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就是要充分利用和发掘农村人群的生产力,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通过投资将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使之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资源和根本动力。当前,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已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增长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定位
(一)人力资源开发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
在近代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曾先后出现过三次后进国家超过先进国家的成功范例:第一次是美国对英国的超越,第二次是战后日本对美国的超越,第三次是以韩国为代表的亚洲“四小龙”对西欧的超越。这三次超越共同的经验是通过加速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经济发展积累大量的人才储备,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
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靠农村劳动力的不断转移,另一方面要靠农民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这好比一驾马车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如果农村劳动力不能适当转移出去,单靠提高农村生产力,必然会造成增产不增收、谷贱伤农的结果,所以劳动力转移是必要的前提。同时,农民的文化程度越高,越易于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知识和技能,越易于为非农产业所吸纳。我国农村的人力资源开发就是要利用培训和教育等多种渠道,有效地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努力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定位
根据国际人力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本转化的经验,伴随工业化的进程,农村劳动力的主要走向有三:一是从农村到城市第二、三产业及其他管理部门就业;二是到农村空间内的新兴小城镇从事非农生产;三是留在已被改造了的具有现代化性质的农业生产领域就业。农村劳动力走向趋势,事实上给农村教育体系的建立提供了现实依据,也给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确立了一个科学合理的定位。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是对农民的培训。这种培训应从以下两方面定位:一是对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的技能培训,特别是针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培训,主要培养适应工业化、城镇化的产业工人。二是与现代农业相适应,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新型农民(或称为职业农民)。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保障
“农广校”(农业广播电视大学)和远程教育是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保障。2005年,中央23个部门联手,以“中央农广校”(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大学)为依托,共同构建了世界上最大的农业远程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培养了一支既有教学能力又具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培训,具体地说,就是对预备劳动力的教育和对现实劳动力的教育。对于现实劳动力的农村教育,要充分发挥农民成人教育机构(“农广校”和远程教育)的作用,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实现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并使之快速转化为人力资本。
(一)我国远程教育的方式
目前,我国远程教育的方式有以下几种:光盘节目、电视节目、互联网和卫星网,以上方式应是相互协调配合使用的。远程教学成本低,容量大,覆盖广,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弥补了农村教育培训资源的不足,解决了农民生产与学习的矛盾,是政府办得起、农民学得起的培训途径。
(二)对现实劳动力的教育、培训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起步年,“农广校”围绕农村人力资源,需做好如下几项教育培训工作:
1.大力开展百县万村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活动,即培养教师进村、媒体资源进村、人才培养进村。
2.落实农村实用人才“百万中专生计划”,在中专学历教育上有所突破。扩大招生渠道,开发新专业,建立培养示范基地,力争完成10万人的培养目标。
3.扎实推进各项教育培训项目,着力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综合素质。突出抓好新型农民的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
4.推进媒体资源深度开发,推进建设农民教育培训公共服务平台的进程。
5.着力加强对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研究,探索新阶段农业职业教育和农民教育培训改革、建设与发展的思路和措施。
(三)对于未来预备劳动力的开发
在能力和技术教育中,一方面要加强现代化农业生产能力与技术的教育,以培养现代农业所需要的现代农民;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和加强非农产业的能力与技术教育,以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第二、三产业及在现代化小城镇中从事非农产业的迫切需要,为实现农村“城镇化”(居住规模相对集中,生产要素市场配置)以及农业产业的非农化(种植业比例下降,非农产业比重上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农村广播电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2005年底,中央和地方财政累计投入资金30多亿元,基本解决了11.7万个行政村和8.6万个自然村共9700万农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问题。广播、电视是“农广校”系统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要手段,但仍有一部分农村和农民收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农民不能了解更多的农业信息和知识,因此,农村广播电视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还要继续加强。在农村,可以共享网络资源,比如农村干部党员的现代教育远程培训可以和中小学整合在一起,这样就避免了重复建设,又使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共享。
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践的呼唤,是历史的必然,是我们党长期重视“三农”问题的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在新形势下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举措。我国农村人口众多,人力资源丰富,但素质不高,与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相差甚远,更无法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农业技术革命的需要。只有科学合理地进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才能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定位
(一)人力资源开发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
在近代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曾先后出现过三次后进国家超过先进国家的成功范例:第一次是美国对英国的超越,第二次是战后日本对美国的超越,第三次是以韩国为代表的亚洲“四小龙”对西欧的超越。这三次超越共同的经验是通过加速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经济发展积累大量的人才储备,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
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靠农村劳动力的不断转移,另一方面要靠农民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这好比一驾马车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如果农村劳动力不能适当转移出去,单靠提高农村生产力,必然会造成增产不增收、谷贱伤农的结果,所以劳动力转移是必要的前提。同时,农民的文化程度越高,越易于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知识和技能,越易于为非农产业所吸纳。我国农村的人力资源开发就是要利用培训和教育等多种渠道,有效地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努力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定位
根据国际人力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本转化的经验,伴随工业化的进程,农村劳动力的主要走向有三:一是从农村到城市第二、三产业及其他管理部门就业;二是到农村空间内的新兴小城镇从事非农生产;三是留在已被改造了的具有现代化性质的农业生产领域就业。农村劳动力走向趋势,事实上给农村教育体系的建立提供了现实依据,也给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确立了一个科学合理的定位。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是对农民的培训。这种培训应从以下两方面定位:一是对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的技能培训,特别是针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培训,主要培养适应工业化、城镇化的产业工人。二是与现代农业相适应,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新型农民(或称为职业农民)。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保障
“农广校”(农业广播电视大学)和远程教育是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保障。2005年,中央23个部门联手,以“中央农广校”(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大学)为依托,共同构建了世界上最大的农业远程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培养了一支既有教学能力又具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培训,具体地说,就是对预备劳动力的教育和对现实劳动力的教育。对于现实劳动力的农村教育,要充分发挥农民成人教育机构(“农广校”和远程教育)的作用,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实现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并使之快速转化为人力资本。
(一)我国远程教育的方式
目前,我国远程教育的方式有以下几种:光盘节目、电视节目、互联网和卫星网,以上方式应是相互协调配合使用的。远程教学成本低,容量大,覆盖广,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弥补了农村教育培训资源的不足,解决了农民生产与学习的矛盾,是政府办得起、农民学得起的培训途径。
(二)对现实劳动力的教育、培训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起步年,“农广校”围绕农村人力资源,需做好如下几项教育培训工作:
1.大力开展百县万村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活动,即培养教师进村、媒体资源进村、人才培养进村。
2.落实农村实用人才“百万中专生计划”,在中专学历教育上有所突破。扩大招生渠道,开发新专业,建立培养示范基地,力争完成10万人的培养目标。
3.扎实推进各项教育培训项目,着力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综合素质。突出抓好新型农民的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
4.推进媒体资源深度开发,推进建设农民教育培训公共服务平台的进程。
5.着力加强对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研究,探索新阶段农业职业教育和农民教育培训改革、建设与发展的思路和措施。
(三)对于未来预备劳动力的开发
在能力和技术教育中,一方面要加强现代化农业生产能力与技术的教育,以培养现代农业所需要的现代农民;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和加强非农产业的能力与技术教育,以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第二、三产业及在现代化小城镇中从事非农产业的迫切需要,为实现农村“城镇化”(居住规模相对集中,生产要素市场配置)以及农业产业的非农化(种植业比例下降,非农产业比重上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农村广播电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2005年底,中央和地方财政累计投入资金30多亿元,基本解决了11.7万个行政村和8.6万个自然村共9700万农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问题。广播、电视是“农广校”系统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要手段,但仍有一部分农村和农民收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农民不能了解更多的农业信息和知识,因此,农村广播电视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还要继续加强。在农村,可以共享网络资源,比如农村干部党员的现代教育远程培训可以和中小学整合在一起,这样就避免了重复建设,又使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共享。
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践的呼唤,是历史的必然,是我们党长期重视“三农”问题的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在新形势下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举措。我国农村人口众多,人力资源丰富,但素质不高,与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相差甚远,更无法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农业技术革命的需要。只有科学合理地进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才能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实现农业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