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在维—汉双语者汉字识别中的作用

来源 :心理与行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huoxiaz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采用语音启动技术,以第二语言为汉语的46名维吾尔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考查了语音在维一汉双语者汉字识别中的作用。结果发现,维吾尔族被试在命名任务和词汇判断任务中都获得了语音启动效应,语义启动效应只出现在词汇判断任务中。结论:语音在维吾尔族大学生汉字识别中是自动激活的。而且语音的自动激活参与了语义通达。
  关键词 语音自动激活,语义通达,熟练程度,母语经验。
  分类号 B842.5
  
  1 引言
  
  语音在语义通达中的作用是认知心理研究关注的重要问题。拼音文字的研究表明,语音信息的激活是自动发生的,在词汇通达中起了较重要的作用。在汉语方面。目前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汉字语义主要由字形表征的输入直接激活,语音在语义通达过程中起的作用很小。而另一种观点认为:字形表征首先激活语音表征,语音表征的自动激活对语义表征的激活有很强的作用。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随着汉语阅读水平的提高,汉字语义提取对语音编码的依赖程度逐渐减弱。但是,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汉语学习者其学习汉语的主要途径是接受课堂教学,这种学习方式通常更强调汉字形、义结合,不太强调汉字音、义的结合。对于第二语言为汉语的被试来说汉字语音在其语义提取中是否起作用呢?这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本研究借鉴周晓林的实验设计,选择维-汉双语者为被试,考察语音在汉语语义通达中的作用。
  本研究的逻辑是:如果语音在汉字识别中是自动激活的,那么在命名任务中应该获得语音启动效应。如果语音信息在汉语语义通达中起作用,那么在词汇判断任务中不仅应该观察到语义启动效应,而且也该观察到语音启动效应。
  
  2 方法
  
  2.1 被试
  维吾尔族大学生46名(其中男生18名,女生28名),平均年龄为22.3±1.7岁。被试的母语均为维语。第二语言均为汉语。被试约从9岁开始学汉语,平时在学校里经常使用汉语,汉语熟练,汉语水平达到国家中级汉语水平考试7级以上。所有被试的视力正常或矫正正常,非色盲,均为右利手。
  
  2.2 实验设计
  本研究为单因素被试内实验设计,实验中三种条件的目标词都相同,但启动词与目标词构成三种关系:启动词与目标词的语音相同,如“职务与植物”;启动词与目标词的语义相关。如“树林与植物”:启动词与目标词无论语音还是语义都无关系(简称无关组),如“散布与植物”。按照实验任务本研究分成命名任务和真假词汇判断任务两部分。每位被试接受两种任务下的所有实验。
  实验材料分成关键材料、填充材料和练习材料三类。命名任务由关键实验材料和练习材料组成,关键实验材料包含120个双字复合词,其中启动词为90个,目标词为30个(三种水平的目标词都一样);词汇判断任务由关键实验材料,练习材料和填充材料组成,其中关键实验材料跟命名任务一样包含120个双字复合词,填充材料120个(其中90个与关键材料无关的双字复合词作为启动词,30个假词汇作为无关词的目标词)。练习材料与关键材料的条件一致,包含7对词汇判断的练习材料和7对命名实验的练习材料,在练习阶段使用。目的是让被试熟悉实验程序。
  
  2.3 实验材料
  命名实验里只使用词-词的命名任务(90对)。词汇判断实验里使用词-词和词-假词汇判断(180对)。这些最终实验材料是通过预备实验的统计结果而选出的。预备实验采用五点量表,25名维吾尔族大学生依据三个指标对实验材料进行评定:(1)刺激材料的熟悉性程度;(2)启动词与目标词之间的语义相关程度;(3)启动词与目标词之间的语音接近性程度。问卷测验的结果表明,被测者对所有实验材料都很熟悉(评定结果为4.9)、启动词与目标词之间的语义相关程度很大(评定结果为4.15)、启动词与目标词之间的语音接近程度也很高(评定结果为3.98)。此外,还对无关启动词与同音启动词的笔画数进行了匹配。
  
  2.4 实验步骤
  使用DMDX实验程序呈现实验材料。每个刺激词(白底黑字)都出现在显示器中央,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之间的间隔为100ms,被试必须在目标刺激出现后3000ms内做出反应,否则记为错误反应,依次进行下一组刺激呈现直到试验完成。要求被试对目标词又快又准地做出反应。实验在一个安静的实验室里完成。实验前先让被试仔细阅读指导语并进行练习,等被试完全明白实验要求后,才开始正式实验。被试的反应时和词汇判断任务的错误都由计算机记录,命名任务的错误则由主试记录。所有维吾尔族被试完成了命名和词汇判断两种任务。
  
  3 结果
  
  实验所得全部数据结果错误率在20%以上的被试数据予以删除,这样,最后在词汇判断任务中37名维族被试的数据有效。命名任务中40名维族被试数据有效。在对反应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时,将反应时在±3个标准差以外的数据予以剔除。对被试的反应时和错误率按照实验任务分别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被试的平均反应时和错误率如表1所示。
  


  在命名任务中,对反应时的方差分析发现,实验条件的主效应显著,F(2,78)=15.5,p<0.001。进一步的多重比较发现,与无关组相比,语音促进效应明显显著(p<0.001),语义促进效应不显著(p>0.05),语音相同条件和语义相关条件的差异显著(p<0.001)。对错误率的方差分析发现,实验条件的主效应不显著,F(2,78)=0.71,p>0.05。
  在词汇判断任务中,维族被试实验条件的主效应显著,F(2,72)=6.11,p<0.001。进一步的多重比较发现,与控制组相比,语音促进效应显著(p<0.01),语义促进效应显著(p<0.001),语音相同条件和语义相关条件的差异不显著(p>0.05)。对错误率的方差分析发现,实验条件的主效应不显著。F(2,72)=1.19,p>0.05。
  
  4 讨论
  
  本研究的实验结果发现,维族被试在命名任务中,当启动词与目标词的读音相同时,被试的反应会显著加快。当启动词与目标词的语义相关时,被试的反应时没有明显地加快现象。这表明,在命名任务中只获得了语音启动效应。
  另外,词汇判断任务中,当启动词与目标词的语义相关时,被试的反应都显著加快:当启动词和目标词的语音相同时,被试的反应时也显著的加快。这表明维族被试在词汇判断任务中,不仅获得了语义启动效应,而且也获得了语音启动效应。本实验中获得的结果与跟周晓林的实验结果不一致。同样的实验设计和实验任务,在不同民族的被试身上获得了不同的实验结果。本文认为,在命名任务中被试可能看到字形后就激活语音,未经过语音到语义的激活过程就报告出目标词的读音。所以语音的启动占据了优势地位,而语义启动词虽然激活了目标词的语义,但由于实验任务(只要求报告目标词的读音,命名过程不需要通达语义),所以目标词语义的激活对被试的反应没有促进作用。
  维吾尔族被试在词汇判断任务中,相对于无关组,语音启动词预先激活了目标词的语义,缩短了形到义的通达时间而促使了语义的通达。
  综合这些结果可以看出,维-汉双语者在汉字识别的过程中语音是自动激活的,并且语音的自动激活参与了语义的通达。既然维吾尔族学生在汉语学习的过程主要依赖汉字字形和语义的结合而获得的,那为什么在本研究的命名实验中却获得显著的语音启动现象呢?有两种可能的原因,一种是,虽然本实验的研究对象是熟练汉语使用者,但他们汉语阅读水平(汉语熟练程度)低于汉族大学生。Guo等的研究发现,随着被试阅读水平的提高,汉字语义的提取对语音编码的依赖程度是逐渐减弱的,阅读水平低者比阅读水平高者更依赖于语音的借助。所以,本研究的命名任务中出现的语音启动效应可能跟被试相对较低的阅读水平有关。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维吾尔族学生的母语(维吾尔语)是拼音文字,有关拼音文字的很多研究已证明,语音在拼音文字的语义通达中起着重要作用。Wang等人㈣发现,母语经验能够影响第二语言的语义通达机制。在他们的研究中。中一英双语者在英语词汇识别中更多地依赖它的形而不是语音。而韩一英双语者则更多地依赖语音。因此,本研究发现,语音在维一汉双语者语义通达中起作用的另一个原因是,母语经验影响了汉语识别中语义的通达机制。
  
  5 结论
  
  维一汉双语者在汉字识别中语音是自动激活的,并且语音的自动激活参与了语义的通达。
其他文献
摘要 在两个教师群体样本中,对Cheney编制的组织认同问卷(OIQ)进行修订。对338名中小学教师施测结果的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教师组织认同为单因素结构模型;对256名高校教师施测结果的验证性因素分析支持了单因素模型的观点。在两个样本中,教师组织认同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均为0.92;教师组织认同问卷的内容效度和效标效度良好。  关键词 组织认同,情感承诺,自尊。 分类号B849:C93
期刊
摘要 以220名5~6岁幼儿为被试,采用个别测查法,考察了幼儿策略选择和策略执行的发展特点。结果表明:(1)5~6岁幼儿能运用多种策略解决加法算术题,包括5种基本加法类型与3种数数亚类型。(2)幼儿主要选择支持性策略。(3)5~6岁幼儿策略执行呈多样性特点,各策略的执行正确率与速度不相同。(4)题目难度对幼儿的策略选择与执行存在影响。  关键词 加法策略,策略选择,策略执行,幼儿。  分类号 B8
期刊
摘要 归纳推论一演绎推论的不对称性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会做出较多的归纳推论,而较少做出演绎推论,但这种社会推论倾向亦受到了文化及语言的影响。本研究目的是检验该现象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表现。采用Maass等人提出的研究范式,在一个实验中同时引发被试做出归纳和演绎两种推论,使用特别选取的特质形容词和相应的行为信息,用录音呈现实验材料。因变量为:(1)正确再认实际呈现过的材料;(2)正确拒绝没有呈现过的材
期刊
摘要 以广东省佛山市“升中”考试为例,分析和探讨如何选用合适的等值设计与方法来解决普教“升中”考试不同地区分数转换的问题。采用非随机组锚测验等值设计对三种经典测验等值方法进行比较。结果发现:Tuck-er线性等值方法最优,Levine线性等值方法次之,等百分位等值方法(频数估计)不适合此类等值。等值方差分析表明题型与等值方法具有交互作用,这说明不同的题型宜选用不同的等值方法来进行等值。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采用Ponser的实验范式,以判断“壹”到“玖”的汉字数字奇偶为任务,探讨不同提示线索时在注意条件与非注意条件下的空间数字反应编码联合效应(SNARC效应)。实验结果发现:(1)当有效提示线索为80%时,注意条件下汉字数字出现了SNARC效应,而非注意条件下对汉字数字的加工没有出现SNARC效应;(2)当有效提示线索为50%时,在注意和非注意条件下汉字数字都出现了明显的SNARC效应。结果表
期刊
摘要 心理韧性研究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而国内的相关研究还刚刚处于起步阶段,为有利于国内心理韧性研究的开展,选定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HKRA)进行中文版修订。以初中二年级学生884人(男生468人,女生416人)为被试。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共提取11个因子,其中外部保护因子7个,心理韧性特质因子4个,各个题目在相应因子上的载荷在0.34~0.88之间,各个因子的同质性信度在0.62~0.84之
期刊
摘要 以判断正误的得分和原因解释的得分作为测量指标,以90名儿童为被试,采用信念状态推理任务来考察3~5岁儿童对信念状态推理的偏差状况。结果表明在信念状态推理任务中,儿童对他人信念的推理都受到自身信念状态的影响,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当儿童与他人信念状态相同时推理成绩更高。此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支持表征不可通达假设。  关键词 心理理论,信念,偏差,儿童。  分类号 B844.1
期刊
摘 要 以56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进行测试,用公共演讲作为应激源,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旨在探讨急性心理应激对不同人格类型大学生免疫功能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急性心理应激后内向组和情绪稳定组TNF-α的明显升高,其余变化均不显著。这说明急性心理应激引起内向、情绪稳定的个体自然免疫增强的现象较明显,而
期刊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大连116029)(美国迈阿密大学教育心理系,迈阿密45056)    摘要 采用实验室观察和问卷法考察3~5岁儿童气质活动性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3~5岁儿童气质活动性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存在相互关系。不同活动性儿童的父母在溺爱性和放任性上有显著差异。(2)父母对3~5岁不同活动性儿童的教养方式存在性别差异。3~5岁不同活动性的男孩其父母的教养方式没有差
期刊
摘 要 以128名小学2~5年级儿童为被试,采用BST实验任务,对策略成功基础率变化进行控制,探讨了小学儿童策略适应性差异和发展特点。结果表明:(1)在策略成功基础率变化的情况下,小学儿童策略适应性存在年级差异,表现为2年级儿童策略适应性水平低于3年级儿童,2、3年级儿童策略适应性水平低于4、5年级儿童。(2)小学儿童策略适应性发展存在阶段性,儿童在小学2、5年级内策略适应性发生了质的变化,但是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