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竹文化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guangli15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八月,犹觉夏日漫长,且让我们在诗中念想另一个季节,夏的暑热中会否感受到一丝冬的清凉……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作为松竹梅岁寒三友的竹,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竹文化。
  竹不仅起源于中国,而且中国是竹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作为物质文化的竹,古代文人刘岩夫对竹的实用功能做了精辟的论述,竹之“及乎将用,则裂为简牍,于是写诗书彖象之辞,留示后代。微则圣哲之道,坠地而不闻矣,故后人又何所宗欤?至若簇而箭之,插羽而飞,可以征不庭,可以除民害,此文武之兼用也。又划而破之为篾席,敷之于宗庙,可以展孝敬。截而穴之,为箎为箫,为笙为簧,吹之成虞韶,可以和人神,此礼乐之并行也。”这就是说,有了竹简,古人就能记录和传播生产生活知识,传给后代子孙并发扬光大。如果没有竹,那么圣贤的大道早就默默无闻了,后人又到哪里去寻找文化的源头呢?倘广用于战争,竹制弓箭可以征讨邪恶,可以为民除害,所以竹兼有文治武功之用。竹剖开,制为竹席,铺在宗庙里,可以表现子孙孝敬之心。竹截断了,打上小孔,可以制作乐器,沟通人和神的关系,成就五千年的中华礼乐文明。从微观方面看,竹箱竹篓、竹筷竹席、竹簟竹筛、竹篙竹筏无不是竹制品,衣之有竹布,食之有竹笋,写之有竹管,书之有竹纸,竹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可谓大矣。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有着竹的诗篇:“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竹修长挺拔,有昂扬绝俗之姿;疏朗潇洒,有旷达君子之态;苍翠葱葱,四时常绿,有傲霜斗雪之志;下实上虚,中通外直,有律己虚心之操,因而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竹既是高风亮节,刚正不阿的象征,又是谦虚淡泊,潇洒俊逸的化身,白居易在《养竹记》中,从本固、竹直、心虚、节贞四个方面概括了竹的高尚品格: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心;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所以,张九龄在《和黄门卢侍御咏竹》中写道:“清切紫庭垂,葳蕤防露枝。色无玄月变,声有惠风吹。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凤凰佳可食,一去一来仪。”杜甫在《严郑公宅同咏竹》中写道:“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白居易《题李次云窗竹》:“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郑板桥有四首题画诗。其一:“衙斎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其二:“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其三:“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其四:“乌沙挣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古人不仅写诗咏竹,而且用画笔抒写出对竹的微妙感受。北宋画家文与可截取悬崖绿竹,以浓浓淡淡的墨色撇写竹叶,揭示了中国墨竹的神韵。郑板桥从萧萧竹声中听出了民间的疾苦。与郑板桥同时的金冬心,年过六十开始画竹,每画毕必有题辞:“秋声中,唯竹声为妙……非苦愁寒暄之声,而若空山绝粒人,幽吟不辍也。”金冬心通过那直劈而下,郁郁青青的竹,抒发出了山中枯禅的心声。
  《世说新语·任诞》载:“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苏东坡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古人爱竹竟到如此程度。
  1977年,在北京成立了一个《国际竹藤组织》这是一个总部设在我国的全球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作为国际竹藤组织成立十五周年纪念活动之一,是出版了中英文版的《绿竹神气——中国一百首咏竹古诗词精选》。去年12月22日,首发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江泽民不仅为该书写了序言,并书写了一首七律《园竹》,诗曰:
  小园静静碧湖边,阅尽沧桑数百年。 夏响青篁冬悦雪,昼巡红镜夜观天。 民生最念狂风后,世事常思细雨前。 把卷南窗桑梓月,鞠躬尽瘁为苍黔。
  如此看来,竹文化在我国可谓根深叶茂源远流长的了。
  编辑/林青雨
其他文献
中国古塔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长河里遗留下来的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自佛教东渐,经过不断吸收发扬。直至今日,佛塔述说历史,点缀山河,印证时代,是数十代人共同经历的实物。  一座塔本身就蕴含着诸多科学,聚合了历史学、佛学、道学、建筑学、材料学、美学、风水学、物理学、抗震学,是我们研究古代多学科的实证。  据统计,目前在中国大地上的百年古塔17000座。在陕西省境内的就有200余座,西安的大小雁塔已经成
期刊
◎客家人  作为一个客家人,在介绍自己时都会遇到这样的尴尬疑问:“你是汉族吗?”  许多人都以为客家人也是一个民族,其实不然,客家人只是一个汉族民系。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说,中国基本上没有纯汉人了,中原地区的一支纯种汉人迁徙到了南方,他们自称为客家人,他们保留着中原汉民留下来的传统,可以说是为数不多的纯汉人。  客家人的祖先是黄河流域的汉人,东晋时因避乱而迁徙至赣水流域,又于唐末至北宋年间南移到
期刊
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  ——梁思成  唐韦应物有诗云:“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此首伤怀之作在我漫步北京新城时屡屡浮上心头。犹记梁思成公当年力主在北京老城外建造新城的方案遭否决后,北京古建筑如何在历次风风雨雨蹉跎反复之中沧海桑田。老人们大概不会忘记老城门,新人们却也无法从大量拷贝西方的写字楼上看到一
期刊
中国文明体系中,建筑文明似是最贫乏的一环。除了万里长城纯军事工程外,古中国缺少雄伟的城市,雄伟的宫殿,更缺少雄伟的民间房舍。宗教的寺院庙宇固然具有规模,但阴暗窒塞,只适合鬼神挤在一起,不适合人类正常生活。所谓飞檐琉瓦,雕梁画栋以及亭台楼榭巧妙的庭院布置,跟中国这么一个庞大帝国应有的磅礴心胸和气吞山河的气魄相较,好像巨人戴着其小如豆的礼帽,非常的不相称。事实上,一直到20世纪初叶,我们还可以看到,几
期刊
鲁迅、周作人、郁达夫、郭沫若、茅盾、巴金、沈从文、闻一多、康有为、梁启超、蔡元培等,他们对待“魏晋文学”的态度,是不知“魏晋风度”可以是通向世界艺术的途径。  有人是纯乎创造艺术的,要他做事,他做了,照样把那件事做成艺术。委命者以为受命者完工了使命,其实是完全了艺术。魏拉士开支那幅《宫娥》,伟大的艺术!超越他的时代不知要多远,现在还远在时代前面呢。  艺术才能自是天赋,创造美,又是天赋中的天赋。富
期刊
阳明先生曰:“良知者,心之本体。”“心之本体,无起无不起。”  从现代哲学意义上讲,笔者认为孔、孟、朱、王等儒门圣贤所研究的“人”是社会人,而非动物人或自然人。在他们看来,一个“人”与动物区别的不同之处,不在于人类比动物有更高的创造力和情感思维,而是人类天生具有不同于其他动物的道德基因,也就是孟子所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他们认为良知良能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理性
期刊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灵上师。也许因为商业帝国的庞大,特别容易吞噬一个人的身心,阿里巴巴集团的成功,反而让马云的心灵更加空荡。这位商业奇才,两次跟所谓的道家大师李一和气功大师王林结识,都差一点酿成伪大师的帮凶。为什么?当今的中国古文化断层多年,没有扎实的文化根基,没有大智慧文化的种子,哪里会生长出大师的栋梁。钱学森生前呼唤大师的出现,正缘于此。人终归属于心灵的。越是权力、地位、财富、事业、名气大的人,
期刊
今年“4·20”四川雅安芦山7级地震,给当地造成了巨大损失,不仅水电气中断,房屋也几乎全部受损,包括汶川地震后重建的建筑。可是,在芦山地震震中龙门乡古城村却有一座百年老宅屹立不倒。该老宅建于清朝同治年间,上下两层,木瓦结构。与周围民房或倒塌、或开裂不同,老宅除了屋脊上掉下几片瓦片外,其他几乎完好无损。7户张姓人家震后在这里照常生活。  为什么历史悠久的古建筑仍能昂然屹立?这其中到底藏有怎样的奥秘?
期刊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牛郎织女的传说历经千年不衰,让被称为东方情人节的七夕成为最具浪漫色彩的中国传统节日。  然而,传统七夕怎样过,才算过足中国味?  流传了2000多年的牛郎织女七夕鹊桥相会的传说,已被中国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千百年来,诗人们更是创作出大量与此相关的脍炙人口的作品。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七月七日长生殿
期刊
◎由小见大  柳公绰从小就有点圣人的模样,非圣贤的书不读,在自我修养上“狠斗私字一闪念”,在别人看来不起眼的小事上,他却看得很重。有一年发生天灾,粮食欠收,老百姓多吃不饱饭,这在家境富裕的柳家来说并不是什么问题,可柳公绰则不然,虽然衣食无忧,他却有一种“忧天下之忧”的情怀,自觉减少了粮食消费,每顿饭不超过一碗,只吃个半饱,一直到丰年,才恢复了原来的饭量。有人不太理解,曾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回答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