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纳推论一演绎推论的不对称性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表现

来源 :心理与行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归纳推论一演绎推论的不对称性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会做出较多的归纳推论,而较少做出演绎推论,但这种社会推论倾向亦受到了文化及语言的影响。本研究目的是检验该现象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表现。采用Maass等人提出的研究范式,在一个实验中同时引发被试做出归纳和演绎两种推论,使用特别选取的特质形容词和相应的行为信息,用录音呈现实验材料。因变量为:(1)正确再认实际呈现过的材料;(2)正确拒绝没有呈现过的材料;(3)虚报没有呈现过的材料;(4)从已呈现的材料中做出推论的数量。统计被试做出各类反应的次数及反应时间。结果表明,中国被试并没有表现出对归纳推论的偏向,研究讨论了这一现象的文化影响。
  关键词 归纳推论,演绎推论,社会认知。
  分类号 B849:C91
  
  1 引言
  
  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他人,并预测他人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反应,以便更好地与人共处和合作。但在现实生活中,对他人的了解一般是通过个体的自我介绍、别人的描述以及自己的观察获取信息,而这些信息通常是零散、不完整的。因此,如果要对他人做整体评价或对他人的行为进行预测,就涉及到推论,即根据已知信息推断未知信息的过程。Maass将推论分为两种形式:归纳推论和演绎推论。归纳推论是以个体具体行为信息为基础对其人格特质进行的推论,又称特质推论;演绎推论是以个体的人格特质为基础对其具体行为表现进行的推论,又称行为推论。在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归纳推论研究已经非常深入,相关的研究范式可参见朱新秤、焦书兰和廖全明、黄希庭的论述。相对于归纳推论,很少有研究关注人们是如何及何时做出演绎推论。
  Maass等人最先注意到这一现象,并通过实验设计,在同一个实验中引发被试做出两种推论过程,结果发现被试做出归纳推论的数量显著多于演绎推论,她将这一现象命名为归纳推论一演绎推论的不对称性(induction-deduction asymmetry)。
  无论是归纳推论还是归纳一演绎推论的不对称性现象,都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发现的,以西方文化中的个体为研究对象。但有研究指出,东方文化(如中国、韩国等)中的个体对背景信息更为敏感,且与西方文化相比,东方文化中的个体理解个人行为时会更多的考虑社会环境因素,而具体行为比特质词包含更多关于行为的背景信息。Masuda等人的研究表明,日本被试比美国被试更倾向于加工背景信息,容易对背景做出自发推论,对背景信息的记忆更准确,更倾向于将个体与背景联结起来,表现出很强的场依存性,Nisbett等人甚至认为,即使是最为基本的认知过程,如注意和记忆等,在不同文化下都有着不同的表现。
  从上述论述可以看出,东方文化中的个体在归纳推论和演绎推论上的表现不同于西方。Maass等人发现日本被试并没有表现出在西方文化下发现的归纳一演绎推论的不对称性现象,相对于意大利被试,日本被试在描述其它个体或群体时更倾向于使用具体行为信息,而较少使用特质词。中国属于典型的东方文化,在归纳一演绎推论上会有怎样的表现呢?根据已有的研究,提出下列假设:(1)中国人并不会表现出Maass等人所提出的归纳一演绎推论的不对称性现象,(2)对具体行为信息的反应正确性要优于特质词。同时还将检验中国人是否也表现出自发特质推论。使用Maass等人在2001年所使用的反应时研究范式,对上述假设进行检验。
  
  2 方法
  
  2.1 被试
  选取新乡医学院学生62名,其中男性30人,女性32人,平均年龄20.7岁。
  
  2.2 实验材料
  从王登峰所编中国人人格特质词表中选取正性词和负性词各15个,然后由三名心理学研究生评定词与词之间的相似程度,具体要求为:评定每个词之间的相似程度,如果它们在意义上非常相似(如诚实和诚恳),即评为2分,如果两个词在意义上恰好相反(如诚实和虚伪),即评为一2分,计算三名评定者的评定结果,选取得分靠近O的词,并在讨论的基础上确定了正性词12个,负性词8个。
  由研究者为每个特质词编写3~5个行为表现,编写原则为具备某特质的个体最有可能表现出的行为。由两名心理学研究生评定每个行为表现说明相应特质词的程度,如“冲进火场中抢救儿童”在多大程度上表明“勇敢”这一特质,在五点量表上评分,从1(一点都没有)到5(完全表明)。选择得分接近5分的行为表现,为每一个特质词确定一种行为表现。最后由三名心理学研究生评定某一行为在多大程度上表明了其它特质,如“冲进火场中抢救儿童”最能说明下列特质中的哪一个:聪明、守信、勇敢。结果表明所选行为信息均较好地说明了相应的特质词,而与其它特质词关联很小。
  将实验材料分成三组:A,B,C。A组包括5个特质词和相应的行为表现,B组包括5种行为表现,没有特质词,C组包括5个特质词,但没有相应的行为表现。实验材料的呈现原则如下:A组始终最先呈现,B、C两组顺序平衡。各组中正性词和负性词、正性行为表现和负性行为表现的呈现顺序平衡,包括不同的特质词组合。根据Maass的实验设计,在实验材料呈现后,要求被试对实验材料再认。根据实验的目的和要求,再认材料中除包括录音中呈现过的特质词和行为信息以及可以从实验材料中推论出的行为信息和特质词,还包括五个全新的特质词和行为信息,即录音中既没有出现过这些特质词和行为信息,也不能从相应的特质词和行为信息中推论出来。
  
  2.3 实验程序
  采用DMDX软件编制程序,进行个体施测。
  实验材料以录音形式呈现,指导语中要求被试认真听录音,听完录音后,被试参与一个分心测验,时间为5分钟。分心测验结束后,被试坐在电脑前,屏幕上显示指导语,并由主试再次宣读一遍,指导语为:“现在要求你想象刚才录音中所描述的那个人物,计算机屏幕上将每次呈现一条特质词或行为表现,你的任务是判断这些词或行为表现是否是你所听到过的,如果你认为听到过,请按‘/’键,如果你认为没有听到过,请按‘Z’键,请在保证正确率的前提下尽快做出反应。所有信息呈现时间为5秒钟,在信息消失后一秒钟呈现下一条信息。如果您已经清楚指导语,请按空格键开始。”信息呈现时间由预实验确定,结果表明,所有被试在正常情况下均能在5秒钟之内做出反应,因此超过5秒钟的反应记为无效。在确保被试都已经清楚指导语后,实验正式开始。实验结束后收集实验数据。
  数据输入SPSS13.0处理。
  
  3 结果
  
  3.1 被试对特质词和行为信息的击中、正确拒绝、虚报和推论情况
  计算被试对呈现信息的反应情况,包括被试能够正确再认录音中出现过的特质词和行为信息的数量(击中),正确拒绝录音中没有出现过的特质词和行为信息数量(正确拒绝),将录音中没有出现 过但可以从录音信息中推论出的特质词和行为信息再认为出现过的次数(特质推论和行为推论),以及将录音中没有出现过且也不能从录音信息中推论出来的信息再认为出现过的次数(虚报)。
  从表1数据中可以看出,被试对录音中呈现过的特质词和行为信息的击中数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表明被试在记忆准确率上并不偏向于特质词或行为信息。对特质词和行为信息的正确拒绝数量之间有着显著差异,对未出现的行为信息做出了更多的正确反应。对于新信息(完全没有呈现过和能够从呈现信息中推论出的信息),检验被试虚报的表现,结果表明被试对行为的虚报数量要少于对特质词的反应。在推论数量上,被试做出的特质推论与行为推论的数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但数量之比较小,仅为1.38:1,结合被试在正确拒绝和虚报上的表现,表明在未呈现的信息中,被试对行为信息的正确反应要好于对特质词的反应,因此对结果所得出的归纳一演绎推论的不对称性现象要重新评价。
  


  
  3.2 被试对特质词和行为信息的反应时间
  计算被试在再认任务中,对特质词和行为信息的击中、虚报、正确拒绝和推论的平均反应时间,对两者间的差异做检验,结果见表2。
  


  表2数据表明,击中特质词和行为信息的反应时间之间有显著差异,被试正确再认特质词比再认行为信息所需的时间短。被试对没有呈现过、但可以从行为信息中推论出的特质词的反应时间要短于从特质词中推论出行为信息的时间,两者间有显著差异。
  检验被试对特质词和行为信息的击中和推论所需时间差异,做2(信息类型:特质词和行为信息)×2(反应类型:击中和推论)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信息类型主效应显著,F(1,45)=136.14,p<0.001,对特质词的反应速度快于行为信息。反应类型主效应显著,F(1,45)=13.28,p<0.05,击中反应快于推论反应。两者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45)=3.062,p>0.05。说明被试对特质词和行为信息的反应速度存在显著差异,且击中与推论两种情况下的反应速度也存在显著差异。
  被试识别呈现过的特质词的反应时间与推论特质词的反应时间存在显著差异,t(501)=6.405,p<0.01。由于呈现过的特质词又分为两类:有行为信息的特质词和无行为信息特质词,因此分别计算被试识别这两类词的反应时间,结果见表3。
  


  结果表明,被试推论特质词的反应时间要高于识别已呈现特质词的反应时间,其中与有行为信息特质词的反应时间有显著差异,t(338)=3.489,p<0.01。但被试推论特质词和识别无行为信息特质词的反应时间之间没有显著差异,t(298)=1.689,p>0.05。
  
  4 讨论
  
  本研究探讨了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是否存在归纳一演绎推论不对称性现象的问题。实验结果表明被试做出的特质推论在数量上多于行为推论,但两者之比仅为1.38:1,这与西方同类研究所得结果约4:1有很大差异,而且被试对未出现特质词的虚报率过高,表明做出特质推论的数量值得怀疑,即被试可能存在对未出现的特质词有做“是”反应的倾向。从正确拒绝和虚报数量上看,对行为信息的正确反应要优于对特质词的反应,表明被试对未出现过的行为信息反应比较准确,逻辑上来看,这相应的会导致行为推论数量的减少。因此,虽然被试做出的特质推论数量显著多于行为推论,但并不能做出中国被试表现出归纳一演绎推论的不对称性现象的结论。
  被试对特质词的击中和推论反应时间短于对行为信息的击中和推论反应时间,这应该是南于特质词与行为信息间构造的差异,特质词的数量只有一个,而行为信息一般是由多个字词构成,信息的阅读时间会影响被试的反应速度,从信息组织结构角度看,一种行为一般只对应于一种人格特质。而一种特质通常可表现为多种不同的行为㈣。如一个“外向”的人,会表现出“喜欢聊天”和“经常参加朋友聚会”等行为,因此当被试根据一个特质词做行为推论时,会同时推论出多种行为,然后再对再认任务中的行为进行反应,因此所需时间要多于对特质词的反应。无论是特质词还是行为信息。被试的击中反应都快于推论反应,对推论特质词的反应时间与无行为信息特质词的反应时间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表明被试会做出自发特质推论,而不是根据记忆中的行为信息进行再加工后做出反应,与被试击中有行为信息特质词的反应时间比较后可以看出,被试做出自发特质推论的强度较弱,这一结果与Zarate等人的研究结果有相似之处,他们比较了英裔美国人和拉丁裔美国人在特质推论上的表现,发现美国人表现出自发特质推论,而拉丁人的表现程度较弱,他们认为在“集体主义”文化下的个体较不倾向于自动将行为信息转化为特质。
  从文化影响方面探讨中国被试没有表现出对归纳推论偏好的原因。近来研究者发现,不同文化背景下描述个体的语言表现存在差异,从社会关系的角度看,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类型影响着人们对语言的使用,Maass等人在研究中发现,在讲究个体独立的文化背景(意大利)下,人们倾向于更多的使用形容词,而在寻求相互依赖、互助的文化背景(日本)下的个体会倾向于使用更多的行为动词。而中国作为一种典型的互助文化,对行为动词的偏爱会导致所做出的特质推论和行为推论数量间的差异较小。从知觉角度来看,Kitayama等人的研究表明,相对于追求独立的文化,互助文化中的个体对背景信息更为敏感,根据Semin等人所提出的语言范畴模型,具体行为中包含的背景信息要多于特质词,从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除击中外,被试对行为信息的正确反应要好于特质词。而从特质词和行为动词在不同文化下的心理含义上也可以理解中国被试在归纳推论上的表现,Maass等人的研究表明,日本被试在看到一个特质词时,同样会认为它也提供了关于具体情境的一些信息,尽管仍比行为动词所提供的量要低,而且日本被试比意大利被试能更容易的想象出具有某种人格特质的个体会表现出的各种行为,并认为行为动词在预测个体未来行为上与特质词同样有效。既然行为动词与特质词在作用上相似,将行为信息转化为特质词就显得没有必要。同时也说明为什么在东亚文化背景下,被试不倾向于做出更多的特质推论。
  本研究中被试做出了一定数量的自发特质推论,有研究者认为东西方文化下的个体都会做出归纳推论,根据Semin等人的研究,当行为信息储存于个体记忆中时,信息有趋向于一般化的倾向,具体行为中的背景和细节信息减少,抽象出一般特点。而在个体描述中,特质词是最为抽象的形式,当要求再次回忆原始行为信息时,信息会抽象化,因此即使个体没有表现出自发特质推论,仍会表现出特质推论现象。在社会认知研究中,文化与认知风格间关系是密切的,不同文化下的人们有着不同的认知倾向性,关于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自发特质推论的研究还比较缺乏,仍需要大量研究采用不同范式加以检验,以进一步探索中国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外部信息的表征形式,这对于了解中国人的认知方式、判断及行为风格等都有重要意义。
  
  5 结论
  
  对于归纳和演绎两种推论过程,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并没有倾向于做出归纳推论,而是表现出一种平衡倾向,总体来说,对行为信息记忆的准确性要优于特质词,且表现出了自发特质推论现象。
其他文献
摘 要 以武汉市343名小学三至六年级的儿童为被试,考察儿童友善一敌对型教师互动风格与社交归因、社会技能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友善型、理解型教师互动风格与小学生成功内部归因、环境、自我、任务行为技能呈显著正相关,与成功外部归因呈显著负相关:理解型教师互动风格与人际行为技能呈显著正相关;不满型和训诫型教师互动风格与小学生成功和失败外部归因因呈显著正相关,与成功和失败内归因、四种行为技能呈显著负相关:
期刊
摘 要 采用“错觉合取效应”实验材料,以正确率和反应时为行为水平的指标,探讨在coacfion的情景下,不同的社会比较方向及比较目标的可达性对个体任务操作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成绩差异量越大,可达性越低;无论个体进行上行比较还是下行比较,当成绩差异量为20%时,其行为水平显著高于其他成绩差异量时的行为水平。上行比较时,不同的成绩差异量,任务操作的正确率由高到低依次为:20%、30%、10%、40
期刊
摘 要 调查了拓广等级展开模型(GGUM)对EPQ反应数据的拟合情况。结果发现:(1)E量表最符合GGUM单维性的假设,即得到2个线性主成分,项目在这2个主成分上的负荷略微呈现一个半圆形的模式;(2)约束GGUM的阈限参数在项目间相等而得到的模型A在对EPQ的数据进行分析时是最简洁而有效的;(3)模型A和2PLM相比,前者在E和P上的拟合显著优于后者,在N上,两个模型提供了相似的拟合度。结果表明展
期刊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为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没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深入贯彻实施,党和国家更进一步加大了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投入和建没步伐,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靠教
期刊
摘 要 以121名小学五年级学生为被试,采用测验法,考察了汉语儿童的语音技工技能与其英文单词朗读技能的关系。结果表明:语音加工技能的三种成分均能够对英文单词朗读技能产生影响,其中,语音意识对单词朗读技能具有重要影响,快速命名能力和语音工作记忆也能够对单词朗读技能产生影响。  关键词 英文单词朗读技能,语音意识,快速命名能力,语音工作记忆。  分类号 B842.5    1 问题提出    英文单词
期刊
摘 要 采用GNAT范式,以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对20位闽北语系及27位闽南语系大学生进行听觉实验,考察方言群体对中性词与评价词汇的联结差异,探究方言与思维的关系。结果:对方言呈现的词,闽北语系内隐态度消极,闽南语系内隐态度积极,二者差异显著;对普通话呈现的词,两种语系均趋于消极,差异不显著。结论:特定方言呈现词汇将引发相应的内隐态度,闽南语引发积极内隐态度。闽北语和普通话引发消极内隐态度。  关
期刊
摘要用A型行为类型量表和大学生一般学业情绪问卷对218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被调查大学生中A型行为者(A和A-)约占25%。大学生的学业情绪以正性情绪为主,A型行为者的比例和学业情绪的得分在性别、年级、专业变量上无显著差异。不同行为类型者学业情绪的特点:B型者(B和B-)的羞愧、气愤、厌烦、焦虑、自豪、希望、愉快情绪均明显低于A型者(A或A-);B型者(B或B-)的羞愧、气愤情绪明显低于极
期刊
摘要 通过文献综述、理论分析、个别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调查,编制了农民工感恩问卷初卷。对671名江苏苏南地区农民工进行施测,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及信效度检验。并使用该问卷进行初步调查。结果发现:(1)最终形成16个题目的农民工感恩问卷,问卷包含频度方面、密度方面、广度方面三个因子,方差累积贡献率为52.06%;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模型拟合得较好;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该问
期刊
摘要 在两个教师群体样本中,对Cheney编制的组织认同问卷(OIQ)进行修订。对338名中小学教师施测结果的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教师组织认同为单因素结构模型;对256名高校教师施测结果的验证性因素分析支持了单因素模型的观点。在两个样本中,教师组织认同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均为0.92;教师组织认同问卷的内容效度和效标效度良好。  关键词 组织认同,情感承诺,自尊。 分类号B849:C93
期刊
摘要 以220名5~6岁幼儿为被试,采用个别测查法,考察了幼儿策略选择和策略执行的发展特点。结果表明:(1)5~6岁幼儿能运用多种策略解决加法算术题,包括5种基本加法类型与3种数数亚类型。(2)幼儿主要选择支持性策略。(3)5~6岁幼儿策略执行呈多样性特点,各策略的执行正确率与速度不相同。(4)题目难度对幼儿的策略选择与执行存在影响。  关键词 加法策略,策略选择,策略执行,幼儿。  分类号 B8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