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蒂尔德心理轨迹的两个拐点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lan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法国文学大师莫泊桑的《项链》中,玛蒂尔德是当然的主角,而且作者对她的心理活动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刻画,描述了她在整个故事中的心理轨迹。如果把“项链”的故事看作是一条路,那么可以分为这样几段:夜会前——夜会中——丢项链——还项链——明真相。而对玛蒂尔德的心理变化来说,有两处可以称为“拐点”,它们一明一暗,是人物思想性格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表达作者对其人物情感态度的重要标志。
  
  第一个拐点是丢项链。
  很显然,在项链丢失之前,玛蒂尔德的心理活动都是被强烈的虚荣心所驱使。由于“命运的差错”、婚姻的“不幸”,不能“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而使她“不断地感到痛苦”。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使得玛蒂尔德一直生活在内心的煎熬之中,她的心理结构处在失衡的边缘。
  关于人格结构,著名的精神分析心理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有“本我、自我、超我”之说。“本我”与生俱来,带有原始动物性的本能,在一定条件下会压抑不住而冲动起来;“超我”是时代的产物,在一定社会环境下形成并包含有“精神”“道德”“品格”等时代因素,追求人性的高尚与完美。它们自然形成一对矛盾,动荡失衡是他们的常态。而遵循现实原则的“自我”在它们之间起着调和作用,使人格结构保持和谐与平衡。当“本我”与“超我”的矛盾加剧时,“自我”就会起作用,或者拉低“超我”以适应现实,或者平抑“本我”的冲动使之符合社会规范。否则任何一方占了上风,都会出现心理失衡,造成人格分裂。根据这一观点来看,玛蒂尔德的“本我”需求得不到满足,而社会道德形成的“超我”又严格限制着她的生活行为,所以“她不能够讲究打扮,只能穿得朴朴素素”,只能在心里“引起悲哀的感慨和狂乱的梦想”。对她而言,一但“超我”的力量减弱,无力控制“本我”欲望的增强,心理结构的平衡状态就会被打破,就可能人格分裂而酿成悲剧。在此可以用《水浒传》中的潘金莲作一个类比。在遇到武松之前,被迫嫁给武大郎的潘金莲也是处于“自我”需求严重亏空的状态,只是由于封建道德观念的教化禁锢,强大的“超我”严格约束着她。武松的出现激起了她久埋内心深处的“本我”欲望,尽管在品正行端的武松面前不能实现,但潜意识的强烈爆发已不可压抑,所以她无法也无意抗拒西门庆的引诱,最终完全丧失自我残忍杀夫并落得身首异处的结局。可以说,当她的心理结构失衡以后,无论是西门庆还是东门庆、北门庆乃至南门庆,结局大概是一样的。
  回到玛蒂尔德,她的“本我”倾向比潘金莲强烈得多,这在作品中有多处鲜明的描述,例如对那些梦想中奢华浪漫生活的描写就淋漓尽致地揭示出了她的精神世界。显然,她对现实生活的“不幸”之感似乎是无以复加了。然而,玛蒂尔德又是极为幸运的,那就是在夜会中丢失了借来的“昂贵”项链。
  玛蒂尔德在豪华夜会上风头大盛,使她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满足。
  她狂热地兴奋地跳舞,沉迷在欢乐里,什么都不想了。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陶醉于成功的光荣,陶醉在人们对她的赞美和嫉妒所形成的幸福的云雾里,陶醉在妇女们所认为最美满最甜蜜的胜利里。
  这段经典描写非常真切地展现了玛蒂尔德获得的心理上的高峰体验,同时也暗示她的心理结构的平衡被彻底打破了。可以想象,这样一种美妙的心境将极大地激发她对“本我”欲望的强烈追求,其心态不可能归复于从前的平庸生活之中,必然要去寻求日益膨胀的虚荣心的进一步满足,使心理结构达到新的平衡。
  是项链的丢失拯救了玛蒂尔德的心灵。它猛然遏止住了她的心理惯性,使其从巨大成功喜悦和幸福巅峰坠落到了严酷的现实世界,促使她清醒地认识了“自我”。应该说,玛蒂尔德没有被心理结构的失衡所打败而重塑健康人格是一个更大的成功。那是什么力量使玛蒂尔德能够“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呢?这不能不归功于她的丈夫路瓦栽先生,是他在妻子处在因意外打击而引起的应激状态时全力帮她化解危机,重新树立起了强大的“超我”,并成功地抑制住了“本我”的膨胀。作品中写道,自从项链丢失以后,路瓦栽先生一直陪伴着妻子并历经艰辛,共度难关。他的“决然”、他的奉献、他的牺牲,都是对玛蒂尔德巨大的心理支持和精神鼓励,使她能够“毅然决然打定了主意”“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并在这一过程中使心理获得了成长,达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当看到她主动去和佛来思节夫人打招呼并坦然告诉她自己的故事时,我们不禁要为她的“天真得意”和巨大勇气而鼓掌了。无法想象,如果没有路瓦栽先生真诚无私的爱情和义无反顾的责任感,玛蒂尔德的心理承受力将会多么的脆弱!那样的话,她能保持正常心态而含辛茹苦十年实现自己的承诺将是值得怀疑的吧。
  作者莫泊桑对丢项链之前的玛蒂尔德无疑是持否定态度的,就是对那时的路瓦栽先生也不无讥讽之意。尽管我们可以抛开作者的观点而独立解读作品,但不能不承认,作者对他笔下人物的评价前后是不同的。所以说,“丢项链”是玛蒂尔德心理变化的第一个拐点。
  
  第二个拐点是明真相。
  作品在最后一句话才揭示了故事的真相——佛来思节夫人承认,那一挂项链“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从写作技巧来说,这一出人意料的结尾的确是神来之笔,令读者唏嘘不已,回味无穷。其中一个原因是,它回应了作品中的“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化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这句话,这会使读者对人物命运的变幻无常心生感慨。而笔者认为,“败坏”也好,“成全”也罢,对读者来说是一个更大的问号。之所以也将这个情节看作是“拐点”,也就是因为它对玛蒂尔德的命运走向来说是一个更加耐人寻味的悬念,并且可以肯定,它会对人物心理轨迹的变化产生再一次的巨大影响。只不过,作品至此戛然而止,将空白留了下来。读者正可以发挥想象,根据人物性格发展的规律来探寻玛蒂尔德的心理轨迹。
  在丈夫的支持和帮助下,十年历练造就了玛蒂尔德的健康心理和坚强性格。她心态平和了,形象平常了,生活平静了,偶尔闲暇“回想当年那个舞会来”,也只能是一种遥远的梦境而已,不会改变她的心理现状。但项链的真相毕竟是一个天大的意外,是一个太过残酷的事实,我们这些身处局外的读者完全有理由为她担心:一个多梦的女人,付出了青春、美貌和十年辛劳,她的心理能接受这一切吗?她的精神支柱能够挺得住吗?
  可以想象,玛蒂尔德听到这个消息,呆若木鸡,怔怔地立在那里,久久没有移动;目光呆滞,面如土色,口中喃喃自语“上帝啊……”;头晕目眩,瘫倒在地……如此这般的描写似乎都不过分。然而,能够肯定的是,她会度过这一心理难关,抗住这一精神重创,继续和命运进行抗争。因为时间使她适应了现实生活,她的“本我”需求变得切实平常,而“自我”变得更为强大,为保持心理结构的平衡储备了巨大的能量。就好比项链的真相把她从平坦的路途一下子推下了悬崖,急速的坠落似乎必然要将她毁灭,但坚固的心理防线就像随身带着的降落伞自然开启,让精神的失落成功地软着陆,从而再一次获得挽救。当然,她的丈夫路瓦栽先生还会陪伴着她,共赴危难。至于历经磨难而勤劳能干的玛蒂尔德以后的路将怎样走,笔者在此也留下一个空白吧。
  再看作者,他是带着欣赏口吻记述玛蒂尔德“还项链”的经历的。平易乐观、“粗壮耐劳”,甚至“高声大气地说着话”都显得那么亲切和可爱。笔者在想,就是莫泊桑先生也不忍心再置玛蒂尔德于不幸吧。所以才用一串省略号结束了这个故事。
  行文至此,笔者再论一笔。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对玛蒂尔德这个人物一般都持否定观点,将她定性为“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并以此归纳出作品的主题为“揭露资产阶级思想对人精神的毒害”。教育思想的多元化和教学理念的开放性,使得现在对文学作品的思想意义和人物性格的理解也是多角度的了,这体现了文学作品教学的特点和规律,无疑是语文教育的进步。不过,为了加深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还应该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人物进行更为深刻的分析,从故事情节和字里行间探寻其心路历程,以求对作品的社会意义乃至对作者的创作动机有新的认识。
  
  高伟毅,首都师范大学语文报刊社编辑,现居北京。本文编校:左晓光
其他文献
一.作文题目rn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在中国文化和现实境况中,不少人的行动原则,就是抢先得到实际的好处和利益。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一些人时时处处都不择手段地“抢”,把我
新课标要求以活动为英语教学的主要形式,强调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课堂中的活动要体现教学内容上的综合性、教学形
有机框图是化学学科中的一个非常活跃而且永不衰落的题型,在高考化学108分的分值中大约占16至20分左右,一直是高考中变知识立意为能力立意的命题素材,是高考的热点.rn例 有机
高一化学的第1个定量实验——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是依据计算集称量、溶解、转移溶液、洗涤、定容、摇匀等基本操作于一体的综合性实验.整个实验过程中蕴藏着丰富的细致入微
本刊“同题作文比赛”栏目2013年题目确定,此栏目每期选发三篇各具特色的中学生作文,并聘请专家教授进行精要点评亮分,对指导学生写好作文效果显著,深受中学生喜欢。为了更好
据《中国作家网》报道,2012年11月初,有“诗魔”之称的84岁台湾诗人洛夫现身深圳中心书城。在面对记者与读者种种提问时,诗魔洛夫款款而谈,说自己从事现代诗创作20多年后,渐渐发现
社会纷繁复杂,但要用文字描绘好像很难;校园生活也是多姿多彩,但想表现它,又似乎茫然。曹文轩在一篇文章中讲“人类看世界有两个动作:一个是扫视,另一个是凝视。写不好作文是因为你只完成了第一个动作……未经凝视的世界是毫无意义的”,所以为了写好记叙文,就需要我们学会提炼生活,选取有个性的材料,来增强记叙文的表现力。  一、于平常事物中,提取新意  写作中,很多同学选材料陈旧,幼稚化严重,认为我们所熟悉的环
《中国教育报》2012年11月5日第9版刊登了一篇关于对当下时兴的“微阅读”反思性的文章。文章说,“微阅读”是伴随手机短消息、网文、博文出现而兴起的一种阅读方式。这种快
从初中过渡到高中,同学们会感到有各种不适应.高中化学的广度和深度都不是初中化学可以相比的,而且对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学习起来会感觉很困难.笔
据《人民日报》报道,林语堂故里福建平和县坂仔镇与开发商签定“世界文学小镇”规划项目,用不了几年,一个世界级文学小镇将在闽南诞生。借林语堂的金字招牌,“世界文学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