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號】2095-3089(2020)06-0021-02
1840至1842年的鸦片战争是资本主义的英国用武力打开中国门户的一次侵略战争。虽然,它在世界军事史上不过是一次普通的战例,但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却具有划时代影响。究其爆发的原因,会让我们客观、正确地看待战争结局,亦会大大增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
一、战前中英两国的诸多差异
鸦片战争前,世界面貌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总的趋势是:封建制度日益腐朽,趋于解体;资本主义蓬勃兴起,势不可挡。在这一变化中,东西方世界呈现出了快慢不一的发展态势,中英之间的差距明显拉大。
从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到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的二百年间,英国在政治制度上完成了由封建君主专制到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的质的跨越;在经济领域,实现了由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生产的巨大飞跃,经济总量攀升至世界第一;在意识形态领域,受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的洗礼,追求个性解放、权利平等及政治自由已成为国民的普遍心理;在对外政策方面,贯彻重商主义与自由主义原则,实行殖民扩张;在军事方面,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且掌握了海上霸权;在科技方面,涌现了一批领先世界的科技成果,为生产力的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然而,从1644年清兵入关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的近二百年间,中国在政治制度上依然厉行封建君主专制;在经济领域,仍在坚持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资本主义萌芽虽已出现,但很脆弱;在意识形态领域,统治者闭目塞听、妄自尊大,极力推崇程朱理学,绝大多数国人的思想仍旧为传统意识和封建礼教所束缚;在对外政策上,奉行闭关锁国政策,国人对世界的发展变化达到了茫然无知的可怕地步;在军事方面,虽拥有数量可观的八旗兵、绿营兵,但没有近代意义上的海军,也没有完善的海防设施,抵御外敌入侵的能力很差;在科技方面,传统科技有所进步,而自然科学无人问津。
从上述比较中可以看出,鸦片战争前的英国是一个处在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蒸蒸日上,综合实力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的资本主义殖民强国;而中国则是一个处在清王朝统治之下,死气沉沉,危机四伏的没落封建帝国。相形之下,中国变得积贫积弱,大大落伍了。
二、两国差异决定着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1.殖民扩张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
资本主义与生俱来的本性就是对外实行殖民扩张,拓展海外市场。就国土面积狭小、资源相对不足、国内市场有限的英国而言,殖民地更是关系着它荣辱兴衰的生命线。回顾整个近代历史,英国资本主义很大程度上就是建立在对外殖民扩张基础之上的,而且资本主义每发展一步,它的殖民扩张也会跟着向前推进一步。
进入17世纪后,随着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在英国掌权,英国不断在印度和北美开拓殖民据点。至18世纪中期,英国相继战胜了荷兰和法国两个劲敌,取得了世界殖民霸权。从18世纪60年代起至19世纪上半期,由于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为满足日益增长的海外市场需求,英国凭借经济优势和坚船利炮,进一步加紧了全球扩张,在世界五大洲均拥有了自己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成为名副其实的“日不落”帝国。尤其在亚洲,英国不仅完全征服了印度,而且把侵略的魔爪伸向了伊朗、阿富汗等地。在已侵占了中国周边不少国家和地区的形势下,英国顺藤摸瓜,开始觊觎中国。鸦片战争前夕,英国的炮舰和走私船频繁出没在中国的东南海域,这便预示着一场侵略中国的战争在所难免。
2.落后就会挨打,贫弱必遭欺凌
仔细推敲鸦片战争之前英国殖民扩张的历史进程,就不难发现,英国总是把社会制度落后,国力贫弱的国家和地区作为自己的侵略对象和殖民扩张目标。而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在同世界的横向比较中,无论是社会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是军事力量和海防能力都显得异常落后。这正符合英国殖民扩张的强盗逻辑与客观需要。加之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市场潜力巨大,英国更是把中国看成自己口中的一块肥肉。于是,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当英国出现对华贸易逆差时,它便不择手段,不惜以损害中国人民的健康与尊严为代价,将鸦片这一毒品大量偷运至中国,并最终以中国的禁烟运动为借口,于1840年6月悍然挑起了一场旨在打开中国门户的鸦片战争。
综上所述,是英国追逐市场与利润的贪婪本性和中国的落后与贫弱结合在一起,决定了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必然性。
发生在170多年前的中英鸦片战争最终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结束。正是从那时起,中华民族蒙受了百余年的屈辱,也进行了英勇悲壮的不懈抗争与探索。今天,我们深刻反思这段历史,对正在意气风发,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每一个中华儿女来说,无疑有着重要的警示作用和借鉴意义。
1840至1842年的鸦片战争是资本主义的英国用武力打开中国门户的一次侵略战争。虽然,它在世界军事史上不过是一次普通的战例,但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却具有划时代影响。究其爆发的原因,会让我们客观、正确地看待战争结局,亦会大大增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
一、战前中英两国的诸多差异
鸦片战争前,世界面貌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总的趋势是:封建制度日益腐朽,趋于解体;资本主义蓬勃兴起,势不可挡。在这一变化中,东西方世界呈现出了快慢不一的发展态势,中英之间的差距明显拉大。
从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到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的二百年间,英国在政治制度上完成了由封建君主专制到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的质的跨越;在经济领域,实现了由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生产的巨大飞跃,经济总量攀升至世界第一;在意识形态领域,受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的洗礼,追求个性解放、权利平等及政治自由已成为国民的普遍心理;在对外政策方面,贯彻重商主义与自由主义原则,实行殖民扩张;在军事方面,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且掌握了海上霸权;在科技方面,涌现了一批领先世界的科技成果,为生产力的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然而,从1644年清兵入关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的近二百年间,中国在政治制度上依然厉行封建君主专制;在经济领域,仍在坚持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资本主义萌芽虽已出现,但很脆弱;在意识形态领域,统治者闭目塞听、妄自尊大,极力推崇程朱理学,绝大多数国人的思想仍旧为传统意识和封建礼教所束缚;在对外政策上,奉行闭关锁国政策,国人对世界的发展变化达到了茫然无知的可怕地步;在军事方面,虽拥有数量可观的八旗兵、绿营兵,但没有近代意义上的海军,也没有完善的海防设施,抵御外敌入侵的能力很差;在科技方面,传统科技有所进步,而自然科学无人问津。
从上述比较中可以看出,鸦片战争前的英国是一个处在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蒸蒸日上,综合实力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的资本主义殖民强国;而中国则是一个处在清王朝统治之下,死气沉沉,危机四伏的没落封建帝国。相形之下,中国变得积贫积弱,大大落伍了。
二、两国差异决定着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1.殖民扩张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
资本主义与生俱来的本性就是对外实行殖民扩张,拓展海外市场。就国土面积狭小、资源相对不足、国内市场有限的英国而言,殖民地更是关系着它荣辱兴衰的生命线。回顾整个近代历史,英国资本主义很大程度上就是建立在对外殖民扩张基础之上的,而且资本主义每发展一步,它的殖民扩张也会跟着向前推进一步。
进入17世纪后,随着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在英国掌权,英国不断在印度和北美开拓殖民据点。至18世纪中期,英国相继战胜了荷兰和法国两个劲敌,取得了世界殖民霸权。从18世纪60年代起至19世纪上半期,由于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为满足日益增长的海外市场需求,英国凭借经济优势和坚船利炮,进一步加紧了全球扩张,在世界五大洲均拥有了自己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成为名副其实的“日不落”帝国。尤其在亚洲,英国不仅完全征服了印度,而且把侵略的魔爪伸向了伊朗、阿富汗等地。在已侵占了中国周边不少国家和地区的形势下,英国顺藤摸瓜,开始觊觎中国。鸦片战争前夕,英国的炮舰和走私船频繁出没在中国的东南海域,这便预示着一场侵略中国的战争在所难免。
2.落后就会挨打,贫弱必遭欺凌
仔细推敲鸦片战争之前英国殖民扩张的历史进程,就不难发现,英国总是把社会制度落后,国力贫弱的国家和地区作为自己的侵略对象和殖民扩张目标。而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在同世界的横向比较中,无论是社会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是军事力量和海防能力都显得异常落后。这正符合英国殖民扩张的强盗逻辑与客观需要。加之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市场潜力巨大,英国更是把中国看成自己口中的一块肥肉。于是,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当英国出现对华贸易逆差时,它便不择手段,不惜以损害中国人民的健康与尊严为代价,将鸦片这一毒品大量偷运至中国,并最终以中国的禁烟运动为借口,于1840年6月悍然挑起了一场旨在打开中国门户的鸦片战争。
综上所述,是英国追逐市场与利润的贪婪本性和中国的落后与贫弱结合在一起,决定了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必然性。
发生在170多年前的中英鸦片战争最终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结束。正是从那时起,中华民族蒙受了百余年的屈辱,也进行了英勇悲壮的不懈抗争与探索。今天,我们深刻反思这段历史,对正在意气风发,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每一个中华儿女来说,无疑有着重要的警示作用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