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思维科学认为,思维过程始于问题的形成和确定,任何思维过程总是指向具体问题。没有问题,思维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以解决问题为特征之一的语文课,对促进教师教学方法的更新,对学生在不断探索中得以发展,改变课堂上老师牵着走,放手大胆的让学生自己超越发挥,体现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对挖掘学生主动探求的欲望,对素质教育都起到应有的作用。针对此,我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现状 消除好问 敢问 乐问 善问
一、当前课堂提问的现状
我国的教育,长期以来都是受老师问、学生答的传统观念的束缚,教学中往往忽视发掘学生潜能,从而压抑儿童好问的天性,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在课堂上无法形成提问题的气氛。这是因为:
1.小学生由于他们年龄的特点,对自己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以及语言、操作等活动产生自我否定意识,造成自认为根本提不出问题的自卑心理。
2.在提问题时,他们又顾虑重重,害怕自己提出的问题不合老师的口味而挨批评、指责,或者自己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而遭同学嘲笑。
3.由于过去老师包办过多,因而学生产生了等待老师讲解的依赖心里,懒于提问题。
这些使得学生不敢在课堂上提问,怎样帮助学生解决以上的心理障碍呢?
二、消除学生心理障碍
1.作为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各个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具体提出各个不同的要求。如胆小怕事的学生,可允许他们个别提问,或在小组提问;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则可让他们书面提问等。
2.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协调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要尊重的学生的性格与人格,一视同仁的对待学生。在彼此的交往中,对有心理障碍的同学,要善于用微笑点头或注视等方式予以鼓励,或“王顾左右而言它”让他们的思维轻松片刻,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积极地课堂气氛,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紧张和焦虑。使他们敢于提出问题,乐于提出问题,这是需要诱导而不能操之过急。
3.增强学生的意志,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结合教材培养他们积极探索和独立发现的能力,使他们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自觉地学,主动地问的状态中。
4.目的明确,计划周详,举行以小组为单位提问质疑活动。以轻松、活泼的气氛消除各种心理障碍,形成大胆质疑氛围,养成提问的习惯。
三、指点途径,引导好问
问,可以开启人的思维。例如在学习课文《称象》时,在上课伊始,老师就布下疑阵:一头大象有几千斤重,古时候没有称大象的称,要称出大象的重量,很不容易。大家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同学们面露难色,陷入沉默。这时教师把握时机,继续引疑:七岁的曹冲能称出大象的重量。你们想知道他是怎么称的吗?答案就在课本中。课堂里顿时热闹起来……
在平时鼓励学生问,由浅入深。学生不仅敢问,还能善问。当然关键是教师的引导。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同学们的提问是漫无边际的,随意性大,甚至局限于词语的意义。对此教师应耐心倾听,有针对性的引导,进一步对所提问题进行比较、归类。时刻通过教学中各个生动环节创造质疑问难的契机,指点发问的途径,提示发问的方法。
当学生的质疑气氛一旦形成,思路一旦打开,具有思维价值的质疑也就会砰然而出,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就在质疑中提高了。
四、创设情境,刺激敢问
学生思维的开启,需要适当的刺激和诱因,各种刺激和诱因最有价值的莫过于疑问引起的思维。质疑是思维的导索,是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化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因此,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教师就要有意识的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质疑的兴趣,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使之产生好奇,由好奇引发需要,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例如在学习课文《一个美丽的小村庄》,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同学们会由趣生思,因思生疑,由疑生问。这时,教师抓紧时机提出:同学们看到这些不同的景象你们心里是怎样想的?那铺天盖地而来的洪水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过去很少发生这种泥沙俱下的山洪呢?顷刻间,同学们会发表各自不同的看法,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有的学生直接说“老师,为什么环境会被破坏成这样?”“为什么政府不出面制止?为什么大家的干预无济于事?为什么……”学生能提出问题,并且积极地主动敢于提问题,这一现象就在于教师事先用心筹划,对问题情境的精心创设。
五、精心设计,引导乐问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设计要有思维训练的价值。精心的问题设计不仅能把学生思维、注意力带入一种特定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也使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随时调控教学过程,以便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快乐的掌握知识。
(一) 问题要有激励性。
提问是激发学生认真求索的动力和关键。因此设计有激励『生的问题,促使学生产生求知激情,带着一种欲望去探索发现,为学生自主发展创造机遇。如在执教《詹天佑》一文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人’字形设计是科学的,那么同学们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呢?同学们想的办法多,在经过合作讨论,使问题得到了解决。事实证明:课堂中采用激励式提问,给学生营造了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气氛,促进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二) 问题要有发散性。
这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有效途径。教师要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多设想几种可能性。如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发散点:乌鸦真聪明,会想出好办法喝到瓶子里的水,而我们小学生更聪明,大家动脑筋想想还有哪些办法能让乌鸦喝到水呢?这样一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全班同学纷纷发言,想出了一系列办法。这样一来开拓了学生的思想领域。他们学起课文来就兴趣盎然了。
(三) 问题要有创新。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凡是因为好奇而受到奖励的儿童,一定愿意积极进行实验和探索,从而促进智能发展,产生无限创新的欲望。”课堂上师生关系和谐,学生就会感到无拘无束,思维也就非常流畅,于是便会有创新的见解出现。例如在教学《称象》一课时,教师先创设交流情景,然后问:同学们,你们谁能把曹冲称象的办法改一改?不用石头行吗?这一问,顿时引起同学们很大的兴趣,收到想不到的效果。此外在设计问题时,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多读多思,以达到对问题的透彻理解。
六、以生为主,鼓励善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学生能提出问题,是思维活跃的表现。学生的提问往往比教师的提问会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课堂上教师一定要给学生留出提问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开动脑筋善于去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
(一) 要积极鼓励学生“敢问”。
鼓励学生质疑,有疑才有问,有问才有思,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的创造性培养就从提问开始。
(二) 要引导学生“会问”。
教师要交给学生提问的方法,为学生创造各种提问的条件;让学生知道提问快乐阅读应该问什么。具体说来有如下内容:
(1)问疑点,创设环境。
(2)问重点,启发思考。
(3)问难点,理解知识。
(4)问反馈,突出依据。
(5)问结尾,画龙点睛。
(三)要帮助学生“解问”。
对于学生任何一个问题,甚至是最肤浅的问题,教师都要认真对待,或启发本人思考,或引导其他同学帮助回答,或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在教学中,课堂上提问是一种师生之间最直接的交流方式,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作为教师要引领学生积极思维,主动质疑,大胆探索。会发现问题并能去解决问题。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学生谁都不信,教育就成功了。”说明教学中的一个首要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所以在我们今后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只要教师给予学生拥有问的权利;给学生创设问的理由;教学生掌握问的方法;让学生知道问的内容。我们的课堂效率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才能真正培养出智慧型的人才。当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是一项旷日持久的工作,决非一朝一夕,或通过简单的指导便可完成的。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耐心、细心、和恒心。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的一天。
(作者单位:宿迁市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编辑 张华利
[关键词]现状 消除好问 敢问 乐问 善问
一、当前课堂提问的现状
我国的教育,长期以来都是受老师问、学生答的传统观念的束缚,教学中往往忽视发掘学生潜能,从而压抑儿童好问的天性,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在课堂上无法形成提问题的气氛。这是因为:
1.小学生由于他们年龄的特点,对自己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以及语言、操作等活动产生自我否定意识,造成自认为根本提不出问题的自卑心理。
2.在提问题时,他们又顾虑重重,害怕自己提出的问题不合老师的口味而挨批评、指责,或者自己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而遭同学嘲笑。
3.由于过去老师包办过多,因而学生产生了等待老师讲解的依赖心里,懒于提问题。
这些使得学生不敢在课堂上提问,怎样帮助学生解决以上的心理障碍呢?
二、消除学生心理障碍
1.作为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各个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具体提出各个不同的要求。如胆小怕事的学生,可允许他们个别提问,或在小组提问;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则可让他们书面提问等。
2.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协调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要尊重的学生的性格与人格,一视同仁的对待学生。在彼此的交往中,对有心理障碍的同学,要善于用微笑点头或注视等方式予以鼓励,或“王顾左右而言它”让他们的思维轻松片刻,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积极地课堂气氛,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紧张和焦虑。使他们敢于提出问题,乐于提出问题,这是需要诱导而不能操之过急。
3.增强学生的意志,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结合教材培养他们积极探索和独立发现的能力,使他们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自觉地学,主动地问的状态中。
4.目的明确,计划周详,举行以小组为单位提问质疑活动。以轻松、活泼的气氛消除各种心理障碍,形成大胆质疑氛围,养成提问的习惯。
三、指点途径,引导好问
问,可以开启人的思维。例如在学习课文《称象》时,在上课伊始,老师就布下疑阵:一头大象有几千斤重,古时候没有称大象的称,要称出大象的重量,很不容易。大家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同学们面露难色,陷入沉默。这时教师把握时机,继续引疑:七岁的曹冲能称出大象的重量。你们想知道他是怎么称的吗?答案就在课本中。课堂里顿时热闹起来……
在平时鼓励学生问,由浅入深。学生不仅敢问,还能善问。当然关键是教师的引导。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同学们的提问是漫无边际的,随意性大,甚至局限于词语的意义。对此教师应耐心倾听,有针对性的引导,进一步对所提问题进行比较、归类。时刻通过教学中各个生动环节创造质疑问难的契机,指点发问的途径,提示发问的方法。
当学生的质疑气氛一旦形成,思路一旦打开,具有思维价值的质疑也就会砰然而出,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就在质疑中提高了。
四、创设情境,刺激敢问
学生思维的开启,需要适当的刺激和诱因,各种刺激和诱因最有价值的莫过于疑问引起的思维。质疑是思维的导索,是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化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因此,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教师就要有意识的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质疑的兴趣,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使之产生好奇,由好奇引发需要,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例如在学习课文《一个美丽的小村庄》,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同学们会由趣生思,因思生疑,由疑生问。这时,教师抓紧时机提出:同学们看到这些不同的景象你们心里是怎样想的?那铺天盖地而来的洪水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过去很少发生这种泥沙俱下的山洪呢?顷刻间,同学们会发表各自不同的看法,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有的学生直接说“老师,为什么环境会被破坏成这样?”“为什么政府不出面制止?为什么大家的干预无济于事?为什么……”学生能提出问题,并且积极地主动敢于提问题,这一现象就在于教师事先用心筹划,对问题情境的精心创设。
五、精心设计,引导乐问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设计要有思维训练的价值。精心的问题设计不仅能把学生思维、注意力带入一种特定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也使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随时调控教学过程,以便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快乐的掌握知识。
(一) 问题要有激励性。
提问是激发学生认真求索的动力和关键。因此设计有激励『生的问题,促使学生产生求知激情,带着一种欲望去探索发现,为学生自主发展创造机遇。如在执教《詹天佑》一文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人’字形设计是科学的,那么同学们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呢?同学们想的办法多,在经过合作讨论,使问题得到了解决。事实证明:课堂中采用激励式提问,给学生营造了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气氛,促进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二) 问题要有发散性。
这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有效途径。教师要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多设想几种可能性。如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发散点:乌鸦真聪明,会想出好办法喝到瓶子里的水,而我们小学生更聪明,大家动脑筋想想还有哪些办法能让乌鸦喝到水呢?这样一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全班同学纷纷发言,想出了一系列办法。这样一来开拓了学生的思想领域。他们学起课文来就兴趣盎然了。
(三) 问题要有创新。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凡是因为好奇而受到奖励的儿童,一定愿意积极进行实验和探索,从而促进智能发展,产生无限创新的欲望。”课堂上师生关系和谐,学生就会感到无拘无束,思维也就非常流畅,于是便会有创新的见解出现。例如在教学《称象》一课时,教师先创设交流情景,然后问:同学们,你们谁能把曹冲称象的办法改一改?不用石头行吗?这一问,顿时引起同学们很大的兴趣,收到想不到的效果。此外在设计问题时,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多读多思,以达到对问题的透彻理解。
六、以生为主,鼓励善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学生能提出问题,是思维活跃的表现。学生的提问往往比教师的提问会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课堂上教师一定要给学生留出提问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开动脑筋善于去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
(一) 要积极鼓励学生“敢问”。
鼓励学生质疑,有疑才有问,有问才有思,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的创造性培养就从提问开始。
(二) 要引导学生“会问”。
教师要交给学生提问的方法,为学生创造各种提问的条件;让学生知道提问快乐阅读应该问什么。具体说来有如下内容:
(1)问疑点,创设环境。
(2)问重点,启发思考。
(3)问难点,理解知识。
(4)问反馈,突出依据。
(5)问结尾,画龙点睛。
(三)要帮助学生“解问”。
对于学生任何一个问题,甚至是最肤浅的问题,教师都要认真对待,或启发本人思考,或引导其他同学帮助回答,或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在教学中,课堂上提问是一种师生之间最直接的交流方式,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作为教师要引领学生积极思维,主动质疑,大胆探索。会发现问题并能去解决问题。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学生谁都不信,教育就成功了。”说明教学中的一个首要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所以在我们今后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只要教师给予学生拥有问的权利;给学生创设问的理由;教学生掌握问的方法;让学生知道问的内容。我们的课堂效率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才能真正培养出智慧型的人才。当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是一项旷日持久的工作,决非一朝一夕,或通过简单的指导便可完成的。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耐心、细心、和恒心。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的一天。
(作者单位:宿迁市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编辑 张华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