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学习方式的转变

来源 :长江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min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学习方式的转变
  宋兆起 李欣霞
  《思想品德》新教材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要求,它彻底抛弃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材那种说教型、灌输型的方式,代之以活动型、问题型、案例型呈现方式,倡导以“主动、探究、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我们在教学中,就要顺应新课程、新教材的要求,努力转变观念,从根本上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注重自学,突出学生自主探究
  
  教材是与学生对话的文本,是陪伴学生成长的朋友。它新颖活泼,适合青少年阅读,语言朴实、准确、流畅,便于学生接受。新教材内容的表达或基于问题、或基于案例、或基于活动,呈现开放性、诱导性、引领性,有许多留白,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想象的空间。在教学中,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找答案,给他们一种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他们一些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
  教师要给足学生自学的时间空间,为课堂双边互动做好积极准备,否则“欲速则不达”。回忆自己试教新教材近一年来,最大的教训就是学生思维的速度、表达的能力不能适应要求。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如果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这种现状一定能得到解决。
  当然,学生自学的形式应不拘一格。有的可以单元为单位,有的可以课为单位,有的也可以框为单位;有的可以放在课堂上“现场办公”,有的也可以放在课外;有的可以学生完全独立完成,有的可以学生互助合作。作为教师,一要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二要及时鼓励学生,让他们体验成功;三要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四要逐渐地由课内向课外转轨。
  
  二、注重互动,突出师生交流合作
  
  由于教材的呈现方式有了根本的改变,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必然要改变传统的以说理和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代之以问题、情景或案例为基础,以活动为基本形式的教学方式。教师的角色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是教学的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新教材的使用搭建了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平台,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促使学生之间也互动起来进行合作学习。
  在自学基础上,学生与教材有了基本“对话”后,课堂教学中,教师就教学中某一问题或案例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进行交流,有助于学生形成谦逊的品格和团队合作精神;观点与观点在碰撞中产生思维的电光石火,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我常常想起一位哲学家的名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彼此还只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相互交换,彼此就各有两种思想”,经常用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交流、共同学习。课堂的互动、交流,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多层面、全方位地进行。对于积极参与者要及时鼓励,特别是要关注所谓的“后进生”在活动中体现的“惊人之处”,给他们更多的信心和力量。
  
  三、注重学生体验,突出学生德性形成
  
  思想品德教育主要不在于对道德知识死记硬背,而在于体验与实践,社会规范也只能通过学生自身实践才能真正内化。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注重与学生社会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体验,促进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
  新教材少有“应该如何”的教导,而是把学生真实的体验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通过案例、情境把理解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现实的冲突中去感悟、选择。在教学中,我们创设一定的情景或给学生一些“亲历的感觉”、实践的机会,使其在体验、实践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认识及行为;其具体方式有角色扮演、情境创设、社会实践活动等。
  角色扮演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道德体验机会。新教材有许多地方都可以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在剧情中领会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形成道德信念,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如八下第六课《终身受益的权利》中“王老师用真情挽留了将要辍学的小余”、“爸爸不要小梅上学,小梅依法维权”等案例都可以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剧情并通过自导自演的方式来学习。运用角色扮演法能把抽象的法律问题具体化。这样,学生在生动、形象、活泼的体验中很容易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
  情境创设是指教师利用能引起学生知识、情感、行为变化的自然、社会现象或人为创设的具体场景,激发起学生内心情感,引导学生在交流活动中获得知识、陶冶性情,以达到知、情、意、行最佳统一的一种教学活动。情境创设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直接经验,提升学生的直接经验,从而实现教学目的。情境创设是教学中用得最多的一个模式。教材上的资料、图片都可构成情境,教师用多媒体播放的电影、音乐、课件等是一种情境;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小剧也是一种情境。
  社会实践活动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校园以外的领域安排一个主题,让学生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的活动,以达到增长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觉悟和陶冶情感的目的。在新教材的每一单元都有主题探究活动,我们可以对这些小课题、长作业式的主体探究活动,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通盘考虑,灵活安排,以使学生体悟、内化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其他文献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课堂教学的要求,教师从培养学生课堂教学兴趣入手,让学生自由发挥、自主创新、自己动手,实践“少教多学”的课堂教学,改变学生课堂教学困难的现状,培养
“探究”指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未知的探求和发现。新课程教学中倡导“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寻找答案,独立探求知识,自己发现规律,从而改变传统教学中依靠教师对知识讲解来理解知识概念的状况,化被动学习为主动钻研,张扬学习理念,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那么,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呢?    一、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明确努力方向    学生学习目的越明确,“探究”知识的兴趣就愈高
本文从某型发动机的燃烧室构造、点火过程及点火原理等方面入手,选取了热发起动、起动供油量的调整、提高点火能量、点火器左右互换四种外场处置方法,通过对这四种外场处置的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多少都会有这样的尴尬,学生学语文,越到高三越不想学。反思现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高考中语文虽占150分的分值,但因“升值空间”不大,学生不愿投
[摘要]积极探索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模式,加强《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的结合。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实际组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从而培养出高素质、能力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  [关键词]课堂教学新模式社会实践培养能力    “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这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基础教育课程中的《历史与社会》课程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征,课程非常强调与社会
情境创设,是指在教学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有关的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Situational creation means that
以“协调裁审”为主线的劳动纠纷调解机制在制度设计上是完美的,可是这四个环节的衔接却不尽如人意。针对协调裁审环节的弊病,将协商、调解作为仲裁的前置程序,增加协商、调解的
虽然国家的大力投资促进了小学数学发展,但由于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展仍旧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以期更好
[摘要]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者需要在自主状态下来建构知识,现代化的多媒体网络环境为英语学习者自主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就高校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对多媒体网络的利用说来,需要高校创建配套教材使用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系统,以满足学生的需要,提高利用多媒体进行网络自主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英语自主学习 多媒体网络 创建和利用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