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学习是学生体验知识、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获取成功体验的过程,“体验学习”是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理解、掌握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实施“体验学习”。
一、依托生活实践,丰富体验素材
学习内容与认知情境的切合度越近,学生自觉接纳的程度就会越高。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和数学内容相关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从学生熟悉的场景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能够感悟到生活中的数学,激起他们学习的需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探索过程。
1.感受生活化的数学
华罗庚曾说:“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生活现象,将教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进而对数学学习产生亲近感,激起探索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认识方向”一课时,课程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认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基础上,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并能用准确的方位词来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为了让学生能够有更直观的感受,笔者将课堂搬到了室外,领着孩子们在操场上,对着学校的各个建筑来感知方向。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充分感知,兴趣盎然,体会深刻,很快就掌握了知识点。
2.体验数学化的生活
生活与数学相伴,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永远无法剥离。数学知识只有在运用的过程中,才能凸显其真正的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比如,在学完了“元、角、分”这个单元之后,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项特殊的“家庭作业”——逛超市,用自己的零花钱去超市买铅笔、橡皮、文具盒等学习用品,收好购物清单。第二天,小组内展示交流,说说自己的购物过程和感受,体会单价、总价、付的钱数和找的零钱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体验到了自己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后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引导自主探究,优化体验策略
自主探究是以明确的问题为指向,以学生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自主探究学习活动有利于开发和提升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生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采用观察、操作、交流等方式,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发现”并“运用”知识,进而在探索的过程中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
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这一课时,笔者让学生在课前准备了一张长方形纸片和与长方形的长、宽分别相等的四根彩线。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先引导学生一起复习周长的概念,再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操作:将自己准备的彩线与长方形的四条边分别重合。学生们一下子明白:这四条彩线的总长度就是这个长方形的周长。这时,教师设疑,引导学生探究: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周长呢?学生们在教师的启发下开始动手操作,交流后总结出这样几种求长方形周长的方法:
(1)长×2+宽×2 (2)(长+宽)×2 (3)长+长+宽+宽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找出计算长方形周长最简便的计算方法。在这个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全程参与、自主探究,经历了发现规律的大致思维过程。学生掌握的知识点不是教师强行灌输,而是要自己探索得出规律,在学习和运用时,印象才会更加深刻。因此,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还学会了学习的方法,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经常会有异乎寻常的想法,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和感受,用足够的耐心来欣赏他们独特的体验和探索过程,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和风格。
三、注重实践运用,拓展体验广度
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是体验学习的深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指导学生利用新学的知识去探索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又可以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和数学的价值。因此,学习了一个新的知识点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体验数学知识的魅力。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一课时,学生已经了解了如何计算表面积之后,笔者让学生来当一次“小小设计师”——给文具盒设计包装盒,分小组合作。应该如何裁剪包装纸呢?学生纷纷开动脑筋,手脑结合。一时间,教室里热火朝天,学生们都在考虑要剪裁多大的包装纸。在这个过程中,必然要运用所学到的长方体的特征、表面积计算等知识。在这块由自己决定大小的纸片上,我们看到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在闪光,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得到了提升。在这样的实际操作中,学生更进一步深深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
“体验学习”要求学生不仅是用“脑”来学习,更是用“心”来学习,用心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一、依托生活实践,丰富体验素材
学习内容与认知情境的切合度越近,学生自觉接纳的程度就会越高。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和数学内容相关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从学生熟悉的场景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能够感悟到生活中的数学,激起他们学习的需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探索过程。
1.感受生活化的数学
华罗庚曾说:“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生活现象,将教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进而对数学学习产生亲近感,激起探索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认识方向”一课时,课程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认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基础上,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并能用准确的方位词来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为了让学生能够有更直观的感受,笔者将课堂搬到了室外,领着孩子们在操场上,对着学校的各个建筑来感知方向。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充分感知,兴趣盎然,体会深刻,很快就掌握了知识点。
2.体验数学化的生活
生活与数学相伴,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永远无法剥离。数学知识只有在运用的过程中,才能凸显其真正的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比如,在学完了“元、角、分”这个单元之后,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项特殊的“家庭作业”——逛超市,用自己的零花钱去超市买铅笔、橡皮、文具盒等学习用品,收好购物清单。第二天,小组内展示交流,说说自己的购物过程和感受,体会单价、总价、付的钱数和找的零钱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体验到了自己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后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引导自主探究,优化体验策略
自主探究是以明确的问题为指向,以学生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自主探究学习活动有利于开发和提升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生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采用观察、操作、交流等方式,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发现”并“运用”知识,进而在探索的过程中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
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这一课时,笔者让学生在课前准备了一张长方形纸片和与长方形的长、宽分别相等的四根彩线。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先引导学生一起复习周长的概念,再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操作:将自己准备的彩线与长方形的四条边分别重合。学生们一下子明白:这四条彩线的总长度就是这个长方形的周长。这时,教师设疑,引导学生探究: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周长呢?学生们在教师的启发下开始动手操作,交流后总结出这样几种求长方形周长的方法:
(1)长×2+宽×2 (2)(长+宽)×2 (3)长+长+宽+宽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找出计算长方形周长最简便的计算方法。在这个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全程参与、自主探究,经历了发现规律的大致思维过程。学生掌握的知识点不是教师强行灌输,而是要自己探索得出规律,在学习和运用时,印象才会更加深刻。因此,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还学会了学习的方法,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经常会有异乎寻常的想法,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和感受,用足够的耐心来欣赏他们独特的体验和探索过程,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和风格。
三、注重实践运用,拓展体验广度
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是体验学习的深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指导学生利用新学的知识去探索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又可以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和数学的价值。因此,学习了一个新的知识点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体验数学知识的魅力。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一课时,学生已经了解了如何计算表面积之后,笔者让学生来当一次“小小设计师”——给文具盒设计包装盒,分小组合作。应该如何裁剪包装纸呢?学生纷纷开动脑筋,手脑结合。一时间,教室里热火朝天,学生们都在考虑要剪裁多大的包装纸。在这个过程中,必然要运用所学到的长方体的特征、表面积计算等知识。在这块由自己决定大小的纸片上,我们看到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在闪光,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得到了提升。在这样的实际操作中,学生更进一步深深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
“体验学习”要求学生不仅是用“脑”来学习,更是用“心”来学习,用心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