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对出自战国时期的南方的楚墓漆器的功能和装饰进行研究, 采用“史境”“文献”等方法,在研究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深入论证,最后得出因为功能的需要而出现特有装饰造型的结论。功能在先,装饰在后,装饰造型依靠功能需要而变化。
关键词:战国楚墓;漆器;耳杯;功能;装饰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社会背景概述
拥护周天子和周代政治制度的人们会觉得春秋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新的价值观念、审美趣味和生活风尚开始出现。春秋列国发生最为明显的历史现象就是艺术新潮的涌动。这是中国历史上空前分裂和动荡的时代,楚国为春秋五霸之一,从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观兵于周郊,问九鼎之轻重,标志着楚的霸业开始。公元前6世纪后半叶,楚与北方的晋势均力敌,平分霸业,直至公元前506年吴师入郢,楚才失去它强大的霸国地位。楚的霸业整整持续了100年。
虽然竞争图强与政治上的动乱分裂相伴出现,但这仍旧是史上前所未有的在经济、科技和文化各方面都繁荣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的造型艺术,仍是以青铜器和玉器为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漆器和丝绸的使用范围也逐步扩大,生产水平也有明显的提升,漆器逐渐摆脱对敬事鬼神的商代青铜器艺术的摹仿,开始崭露出一些与自身物质材料特性相关的艺术特性。漆器与这一时期上层贵族们竞尚奢华的钟鸣鼎食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他们满足各种感官享乐的器用,也是他们用来实现僭越、达到攫取政治权力目的的重要工具。
二、春秋战国时期耳杯的发展简析
(一)材质与结构
东周时期是我国漆器工艺的兴盛时期,在东周列国之中,以楚国的髹漆工艺最为发达。楚地处于长江中游地区,气候温和且雨量充沛,适宜种植漆树,这便为楚国的漆器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从战国早期开始,在南方,漆器的使用已经遍及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漆器在日常生活中十分耐用,漆器表面还富有靓丽的色泽和光滑肌理,便于添加各种图案纹理装饰来获取理想中的艺术效果,并且兼具防腐防潮之性能,因此也更加凸显其优点与特性。大约从春秋晚期起漆器开始脱出礼器的藩篱向实用方向发展,一直到战国时期,漆器的制作已由礼器为主转变为以日常生活用器为主了。漆器的使用范围日渐扩大,品种和类型也空前增多。漆器由主要服务于祭祀礼仪而向生活實用的方向发展,区别于一般髹饰物的严格意义的漆器制作越来越受到重视,漆器胎骨制作工艺的专业化程度因而得到空前的提高。木胎依旧是战国楚漆器的主要胎制,但是制作工艺远远超过春秋时期当阳楚墓漆木礼器的精细巧妙,有斫制、镟制、锯制、圆雕、浮雕、透雕多种手法。镟凿器如各种耳杯、圆盒、蛋形卮、圆盘豆等皆极轻巧。
楚国的漆器种类很多,达60余种,按其用途可以分为饮食用器、日常用器、乐器、工艺品、随葬明器及兵器等。饮食用器有耳杯、盒、卮、豆、盘、钫、酒盒等。日常用器有几、案、俎、床、枕、杖、扇、梳篦等。乐器有鼓、瑟、琴、笙、钟架、磬架等。工艺品有座屏、漆鹿、飞鸟等。随葬明器有镇墓兽、虎座飞鸟、木桶、辟邪、棺等。兵器有甲、盾、弓、剑盒、剑鞘以及戈、矛、殳、幹的柄等。耳杯是楚漆器中最常见的器物,楚墓中出土甚多。其中方形耳杯仅见于楚,是楚漆器的典型器物之一。
耳杯或称“羽觞”,有斟酒、盛浆、温食之用。形制通常为椭圆、浅腹、平底(有时也有饼形足或高足),其长径口沿两侧多有新月或方形翼状把手,称为“耳”,耳杯之名也由此而来。以材质论,耳杯有漆(木)、铜、金、银、玉、陶等各类。漆器耳杯在楚地文物中最为多见,湖北地区出土较为丰富。
关于耳杯形制,学界猜测可能由“爵”演进而来,但目前尚缺乏系统而确凿的推论。这种说法与颜师古有关,颜氏在注释 《汉书》 时,注引三国孟康的解释:“羽觞,爵也,作生爵(雀)形,有头尾、羽翼。”有学者认为,“爵”是一种鸟,“能飞而不溺于酒”, 因此古人将酒爵做成飞鸟的形状,用来告诫众人不能沉溺于饮酒的快乐之中。这种说法,某种程度上是古代造物“赋义”思维的延续。“赋义”是造物技术之外的礼制、宗教、风俗、审美的综合,它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器物形制的变迭,一直是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从造型上看,耳杯造型已经抽象、简约并趋于理性化了,和自然的鸟形无多大关联,与拟生性的造物行为大有不同。虽然漆器也曾有模仿青铜器用的做法,但由于材料工艺的差异,原本在青铜器用中多用的拟生手法,被大大淡化,器形趋于简约和理性。
(二)工艺
战国时期漆器工艺发展的早期阶段,漆器上的浮雕装饰表现出浓厚的仿铜器作风,而代表性的楚墓——曾侯乙墓,出土的杯、盒形态极为多样。杯有筒杯、豆形杯和耳杯三类。筒形杯又有筒杯、单耳筒杯和双耳筒杯三种式样;豆形杯又分成有柄有銴和有柄无銴两种样式。这些杯的造型样式大多前所未见,看不出多少模仿青铜器的痕迹。它们的特殊设计构造在一定程度上与木料的斫削、剜凿等加工工艺有关。制作工艺原始粗犷,造型风格古朴是曾侯乙墓漆器的特点。该墓绝大部分漆器为斫木胎,即器胎用整木剜凿、斫削而成,这样制成的器物胎骨自然厚重拙朴。
战国楚漆器的胎骨材质极为多样,以荆门包山楚墓漆器为例,胎骨材质包括木、竹、骨、角、铜、皮革,甚至还有以笋叶为胎制作的漆袋。漆器由主要服务于祭祀礼仪而向生活实用的方向发展,区别于一般髹饰物的严格意义的漆器制作越来越受到重视,漆器胎骨制作工艺的专业化程度因而得到空前的提高。战国中晚期常用金属镶包漆器的口沿,并用金属制作漆器的耳足等附件,既起加固作用,又可丰富装饰效果,这种漆器称为扣器。
战国楚漆器髹饰工艺的进步以大漆即生漆的精制技术为基础。楚国的脱水精制漆与加油精制漆的制造,均是中国古代漆化学开始的标志,尤其是油漆并用的工艺。这是原始的涂料工业从单一材料向复合材料的转化,它是古代髹饰工艺上的里程碑。战国楚漆器的装饰手法以彩绘为主,使用的漆色除红、黑两种之外,还有金、银、黄、绿、白、蓝等,其中黄色还有深浅的区别,红色更是有朱、暗红、红褐色等。彩绘花纹则大部分采用加油精制漆绘成。脱水精制漆髹成的面漆比较庄重,且深沉又纯正,它与加油精制漆绘出的鲜亮花纹形成对比,相得益彰,有极强的装饰效果。某些时候,在绘制中为获得某一浅淡鲜艳的色漆,便会采用含油量大、含漆量小的配方。楚国的这种色漆制作工艺一直被流传,直到汉代的楚地依然在沿用与传承。 三、装饰与功能的关系
战国楚漆器在制作工艺与装饰技巧方面的进步,主要是表现在提高了胎骨制作、髹饰工艺的水平,以及熟练巧妙地运用彩绘、贴金、铜扣等多种装饰手段。楚国髹漆工艺的进步表现在对漆的肌理光泽效果的有意识运用,不仅仅是大漆精制技术的完备和漆色品种的增加。两种基本色在黑漆与朱漆中,就有不同的做法。揩光的黑漆和朱漆光彩夺目,晶莹光亮。退光的黑漆和朱漆则光采内敛,清雅且庄重。这两种做法互为映衬又相互对照,有别致的装饰趣味。
楚漆器的装饰手段除了有加扣和彩绘之外,还有贴金和针刻。楚漆器采用的贴金技术,被后世称作是“金髹”,它有可能是唐代流行的“金银平脱”工艺的滥觞。针刻是在已经髹好的漆面上用尖细锐利的工具代替毛笔,刻出阴线花纹,针刻的线条生动而明快。从施紋原理上看,针刻工艺可以算得上是中国古代漆工艺技术“雕漆”“填漆”的萌芽,在髹漆工艺史上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战国时期以实用功能为主的漆器开始在诸多方面取代了以意识形态功能为主的青铜礼器,这个时代性变化在楚国表现最为突出。部分的楚墓中,漆器已经逐步取代了铜礼器或仿铜陶礼器,单独作为陪葬器物。漆器的应用范围几乎涉及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无处不在,因此楚的上层社会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漆器的社会”了。
从使用功能来看,战国的楚漆器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种类:以实用为主要功能的各式各样的日常生活用器,如饮食用器耳杯、盒、卮、豆、盘、勺等,居室用器中常用的家具比如床、几、案、架、俎等;观赏性为主的各种漆工艺品,比如木雕座屏、彩绘漆鹿等,在这其中还包括一些造型别致彩绘精美的乐舞器具,如虎凤架鼓、鹿座鼓、彩绘漆盾等;有古代神秘意味和浓厚巫术神话色彩的丧葬用器,如虎座立凤、镇墓兽、木雕辟邪、漆棺、笭床等。
一般说来,各种日常生活用器的造型,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也无须表达某种特定的象征意蕴,主要讲求实用,因而在造型设计上的意识更多体现出楚人的务实倾向与精确周到,与此同时,也表现出楚人在日常生活中对灵巧、生动的喜欢和对各种抽象形式因素对比关系的细腻敏感。各种饮食用器的造型,虽然是由远古的陶器、商周的铜器演变而来,有一定的因袭成分,整体上却已具备了全新的文化品格。我们从中看到的更多是沿于当时生活实用需要的设计,这些器物的造型也就因此而成为这一新的时代生活的象征。耳杯的造型,椭圆弧壁便于勺取和饮用,双耳即觞边的双羽则便于双手把持,显然都是从实用出发所做的设计。
参考文献:
[1]郭林森.南昌汉代海昏侯墓漆器之美对产品设计的启示[J].包装工程,2017(22):266.
[2]邓莉丽.从银釦彩绘云兽纹漆耳杯看饮酒器产品语意表达[J].包装工程,2011(12):94-96.
[3]薛峰.秦汉漆器耳杯的形制审美——以湖北省境内出土的漆器耳杯为例[J].西北美术,2017(4):93-95.
作者单位:
湖北大学
关键词:战国楚墓;漆器;耳杯;功能;装饰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社会背景概述
拥护周天子和周代政治制度的人们会觉得春秋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新的价值观念、审美趣味和生活风尚开始出现。春秋列国发生最为明显的历史现象就是艺术新潮的涌动。这是中国历史上空前分裂和动荡的时代,楚国为春秋五霸之一,从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观兵于周郊,问九鼎之轻重,标志着楚的霸业开始。公元前6世纪后半叶,楚与北方的晋势均力敌,平分霸业,直至公元前506年吴师入郢,楚才失去它强大的霸国地位。楚的霸业整整持续了100年。
虽然竞争图强与政治上的动乱分裂相伴出现,但这仍旧是史上前所未有的在经济、科技和文化各方面都繁荣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的造型艺术,仍是以青铜器和玉器为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漆器和丝绸的使用范围也逐步扩大,生产水平也有明显的提升,漆器逐渐摆脱对敬事鬼神的商代青铜器艺术的摹仿,开始崭露出一些与自身物质材料特性相关的艺术特性。漆器与这一时期上层贵族们竞尚奢华的钟鸣鼎食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他们满足各种感官享乐的器用,也是他们用来实现僭越、达到攫取政治权力目的的重要工具。
二、春秋战国时期耳杯的发展简析
(一)材质与结构
东周时期是我国漆器工艺的兴盛时期,在东周列国之中,以楚国的髹漆工艺最为发达。楚地处于长江中游地区,气候温和且雨量充沛,适宜种植漆树,这便为楚国的漆器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从战国早期开始,在南方,漆器的使用已经遍及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漆器在日常生活中十分耐用,漆器表面还富有靓丽的色泽和光滑肌理,便于添加各种图案纹理装饰来获取理想中的艺术效果,并且兼具防腐防潮之性能,因此也更加凸显其优点与特性。大约从春秋晚期起漆器开始脱出礼器的藩篱向实用方向发展,一直到战国时期,漆器的制作已由礼器为主转变为以日常生活用器为主了。漆器的使用范围日渐扩大,品种和类型也空前增多。漆器由主要服务于祭祀礼仪而向生活實用的方向发展,区别于一般髹饰物的严格意义的漆器制作越来越受到重视,漆器胎骨制作工艺的专业化程度因而得到空前的提高。木胎依旧是战国楚漆器的主要胎制,但是制作工艺远远超过春秋时期当阳楚墓漆木礼器的精细巧妙,有斫制、镟制、锯制、圆雕、浮雕、透雕多种手法。镟凿器如各种耳杯、圆盒、蛋形卮、圆盘豆等皆极轻巧。
楚国的漆器种类很多,达60余种,按其用途可以分为饮食用器、日常用器、乐器、工艺品、随葬明器及兵器等。饮食用器有耳杯、盒、卮、豆、盘、钫、酒盒等。日常用器有几、案、俎、床、枕、杖、扇、梳篦等。乐器有鼓、瑟、琴、笙、钟架、磬架等。工艺品有座屏、漆鹿、飞鸟等。随葬明器有镇墓兽、虎座飞鸟、木桶、辟邪、棺等。兵器有甲、盾、弓、剑盒、剑鞘以及戈、矛、殳、幹的柄等。耳杯是楚漆器中最常见的器物,楚墓中出土甚多。其中方形耳杯仅见于楚,是楚漆器的典型器物之一。
耳杯或称“羽觞”,有斟酒、盛浆、温食之用。形制通常为椭圆、浅腹、平底(有时也有饼形足或高足),其长径口沿两侧多有新月或方形翼状把手,称为“耳”,耳杯之名也由此而来。以材质论,耳杯有漆(木)、铜、金、银、玉、陶等各类。漆器耳杯在楚地文物中最为多见,湖北地区出土较为丰富。
关于耳杯形制,学界猜测可能由“爵”演进而来,但目前尚缺乏系统而确凿的推论。这种说法与颜师古有关,颜氏在注释 《汉书》 时,注引三国孟康的解释:“羽觞,爵也,作生爵(雀)形,有头尾、羽翼。”有学者认为,“爵”是一种鸟,“能飞而不溺于酒”, 因此古人将酒爵做成飞鸟的形状,用来告诫众人不能沉溺于饮酒的快乐之中。这种说法,某种程度上是古代造物“赋义”思维的延续。“赋义”是造物技术之外的礼制、宗教、风俗、审美的综合,它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器物形制的变迭,一直是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从造型上看,耳杯造型已经抽象、简约并趋于理性化了,和自然的鸟形无多大关联,与拟生性的造物行为大有不同。虽然漆器也曾有模仿青铜器用的做法,但由于材料工艺的差异,原本在青铜器用中多用的拟生手法,被大大淡化,器形趋于简约和理性。
(二)工艺
战国时期漆器工艺发展的早期阶段,漆器上的浮雕装饰表现出浓厚的仿铜器作风,而代表性的楚墓——曾侯乙墓,出土的杯、盒形态极为多样。杯有筒杯、豆形杯和耳杯三类。筒形杯又有筒杯、单耳筒杯和双耳筒杯三种式样;豆形杯又分成有柄有銴和有柄无銴两种样式。这些杯的造型样式大多前所未见,看不出多少模仿青铜器的痕迹。它们的特殊设计构造在一定程度上与木料的斫削、剜凿等加工工艺有关。制作工艺原始粗犷,造型风格古朴是曾侯乙墓漆器的特点。该墓绝大部分漆器为斫木胎,即器胎用整木剜凿、斫削而成,这样制成的器物胎骨自然厚重拙朴。
战国楚漆器的胎骨材质极为多样,以荆门包山楚墓漆器为例,胎骨材质包括木、竹、骨、角、铜、皮革,甚至还有以笋叶为胎制作的漆袋。漆器由主要服务于祭祀礼仪而向生活实用的方向发展,区别于一般髹饰物的严格意义的漆器制作越来越受到重视,漆器胎骨制作工艺的专业化程度因而得到空前的提高。战国中晚期常用金属镶包漆器的口沿,并用金属制作漆器的耳足等附件,既起加固作用,又可丰富装饰效果,这种漆器称为扣器。
战国楚漆器髹饰工艺的进步以大漆即生漆的精制技术为基础。楚国的脱水精制漆与加油精制漆的制造,均是中国古代漆化学开始的标志,尤其是油漆并用的工艺。这是原始的涂料工业从单一材料向复合材料的转化,它是古代髹饰工艺上的里程碑。战国楚漆器的装饰手法以彩绘为主,使用的漆色除红、黑两种之外,还有金、银、黄、绿、白、蓝等,其中黄色还有深浅的区别,红色更是有朱、暗红、红褐色等。彩绘花纹则大部分采用加油精制漆绘成。脱水精制漆髹成的面漆比较庄重,且深沉又纯正,它与加油精制漆绘出的鲜亮花纹形成对比,相得益彰,有极强的装饰效果。某些时候,在绘制中为获得某一浅淡鲜艳的色漆,便会采用含油量大、含漆量小的配方。楚国的这种色漆制作工艺一直被流传,直到汉代的楚地依然在沿用与传承。 三、装饰与功能的关系
战国楚漆器在制作工艺与装饰技巧方面的进步,主要是表现在提高了胎骨制作、髹饰工艺的水平,以及熟练巧妙地运用彩绘、贴金、铜扣等多种装饰手段。楚国髹漆工艺的进步表现在对漆的肌理光泽效果的有意识运用,不仅仅是大漆精制技术的完备和漆色品种的增加。两种基本色在黑漆与朱漆中,就有不同的做法。揩光的黑漆和朱漆光彩夺目,晶莹光亮。退光的黑漆和朱漆则光采内敛,清雅且庄重。这两种做法互为映衬又相互对照,有别致的装饰趣味。
楚漆器的装饰手段除了有加扣和彩绘之外,还有贴金和针刻。楚漆器采用的贴金技术,被后世称作是“金髹”,它有可能是唐代流行的“金银平脱”工艺的滥觞。针刻是在已经髹好的漆面上用尖细锐利的工具代替毛笔,刻出阴线花纹,针刻的线条生动而明快。从施紋原理上看,针刻工艺可以算得上是中国古代漆工艺技术“雕漆”“填漆”的萌芽,在髹漆工艺史上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战国时期以实用功能为主的漆器开始在诸多方面取代了以意识形态功能为主的青铜礼器,这个时代性变化在楚国表现最为突出。部分的楚墓中,漆器已经逐步取代了铜礼器或仿铜陶礼器,单独作为陪葬器物。漆器的应用范围几乎涉及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无处不在,因此楚的上层社会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漆器的社会”了。
从使用功能来看,战国的楚漆器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种类:以实用为主要功能的各式各样的日常生活用器,如饮食用器耳杯、盒、卮、豆、盘、勺等,居室用器中常用的家具比如床、几、案、架、俎等;观赏性为主的各种漆工艺品,比如木雕座屏、彩绘漆鹿等,在这其中还包括一些造型别致彩绘精美的乐舞器具,如虎凤架鼓、鹿座鼓、彩绘漆盾等;有古代神秘意味和浓厚巫术神话色彩的丧葬用器,如虎座立凤、镇墓兽、木雕辟邪、漆棺、笭床等。
一般说来,各种日常生活用器的造型,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也无须表达某种特定的象征意蕴,主要讲求实用,因而在造型设计上的意识更多体现出楚人的务实倾向与精确周到,与此同时,也表现出楚人在日常生活中对灵巧、生动的喜欢和对各种抽象形式因素对比关系的细腻敏感。各种饮食用器的造型,虽然是由远古的陶器、商周的铜器演变而来,有一定的因袭成分,整体上却已具备了全新的文化品格。我们从中看到的更多是沿于当时生活实用需要的设计,这些器物的造型也就因此而成为这一新的时代生活的象征。耳杯的造型,椭圆弧壁便于勺取和饮用,双耳即觞边的双羽则便于双手把持,显然都是从实用出发所做的设计。
参考文献:
[1]郭林森.南昌汉代海昏侯墓漆器之美对产品设计的启示[J].包装工程,2017(22):266.
[2]邓莉丽.从银釦彩绘云兽纹漆耳杯看饮酒器产品语意表达[J].包装工程,2011(12):94-96.
[3]薛峰.秦汉漆器耳杯的形制审美——以湖北省境内出土的漆器耳杯为例[J].西北美术,2017(4):93-95.
作者单位:
湖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