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经营着小小的生意,身份卑微却具有独特的个性和精神。他们虽然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但精神世界却极其丰富,精神品质极其高尚……
一天,我抱着一大摞广告单,站在大街地铁出口处,一张张地递到每个从地铁出口处冒出来的乘客手中。有的人接过来看都没看一眼,就随手扔掉了,有的人干脆懒得接。快到中午了,但我手里的广告单还有厚厚的一摞。我站在凛冽的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早上吃的那碗面早就被消化掉了。
忽然,我听到身后有人在喊,不由得转过头来,却看到不远的街口处,一位卖烤红薯的老伯正向我招手。我走过去问:“老伯,您有什么事吗?”卖烤红薯的老伯说:“小伙子,天冷,吃个烤红薯,暖和暖和吧!”
老伯头戴一顶黄色毡帽,身穿一件蓝布褂子,手上戴着一双黑皮手套。他利索地用铁夹从铁桶炉里夹出一只烤熟的红薯,再用一张黄草纸包好递给我。烤红薯冒着丝丝热气,看起来就感觉温暖,我不由得伸出手接。我一边吃着烤红薯,一边跟老人聊天,得知老人来自农村,一儿一女都在南方上大学,他和老伴来到城里,冬天卖红薯,夏天卖水果,挣钱供儿女读书。
吃过红薯后,我付钱给老伯,老伯却说啥都不要。老伯说:“我看你穿得挺薄的,每天发广告单,冻得瑟瑟发抖,就知道你大学刚毕业,还没找到工作,没钱买衣服。离开父母独自在外挺不容易的,这红薯送你的,不要钱。天冷,吃了就暖和了,就可以好好地去奋斗了。”听了老伯的话,我的眼眶湿润了,强忍着眼泪,跟老人道别,转身继续发广告单。
一眨眼,又一个月过去了,我终于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我决定去请老伯吃一顿饭,谢谢他冬日里曾给予我的温暖。然而,当我来到老伯卖烤红薯的地方时,却不见了老伯的身影。我问街口那个卖包子的小贩,他说:“老伯的老婆病了,回老家去了,以后不再回来了!”
(节选自佟才录《一只烤红薯的温暖》。题目为编者加)
阅读点滴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我”饥肠辘辘、老伯招呼“我”吃红薯却拒收红薯钱、“我”感谢未果等情节。虽是生活中的一件很平凡的小事,却生动地表现出了老伯的善良心地与乐于助人的品格。
思维迁移
在你的记忆中,是否也有这样一只“烤红薯”,让你在那段寒冷的时光中不再感到寂寞?
老李来自安徽淮南,不到五十的年龄。他其实并不老,只是因为风霜过早地染白了他的头发,再加上身形佝偻,脸上沟壑纵横,这才显得六十多岁的样子。他在市区里做建筑瓦工,每个月也能拿四五千块钱,在这里已算得上是不低的工资了。但老李从未给自己买过一身新衣服,从未下过一次馆子;即便是孩子,也很少给他添衣加物,更别说吃的玩的了。
不是说老李抠,实在是他的背后有着伤痛——家里七十多岁的老母亲需要他赡养,妻子因为车祸瘫痪了,还有三个孩子,老大和老二一个在读大学,一个在读高中,最小的跟着他来到了陌生的城市,就读在民工子弟学校。老李在这里总共干了十六个月,然后便决定回家干,哪怕钱少挣一点,毕竟离家近,心里踏实。为此,老李让邻居张贴出租房屋的广告,说自己马上要走了。
老李临走前一晚,邻居夜里起身,发现他屋里还亮着灯。邻居想,怕是明天就要走了,老李今晚睡不着了吧。
次日早上,邻居早早起床,准备帮老李收拾一下东西。可是他刚进屋,就闻到了浓浓的乳胶漆味道,而老李和孩子正倒在床上呼呼大睡。房间四周的墙壁上,被乳胶漆粉刷得崭新簇亮,雪白雪白的。
邻居很纳闷,叫醒了老李,问他:“你刚住进来时,怎么不粉刷粉刷,好好打扮打扮自己的居住环境?”老李憨憨一笑,不好意思地回答他:“不是舍不得花钱嘛!”邻居更加郁闷了:“那你今天都要走了,却为何破费来……”
老李看出邻居的疑惑,忙打断他的话:“孩子调皮,这一年多常在墙上涂涂画画,把好好的墙壁弄脏了。我寻思着,俺得把您的墙弄好才能走。怕您不答应,所以就偷着忙了大半夜。”老李看着雪白的墙壁,像是在欣赏着一件杰出的艺术品,得意地笑了起来。
(节选自葛闪《墙上良心》。题目为编者加)
阅读点滴
一个家境艰难的农民工,舍不得花钱改善自己的居住环境,却在临走前,把租住的小屋粉刷一新,以此表示对房东的尊重与感恩。
在生活中,有许多人活得物质贫乏,灵魂却高贵得让人无比仰视。文中的老李即是其一。
我有话说
你身边是否也存在着这样的人?不妨说出来,与大家一同分享吧。
往往是等别的炒栗店开张约20天后,老汪的炒栗店才开张。老汪的店里,满匾的栗子看上去十分朴素,就像山间老农的脸色,是那种没有反光的棠皮色,不像别的摊子上的栗子那么好看,或油光发亮,或肚上横切一刀,露出诱人的暖黄色的栗肉来。虽然老汪的栗子不打蜡,不喷糖水,不开口子,数他店里的栗子不那么好看,偏是他的店门前排长队。别看顾客等得急,老汪却一点儿也不急,非要把刚刚倒出的满匾的热栗子轻抖一遍,在抖动的过程中,老汪便眼疾手快地挑出了十几个坏栗子,搁到一边。这真是神奇,生栗子已经挑拣了一遍,现在挑出来的,外表看没坏,他怎么知道内里是坏的?
老汪说,气味不对。他打了个比方:比如一个在车站或码头当了20年便衣警察的人,在万千人中扫视,只要他拦下的人,多半是网上通缉的嫌疑犯,他都不需要与那人对视,只要这些人从他身边走过,他就感觉“气味不对”。
栗子要有香甜粉糯的口感,七分在栗种,三分在于炒制的功夫。老汪不肯给栗子开口子,是因为硬开口子的栗子,水分都在炒制的过程中跑光了,热吃噎人,凉吃更是口感铁硬。但没开口的栗子又很容易在炒制的过程中炸锅,要是有一小部分栗子像控制不住的火药一样迸壳而出,就会溅得一炉栗子都斑斑点点。所以,每炉栗子在下锅前,老汪都要细细检验单颗栗子的分量以及皮殼的厚度。他炒好的栗子,顶端会有自然的放射状裂纹,手轻轻一挤,栗壳就开了。老汪得意地搓搓手道:“这锅栗子的‘梅花裂’炒成了。”“梅花裂”指的是栗子顶端的裂口是五道,“丁香裂”是四道,这样的雅名也只有老汪这样的戏迷才会想出来。
每过十几天,栗子店就会关门一天。老汪自己在门楣上手书致歉条一张,毛笔字写得很端正:“名角来了,听戏一天。”或者是:“去大别山收栗一天,新鲜炒野栗,明日赶早。”老汪信不过批发市场的栗子,定要自己开车去大别山收栗子。那里除了家栗外,还出产一种口感细腻粉甜,有一股奇特果香的野栗子,是当地的留守儿童和老人去大山的荆棘丛中打来的。打栗人要穿粗布衣裤,把衣袖裤脚都扎紧,蹚过与野栗树混生的荆棘,仰面用小木棍去抽打那些长满刺的栗苞;回来后再把栗苞装在小麻袋里继续摔打,使之裂开;然后戴上粗线手套把野栗剥出,十分辛苦。老汪说:“每个交栗子的人手上都裂着口子。”但卖野栗子的所得是山区老人和学童一笔很重要的零花钱,是家中没有栗园的人也有的得意小收入。老汪说:“既然这样,为啥不帮帮他们?”
(作者明前茶,选自《扬子晚报》2015年1月24日,有删改)
阅读点滴
选文通过讲述老汪比别人晚开店、挑走坏栗、炒香栗等几件小事,体现了老汪讲究信誉、精益求精的品质。
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细节描写来体现人物精神。比如“把刚刚倒出的满匾的热栗子轻抖一遍,在抖动的过程中,老汪便眼疾手快地挑出了十几个坏栗子,搁到一边”一句,便连用“抖”“挑”“搁”等动词,生动传神地再现了老汪挑坏栗子的全过程,表现了他娴熟的技艺和纯朴的品质。
【训练安排】
请以“小人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1)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要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和人名。
一天,我抱着一大摞广告单,站在大街地铁出口处,一张张地递到每个从地铁出口处冒出来的乘客手中。有的人接过来看都没看一眼,就随手扔掉了,有的人干脆懒得接。快到中午了,但我手里的广告单还有厚厚的一摞。我站在凛冽的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早上吃的那碗面早就被消化掉了。
忽然,我听到身后有人在喊,不由得转过头来,却看到不远的街口处,一位卖烤红薯的老伯正向我招手。我走过去问:“老伯,您有什么事吗?”卖烤红薯的老伯说:“小伙子,天冷,吃个烤红薯,暖和暖和吧!”
老伯头戴一顶黄色毡帽,身穿一件蓝布褂子,手上戴着一双黑皮手套。他利索地用铁夹从铁桶炉里夹出一只烤熟的红薯,再用一张黄草纸包好递给我。烤红薯冒着丝丝热气,看起来就感觉温暖,我不由得伸出手接。我一边吃着烤红薯,一边跟老人聊天,得知老人来自农村,一儿一女都在南方上大学,他和老伴来到城里,冬天卖红薯,夏天卖水果,挣钱供儿女读书。
吃过红薯后,我付钱给老伯,老伯却说啥都不要。老伯说:“我看你穿得挺薄的,每天发广告单,冻得瑟瑟发抖,就知道你大学刚毕业,还没找到工作,没钱买衣服。离开父母独自在外挺不容易的,这红薯送你的,不要钱。天冷,吃了就暖和了,就可以好好地去奋斗了。”听了老伯的话,我的眼眶湿润了,强忍着眼泪,跟老人道别,转身继续发广告单。
一眨眼,又一个月过去了,我终于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我决定去请老伯吃一顿饭,谢谢他冬日里曾给予我的温暖。然而,当我来到老伯卖烤红薯的地方时,却不见了老伯的身影。我问街口那个卖包子的小贩,他说:“老伯的老婆病了,回老家去了,以后不再回来了!”
(节选自佟才录《一只烤红薯的温暖》。题目为编者加)
阅读点滴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我”饥肠辘辘、老伯招呼“我”吃红薯却拒收红薯钱、“我”感谢未果等情节。虽是生活中的一件很平凡的小事,却生动地表现出了老伯的善良心地与乐于助人的品格。
思维迁移
在你的记忆中,是否也有这样一只“烤红薯”,让你在那段寒冷的时光中不再感到寂寞?
老李来自安徽淮南,不到五十的年龄。他其实并不老,只是因为风霜过早地染白了他的头发,再加上身形佝偻,脸上沟壑纵横,这才显得六十多岁的样子。他在市区里做建筑瓦工,每个月也能拿四五千块钱,在这里已算得上是不低的工资了。但老李从未给自己买过一身新衣服,从未下过一次馆子;即便是孩子,也很少给他添衣加物,更别说吃的玩的了。
不是说老李抠,实在是他的背后有着伤痛——家里七十多岁的老母亲需要他赡养,妻子因为车祸瘫痪了,还有三个孩子,老大和老二一个在读大学,一个在读高中,最小的跟着他来到了陌生的城市,就读在民工子弟学校。老李在这里总共干了十六个月,然后便决定回家干,哪怕钱少挣一点,毕竟离家近,心里踏实。为此,老李让邻居张贴出租房屋的广告,说自己马上要走了。
老李临走前一晚,邻居夜里起身,发现他屋里还亮着灯。邻居想,怕是明天就要走了,老李今晚睡不着了吧。
次日早上,邻居早早起床,准备帮老李收拾一下东西。可是他刚进屋,就闻到了浓浓的乳胶漆味道,而老李和孩子正倒在床上呼呼大睡。房间四周的墙壁上,被乳胶漆粉刷得崭新簇亮,雪白雪白的。
邻居很纳闷,叫醒了老李,问他:“你刚住进来时,怎么不粉刷粉刷,好好打扮打扮自己的居住环境?”老李憨憨一笑,不好意思地回答他:“不是舍不得花钱嘛!”邻居更加郁闷了:“那你今天都要走了,却为何破费来……”
老李看出邻居的疑惑,忙打断他的话:“孩子调皮,这一年多常在墙上涂涂画画,把好好的墙壁弄脏了。我寻思着,俺得把您的墙弄好才能走。怕您不答应,所以就偷着忙了大半夜。”老李看着雪白的墙壁,像是在欣赏着一件杰出的艺术品,得意地笑了起来。
(节选自葛闪《墙上良心》。题目为编者加)
阅读点滴
一个家境艰难的农民工,舍不得花钱改善自己的居住环境,却在临走前,把租住的小屋粉刷一新,以此表示对房东的尊重与感恩。
在生活中,有许多人活得物质贫乏,灵魂却高贵得让人无比仰视。文中的老李即是其一。
我有话说
你身边是否也存在着这样的人?不妨说出来,与大家一同分享吧。
往往是等别的炒栗店开张约20天后,老汪的炒栗店才开张。老汪的店里,满匾的栗子看上去十分朴素,就像山间老农的脸色,是那种没有反光的棠皮色,不像别的摊子上的栗子那么好看,或油光发亮,或肚上横切一刀,露出诱人的暖黄色的栗肉来。虽然老汪的栗子不打蜡,不喷糖水,不开口子,数他店里的栗子不那么好看,偏是他的店门前排长队。别看顾客等得急,老汪却一点儿也不急,非要把刚刚倒出的满匾的热栗子轻抖一遍,在抖动的过程中,老汪便眼疾手快地挑出了十几个坏栗子,搁到一边。这真是神奇,生栗子已经挑拣了一遍,现在挑出来的,外表看没坏,他怎么知道内里是坏的?
老汪说,气味不对。他打了个比方:比如一个在车站或码头当了20年便衣警察的人,在万千人中扫视,只要他拦下的人,多半是网上通缉的嫌疑犯,他都不需要与那人对视,只要这些人从他身边走过,他就感觉“气味不对”。
栗子要有香甜粉糯的口感,七分在栗种,三分在于炒制的功夫。老汪不肯给栗子开口子,是因为硬开口子的栗子,水分都在炒制的过程中跑光了,热吃噎人,凉吃更是口感铁硬。但没开口的栗子又很容易在炒制的过程中炸锅,要是有一小部分栗子像控制不住的火药一样迸壳而出,就会溅得一炉栗子都斑斑点点。所以,每炉栗子在下锅前,老汪都要细细检验单颗栗子的分量以及皮殼的厚度。他炒好的栗子,顶端会有自然的放射状裂纹,手轻轻一挤,栗壳就开了。老汪得意地搓搓手道:“这锅栗子的‘梅花裂’炒成了。”“梅花裂”指的是栗子顶端的裂口是五道,“丁香裂”是四道,这样的雅名也只有老汪这样的戏迷才会想出来。
每过十几天,栗子店就会关门一天。老汪自己在门楣上手书致歉条一张,毛笔字写得很端正:“名角来了,听戏一天。”或者是:“去大别山收栗一天,新鲜炒野栗,明日赶早。”老汪信不过批发市场的栗子,定要自己开车去大别山收栗子。那里除了家栗外,还出产一种口感细腻粉甜,有一股奇特果香的野栗子,是当地的留守儿童和老人去大山的荆棘丛中打来的。打栗人要穿粗布衣裤,把衣袖裤脚都扎紧,蹚过与野栗树混生的荆棘,仰面用小木棍去抽打那些长满刺的栗苞;回来后再把栗苞装在小麻袋里继续摔打,使之裂开;然后戴上粗线手套把野栗剥出,十分辛苦。老汪说:“每个交栗子的人手上都裂着口子。”但卖野栗子的所得是山区老人和学童一笔很重要的零花钱,是家中没有栗园的人也有的得意小收入。老汪说:“既然这样,为啥不帮帮他们?”
(作者明前茶,选自《扬子晚报》2015年1月24日,有删改)
阅读点滴
选文通过讲述老汪比别人晚开店、挑走坏栗、炒香栗等几件小事,体现了老汪讲究信誉、精益求精的品质。
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细节描写来体现人物精神。比如“把刚刚倒出的满匾的热栗子轻抖一遍,在抖动的过程中,老汪便眼疾手快地挑出了十几个坏栗子,搁到一边”一句,便连用“抖”“挑”“搁”等动词,生动传神地再现了老汪挑坏栗子的全过程,表现了他娴熟的技艺和纯朴的品质。
【训练安排】
请以“小人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1)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要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和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