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百年的沧桑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mshell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淮安市实验小学,由时任江北提督刘永庆上奏折并于1908年创办,时为江北师范学堂附小,是当时江北第一所公立小学。它坐落于古老的里运河畔,毗邻苏皖边区政府、周恩来童年读书处。百年历史。沧桑巨变,今天的淮安市实验小学已经是一所拥有三个校区(幼儿园)、9千多名在校生、6百多名教职工的教育集团。
  这所自上世纪就一直以课改先行者形象活跃在人们视线之内的著名小学,其取得的成就让人感动。但真正让人肃然起敬的是她百年的背景和数代人矢志不渝的教育追求。一代代人的努力铸就了学校教育的个性,并转变为独特的文化符号。
  当我们回眸历史,那些鲜活的故事,那些执着、光彩的人物,他们蓬勃的生命气息似乎仍氤氲、萦绕在百年的校园,让你在凝望中获得云卷云舒般的自然和宁静。今天的我们在学校前世与今生的观照与怀想中,感动着,思索着……
  前世/今生
  ——人物,难以磨灭的印记
  李更生——植下爱国的根
  学校创办初年,著名教育家李更生任学校主事。李更生,名荃,字亘孙,生于清江浦的书香家庭,是我国现代教育的早期开拓者和实践家之一。他坚信“兴邦必先兴教育”的道理,把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热情,振兴中华的理想带进学校,也将新教育思想带进学校。毛主席曾经评价他’:“为培植人才而救国,他可贵的是革命爱国行动。”
  李更生先生锐意革新,探索新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锐意新制,唯恐后人”,主张儿童本位教育,主张“动的教育”,让儿童自治周报、校刊,举行球赛、风筝比赛,“从事上磨炼”——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本领,增长才干。这在当时都是非常先进响亮的教育主张。当时的六师附小(1913年随江北师范学堂改建为江苏省省立第六师范,江北师范学堂附小易名为江苏省第六师范附小),读书风气浓厚,呈现出朝气蓬勃、生动活泼的景象。
  李更生先生提倡科学民主,他热心公益,追求进步,赞助革命,曾“定红色为校色,求其勇猛精进也”。在先生复出任学校主事后,日本军国主义妄图吞并中国。强迫北洋政府签订“二十一条”后,更生先生在办公室门旁墙上,立醒目石碑,上书“汝忘五月九日下午六时乎?!”以此让全校师生时刻铭记救国雪耻。他赞助全校师生阅读《新青年》等进步书刊,组织“救国十人团”,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可见一斑。受更生爱国思想的影响,“五四运动”在淮阴期间,六师附小和江北师范及苏北农校学生一起参加爱国运动,谒见孙中山先生。在当时苏北地区产生很大影响。
  李更生先生平等对待每一个人。一天晚上,他正在教室检查学生自习情况,忽然狂风吹断电线。电灯熄灭了,先生让老师们给每个学生发一支蜡烛。一位管厕所的工友名叫茆二,看到电灯熄火,主动爬屋上楼。接上被风吹断的电线,教室重新放出光明,全校一片欢呼。从此,茆二管厕所,又兼作学校电工。更生先生便抓住这件事教育学生要关心集体,多学一些本领。每逢校庆、节日聚餐,李更生先生都将茆二尊为贵宾,并号召师生向他学习,努力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李更生先生“捐产兴学”直至“毁家办学”。他振兴中华的理想虽未实现,但他爱国主义和锐意革新的精神仍在激励着后人。先生写就实验小学光辉历史的华彩开篇,奠定了实验小学百年的教育哲学的内涵。更给学校植下了永远的爱国之根。
  历史的苍穹曾经因为另一颗流星的划过格外明亮一
  蒋同惠——照亮前行之路
  1949年,随着共和国的诞生来到实验小学的蒋同惠,与实验小学有着非同一般的情缘。他从踏进实验小学门的那一天,历任教师、教研组长、教务主任、副校长、校长,一直到退休,都没有离开过实验小学。
  六十年代,蒋同惠先生的加强“双基”教学建议就得到了省教育厅领导的重视和认可。在常州市召开的“江苏省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座谈会”(简称“常州会议”)上,吴天石厅长曾明确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加强双基,精讲多练”的要求。
  八十年代,实验小学的老师们在他的带领下进行了整体改革试验,他提出各学科之间有着本身的规律和联系,教学时要加强学科之间联系,这种理念与现在课程改革提出的学科整合,不谋而合。彼时还进行了“现代小学数学”、“作文序列化”等实验课题;并在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基础上提出重视非智力因素和创新精神培养的问题。他大刀阔斧推行教学改革,开辟第二课堂,学校轰轰烈烈的第二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风靡大江南北。
  蒋同惠先生1985年起担任学校校长。作为智者和学者,蒋校长无疑是众多校长中最为特别的一位。他专事教学研究工作,心无旁骛。他知人善任,在担任校长期间,学校经济只作宏观调控,连财务签字都一概免去,一心抓教学,一意抓业务。多年来,他在《江苏教育》等杂志发表文章五十余篇,在省内乃至全国享有一定的威望,当时的实验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也得到空前的发展。
  “轻负担高质量”是蒋同惠任校长期间提出的方向性口号,多年来,已成为实验小学标志性的办学特色,实验小学因此而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与此同时他提出要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课堂教学要“少、精、活”。还提出要搞好课外活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对学生坚持综合评定,不能只看分数,“因为分数只能代表某一方面或者是某一局部的质量”等,在当时都有很大的影响。
  他是一位真正的仁者。任何时候,你听到蒋校长的话语总是温和的,他身材魁梧高大,但脚步总不疾不徐,安详得如同慈爱的爷爷。老师和学生眼中的蒋校长“温而不厉,宽而不猛,恭而安详”——从来没有高语一回,大言一声,发火一次。他从来不居高临下,总是宽厚仁和,脸上永远洋溢着温暖,始终透射着春天的温度。
  1985年。因为办学业绩突出,淮安市实验小学被评为首批江苏省文明单位。同年,蒋同惠校长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在他的影响和培养下,涌现出一大批骨干教学人才,其中有一批后来的江苏省特级教师,他们已成为淮安基础教育界的中流砥柱。
  如果说淮安市实验小学是茂林修竹的一隅,蒋同惠校长便是其中挺拔颀长的一株。他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事业追求。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形成了实验小学的办学风格和学校精神,也再次诠释了“大学”和“大师”之说。他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奠定了实验小学发展的基础。使实验小学办学特色更加凸显。也以自己的孜孜以求的精神照亮了前行的路。
  戴铜——守望理想的教育
  肖川先生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中写道: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到人性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过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他从来没有读过一本令他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思索过一个问题,如果从来没有一个令他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那么,他没有受过真正的教育。教育就是有方向目标的活动,最终实现让学生学会过美好的生活,使每个学生能够成为创造出幸福生活的人。而戴铜校长正是这理想教 育的守望者。
  新世纪初,戴铜校长接过前任的担子,带着新的责任和使命,开始了他对教育理想的追寻之旅。实验小学在他的带领下,踏上了新的教育征途。
  学校教育需要有思想的教育者观察教育现象,揭示教育真谛。预见教育未来。当时的实验小学已经拥有三千名学生,近千名幼儿,但还远远不能满足家长、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求。面对新的机遇和选择。学校决定自加压力、负重前进。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学校自筹资金,扩建校园,扩大规模。短短几年,学校已经拥有48个教学班,9000多名学生(含幼儿园),600多名教职工,成为淮安基础教育的“航空母舰”。
  这样的一所超级小学。怎样实现规模办学、办学质量及办学品位的全面提升?怎样在做大做强的基础上保持传统。凸显特色?戴铜校长选择了追求和谐的智慧管理之策,积极倡导“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管理理念。尊重人的权利,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他把办学目标定位在“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成长的快乐。让每一个。老师都享受职业的幸福”上,将“人本”作为学校管理的基石,“和谐”作为学校的治校方略。他强调学校教育为每个成长的生命个体设计。为每个生命个体的未来设计,坚守人文精神,营造融洽的氛围,强化规范的制度文化,追求包容的智慧管理。
  理想的教育不是束缚,应该是一种解放。用心去营造充满真情的关爱氛围,理想的教育就有了最切实的保障。戴铜校长推崇“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观照“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把每个教师都看成要发展、能发展的“最重要的人”,为他们提供优质服务,教职工过生日,学校送去蛋糕、鲜花和贺卡;青年教师办婚事,学校精心策划集体婚礼。老师们有困难,学校都全力帮助解决,努力营造家园的温馨氛围,使大家获得归宿感。
  理想的教育离不开教育者自身素质的提升。戴铜校长将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学校新时期发展的第一要务。引导老师在专业发展的维度下感受教师职业的责任感、成就感、幸福感。为此,学校重金选购教育理论书籍,引领老师多读书提高文化素养,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引导青年教师量身定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促进教师递进发展。学校重视开发名师资源,成立学科研究中心、教学督导组,利用“半日听课”、“教师讲坛”、“主题沙龙”、“读书汇报会”等活动,和融师生、学校的共同发展,实践集体和个人远景和谐统一,引导教职工以阳光的心态感悟工作和学习的快乐。短短几年,学校的教师队伍发展初见成效,到2009年底,学校就有中学高级教师职称人数近40人,在全省第九批特级教师评选中,一次就获批3人。
  今天的实验小学,已经成为全市基础教育的窗口,在全市乃至全省较好地发挥着示范、辐射作用。学校在队伍建设、教育科研、艺术教育、科技教育、机器人编程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在省内外都产生积极的影响。近几年,学校集体获得四十多项国家级、省级表彰:全国绿色学校、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优秀少年科学院、江苏省“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在纪念改革开放60周年30人30校评选中,荣获最具影响力(形象)小学组榜首……
  接续/超越
  ——文化,百年延续的魅力
  绵长的校史之所以让人心动,不仅在于点滴的历史典故与名人琐碎的求学追忆,更在于它营造了一种文化、一种传统。学校的历史有短有长,但不管是一百年也好,五十年也罢。都有自己特定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如何把握现代与传统、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传承历史和追求创新中求发展。是每个学校都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百年流变中的学校精神
  “在废墟上重建,是一种低水平的‘归零’行为”。对于一所百年老校,在历史的发展过程当中都有丰富的文化积淀,这是一种重要的、不容忽视的教育资源。只有站在传承的立场,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才能创造新的教育。作为一所百年名校,百年的文化积淀中,最值得传承的文化基因是什么?
  今天的实小人在回望历史的同时,追寻着。
  一个人的成长,更多的是来自“精神”的影响,一个学校的成长,同样更多的是取决于“学校精神”的塑造。人们说,淮安市实验小学是一所有自己,独特品格和精神的学校。那么,淮安市实验小学的精神是什么?虽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说法,但值得大多数人笃信和铭记的是——
  “爱国”和“民主”——实小精神之一
  “毁家办学”的李更生是学校百年办学的精神领袖,“兴学救国”的校训,在实验小学百年的办学历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以爱国精神培育了一代一代的优秀人才,“爱国”在他们身上留有深深的烙印——
  淮安是周恩来总理的故乡,总理少年即在此读书——“周恩来童年读书处”的旧址和实验小学毗邻。一代一代的实验小学学生就是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精神和理想的感召下,刻苦学习。苏皖边区旧址见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那段艰苦卓绝而坚定奋发的历史,这些都为学校的教育活动提供了鲜活的素材,也是百年实小获得精神滋养的源泉。
  实验小学的历史和“红色”相依相伴。实验小学的长征组歌唱了一年又一年,唱红了一代又一代孩子的心灵,他们从小就向往从戎,渴望成为一名军旅战士;实验小学最早提出“五爱”教育的口号,把“爱我祖国、振兴中华”放在教育的第一位……
  “实”和“活”——实小精神之二
  实小的精神,历史上说法有过不同,但惟有“求实”、“求活”的核心没有改变。“实”,意即厚实、踏实、诚实。蒋同惠校长在历任校长“求实”基础上提出的“双基”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强调基础要厚实,功底要扎实。后任的徐书文、张基业、黄少基校长一以贯之,强调学风要踏实、求实,做人要诚实、老实,在科学面前来不得半点华而不实。学生当如此,教师更应如此。“活”,意即活跃、活力、鲜活。实小的学生、教师思维活跃、敏捷。这与踏实、求实的严谨学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近十几年来,很多独特而亮丽的教育现象产生于实验小学,“轻负担、高质量”更是实验小学名片意义的特色。李更生先生的“动的教育”实践了实验小学“活”的教育模式,上世纪八十年代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九十年代丰富多彩的“夏令营”活动,新世纪“让每一个孩子拥有成长的快乐”的响亮口号,都更丰富了实验小学“活”和“实”的教育内涵和精神。那一年,清江市(淮安曾用名)举行全市小学生数学竞赛,成绩揭晓,人们驻足光荣榜前。实验小学成绩继续骄人——几乎囊括全部一、二、三等奖。只有一个获奖名额“花落人家”,这个获奖学生竟是刚刚从实验小学转去的。人们还清楚地记得,实验小学历史上有一支能编剧、能表演的活跃在淮安大地的师生文艺宣传队。其影响甚至超过了当地的正规文艺团体;这里曾经是话剧大师朱琳幼时的舞台。曾经是著名电影演员韩月乔儿时崭露头角的场所,这里走出了活 跃在电视台、广播电台的资深播音员……
  实验小学“轻负担高质量”的特色背后,隐含着一种追求。那就是对人的自由和谐发展的追求,这已经成为学校文化的价值内核。
  “奉献”和“争先”——实小精神之三
  在实小,有这样的传统,无论开展什么样的竞赛,老师们获得的最高奖品就是一条毛巾,最多有的时候增加一块肥皂。在艰苦的创业时期,当年的老校长蒋忠,把毛巾奖励给辛勤的员工时,曾经动情地说:“老师们为了教育事业,为了培养祖国的下一代,辛苦了!这毛巾,就用来给大伙擦擦汗吧!”老师们并不在意奖品的价值,而是一种精神——老师们称它是“毛巾精神”!这是当时老师们对职业幸福的朴素理解。即使在物质条件优越的今天。这种奉献精神仍然是老师们心底的一种对工作的特殊情结。
  “教坛耄耋奉献无私喜迎古稀贵年华,师界伯乐德高无愧畅享期颐美时光”,这是实验小学老师送给至今还在学校管理岗位上默默奉献的老校长徐书文先生七十华诞的寿联,也是对他从教五十年、奉献教育的中肯评价。在实验小学,这样的老教师还有很多,他们退休后还回到学校。无私奉献。
  实验小学的老师。身上都透着一股子“争先”的劲儿,做什么事情都不甘“第二”。在淮安市教育系统众多的竞赛活动中,人们都习惯地把第一名的奖项留给实验小学——是望尘莫及,还是心悦诚服?人们这样评价——实验小学的学生和老师走出来,一看就知道是实验小学的。为什么?老师们个个恬静、雅致,刚毅、智慧:学生们落落大方、自信活泼——气质独特、分寸恰到好处。
  实验小学的老师,最看重的是自己教的学生怎样,自己所任班级的班风怎样,这是他们评价自己和同事的唯一标尺,他们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最彻底的实践者。正因如此。“十年冷板凳”、“廿年甘为人梯”、“卅年默默奉献”的教师,在百年实小不可胜数。
  从一代又一代实小人的成长和成就中。我们能够感觉到,实小精神对每一个实小人的心灵所产生的作用是共同的,那就是激励每一个实小人去努力奉献,去奋斗和创造。
  二、文化基因的自觉传承
  百年,并不算长的一段历史,但对于一所学校,就是一个巨大的财富。今天的我们凝望历史的时候,能够感受到百年的那份厚重,也分明感受到了百年承载的那份期待。那么。今天的我们应该怎样从历史生动的文化基因中,获得学校发展新的生命基点?在百年这个学校发展的历史节点上,我们在思索着,期待着,并行动着……
  感恩——面对“校史文化”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学校历史典故、名人求学的故事,前人的教育理念、言行举止、道德风范,都是影响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的宝贵资源。这些若不加以发掘、传承和发展,就不能为年青一代认同和内化,甚至会被湮灭。因此,传承文化首先要回顾历史,以历史典型人物,以他们人格魅力感召和影响教师和学生,以他们的思想理念辐射校园文化。在百年历史面前,“感恩”成为今天教育工作的应有的姿态。
  实验小学鼓励教师去认识自己的“校史”文化。挖掘前辈教师在学校发展史中留下的足迹与精神资源。学校引领教师研究自己的前辈教师,研究他们在实验小学的心路历程以及他们教育生活热情的来源。新世纪初,实验小学开展了“蒋同惠教育思想研讨活动”,老教师、新教师济济一堂,畅叙教育人生,回忆峥嵘岁月。“历史昭示未来”——与“执着于教育的人物”达成精神对话与交流,引领今天的老师在先辈的精神感召下,不断地理解教育的真正意义,并以此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使“校史文化”走进教师与学生的精神和心灵。
  学校除了要挂“名人名言”。还应该有自己历史上的“名人”、“名言”,前人的形象、思想要以物化形态展示出来才更加具有感召力。淮安市实验小学不仅有专门的校史陈列室,还有看不见的校史,它们融于学校的建筑之中,融于学校的走廊、花园、教室墙壁等,是老师和学生随处就能感受到的。实验小学的墙上悬挂着李更生先生的巨幅照片,李先生坚定而充满期待的目光,就是无声的教育力量。百年老校的纪念亭、“春风风我”的匾额,学校的校刊《淮铎》(沿用历史上的校刊名)、学校的“淮铎”艺术团等,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历史。校园里的几棵古老的树木,几间陈旧的教学楼,一些简陋的教学用具等,也同样寄托着今天的实小人对历史的深情,并在今天的学校发展中放出新的光彩。
  改良——“回复”中创新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积淀和特色,有些良好的积淀和特色不仅应加以发掘,还应在传承基础上寻求新的生长点,为集体认同和内化,进而形成恒久性的独特文化。因此,不断审视办学历程,在发掘、传承的基础上改良传统文化,在“回复”中塑造融合时代的“学校精神”,赢得学校发展的历史新进步,是今天的学校的责任。
  学校文化应该体现关心人的生命价值与意义的价值观念,它倡导人的发展,倡导师生共同的生命境界的提升,体现教育的人性化。“学校不应该成为一块人工造成的地方,它应该成为与生活相同的、真实的能发现自我的世界。”实验小学倡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历史上曾一度以限制老师的发展来保证学校教学秩序的稳定。很多老师甘愿奉献,牺牲自己学历进修、文化知识的学习培训等机会,导致教师专业发展严重迟缓。学校拥有一大批精于技能的“教书匠”,而理论素养深厚、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专家型教师”一定时期显得尤为不足,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着学校的发展。
  事实上,真正坚定的教育志向,需要专业发展作为引领和保证。今天的学校文化建设,一方面强调学校的传统精神,另一方面还应该引导教师理解教育生活本身的意义和价值。让教师自觉地、更大程度地将教育视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并努力使之成为自己的精神追求。
  实验小学开展教师队伍发展的课题研究。将教师队伍的发展纳入学校发展的重要规划之中。开展名师工程、青蓝工程,以此成为教师的专业成长的助推器。鼓励教师提高文化素养。在学生培养上,实验小学除了秉承传统的“出新、拔尖”,保持原来的艺术项目,还利用学校建设“数码校园”的优势,开发电脑绘画、机器人项目。近年来,学校电脑绘画和机器人小组在国际、国内竞赛中多次为省、国家赢得荣誉。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2008年5月,吴和平校长作为北京奧运火炬手,高擎火炬,健步奔行在苏通长江大桥上。此情此景,让熟识她的人自然联想到这样一幅画面:她自觉地肩负起崇高的教育使命,用爱心,用激情,用理想,用智慧,用创造,点燃教育的圣火,照亮了学校发展的征程。  吴和平校长出生于农村,农村一方水土培育出她朴素的情怀。尽管她已担任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这所百年名校的校长16年,获得过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
[摘 要] 在疫情防控期间,为解决学生不能到学校上课的问题,各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线上教学活动. 数学组通过实践,以钉钉(Ding Talk)为教学服务平台,通过微课导学、直播互动、评价反馈落实线上教学活动,探索出了有效的“停课不停学”线上教学应对策略.  [关键词] 停课不停学;线上教学;策略  ■ 研究背景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全国进入了非常战“疫”模式,延迟开学是最大限度地减
自2001年新课程改革以来,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导下,全国编写了多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并在课改实验区推广使用。其中,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简称“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较为引人瞩目。教育部基础教育教材审定工作办公室在审查意见中认为:“该套教材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充分体现了《课标》提出的基本理念,正确地把握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基本特点。这种开放而具活力的教材体现了语文教育最终是为
听过肖川先生的课,正儿八经地作为学生。不过,不是嫡系,而是“歪门邪道”,是他的课被同宿舍,而非同班的函授学员津津乐道、赞不绝口时,我从中文系。偷偷溜进他所执教的教育系课堂。看过他的文章、著作,是当他在课堂上妙语连珠,旁征博引,慷慨激昂后,尤其是一针见血地道出当前教育的种种弊端后,我决定要读他的文章,读他的著作,通过书店和邮局,通过网络和报刊。于是,我的案头上,便多了肖川先生的著作:《教育的视野》、
晨光曦微,朝霞初升。一群朝气蓬勃的洪外学子正迎着朝阳,精神抖擞地奔跑在运动场上,他们目光坚定,步履轻捷,脸上洋溢着青春、自信的笑容。道路在他们的脚步下延伸,学业在他们的奋发中精进……洪泽外国语中学也正如她的莘莘学子,年轻而富有活力,坚定地追寻着“办人民满意的理想教育,建学生成长的幸福校园”的梦想,在洪泽这块教育乐土上,忠实践行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古训。    学校:行走在创业路上    20
一、教材分析    苏教版教材从四年级下册起,课文依照一定的主题组织单元。《莫高窟》是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它与《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共同构成本单元的主题——“祖国各地”。    (一)关于莫高窟  莫高窟又称千佛洞,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的呜沙山东麓。莫高窟上下最多有五层,南北长约1680米,高50米。洞窟始凿于前秦建元二年,相传一位法名乐樽的僧人云游到此,因看到三危山金
王兰老师在教育的岗位上,用60多年的努力诠释了生命的意义,显现了生命的品格,昭示了生命的价值。这是和谐教育思想的要义和精髓。这个要义至少能够给我们如下启示:教学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专业的成长和爱岗位爱事业是紧密相连的,从来就没有不敬业的专业成长:对完美教学艺术的追求就是对高尚人生志趣的追求。教学的艺术涵盖着审美的意趣,更涵盖着高远的人生境界:王兰老师的和谐教育思想是她几十年如一日对高
2006年8月,编号为5013的小行星被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命名为“苏州三中星”,国际小行星委员会的命名公报是这样说的:“学校以科技教育为特色,培养了大批卓有建树的精英才杰。”苏州三中星的命名,归功于学校长年来坚持不懈且富有特色的科技创新教育。    一、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重要的办学理念    苏州三中创建于1906年,其前身为晏成中学和慧灵女中两所教会学校。当初,“学校鉴于世界教育潮流之日
校长档案:  谢翔,南京市澡水县实验小学校长,党支部书记,中学高级教师,南京市名校长。从教29年来,他坚守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信条,以求真务实的精神状态,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教育观。任校长以来,他尊重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规律,在平静中努力回归教育的本真,使深水实小这所百年老校稳步发展,不断前进。  对于一名校长,面对各种诱惑,难能可贵的是固守一份平静。平静不只是一种手段、一种风
有这样一些孩子,平时读书很少,提到背诗诵典就头疼。尽管老师要求他们备有“读书笔记本”、“采蜜本”,布置诸如读书,做笔记等一类的作业,但他们为了完成作业,只是变“摘抄”为“直抄”,翻开一本《好词、好句、好段》,按作业要求直抄。这样的动笔墨摘抄式阅读,对他们来说只能是负担、是压力,只会扼杀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  小学生的阅读,应是愉悦的、宽松的,应富有“童真”、“童趣”。我从培养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