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修身始自心不妄动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inef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阳明先生曰:“良知者,心之本体。”“心之本体,无起无不起。”
  从现代哲学意义上讲,笔者认为孔、孟、朱、王等儒门圣贤所研究的“人”是社会人,而非动物人或自然人。在他们看来,一个“人”与动物区别的不同之处,不在于人类比动物有更高的创造力和情感思维,而是人类天生具有不同于其他动物的道德基因,也就是孟子所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他们认为良知良能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理性自律,孟子更进一步把良知良能细分为“四端之心”: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阳明心学正是在孔子的仁爱学说和孟子的良知学说基础之上,予以发扬广大的心学集大成者。
  良知既然是与生俱来、生而有之的“天赋基因”,为何良知又常常感知不到?乃至良知为何会常常迷失而成为稀缺资源呢?
  阳明先生继承了程朱理学的“存天理,去人欲”学说,但又予以批判性地发展。阳明先生继承了“存天理”,认为,“天理即良知”,主张“减人欲”而非“灭人欲”,认为人的欲望有合理部分,但要适度控制。在外王还是内圣优先方面,阳明心学继承了陆九渊“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而非朱熹所提倡的“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按现代系统论理解,“发明人之本心”与“泛观博览”都是修身的组成要素之一,但要素的排序与权重不同,则系统结局大大不同。陆王心学一脉相承,专注于先内圣后外王,先有“我”,而后“六经注我”,是一种高屋建瓴的认知和修行路线。
  “虽妄念之发,而良知未尝不在。但人不知存,则有时或放而;虽昏塞之极,而良知未尝不明,但人不知察,则有时而或蔽而;虽有时而或放,其体实未尝不在也,存之而已耳;虽有时而或蔽,其体实未尝不明也,察之而已耳。”意思是说,人即使发生了贪妄的念头,但此时良知也未曾泯灭,只不过是他不知道该时时存养良知,于是有时就会失去良知;人虽然有昏庸蔽塞到了极点的时候,去良知未尝不是明亮的,只是人们不能体察它,有时候就会被蒙蔽;虽然有时失去了他,但良知的本体并未消失,存养它就行了;虽然有时受到蒙蔽,但良知的本体仍旧光明,体察它就行了。存养之,体察之,是找回良知,保养良知的法门。
  良知与生俱来人皆有之,但易受欲望的诱惑和遮蔽。这个欲望不仅是生理上的吃穿住行性的人之动物欲望,也包括财富地位名望方面超越道德底线的人之社会欲望,“做老师的底线是不能和小学生开房”这样的社会囧状,是当今良知底线无限下降的极端表象。起心动念不逾越天理良知,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小学生开房的小学校长把小学生当做自家孩子,一切行为将回归天理。阳明先生说,“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心不妄动”是心学修身的首要心态。
  良知是“未发之中”“寂然不动”“廓然大公”,之所有良知不明,皆是私欲膨胀,蒙蔽了良知的存在。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中庸》有云:“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一个人无论面对怎样的境遇,都应该保持恬淡从容的心态,做自己心灵的主人和命运的主宰,都应该具有把握事物真相的自省内察,重内心、不假外求的生活态度,扩张发自内心的心的力量。
  “心不妄动”是心学修身的不二入门之法。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意不妄动,方可以回归天理,恪守良知。意之动,即心之动也,心非不动,不可妄动也。心不妄动,可以克制私欲张扬利他;心不妄动,可以放下小我走向大我;心不妄动,可以反躬自省体察缺失;心不妄动,可以保养良知滋养良能;心不妄动,可以理性思维把握本质;心不妄动,可以聚焦当下专注深耕;心不妄动,可以返璞归真,人我一体。
  “心不妄动”即是知止,“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先有舍,才有得,先有放下,才有拿起。止、定、静、虑、得,是一个修行大循环,起点在于知止,在于心不妄动。
  心学修身,始自心不妄动!
  编辑/徐展
其他文献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清晰描述古国都城的小桥流水、亭台水榭、飞檐走壁、庭院深深、精巧建筑、曲径通幽的中国唐宋时期建筑之美。中国的建筑是写意的、抒情的、自然的,它不追求雄伟、高大,但追求意境和艺术;它不执着单体建筑的体型,但追求整体建筑的和谐。中国的建筑从来不是一栋房子,而是一种生活。  东方建筑是整体的。中国人在建筑时,考虑最多的是整体布局,思考的是系统的和谐。突兀的建筑在中国是少见的,建筑成为整
期刊
◎敬天法祖首郊祀  《左传》里面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和军事,一直与国运息息相关。  康熙六十一年冬天,年届七旬的玄烨在南苑行围打猎期间,感受风寒,便返回畅春园斋戒静养,一切看起来都很平常。  此时,康熙皇帝仰重的皇十四子胤祯还在抚远大将军任上,在取得对准噶尔策妄阿拉布坦的一系列军事胜利后,重新确立了大清在西藏的统治。另一位重要角色,胤祯同母兄长皇四子胤禛,则受病中的康熙委派,代皇帝赴天坛郊
期刊
杜牧在《阿房宫赋》里形容秦宫殿,『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何其巍峨何其大气!柳永以《望海潮》赞杭州盛景,『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何其华美,何其繁荣!王勃弱冠之年才华横溢,挥笔写就《滕王阁序》『层峦耸翠,上出重
期刊
中国古典建筑一般指的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历史建筑,从原始的木结构开始,到奴隶社会的宫殿、民居、祠堂、庙宇等砖木混合结构,经过长期的发展,到封建社会中期逐渐成熟,发展成为世界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建筑是凝固的生命,流动的历史;作为人类的文明创造物,建筑物也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建筑的形制和设计,无处不是人类文化理念和观念心理的投射、反映。中国传统文化以调和共生的和谐为核心命题,体现在建筑中
期刊
在传为宋人赵伯骕的《风檐展卷图》中,一位士人于一敞厅内半卧半坐于凉床上。厅正面完全敞开,床后置一山水屏风。士人左侧的枕屏,暗示了这可能是其夏梦方醒的午后。枕屏与画题中的“风檐”,以及扇面右下角的水上曲桥共鸣了夏日里些许的清凉,并提示了此时此刻展卷赏画可能遇到的困难:檐下既有风,画卷便不免被来回吹动而不便观赏。顺着士人的视线方向看去,可在挂于屋侧枋下的两幅立轴的以下,隐约看到位于立轴后的落地格子门。
期刊
中国古塔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长河里遗留下来的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自佛教东渐,经过不断吸收发扬。直至今日,佛塔述说历史,点缀山河,印证时代,是数十代人共同经历的实物。  一座塔本身就蕴含着诸多科学,聚合了历史学、佛学、道学、建筑学、材料学、美学、风水学、物理学、抗震学,是我们研究古代多学科的实证。  据统计,目前在中国大地上的百年古塔17000座。在陕西省境内的就有200余座,西安的大小雁塔已经成
期刊
◎客家人  作为一个客家人,在介绍自己时都会遇到这样的尴尬疑问:“你是汉族吗?”  许多人都以为客家人也是一个民族,其实不然,客家人只是一个汉族民系。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说,中国基本上没有纯汉人了,中原地区的一支纯种汉人迁徙到了南方,他们自称为客家人,他们保留着中原汉民留下来的传统,可以说是为数不多的纯汉人。  客家人的祖先是黄河流域的汉人,东晋时因避乱而迁徙至赣水流域,又于唐末至北宋年间南移到
期刊
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  ——梁思成  唐韦应物有诗云:“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此首伤怀之作在我漫步北京新城时屡屡浮上心头。犹记梁思成公当年力主在北京老城外建造新城的方案遭否决后,北京古建筑如何在历次风风雨雨蹉跎反复之中沧海桑田。老人们大概不会忘记老城门,新人们却也无法从大量拷贝西方的写字楼上看到一
期刊
中国文明体系中,建筑文明似是最贫乏的一环。除了万里长城纯军事工程外,古中国缺少雄伟的城市,雄伟的宫殿,更缺少雄伟的民间房舍。宗教的寺院庙宇固然具有规模,但阴暗窒塞,只适合鬼神挤在一起,不适合人类正常生活。所谓飞檐琉瓦,雕梁画栋以及亭台楼榭巧妙的庭院布置,跟中国这么一个庞大帝国应有的磅礴心胸和气吞山河的气魄相较,好像巨人戴着其小如豆的礼帽,非常的不相称。事实上,一直到20世纪初叶,我们还可以看到,几
期刊
鲁迅、周作人、郁达夫、郭沫若、茅盾、巴金、沈从文、闻一多、康有为、梁启超、蔡元培等,他们对待“魏晋文学”的态度,是不知“魏晋风度”可以是通向世界艺术的途径。  有人是纯乎创造艺术的,要他做事,他做了,照样把那件事做成艺术。委命者以为受命者完工了使命,其实是完全了艺术。魏拉士开支那幅《宫娥》,伟大的艺术!超越他的时代不知要多远,现在还远在时代前面呢。  艺术才能自是天赋,创造美,又是天赋中的天赋。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