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满天下的胸怀,人生境界的追求,自强不息的奋斗,都立足于人间世界。中国人就是在这一个世界,也就是人间世界的生生死死中确立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这和西方文化就形成了一个重大差异。
简单地概括一下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文化讲“两个世界”,中国文化讲“一个世界”。西方文化传统以基督教为精神支柱,是一种宗教型文化。宗教型文化都讲两个世界,一个是天国,一个是人间。天国是永恒的、美妙的、欢乐的世界,人间则充满缺陷和罪恶。人来到世间就是遵循神的使命勤奋工作,慈爱大众,赎清罪孽,最后回到天国,享受永生。
《圣经》中告诫那些为富不仁的财主:“富人上天堂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教会也把信徒捐来的钱经营增值,开展慈善事业,更好地回报社会。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在任时曾经准备制定一条取消遗产税的法律。这条法律显然对富人有利,因为越有钱的人遗产税肯定就交得越多。但是恰好就是美国一些最富有的富豪联名反对取消遗产税。他们的理由就是这违背了基督徒回报社会的精神,同时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儿女独立生活的能力。西方人的很多道德行为,都可以在基督教的宗教背景中得到解释。德国思想家韦伯发现,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得力于基督教的伦理理念,那就是响应上帝召唤,勤奋工作,生活节俭,积累财富,回报社会。
中国的文化不是一种宗教型的文化,他对另外一个世界的真实性总是表示怀疑,他只相信他活着的这个世界才是真实的、可靠的,这就是“一个世界”的文化观。还是孔子,对中国人形成这个文化观作出了突出贡献。
孔子关注的核心问题就是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特别是道德生活,因此他特别注意做人的问题。与人间生活没有关系的事,孔子很少关心,也很少讨论。庄子评价孔子说:“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
孔子关于宗教涉及的生死鬼神问题,他的著名态度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人我还没伺候明白,哪里有时间去伺候鬼?活着的事我还没有搞明白,哪里有时间去研究死的事?孔子的学生子贡追问老师:“死人有知?无知也?”老师你一定要回答我,人死后到底有没有灵魂?有没有知觉?孔子这样回答:“赐,欲知死人有知将无知也,死徐自知之,犹未晚也。”意思是这件事你不必忙着考虑,等你死了自然就知道了。
孔子的文化态度培育了中国人专注人间的实用智慧。执著人生,珍爱人间,一个世界,是中国人的基本文化取向。中国人讲“一个世界”,西方人讲“两个世界”,于是看似同一种人生追求也会遵循不同的路径。中国人和西方人都讲“四海之内皆兄弟”,但是《论语》这样讲:“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西方人呢,你看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结尾的大合唱《欢乐颂》,那是今天欧盟的盟歌。《欢乐颂》的词作者是18世纪德国大文豪席勒,你看他怎样讲“四海之内皆兄弟”:“欢乐女神,圣洁美丽,灿烂光芒照大地,我们心中充满热情,来到你的圣殿里。你的力量能使人们消除一切分歧,在你光辉照耀下,四海之内皆成兄弟。”
中国人是在人的道德关系中实现“四海之内皆兄弟”,西方人是在神的圣殿里实现“四海之内皆兄弟”。不仅如此,中国人就是对宗教也是采取人间的、实用的或者说功利的态度。中国唯一的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就是一种追求长生不死的宗教,它的得道成仙,它的神仙世界,并不在另外一个天国,它就是能够永远常驻的理想化的人间世界。这在世界宗教史上是独一无二的。由于对宗教采取人间的、实用的、功利的态度,中国宗教的特点就是多神,并且大搞偶像崇拜。道教就以多神著称。
而真正成熟的宗教其实都是一神论,并且反对偶像崇拜。例如宗教精神最强烈、护教热情最高的伊斯兰教就只崇拜真主,并且真主还不能有偶像,伊斯兰教教义认为崇拜偶像要下地狱。其实基督教、佛教原来也这样主张,但佛教到了中国后,为了本土化,也搞起了偶像崇拜,神也多起来了,其中许多神都是道教掺进去的,比如四大天王本来是道教的神。在保留了更多印度原始佛教精神的南傳佛教,也就是小乘佛教(人家自己叫上座部佛教),你去看它的寺庙,里面一般只供释迦牟尼一尊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从人间的、实用的、功利的角度出发,中国人崇拜的许多神其实都是死了的人(如老子、关羽等),因此有学者认为中国的宗教就是祖先崇拜。任何祖宗任何人,只要死后还能发挥作用,都能变成神,中国人给神的编制是十分慷慨的。
清代有位外国传教士指出,中国人崇拜神又忽视神。孔子劝人“敬鬼神而远之”,民谚讲“祭神如神在,不祭也无碍。拜神如神来,不拜也不怪”。其实中国人岂止是忽视神,有时还亵渎神。例如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吉祥高贵的象征,但一到过年过节,我们还不是举着它耍来耍去?老舍曾说佛不是保险公司的老板,他不能替你保险一切。中国人确实就把宗教的神当成了保险公司的老板,当成了做买卖的对象。
孟子说:“牺牲既成,粢盛既絜,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孟子·尽心下》)今天说到“牺牲”指的是为正义事业而献身,但是牺牲的原意是祭祀时供献的牲畜,如牛羊猪等。今天所谓“社稷”指的是国家,“执干戈以捍社稷”,就是拿起武器来保卫国家,但是社稷的原意是两个神,社是土神,稷是谷神,一个保佑土地,一个保佑粮食。孟子的意思是,我们祭祀你们这两位神,供献的牲畜完全合格,祭祀用的器皿干干净净,祭祀的时间分秒不差,但是我的国家还是今天水灾明天旱灾,对不起,你们这两位神不称职,还是下岗吧。
这种宗教态度有两重性。正面的效应是我们没有宗教发达国家常有的那种宗教迷狂、宗教极端主义。我们中国人无论如何也不能理解:怎么为了宗教信仰还能发动战争?就像西方人也无论如何不能理解:一个人怎么还能信好几个神?负面的效应是由于缺乏虔诚、强烈、执著、纯净的宗教信仰,我们往往就缺乏对神圣事物的敬畏心和庄严感,缺乏只有宗教才能带来的文化深度。
简单地概括一下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文化讲“两个世界”,中国文化讲“一个世界”。西方文化传统以基督教为精神支柱,是一种宗教型文化。宗教型文化都讲两个世界,一个是天国,一个是人间。天国是永恒的、美妙的、欢乐的世界,人间则充满缺陷和罪恶。人来到世间就是遵循神的使命勤奋工作,慈爱大众,赎清罪孽,最后回到天国,享受永生。
《圣经》中告诫那些为富不仁的财主:“富人上天堂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教会也把信徒捐来的钱经营增值,开展慈善事业,更好地回报社会。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在任时曾经准备制定一条取消遗产税的法律。这条法律显然对富人有利,因为越有钱的人遗产税肯定就交得越多。但是恰好就是美国一些最富有的富豪联名反对取消遗产税。他们的理由就是这违背了基督徒回报社会的精神,同时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儿女独立生活的能力。西方人的很多道德行为,都可以在基督教的宗教背景中得到解释。德国思想家韦伯发现,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得力于基督教的伦理理念,那就是响应上帝召唤,勤奋工作,生活节俭,积累财富,回报社会。
中国的文化不是一种宗教型的文化,他对另外一个世界的真实性总是表示怀疑,他只相信他活着的这个世界才是真实的、可靠的,这就是“一个世界”的文化观。还是孔子,对中国人形成这个文化观作出了突出贡献。
孔子关注的核心问题就是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特别是道德生活,因此他特别注意做人的问题。与人间生活没有关系的事,孔子很少关心,也很少讨论。庄子评价孔子说:“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
孔子关于宗教涉及的生死鬼神问题,他的著名态度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人我还没伺候明白,哪里有时间去伺候鬼?活着的事我还没有搞明白,哪里有时间去研究死的事?孔子的学生子贡追问老师:“死人有知?无知也?”老师你一定要回答我,人死后到底有没有灵魂?有没有知觉?孔子这样回答:“赐,欲知死人有知将无知也,死徐自知之,犹未晚也。”意思是这件事你不必忙着考虑,等你死了自然就知道了。
孔子的文化态度培育了中国人专注人间的实用智慧。执著人生,珍爱人间,一个世界,是中国人的基本文化取向。中国人讲“一个世界”,西方人讲“两个世界”,于是看似同一种人生追求也会遵循不同的路径。中国人和西方人都讲“四海之内皆兄弟”,但是《论语》这样讲:“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西方人呢,你看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结尾的大合唱《欢乐颂》,那是今天欧盟的盟歌。《欢乐颂》的词作者是18世纪德国大文豪席勒,你看他怎样讲“四海之内皆兄弟”:“欢乐女神,圣洁美丽,灿烂光芒照大地,我们心中充满热情,来到你的圣殿里。你的力量能使人们消除一切分歧,在你光辉照耀下,四海之内皆成兄弟。”
中国人是在人的道德关系中实现“四海之内皆兄弟”,西方人是在神的圣殿里实现“四海之内皆兄弟”。不仅如此,中国人就是对宗教也是采取人间的、实用的或者说功利的态度。中国唯一的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就是一种追求长生不死的宗教,它的得道成仙,它的神仙世界,并不在另外一个天国,它就是能够永远常驻的理想化的人间世界。这在世界宗教史上是独一无二的。由于对宗教采取人间的、实用的、功利的态度,中国宗教的特点就是多神,并且大搞偶像崇拜。道教就以多神著称。
而真正成熟的宗教其实都是一神论,并且反对偶像崇拜。例如宗教精神最强烈、护教热情最高的伊斯兰教就只崇拜真主,并且真主还不能有偶像,伊斯兰教教义认为崇拜偶像要下地狱。其实基督教、佛教原来也这样主张,但佛教到了中国后,为了本土化,也搞起了偶像崇拜,神也多起来了,其中许多神都是道教掺进去的,比如四大天王本来是道教的神。在保留了更多印度原始佛教精神的南傳佛教,也就是小乘佛教(人家自己叫上座部佛教),你去看它的寺庙,里面一般只供释迦牟尼一尊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从人间的、实用的、功利的角度出发,中国人崇拜的许多神其实都是死了的人(如老子、关羽等),因此有学者认为中国的宗教就是祖先崇拜。任何祖宗任何人,只要死后还能发挥作用,都能变成神,中国人给神的编制是十分慷慨的。
清代有位外国传教士指出,中国人崇拜神又忽视神。孔子劝人“敬鬼神而远之”,民谚讲“祭神如神在,不祭也无碍。拜神如神来,不拜也不怪”。其实中国人岂止是忽视神,有时还亵渎神。例如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吉祥高贵的象征,但一到过年过节,我们还不是举着它耍来耍去?老舍曾说佛不是保险公司的老板,他不能替你保险一切。中国人确实就把宗教的神当成了保险公司的老板,当成了做买卖的对象。
孟子说:“牺牲既成,粢盛既絜,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孟子·尽心下》)今天说到“牺牲”指的是为正义事业而献身,但是牺牲的原意是祭祀时供献的牲畜,如牛羊猪等。今天所谓“社稷”指的是国家,“执干戈以捍社稷”,就是拿起武器来保卫国家,但是社稷的原意是两个神,社是土神,稷是谷神,一个保佑土地,一个保佑粮食。孟子的意思是,我们祭祀你们这两位神,供献的牲畜完全合格,祭祀用的器皿干干净净,祭祀的时间分秒不差,但是我的国家还是今天水灾明天旱灾,对不起,你们这两位神不称职,还是下岗吧。
这种宗教态度有两重性。正面的效应是我们没有宗教发达国家常有的那种宗教迷狂、宗教极端主义。我们中国人无论如何也不能理解:怎么为了宗教信仰还能发动战争?就像西方人也无论如何不能理解:一个人怎么还能信好几个神?负面的效应是由于缺乏虔诚、强烈、执著、纯净的宗教信仰,我们往往就缺乏对神圣事物的敬畏心和庄严感,缺乏只有宗教才能带来的文化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