需要让学生先通过阅读了解文章中心思想,并能够体会作者情感。但单纯通过学生的预习与阅读,教师并不能掌握学生的掌握情况,而直接灌输学生知识也不利于学生发展。因此在该课程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问答式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内容,将原有课文中的延伸含义以问题的形式提供给学生,在学生的思考与解答过程中,更能够将知识内化。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雨巷中那个‘她’是谁,作者为什么要围绕‘她’来写作”,将作者把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的目的傳递给学生,让学生在进行深入阅读的同时能够体会到作者笔下的那个“她”是对于美好理想的期盼。同时,教师也可以向学生提问“作者对于‘她’是怎么的感情”。这种方式将文章中的内容进行了延伸,让学生可以不局限于短短的文章内容中,而是延伸教学的内容,由外而内理解文章,并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在阅读与思考过程中形成审美情趣与文化修养。
(3)诠释课文主题挖掘道德资源
语文教材中选的课文是德育的天然载体,挖掘其主题,理解丰富多彩的主题元素,这一过程对学生道德的认识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对于主题的阐释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环。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培养语言概括能力、训练阅读思维、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还可以浸润道德情操,提高思想高度,升华道德境界。正是基于以上认识,多数语文教师对主题诠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他们往往把教参中对作品主旨的提炼奉为圭臬,照本宣科,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阅读,更忽略了文章所蕴含的道德资源。因此,在主题诠释的过程中,语文教师除了要善于引导学生概括和诠释主题,更要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下大功夫。
(4)诵读经典作品积淀道德底蕴
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和背诵,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诵读才能逐渐领会字句的涵义,也能更加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背诵把握文章的“气韵”,在“合而读之”、“歌而咏之”中,在涵泳玩味中受到潜移默化中的感染和教育。朗读古典诗歌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可以提高文学素养,增长见识;也可以陶冶情操,开启智慧;还可以增加道德底蕴。如引导学生高声背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使学生感受到文天祥的浩然之气和舍生取义的精神,受到崇高的爱国主义教育。低声吟咏“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等诗句,使学生进入一种美的意境,情操得以陶冶,心灵得以净化,并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只有反复诵读进入文境,“设身处地”使自己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更好地品赏作品的动人情结,领略人物的品格风采,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
三、总结
在高中语文阅读课程中,教师教学的形式可以是多变的,教学的内容也可以是不受局限的,只要教师能够正确理解语文阅读课程的重要性,正确理解语文核心素养的根本意义,便能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不断影响学生,培养学生形成语文思维、语文意识与语文能力。这对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与文化修养都有很大益处。
参考文献:
[1]李玉婷.叶圣陶“整本书阅读教学”理论及实践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8(05):16
[2]陈小英.新课程下高中作文的任务驱动教学实践分析[J].新课程(中学),2016(07):57
[3]柳小芳.任务驱动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中学语文,2011(8):236-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