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看海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EX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山里人,自娘胎出来,睁开眼睛看到的就是大大小小的山,所谓“开门见山”,便是我最早的大脑影像,最直接的生活状态。后来上学读书了,从书本上读到了关于“大海”的零星描述,明白了世界最高和最大的东西是高山和大海。便想着有朝一日,要去领略一下海之大。这个心愿,一直到我28 岁这年,才得已实现。
  那年,我开始写小说了,因小说而有机会参加令人向往的文学笔会,幸运的是参加的第一个文学笔会,就在被大海团团簇拥的海南岛召开。
  海与山不同,海是可以拥抱的,可以亲近的。1981 年,海南岛三亚的“天涯海角”还没有像样的公路,海岸线上堆满了厚厚一层贝壳,经层层海浪的精心梳理,堆积得整整齐齐,在阳光下闪烁着绚丽的光芒,顺着肉色的半圆形沙滩,有如大海的项链。隆冬的季节,我的家乡已是雪花飘飘,而此时,大海的怀抱温暖如春,我在此泡了四五个小时,仍觉余韵未尽。我还捡回来一大包贝壳,回来分赠给没有看过海的朋友。
  以后凡是有能够去海边的活动,我必踊跃参加,但是看过很多次海后,渐渐地有些失望,就看得少了。失望的原因是海滩的周边日渐生出许多房子来,一群比一群高大,高级;沙滩上总是要搭着各色篷子,吃喝拉撒、更衣沐浴,一应俱全;平时不易展示的半裸肉体,拿来在众目睽睽下无忌铺开,表示不像外国人那样晒太阳就不是个体面的中国人;打闹嬉戏的年轻男女和逐浪小艇的轰鸣,随便就盖过了涛声……后来有看海的邀约,我必要警惕地问问那个海滩有没有名声。如是有名声的,我就不打算去看了,因为我看不到我想要看的海,没不必浪费时间,去看那海滩上千篇一律做作俗套的表演。
  福鼎这个地名好听,很文化的,赶紧查百度,果然不凡,福鼎六十多万人口,却拥有四百多公里长的海岸线,这么数来,平均每个福鼎人,可经营七公里海岸,对于向往大海的我来说,就觉得福鼎人真是无比的奢侈。
  福鼎首推给外人观赏的是嵛山岛,离陆地近,轮渡过海,只需半个小时。人气也旺,住着几千人。海中岛屿,大多是无人居住的,原因可能只有一个:缺淡水。嵛山岛不缺,蓄着两个终年不竭的淡水湖,没有人能考究出此泉的出处。有民间传说:是海峡那面的太姥山,以神的本领,穿越海底,源源不绝输送而至。不管怎样,嵛山岛就是有淡水了,有淡水就有了众多生物的繁衍,就保障了岛屿的生命蓬勃。
  夜宿嵛山岛,可惜就此一夜。岛是好岛,排全国名岛前十位。我更关注海滩,一下车就直扑嵛山岛上最大的海滩。非常幸运,我看到的这个没有名气的海滩,是我最想看的海滩,它是纯粹的,没有人在沙滩上构筑任何建筑物。它是干净的,干净到仅仅是海给予它的一切。它是低调的,没有悬挂一句炫耀的口号。它是不设防的,小蟹等可以爬上岸的动物,尽情地走动。
  我脱掉鞋袜,在如面粉般细腻的沙滩上行走,我不知道有名的海滩,应该有怎样的沙粒。我很想走到海水里去,接受一下海浪的抚摸,但我走了不到五分钟,就不忍心再走下去了,我怕走痛这个海滩细嫩的肌肤。我坐在一块礁石上等候天黑,我要认真地看看夜海。我感谢大海,慷慨地给予了我独享一片海滩的机会。
  夜来了,夜风吹得岸边的草木沙沙作响。浓云密布,看不见一颗星星。当夜幕完全拉下后,我独自坐在安静得只听到涛声的海岸上,我想看看已经看不清模样了的海将是怎样的。这时海天一色,遥远的天际,有一道微微发白的天际线,分割着我的视野,以线为界,注明了天在上,海在下。夜风渐弱,夜鸟息声,海之蓝,涛之涌,皆已潜于一抹大黑。海天已入睡,唯有眼前的一抹轻浪,仍在尽心尽力、无休无止地推搡着沙滩,像一条柔软的绸缎,抚摸着大海的脖子,我怎么也不明白,在没有任何光源的黑里,它却是白的,有如一条长长的哈达。我还没有如此贴近地看过睡眠中的海,待所有喧嚣远循而去后,我才真正读到了大海的大,读到了世间最大的沉静和淳厚。此刻翻江倒海的是一个人的内心,是心灵深处的万千联想和洗涤。我在无边的静穆中享受着静,和因静才有的内心翻晒。我在这个没有名声的海边,坐到很晚,在无边无际地想着什么,又觉得什么都没想,此时此刻,想什么和不想什么,都不重要,无边的大与静,才是无限的享受。
  当身上冷起来,我才不舍地离开。这时回忆以往看海的热闹,方觉那是多么的轻浮与无趣。这时我特别怀念“ 天涯海角”,它和嵛山岛异曲同工,让我有幸读到了海之原真与纯粹。
  海滩旁有渔村名东角之角,我估计这不是老村子的名字。但村子是老的,因土地艰紧,房子只能是依山而建,三五十户人家,房挨房,窗挨窗,渔家举目远眺,是无际的大海,低头近视,则是满眼房顶。窄小弯曲的通道,刻在岩石上,貫连着各家各户。古老渔村的门户尚有存留,但大都是当下的建筑。这是禁渔的季节,有如内地,年轻人大都进城去了,只剩下了部分留守老人。大多的时候,老人们三五成群,坐在门前看海,这是可以看一辈子都不厌烦的海。渔村的对面有个小岛,禁渔期间,村里的渔船都泊在小岛旁的海湾里,这个小岛是“东角之角”的福星,同时给村庄和渔船挡着风浪,没有它,就没有这个渔村的存在。老人们很有耐心地翻着日历,等待着每年的九月一日的到来,这是开渔的日子,这时在城里打工的年轻人都会回来,他们将驾驶着自家的渔船,披风斩浪,挺进海的怀抱,展示一个渔民该有的勇武,收获一个渔民才能拥有的收获。
  属于一个纯粹渔村的九月一日,将是怎样的庄严与激动?只有在这弥漫着咸湿海风与鱼腥气味的渔村,才能体验得到。
  我相信这也是一个真正看海人最向往的体验。可惜我这次来得早了些,但我又一次看到了我想看到的海的样子。我相信我会赶上一次开渔节的,福鼎四百多公里的海岸在向我们招手。
其他文献
泉塘村的人经常在日头下熬日子,头低到土里,太阳在背上烤出一层汗渍,盐晶晶的白。稻子抽穗的时候,就有穿白衬衣的人到泉塘村来。  那时,年少的我不过是一株长疯了的牛筋草。上山抓鸟采野果,下田逮蛙捉鱼虾,灰头土脸,蓬头垢面,似乎我们都是从地里长出来的。我们的世界有时很小,有时又很大,但白衬衣只在大人的眼里发光。火辣辣的日头里,我还是觉得身上穿着挂了丝的红背心有趣、简单、畅快。下河洗澡时,一脱,光溜溜的通
期刊
今年,我正好利用这个长假回老家住了一个晚上,待了两天。  我所在的这个村子就在南漪湖边上,村上有四十余户人家,祖辈大都是移民过来的,想来他们当年是被南漪湖美丽的风光和丰富的渔业资源所吸引,当然还有湖畔一片肥沃的良田。他们企盼的是半耕半渔、自给自足的普通农家生活,可惜,这个朴实的愿望在连年的自然灾害面前变成了泡影。  祖辈们耕种的农田其实就是南漪湖的湖畔,因为没有大坝的阻隔,每到七月份的梅雨季,也就
期刊
我妈爱听秦腔。自从她的智能手机安装了快手之后,对看戏就更痴迷了。以前只是玩玩微信,在上面跟亲戚朋友们用语音或视频聊聊天,现在一有空闲就看快手,而看的最多的就是秦腔,常常是一个人一边做饭一边听戏,好像那样时间就不知不觉过去了,做饭也并不是一件多么烦的事。  跟我一个办公室的女同事说她婆婆也是这样,一边照顾孩子一边看着快手上的秦腔,到晚上孩子睡下了她仍旧在看,这无疑给原本就不好的视力又加重了负担。对此
期刊
女儿出生47天时查出有左侧腹股沟疝气,医生说腹股沟疝气自愈的可能性不大,建议一岁后手术治疗。看着在怀里酣睡的女儿粉嘟嘟的小脸,想着女儿小小的年纪就要承受手术之痛,我的心像被什么東西扯着一样生生的痛。  因为医生叮嘱疝气脱出时要注意复位,以免发生嵌顿导致小肠坏死。此后,每天我都小心翼翼地带女儿,尽量避免女儿因哭闹疝气脱出。产假满了,我必须上班了,只能请一位阿姨来带女儿。上班的日子,我每天都担惊受怕的
期刊
这个春天,视野里全是三星堆人的脚印。  又一层土揭开了,祭祀坑里,数不清的东西从那里出来。首先出来的是一群象,它们一出土,就一溜烟往森林里跑,跑着跑着,象的躯干没有了,只有一根根硕大的象牙留在那里。几件蜀锦,出来后就不动了,它们太脆弱,一阵风都能将它们吹散。只有那些陶器和玉器,大模大样地围在那里,仿佛在等待一个大人物来宣布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一支青铜的队伍开出来,领头的依然是戴着面具的铜人,他既不看
期刊
堂姐,七十多岁的人。无论在她充满笑意的眼睛里,还是在她唇齿间,总使人感到温暖。  小叔子结婚时,我抱着一岁半的女儿站在迎亲队伍里,堂姐笑盈盈地来到我身边:“小绘,我是侄女她姑。”她指了指我怀里的女儿,又望了望我,笑眯眯地轻声对我说。我忙叫了声姐。她往我女儿衣兜塞了一张票子,说是见面礼。我忙说:“姐,家里兄弟姐妹多,你大事花钱,小事不用那么客气了。”她的诚意,我终究拗不过。  堂姐与姐夫是亲表兄妹,
期刊
太姥石  太姥山的石头太有意思了,光光滑滑的,從漫山遍野的绿色世界里,活活泼泼地挺身而出,叠罗汉一般紧紧地聚拢在一起,直指苍穹,努力向上、向天、向太阳。  站在山脚下仰望,那姿态,那气势,让我目瞪口呆,脑海中顿时浮现出一幅有关雨花台的英雄群像。  太姥山的石头打动我了。  这些柔和圆润的临天巨石,想必是得益于时间与大海的万古垂青,才有了如此的壮阔和慈悲吧?渺小如我,唯有感叹这大自然的奇石巨峰的神力
期刊
老话说的“下水”,是指猪肠和猪肺,相对应的,猪腰和猪肝被称为“上水”。  那时候,新疆建设兵团有很多牧场,都是团级建制的单位,和地方牧民最大的区别是,兵团的草原上放牧的基本是绵羊,主要任务是为国家生产羊毛,发展毛纺业所用。每年冬天,总有些体弱的羊难以挨过寒冷和饥饿的轮番折磨,最后成为皮包骨头。场里干脆每年集中淘汰一批,统一调拨给各单位作为福利。我家所在的煤矿每到春节前都能从团里领回几车羊,宰杀了分
期刊
在太姥山国兴寺临溪一亭坐下,山风徐来,烦躁之意渐渐平息。  山石云海,悬空栈道,一刹那,凌空一脚颤颤巍巍的感觉还在。那悬崖绝壁,无栈道一些年,有栈道一些年。那高处乱石,横看成岭一些年,侧看成峰一些年。大象无形,却在众人的叙述中从时空中物化成形。叠加的记忆跟眼前景致虚实相间,眼前景就不是眼前景,眼前人也不是眼前人,叙述者各取一片段,交织错杂成各自的“罗生门”,各说各话。  太姥山有峰名为摩霄峰,僧房
期刊
过年,就是和过去的一场告别。不知是岁月催人老,还是生活条件好了,我越发觉得,年的味道越来越淡,便时常会怀念儿时的年。  我出生在东北一个偏僻的小山沟里,全村只有几十户人家。过年的时候,村子里的上空总是响起不绝于耳的鞭炮声。家家户户的院子里,落满一地红色的纸屑,犹如一片一片红色的地毯。点燃一串鞭炮,捂起耳朵迅速跑开,噼里啪啦,鞭炮声欢快地传遍乡野。挂起来的鞭炮像彩带一样飞溅四射。在地上燃起的鞭炮则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