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扬琴,作为世界扬琴成员中的一员,流传至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解放后的几十年间,在一代代前辈们的辛勤努力下,扬琴有了迅猛的发展。从20世纪初的两排琴码到如今形制结构较为完善的四排琴码、五排琴码,扬琴乐器本身的发展也为扬琴人带来了较大程度的演奏便利性。近40年来,扬琴在乐器改革上下足了功夫,更多的乐器厂和研究人员对扬琴进行了多方面的研制和开发,同时在扬琴乐曲创作上也涌现出了一批批不受约束、體现内心情感的多元化作品,这些都为扬琴的发展铺平了道路。笔者将从扬琴乐器的改革、扬琴乐曲的多样性这两方面来进行阐述。
关键词:扬琴乐器改革 乐曲
扬琴乐器的改革与发展
20世纪初期的两排琴码扬琴,在制作工艺上相对粗糙,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音域偏窄、音量较小、缺少半音且不易转调等等。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逐渐有音乐家开始关注到了扬琴的诸多不足和缺点,并且开始研究和关注扬琴乐器的改革问题。其中,吕文成把扬琴的中、高音区改成了钢丝弦,低音区仍保留铜丝线。这样改良的好处既可以保留低音区醇厚的音色,又可以提升高音区声音的穿透力。
在20世纪50年代,由张子锐、郑宝恒先生(1953 年)等人研制出的律吕式大扬琴,可谓是扬琴的一大革新。其特点是扩张了音域,增强了音量,改善了音质,并且加装了制音器功能,大大改善了扬琴延音无法控制的缺口。山口及滚轴处都改为活动式,共鸣箱内的音梁改为排档;在琴弦型号上也做了相应调整,采用细螺纹弦轴及多层硬木胶合的弦轴板;这样大大增强了共鸣箱的声音。
此外,杨竞明先生在1959年研制出了三排琴码的扬琴,为了改变琴弦的长度,使琴弦升高或降低来改变不同的音高,从而做到可以转调的目的,他采用了分层滚轴板和变音槽的改良方式。在试行了一段时间后,为了追求演奏的高要求和音位的多样性,他又研制出了“四排琴码扬琴”。也就是在这样的发展下,“401扬琴”在1971年问世了。它在原有基础上,作了多方的改良,如:调整了音衬、面板及结构,提升了音质,扩大了音量与声音醇厚度,琴身改良为浅黄色,琴架搭配具有民族色彩的图案。在当时,401扬琴为演奏者提供了便利与实用性,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都广受海内外音乐家的喜爱和推广。
直至70年代末,由陈照华研制的“广州十二平均律”扬琴问世。这款扬琴弥补了之前扬琴半音不全的问题,基本突破了扬琴转调困难的局面,使音位排列更加规律,使演奏手法更加顺畅。1978年,桂习礼教授研制了“501型直接转调扬琴”,其中增加了半音码,安装了制音器,可以说这款扬琴既解决了扬琴不可直接转调的难题,同时,制音器也解决了扬琴的延音问题。
80年代初期,由洪圣茂、郭敏清老师研制出的“81型”扬琴,音位较其他扬琴有所不同,它呈横式排列,以携带著称。其特点为,在变音扬琴的基础上,利用扬琴的右上位置,通过四排带加码,利用增加二位音来解决转调的问题。与此同时,401扬琴在我国北方盛行,而广州十二平均律扬琴和81型扬琴也在各自的区域流传,形成了当时不太统一的局面,给扬琴演奏者带来了诸多不便。直到“402演奏型扬琴”的问世,才打破了原有尴尬的局面。“402型扬琴”较“401型扬琴”有了极大地改善,无论是从音色的饱满度出发、从琴体结构的变化调整或是增加琴码的音位、升级低音区银制琴弦,还是从工艺制作等方面,“402型扬琴”较完美地做到了扩充音域、美化音色、美观实用的综合特色。
如今,在越来越多音乐演奏家和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扬琴乐器改革的发展日渐迅猛且丰富、多样化。近年来,无论是专业院校的演奏家或是业余学习的爱好者,在扬琴的使用上多以“402型扬琴”为主,这也体现了它的演奏便捷性与实用性。随着演奏曲目难度的加大和演奏者技术水平的提高,“402型扬琴”也从音位上做了相应的改进,也相继研制出了多种型号的新型扬琴,例如:刘寒力老师研制的“龙吟低音扬琴”、他与唐山潘贵军老师共同研制的“601”型扬琴;李玲玲老师设计研制的“蝶梦扬琴”;以及近年来乐海乐器厂研制的“虎啸扬琴”等等。这些都是在“402型扬琴”的基础上做了改良和创新,不仅增加了低音的厚度,延伸了高音的润度,也为扬琴的发展开辟了多条新型的创新之路。
扬琴乐曲的多样性
现代扬琴作品种类多样,和声织体丰富,在继承、借鉴、创新的道路上发展和延续。伴随扬琴演奏水平的提升,以及越来越多扬琴艺术家和作曲家在扬琴创作上的努力和积累,使扬琴在曲目形式、类型、题材以及技法上都有所突破和提高。正因如此,我们所接触到的优秀的扬琴演奏曲目,也成为扬琴艺术发展道路上至关重要的环节。
建国后至今,扬琴乐曲的发展可谓是极其迅猛。从红歌题材为主的一系列经典扬琴独奏曲到体现多地区、多民族风格特色的曲调音乐;从讲述历史人物、叙述历史事件到现代写意的多维度空间作品;从优秀的传统曲目到现代抒情作品;再从中国原创作品到移植改编的外国作品,扬琴音乐创作已经不再是70多年前的面貌了。从80年代至今,扬琴音乐作品正在经历着成熟与兴盛的过程。一直以来,扬琴演奏家及教育工作者都在努力寻找突破扬琴的传统演奏方式,追求不断创新和探索的目标。正因为有前辈们的辛勤耕耘和努力,现如今才能出现如此大量多且形式题材广泛的扬琴音乐作品,也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职业作曲家和艺术家为扬琴音乐的创作添砖增瓦。我国现代扬琴作品俨然已脱胎换骨,呈现出欣欣向荣之景。
现代的扬琴作品风格各异、体裁多样、色彩鲜明、高难度且有挑战性的作品层出不穷,是扬琴演奏者的福音,更是推动扬琴艺术不断前行的桥梁。可见,在保留传统作品特点的基础上,在众多扬琴作品中,创新一词是我们一直乐于追求并且可行的一条路,也是在扬琴发展道路上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其中,较典型的一些现代作品,之所以受到大众的推广与传播,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作品的“新”,这个“新”包含了新的题材、新的技法、新的音乐处理、新的演奏方式、新的节奏特征以及新的和声织体等等。如:《圈》《狂想曲》《山水云天》《楼兰女》《瑶山夜画》《b小调幻想曲》《湘墨》《水瓶座》《春》《夏》《秋》《冬》等等。这些类似的作品题材内容不受任何历史、政治背景的影响,多以追求内心的情感为主,随心所欲。无论从数量还是从音乐内容丰富性上都是一项重大创新,推动着扬琴乐曲的发展走向更加成熟、更加灿烂辉煌的道路。
结语
纵观扬琴近40年的发展,无论从乐器本身的形制与结构、或是从乐器的音色改进与制音器的运用,都为扬琴乐器本身创造了无限可能和演奏便利。从演奏形式来看,由于扬琴的音色丰富多变、演奏技巧多样、越来越多的专业扬琴重奏乐团和业余扬琴乐团相继出现,有扬琴独奏、二重奏、三重奏、四重奏以及扬琴与钢琴、弦乐、交响乐团等多种表演形式,扬琴音色在其中都彰显出了明亮、浑厚的音色对比。希望在全球文化互惠互利的多元发展下,扬琴的道路可以越走越宽,与世界音乐共建大合之美。
参考文献:
[1]《关于扬琴近三十年发展的几点思考》,作者娄亚红,2010年12月20日。
[2]《中国扬琴艺术发展五十年》,作者李向颖,中国音乐学(季刊)2001年第1期。
[3]《扬琴在中国的文化机理》,作者赵艳芳,中国音乐学(季刊)2001年第一期。
作者单位: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
关键词:扬琴乐器改革 乐曲
扬琴乐器的改革与发展
20世纪初期的两排琴码扬琴,在制作工艺上相对粗糙,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音域偏窄、音量较小、缺少半音且不易转调等等。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逐渐有音乐家开始关注到了扬琴的诸多不足和缺点,并且开始研究和关注扬琴乐器的改革问题。其中,吕文成把扬琴的中、高音区改成了钢丝弦,低音区仍保留铜丝线。这样改良的好处既可以保留低音区醇厚的音色,又可以提升高音区声音的穿透力。
在20世纪50年代,由张子锐、郑宝恒先生(1953 年)等人研制出的律吕式大扬琴,可谓是扬琴的一大革新。其特点是扩张了音域,增强了音量,改善了音质,并且加装了制音器功能,大大改善了扬琴延音无法控制的缺口。山口及滚轴处都改为活动式,共鸣箱内的音梁改为排档;在琴弦型号上也做了相应调整,采用细螺纹弦轴及多层硬木胶合的弦轴板;这样大大增强了共鸣箱的声音。
此外,杨竞明先生在1959年研制出了三排琴码的扬琴,为了改变琴弦的长度,使琴弦升高或降低来改变不同的音高,从而做到可以转调的目的,他采用了分层滚轴板和变音槽的改良方式。在试行了一段时间后,为了追求演奏的高要求和音位的多样性,他又研制出了“四排琴码扬琴”。也就是在这样的发展下,“401扬琴”在1971年问世了。它在原有基础上,作了多方的改良,如:调整了音衬、面板及结构,提升了音质,扩大了音量与声音醇厚度,琴身改良为浅黄色,琴架搭配具有民族色彩的图案。在当时,401扬琴为演奏者提供了便利与实用性,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都广受海内外音乐家的喜爱和推广。
直至70年代末,由陈照华研制的“广州十二平均律”扬琴问世。这款扬琴弥补了之前扬琴半音不全的问题,基本突破了扬琴转调困难的局面,使音位排列更加规律,使演奏手法更加顺畅。1978年,桂习礼教授研制了“501型直接转调扬琴”,其中增加了半音码,安装了制音器,可以说这款扬琴既解决了扬琴不可直接转调的难题,同时,制音器也解决了扬琴的延音问题。
80年代初期,由洪圣茂、郭敏清老师研制出的“81型”扬琴,音位较其他扬琴有所不同,它呈横式排列,以携带著称。其特点为,在变音扬琴的基础上,利用扬琴的右上位置,通过四排带加码,利用增加二位音来解决转调的问题。与此同时,401扬琴在我国北方盛行,而广州十二平均律扬琴和81型扬琴也在各自的区域流传,形成了当时不太统一的局面,给扬琴演奏者带来了诸多不便。直到“402演奏型扬琴”的问世,才打破了原有尴尬的局面。“402型扬琴”较“401型扬琴”有了极大地改善,无论是从音色的饱满度出发、从琴体结构的变化调整或是增加琴码的音位、升级低音区银制琴弦,还是从工艺制作等方面,“402型扬琴”较完美地做到了扩充音域、美化音色、美观实用的综合特色。
如今,在越来越多音乐演奏家和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扬琴乐器改革的发展日渐迅猛且丰富、多样化。近年来,无论是专业院校的演奏家或是业余学习的爱好者,在扬琴的使用上多以“402型扬琴”为主,这也体现了它的演奏便捷性与实用性。随着演奏曲目难度的加大和演奏者技术水平的提高,“402型扬琴”也从音位上做了相应的改进,也相继研制出了多种型号的新型扬琴,例如:刘寒力老师研制的“龙吟低音扬琴”、他与唐山潘贵军老师共同研制的“601”型扬琴;李玲玲老师设计研制的“蝶梦扬琴”;以及近年来乐海乐器厂研制的“虎啸扬琴”等等。这些都是在“402型扬琴”的基础上做了改良和创新,不仅增加了低音的厚度,延伸了高音的润度,也为扬琴的发展开辟了多条新型的创新之路。
扬琴乐曲的多样性
现代扬琴作品种类多样,和声织体丰富,在继承、借鉴、创新的道路上发展和延续。伴随扬琴演奏水平的提升,以及越来越多扬琴艺术家和作曲家在扬琴创作上的努力和积累,使扬琴在曲目形式、类型、题材以及技法上都有所突破和提高。正因如此,我们所接触到的优秀的扬琴演奏曲目,也成为扬琴艺术发展道路上至关重要的环节。
建国后至今,扬琴乐曲的发展可谓是极其迅猛。从红歌题材为主的一系列经典扬琴独奏曲到体现多地区、多民族风格特色的曲调音乐;从讲述历史人物、叙述历史事件到现代写意的多维度空间作品;从优秀的传统曲目到现代抒情作品;再从中国原创作品到移植改编的外国作品,扬琴音乐创作已经不再是70多年前的面貌了。从80年代至今,扬琴音乐作品正在经历着成熟与兴盛的过程。一直以来,扬琴演奏家及教育工作者都在努力寻找突破扬琴的传统演奏方式,追求不断创新和探索的目标。正因为有前辈们的辛勤耕耘和努力,现如今才能出现如此大量多且形式题材广泛的扬琴音乐作品,也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职业作曲家和艺术家为扬琴音乐的创作添砖增瓦。我国现代扬琴作品俨然已脱胎换骨,呈现出欣欣向荣之景。
现代的扬琴作品风格各异、体裁多样、色彩鲜明、高难度且有挑战性的作品层出不穷,是扬琴演奏者的福音,更是推动扬琴艺术不断前行的桥梁。可见,在保留传统作品特点的基础上,在众多扬琴作品中,创新一词是我们一直乐于追求并且可行的一条路,也是在扬琴发展道路上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其中,较典型的一些现代作品,之所以受到大众的推广与传播,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作品的“新”,这个“新”包含了新的题材、新的技法、新的音乐处理、新的演奏方式、新的节奏特征以及新的和声织体等等。如:《圈》《狂想曲》《山水云天》《楼兰女》《瑶山夜画》《b小调幻想曲》《湘墨》《水瓶座》《春》《夏》《秋》《冬》等等。这些类似的作品题材内容不受任何历史、政治背景的影响,多以追求内心的情感为主,随心所欲。无论从数量还是从音乐内容丰富性上都是一项重大创新,推动着扬琴乐曲的发展走向更加成熟、更加灿烂辉煌的道路。
结语
纵观扬琴近40年的发展,无论从乐器本身的形制与结构、或是从乐器的音色改进与制音器的运用,都为扬琴乐器本身创造了无限可能和演奏便利。从演奏形式来看,由于扬琴的音色丰富多变、演奏技巧多样、越来越多的专业扬琴重奏乐团和业余扬琴乐团相继出现,有扬琴独奏、二重奏、三重奏、四重奏以及扬琴与钢琴、弦乐、交响乐团等多种表演形式,扬琴音色在其中都彰显出了明亮、浑厚的音色对比。希望在全球文化互惠互利的多元发展下,扬琴的道路可以越走越宽,与世界音乐共建大合之美。
参考文献:
[1]《关于扬琴近三十年发展的几点思考》,作者娄亚红,2010年12月20日。
[2]《中国扬琴艺术发展五十年》,作者李向颖,中国音乐学(季刊)2001年第1期。
[3]《扬琴在中国的文化机理》,作者赵艳芳,中国音乐学(季刊)2001年第一期。
作者单位: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