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职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存在人才定位不精准、校企合作不足、师资机构不好等问题。本文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借鉴英国和德国的职业教育,提出了优化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
关键词:高职金融 人才培养 创新 比较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职业教育需求提升,高等职业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在经济新常态时期,产业结构面临转型升级,各行业对原本知识型的人才需求饱和,更倾向于具有专业知识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而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长期以来的发展状况并不令人满意,高职学生在职场上也缺乏竞争力,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在现行高考制度中,这些生源都是被普通高等教育在高考中所淘汰的,社会对这批学生的固有认可度低,另一部分原因是高职教育并未做到使学生的技术技能的明显提升,有些学生毕业后的岗位适应性仍然较差,或有些岗位在岗前培训后能够使应聘者的技术技能达到一致,使高职学生的优势弱化。
二、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问题和原因分析
1.现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借鉴与学习了国外先进的办学模式,不断寻求创新与发展,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之后,逐步形成了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按人才培养的过程来划分,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分为产学研结合型、订单型、就业导向型、双证书型等。产学研结合是指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与企业合作,以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核心竞争力为主,同时利用现有的科研资源为企业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是集学科教育、技能教育、科研服务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型是一种更加深度合作的联合培养人才模式。金融机构根据自身需求,对学校的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非常认可,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从多个不同专业或同一专业中挑选合适人选,通过虚拟班或者实体班的形式,进行一年或两年的联合培养,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金融机构工作。就业导向型,指高职金融专业根据行业变化与市场需求,以用人单位的人才培养规格需求为人才培养方向,开设专业,以达到提高就业质量,提升就业率的目标。比如,有些学校在互联网金融热门发展时,新开设互联网金融专业,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双证书型,指高职金融专业学生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必须取得规定的金融专业证书。以证书来推动本专业的教学,推动学生知识或实践技能的提升,使学生毕业后对今后的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加强。
2.问题与原因分析。当前的高职金融专业教育虽然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但是仍存在以下问题:
2.1人才培养的定位难以适应金融行业的快速变化。
2.2金融机构对金融专业人才的学历准入要求高。
2.3行业的深度合作难实现,导致课程中的实践环节难以深度实施。
2.4师资力量存在金融行业经验欠缺的困境。
2.5毕业生综合素质较难达到金融机构要求。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层次单一,只有大专层次,没有主动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而在本科、研究生阶段增加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规格不高。金融机构成为工作体面、高收入的行业代表,受到越来越多毕业生的青睐,行业本科学历人才的供应量大,金融机构顺势提升了学历的要求。金融机构订单型培养人才往往集中于个别院校,对院校的品牌要求较高,其他院校难以合作。金融行业有一定经验的专业人才较少流动到高职院校成为教师,而教师赴金融机构实践锻炼也只能进行相对浅层的实习,因此这会影响教师的实践水平。部分毕业生的集体意识淡薄、自我约束力弱、吃苦耐劳欠缺、心理素质低等问题会限制其符合金融机构的素质要求。
三、国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
1.英国BTEC模式。BTEC是英国商业与技术教育委员会,是英国职业教育资格证书授予机构。英国的BTEC课程分为证书课程与文凭课程,在诸多实用领域都有相关资格证书可以获取,证书的层次可以分为初、中、高级。BTEC高级证书相当于英国大学前两年的课程,取得该高级证书可以直接进入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学习。BTEC的课程的优点是,攻读该课程的学生可以得到与就读普通大学一样的资助,课程的学习时间短,毕业生可以直接上岗,企业更愿意聘用攻读BTEC课程的毕业生。
2.德国模式。德国高职教育为双元制模式,也就是在高校学习理论知识,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学习技术技能,特色为培养模式与本科和硕士教育相结合,是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参与德国的双元制高职培养的院校有:职业学院、应用科学大学、综合性大学。职业学院是由企业建立的高职教育机构,高中毕业生与企业签订教育合同,学生在职业学院接受理论教育,毕业后取得学士学位或硕士学位。企业的实践教育和职业学院的理论教育采取三个月或六个月交替执行的模式,或在职业学院实行理论、实践教学期交替的模式。应用科学大学类似于我国应用类本科院校。在德国,这类大学学制3-5年,学生在取得高校入学资格后,可以申请学习双元制课程,而且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自由选择学习内容。综合性大学也为学生开设双元制课程,学生既接受学校理论教育,也接受企业教育,毕业后可以获得学校颁发的学士学位和合作企业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德国双元制教育过程中,企业为双元制学生支付一定的教育费用和实习费用,同时学年中也可以获取工资,学生结束教育后,直接进入企业工作,且毕业后的工资要高于普通大学毕业的学生。在这种模式下,校企紧密合作,将知识、技能、素养的教育内化到教育的過程中,实现了共赢。
四、我国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路径
1.高职金融专业人才素质要求。高职金融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法律意识、职业纪律的形成,使学生强化专业知识、提升技术技能、具备职业礼仪,成为善于沟通表达,团队意识强,具备上进心的人才。
2.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途径。
2.1集群式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对金融相关专业群可以以大类招生的方式录取学生,使学生在大一能够学习到本专业的基础知识,明确自己的专业方向。在大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的分支类别,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扩充自己知识与技能。大类招生有利于增加学生的选择权,利于学生的兴趣培养,也利于学生的职业相关素质的形成。
2.完善多方共建的实践支撑体系。我国职业教育的相关法律不够完善,政府应在立法层面上促进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将职业人才培养作为金融企业的社会责任,推动金融机构与学校在培养人才、培训新员工、员工继续教育等方面的合作。建设“专精尖”的校企共建师资队伍,引进行业、企业专家资源库,引入学校为兼职教师,或在实践基地为指导教师。过去的专业建设以教研室为单位,这种结构容易形成团队的不开放合作,而通过建设教学与科研团队的方式,形成矩阵式的教师队伍,使教师对本专业的服务能力加强。建设联盟式校企合作模式,形成双轨制实训实习体系。通过政府、行业、企业的共同推动,与学校合作培养人才,实现校企合作联合招生。建设校企合作的校内外实训实验基地,使学校的实训基地免费提供企业作教学、科研之用,企业的实训基地可供学校强化对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培养、促进学生的职业感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8年.
[2]应海芬.基于能力导向的高职金融专业课程体系优化[J].读写算.2014(20):186-187.
[3]吴文英.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3(17):111-113.
※基金项目: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项目编号:2016YB14).
关键词:高职金融 人才培养 创新 比较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职业教育需求提升,高等职业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在经济新常态时期,产业结构面临转型升级,各行业对原本知识型的人才需求饱和,更倾向于具有专业知识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而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长期以来的发展状况并不令人满意,高职学生在职场上也缺乏竞争力,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在现行高考制度中,这些生源都是被普通高等教育在高考中所淘汰的,社会对这批学生的固有认可度低,另一部分原因是高职教育并未做到使学生的技术技能的明显提升,有些学生毕业后的岗位适应性仍然较差,或有些岗位在岗前培训后能够使应聘者的技术技能达到一致,使高职学生的优势弱化。
二、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问题和原因分析
1.现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借鉴与学习了国外先进的办学模式,不断寻求创新与发展,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之后,逐步形成了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按人才培养的过程来划分,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分为产学研结合型、订单型、就业导向型、双证书型等。产学研结合是指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与企业合作,以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核心竞争力为主,同时利用现有的科研资源为企业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是集学科教育、技能教育、科研服务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型是一种更加深度合作的联合培养人才模式。金融机构根据自身需求,对学校的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非常认可,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从多个不同专业或同一专业中挑选合适人选,通过虚拟班或者实体班的形式,进行一年或两年的联合培养,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金融机构工作。就业导向型,指高职金融专业根据行业变化与市场需求,以用人单位的人才培养规格需求为人才培养方向,开设专业,以达到提高就业质量,提升就业率的目标。比如,有些学校在互联网金融热门发展时,新开设互联网金融专业,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双证书型,指高职金融专业学生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必须取得规定的金融专业证书。以证书来推动本专业的教学,推动学生知识或实践技能的提升,使学生毕业后对今后的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加强。
2.问题与原因分析。当前的高职金融专业教育虽然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但是仍存在以下问题:
2.1人才培养的定位难以适应金融行业的快速变化。
2.2金融机构对金融专业人才的学历准入要求高。
2.3行业的深度合作难实现,导致课程中的实践环节难以深度实施。
2.4师资力量存在金融行业经验欠缺的困境。
2.5毕业生综合素质较难达到金融机构要求。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层次单一,只有大专层次,没有主动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而在本科、研究生阶段增加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规格不高。金融机构成为工作体面、高收入的行业代表,受到越来越多毕业生的青睐,行业本科学历人才的供应量大,金融机构顺势提升了学历的要求。金融机构订单型培养人才往往集中于个别院校,对院校的品牌要求较高,其他院校难以合作。金融行业有一定经验的专业人才较少流动到高职院校成为教师,而教师赴金融机构实践锻炼也只能进行相对浅层的实习,因此这会影响教师的实践水平。部分毕业生的集体意识淡薄、自我约束力弱、吃苦耐劳欠缺、心理素质低等问题会限制其符合金融机构的素质要求。
三、国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
1.英国BTEC模式。BTEC是英国商业与技术教育委员会,是英国职业教育资格证书授予机构。英国的BTEC课程分为证书课程与文凭课程,在诸多实用领域都有相关资格证书可以获取,证书的层次可以分为初、中、高级。BTEC高级证书相当于英国大学前两年的课程,取得该高级证书可以直接进入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学习。BTEC的课程的优点是,攻读该课程的学生可以得到与就读普通大学一样的资助,课程的学习时间短,毕业生可以直接上岗,企业更愿意聘用攻读BTEC课程的毕业生。
2.德国模式。德国高职教育为双元制模式,也就是在高校学习理论知识,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学习技术技能,特色为培养模式与本科和硕士教育相结合,是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参与德国的双元制高职培养的院校有:职业学院、应用科学大学、综合性大学。职业学院是由企业建立的高职教育机构,高中毕业生与企业签订教育合同,学生在职业学院接受理论教育,毕业后取得学士学位或硕士学位。企业的实践教育和职业学院的理论教育采取三个月或六个月交替执行的模式,或在职业学院实行理论、实践教学期交替的模式。应用科学大学类似于我国应用类本科院校。在德国,这类大学学制3-5年,学生在取得高校入学资格后,可以申请学习双元制课程,而且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自由选择学习内容。综合性大学也为学生开设双元制课程,学生既接受学校理论教育,也接受企业教育,毕业后可以获得学校颁发的学士学位和合作企业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德国双元制教育过程中,企业为双元制学生支付一定的教育费用和实习费用,同时学年中也可以获取工资,学生结束教育后,直接进入企业工作,且毕业后的工资要高于普通大学毕业的学生。在这种模式下,校企紧密合作,将知识、技能、素养的教育内化到教育的過程中,实现了共赢。
四、我国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路径
1.高职金融专业人才素质要求。高职金融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法律意识、职业纪律的形成,使学生强化专业知识、提升技术技能、具备职业礼仪,成为善于沟通表达,团队意识强,具备上进心的人才。
2.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途径。
2.1集群式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对金融相关专业群可以以大类招生的方式录取学生,使学生在大一能够学习到本专业的基础知识,明确自己的专业方向。在大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的分支类别,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扩充自己知识与技能。大类招生有利于增加学生的选择权,利于学生的兴趣培养,也利于学生的职业相关素质的形成。
2.完善多方共建的实践支撑体系。我国职业教育的相关法律不够完善,政府应在立法层面上促进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将职业人才培养作为金融企业的社会责任,推动金融机构与学校在培养人才、培训新员工、员工继续教育等方面的合作。建设“专精尖”的校企共建师资队伍,引进行业、企业专家资源库,引入学校为兼职教师,或在实践基地为指导教师。过去的专业建设以教研室为单位,这种结构容易形成团队的不开放合作,而通过建设教学与科研团队的方式,形成矩阵式的教师队伍,使教师对本专业的服务能力加强。建设联盟式校企合作模式,形成双轨制实训实习体系。通过政府、行业、企业的共同推动,与学校合作培养人才,实现校企合作联合招生。建设校企合作的校内外实训实验基地,使学校的实训基地免费提供企业作教学、科研之用,企业的实训基地可供学校强化对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培养、促进学生的职业感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8年.
[2]应海芬.基于能力导向的高职金融专业课程体系优化[J].读写算.2014(20):186-187.
[3]吴文英.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3(17):111-113.
※基金项目: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项目编号:2016YB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