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八月,犹觉夏日漫长,且让我们在诗中念想另一个季节,夏的暑热中会否感受到一丝冬的清凉……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作为松竹梅岁寒三友的竹,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竹文化。
竹不仅起源于中国,而且中国是竹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作为物质文化的竹,古代文人刘岩夫对竹的实用功能做了精辟的论述,竹之“及乎将用,则裂为简牍,于是写诗书彖象之辞,留示后代。微则圣哲之道,坠地而不闻矣,故后人又何所宗欤?至若簇而箭之,插羽而飞,可以征不庭,可以除民害,此文武之兼用也。又划而破之为篾席,敷之于宗庙,可以展孝敬。截而穴之,为箎为箫,为笙为簧,吹之成虞韶,可以和人神,此礼乐之并行也。”这就是说,有了竹简,古人就能记录和传播生产生活知识,传给后代子孙并发扬光大。如果没有竹,那么圣贤的大道早就默默无闻了,后人又到哪里去寻找文化的源头呢?倘广用于战争,竹制弓箭可以征讨邪恶,可以为民除害,所以竹兼有文治武功之用。竹剖开,制为竹席,铺在宗庙里,可以表现子孙孝敬之心。竹截断了,打上小孔,可以制作乐器,沟通人和神的关系,成就五千年的中华礼乐文明。从微观方面看,竹箱竹篓、竹筷竹席、竹簟竹筛、竹篙竹筏无不是竹制品,衣之有竹布,食之有竹笋,写之有竹管,书之有竹纸,竹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可谓大矣。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有着竹的诗篇:“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竹修长挺拔,有昂扬绝俗之姿;疏朗潇洒,有旷达君子之态;苍翠葱葱,四时常绿,有傲霜斗雪之志;下实上虚,中通外直,有律己虚心之操,因而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竹既是高风亮节,刚正不阿的象征,又是谦虚淡泊,潇洒俊逸的化身,白居易在《养竹记》中,从本固、竹直、心虚、节贞四个方面概括了竹的高尚品格: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心;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所以,张九龄在《和黄门卢侍御咏竹》中写道:“清切紫庭垂,葳蕤防露枝。色无玄月变,声有惠风吹。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凤凰佳可食,一去一来仪。”杜甫在《严郑公宅同咏竹》中写道:“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白居易《题李次云窗竹》:“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郑板桥有四首题画诗。其一:“衙斎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其二:“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其三:“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其四:“乌沙挣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古人不仅写诗咏竹,而且用画笔抒写出对竹的微妙感受。北宋画家文与可截取悬崖绿竹,以浓浓淡淡的墨色撇写竹叶,揭示了中国墨竹的神韵。郑板桥从萧萧竹声中听出了民间的疾苦。与郑板桥同时的金冬心,年过六十开始画竹,每画毕必有题辞:“秋声中,唯竹声为妙……非苦愁寒暄之声,而若空山绝粒人,幽吟不辍也。”金冬心通过那直劈而下,郁郁青青的竹,抒发出了山中枯禅的心声。
《世说新语·任诞》载:“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苏东坡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古人爱竹竟到如此程度。
1977年,在北京成立了一个《国际竹藤组织》这是一个总部设在我国的全球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作为国际竹藤组织成立十五周年纪念活动之一,是出版了中英文版的《绿竹神气——中国一百首咏竹古诗词精选》。去年12月22日,首发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江泽民不仅为该书写了序言,并书写了一首七律《园竹》,诗曰:
小园静静碧湖边,阅尽沧桑数百年。 夏响青篁冬悦雪,昼巡红镜夜观天。 民生最念狂风后,世事常思细雨前。 把卷南窗桑梓月,鞠躬尽瘁为苍黔。
如此看来,竹文化在我国可谓根深叶茂源远流长的了。
编辑/林青雨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作为松竹梅岁寒三友的竹,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竹文化。
竹不仅起源于中国,而且中国是竹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作为物质文化的竹,古代文人刘岩夫对竹的实用功能做了精辟的论述,竹之“及乎将用,则裂为简牍,于是写诗书彖象之辞,留示后代。微则圣哲之道,坠地而不闻矣,故后人又何所宗欤?至若簇而箭之,插羽而飞,可以征不庭,可以除民害,此文武之兼用也。又划而破之为篾席,敷之于宗庙,可以展孝敬。截而穴之,为箎为箫,为笙为簧,吹之成虞韶,可以和人神,此礼乐之并行也。”这就是说,有了竹简,古人就能记录和传播生产生活知识,传给后代子孙并发扬光大。如果没有竹,那么圣贤的大道早就默默无闻了,后人又到哪里去寻找文化的源头呢?倘广用于战争,竹制弓箭可以征讨邪恶,可以为民除害,所以竹兼有文治武功之用。竹剖开,制为竹席,铺在宗庙里,可以表现子孙孝敬之心。竹截断了,打上小孔,可以制作乐器,沟通人和神的关系,成就五千年的中华礼乐文明。从微观方面看,竹箱竹篓、竹筷竹席、竹簟竹筛、竹篙竹筏无不是竹制品,衣之有竹布,食之有竹笋,写之有竹管,书之有竹纸,竹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可谓大矣。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有着竹的诗篇:“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竹修长挺拔,有昂扬绝俗之姿;疏朗潇洒,有旷达君子之态;苍翠葱葱,四时常绿,有傲霜斗雪之志;下实上虚,中通外直,有律己虚心之操,因而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竹既是高风亮节,刚正不阿的象征,又是谦虚淡泊,潇洒俊逸的化身,白居易在《养竹记》中,从本固、竹直、心虚、节贞四个方面概括了竹的高尚品格: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心;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所以,张九龄在《和黄门卢侍御咏竹》中写道:“清切紫庭垂,葳蕤防露枝。色无玄月变,声有惠风吹。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凤凰佳可食,一去一来仪。”杜甫在《严郑公宅同咏竹》中写道:“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白居易《题李次云窗竹》:“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郑板桥有四首题画诗。其一:“衙斎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其二:“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其三:“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其四:“乌沙挣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古人不仅写诗咏竹,而且用画笔抒写出对竹的微妙感受。北宋画家文与可截取悬崖绿竹,以浓浓淡淡的墨色撇写竹叶,揭示了中国墨竹的神韵。郑板桥从萧萧竹声中听出了民间的疾苦。与郑板桥同时的金冬心,年过六十开始画竹,每画毕必有题辞:“秋声中,唯竹声为妙……非苦愁寒暄之声,而若空山绝粒人,幽吟不辍也。”金冬心通过那直劈而下,郁郁青青的竹,抒发出了山中枯禅的心声。
《世说新语·任诞》载:“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苏东坡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古人爱竹竟到如此程度。
1977年,在北京成立了一个《国际竹藤组织》这是一个总部设在我国的全球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作为国际竹藤组织成立十五周年纪念活动之一,是出版了中英文版的《绿竹神气——中国一百首咏竹古诗词精选》。去年12月22日,首发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江泽民不仅为该书写了序言,并书写了一首七律《园竹》,诗曰:
小园静静碧湖边,阅尽沧桑数百年。 夏响青篁冬悦雪,昼巡红镜夜观天。 民生最念狂风后,世事常思细雨前。 把卷南窗桑梓月,鞠躬尽瘁为苍黔。
如此看来,竹文化在我国可谓根深叶茂源远流长的了。
编辑/林青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