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活动教学法的有效性在于,其能够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和个性特征,特别是低年级英语教学,可以一改传统英语课堂枯燥无乏味,而以生动的活动形式展开英语教学,以活跃英语课堂教学,使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有所提高。
【关键词】活动教学法 初中英语 英语教学
针对于初中低年级学生展开英语教学,将英语教学转变成为英语活动教学,让学生从玩乐中获得英语知识。不但丰富了英语教学模式,而且还提高了英语教学效果。
一、英语活动教学法
从理论的角度而言,英语教学法是建立在多元理论综合的基础之上的,从“平衡活动法”引申而来,但是英语活动教学法同样具有针对性和倾向性。
将英语活动法教学是自觉学习的方式展开,其目的是扩大语言输入量,但是教学上,学生仍然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将英语活动法教学以训练方式展开,以训练产出为主,学生的接受能力要与产出同步,这种方式适应于听、读的技能培养。将英语课程看作是语言交际活动,将训练英语语言的阶段形式向交际运用转变。
从活动教学法的实践应用性而言,是将英语语言作为一种活动展开英语教学,主要强调英语学习中思维和行动的结合。将英语教学以活动的形式展开,学生与教师配合,融入到英语交际当中,通过扮演不同的交际角色,有效地接受新的知识。
二、小学低年级英语教学中采用活动教学法的必要性
1.英语活动中开展教学,引导学生从活动中获取知识。英语作为一种语言,长期以来都被看作是一种语言工具,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过多地强调其翻译功能。随着国际交流的扩大化,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英语的作用在于不同语言的交流,以实现语言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融,那么英语的社会交际价值就日渐凸显出来。将活动教学法引入到初中低年级英语教学中,将英语教学内容以活动的形式展开,引导学生在英语活动中获取英语知识,不但可以强化英语技能,而且还满足了学生玩乐心理,并提高了学生对于英语交流的自信度。在自由而欢乐的英语语言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更活跃,而且很容易沉浸在想象的空间中,通过视觉、听觉以及触觉等等直观的方式获取英语知识。
2.活动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于英语语言的兴趣。处于低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探索精神,特别是对于内心深处所喜欢的事物,会充满好奇心,并愿意一探究竟。英语教师根据学生的爱玩、好动,而又好奇心十足的天性创设英语语言活动,不但使英语课堂生动有趣,而且还通过互动性激发学生对于英语语言的兴趣,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教学中。
比如,在英语口语训练教学中,英语教师可以准备几张写有职业的卡片。让学生抽出其中的一张,然后描述一下该职业的特点。
教师:Here are some pieces of paper.
Now choose one please.
what’ s on that?
当一名学生抽出一张卡片,教师可以将卡片上的内容展示给其他的学生,让学生们思考上面所写的职业的性质,然后请这名抽出卡片的学生用英语语言描述。
教师:Please use your own words to describe the job.
当学生描述完成之后,可以请其他的学生补充。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不必强调英语语法的正确与否,而是要让学生轻松地参与到活动中,以促进学生对于英语语言的兴趣。
3.运用活动教学法展开英语教学有助于寓教于乐。低年级学生普遍喜欢玩游戏。将英语语言训练转化成游戏,不但可以避免英语课堂枯燥乏味,而且还强化了真实信息的沟通。低年级初中学生对于图面的敏感度很高,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能够针对于图片的直观效果,引导他们快速地进行到游戏角色当中。当新的单词教学完毕,教师向学生展示标有单词的彩色卡片,上面都有与单词相对应的配图。教师安排快速抢答。当一张图片展示在学生面前的时候,近处的学生最先看到图片上的配图和单词,就会大声地读出来:“Donkey”。距离较远的学生看不清楚单词,但是能够对于配图识别,于是也纷纷地说出了单词。自此,学生就会对于“Donkey”,在脑海中产生了形象化的描述,并印象深刻。利用初中低年级英语学生对于音乐的敏感度,可以将英语单词编成儿歌。比如“jump” “run “shake”三个单词都是动作词,教师可以请一名学生到前台来,配合动作。教师朗读,学生跟读“jump,jump,one”“run,run,two”“shake,shake,three”,然后,教师让学生试着用其他的单词替换这三个单词,以引导学生多方面理解单词的涵义。
三、结论
综上所述,英语语言教学需要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才能够有效地展开教学。初中低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并充满着好奇心和想象力,英语教师就可以将学生的这些个性特点充分地运用起来,开展活动教学法英语教学, 对于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路培云.在初中低年级英语教学中活动教学法的运用[J].教学方案与技巧.2013(01).
[2]潘丽梅.活动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 2012(11).
[3]杨亮涛,汤春兰.活动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8(08).
【关键词】活动教学法 初中英语 英语教学
针对于初中低年级学生展开英语教学,将英语教学转变成为英语活动教学,让学生从玩乐中获得英语知识。不但丰富了英语教学模式,而且还提高了英语教学效果。
一、英语活动教学法
从理论的角度而言,英语教学法是建立在多元理论综合的基础之上的,从“平衡活动法”引申而来,但是英语活动教学法同样具有针对性和倾向性。
将英语活动法教学是自觉学习的方式展开,其目的是扩大语言输入量,但是教学上,学生仍然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将英语活动法教学以训练方式展开,以训练产出为主,学生的接受能力要与产出同步,这种方式适应于听、读的技能培养。将英语课程看作是语言交际活动,将训练英语语言的阶段形式向交际运用转变。
从活动教学法的实践应用性而言,是将英语语言作为一种活动展开英语教学,主要强调英语学习中思维和行动的结合。将英语教学以活动的形式展开,学生与教师配合,融入到英语交际当中,通过扮演不同的交际角色,有效地接受新的知识。
二、小学低年级英语教学中采用活动教学法的必要性
1.英语活动中开展教学,引导学生从活动中获取知识。英语作为一种语言,长期以来都被看作是一种语言工具,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过多地强调其翻译功能。随着国际交流的扩大化,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英语的作用在于不同语言的交流,以实现语言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融,那么英语的社会交际价值就日渐凸显出来。将活动教学法引入到初中低年级英语教学中,将英语教学内容以活动的形式展开,引导学生在英语活动中获取英语知识,不但可以强化英语技能,而且还满足了学生玩乐心理,并提高了学生对于英语交流的自信度。在自由而欢乐的英语语言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更活跃,而且很容易沉浸在想象的空间中,通过视觉、听觉以及触觉等等直观的方式获取英语知识。
2.活动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于英语语言的兴趣。处于低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探索精神,特别是对于内心深处所喜欢的事物,会充满好奇心,并愿意一探究竟。英语教师根据学生的爱玩、好动,而又好奇心十足的天性创设英语语言活动,不但使英语课堂生动有趣,而且还通过互动性激发学生对于英语语言的兴趣,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教学中。
比如,在英语口语训练教学中,英语教师可以准备几张写有职业的卡片。让学生抽出其中的一张,然后描述一下该职业的特点。
教师:Here are some pieces of paper.
Now choose one please.
what’ s on that?
当一名学生抽出一张卡片,教师可以将卡片上的内容展示给其他的学生,让学生们思考上面所写的职业的性质,然后请这名抽出卡片的学生用英语语言描述。
教师:Please use your own words to describe the job.
当学生描述完成之后,可以请其他的学生补充。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不必强调英语语法的正确与否,而是要让学生轻松地参与到活动中,以促进学生对于英语语言的兴趣。
3.运用活动教学法展开英语教学有助于寓教于乐。低年级学生普遍喜欢玩游戏。将英语语言训练转化成游戏,不但可以避免英语课堂枯燥乏味,而且还强化了真实信息的沟通。低年级初中学生对于图面的敏感度很高,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能够针对于图片的直观效果,引导他们快速地进行到游戏角色当中。当新的单词教学完毕,教师向学生展示标有单词的彩色卡片,上面都有与单词相对应的配图。教师安排快速抢答。当一张图片展示在学生面前的时候,近处的学生最先看到图片上的配图和单词,就会大声地读出来:“Donkey”。距离较远的学生看不清楚单词,但是能够对于配图识别,于是也纷纷地说出了单词。自此,学生就会对于“Donkey”,在脑海中产生了形象化的描述,并印象深刻。利用初中低年级英语学生对于音乐的敏感度,可以将英语单词编成儿歌。比如“jump” “run “shake”三个单词都是动作词,教师可以请一名学生到前台来,配合动作。教师朗读,学生跟读“jump,jump,one”“run,run,two”“shake,shake,three”,然后,教师让学生试着用其他的单词替换这三个单词,以引导学生多方面理解单词的涵义。
三、结论
综上所述,英语语言教学需要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才能够有效地展开教学。初中低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并充满着好奇心和想象力,英语教师就可以将学生的这些个性特点充分地运用起来,开展活动教学法英语教学, 对于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路培云.在初中低年级英语教学中活动教学法的运用[J].教学方案与技巧.2013(01).
[2]潘丽梅.活动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 2012(11).
[3]杨亮涛,汤春兰.活动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