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层教学模式作为教学策略被各学科老师广泛提及。什么叫分层教学模式呢?传统的分层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现状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根据群体特点制定独特的教学方法,各个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比较好的发展,各项能力得到更好的提高。这种方法又称分组教学、能力分组,是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的重要策略之一。
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人心,使得教育界在探索分层教学方法方面,总结了更科学的经验。特别是在数学教学方面,大多数教师都已经更新了自己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能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自主地、科学地进行分层次教学。在布置数学习题方面,大部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程度和接受能力的不同进行习题设置。
一、分层备课
初中数学备课时,不仅必须认真考虑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的几个环节等等,更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要充满人性关怀地自觉地以学生为主体。事实上,备课中必须要更多地研究学生,寻找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从个体差异性出发来进行分层备课,才能将课堂效率提高,才能将课堂水平发挥到极致。
备课开始的时候,必须考虑到以下两点:
1.学生对教学目标中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的水平如何,哪些掌握得比较好,哪些掌握起来困难比较多,困难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2.调查学生的自学能力,看哪些知识学生能够通过自学掌握,哪些知识需要教师进行思维引导。
了解学生学情,是一项“磨刀不误砍柴工”的工作,对教师教学工作的帮助很大。了解学情后,我们不仅能确定哪些知识应对哪些同学进行重点辅导,哪些对全班同学可以略讲甚至不讲,从而很好地把握教学的起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过程,突出教学的重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师可以将分层备课的目标落实到课堂的操练活动、教授活动中,也可以按此布置不同学习能力的课堂作业,等等,这不仅有利于课堂成效,还有利于使得各个学习能力层次的孩子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
二、分层授课
学生在初一阶段学习差距一般不大,但进入第二学年后,学习差距开始明显。这种差距在数学学习方面尤为明显。而现行的教育模式,对学生的要求是统一的。由于学生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必然出现两极分化,加之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情感的倾斜,以及升学考试竞争的影响,势必导致学生分化现象逐步加剧。现在,一些学校进行的分层授课教学实验,就克服了以往快慢班的弊端。
课堂教学应根据不同能力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既定的教学目标,对教材内容做适当的调整与组合,分析内容的难度和梯度,以适应各层次学生正常接受度。如初二代数例题,分解多项式16(a-b)2-9(a+b)2对于A、B层次的学生而言,显然难度较大,不易理解、掌握,如果把例题分成三个问题:分解下列各式(1)x2-9y2;(2)16x2-9y2;(3)16(a-b)2-9(a+b)2,这样层次就非常分明,第一二题要求A层次的学生掌握,第三题要求B、C层次的学生掌握,同时鼓励A层次的学生也尽可能掌握。课堂提问更应该分层次,A层次的学生由于基础和智力问题,往往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不太好,对A层次学生的提问应是一些课本的基础知识,难度不宜太大;对B、C层次的学生,尤其是C层次的学生,由于基础较好,接受能力强,课堂提问着重引导他们去猜想和类比,在质疑解惑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如在讲授“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内容时,设计了三个提问:(1)判定命题“如果三角形的两条边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两个角相等”的真假;(2)说出命题的逆命题;(3)判定逆命题的真假。第一个问题是针对A层次学生设计的,而第二三个问题是对B、C层次学生而设计的,目的是要发挥他们思维活跃的优势,通过大胆的猜想和类比,主动地发现和解决问题。
三、分层练习
分层练习在数学分层教学中被广泛运用,运用效果明显。但是在习题设置方面,需要教师发挥更大的主动性,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反复试验,长期积累,细心考察,为此要付出更为艰辛的劳动。
数学习题分层是指经过优化设计的作业结构,它针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层次进行分类,目的是使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在习题难度分层前,要进行科学的细致的学生能力分层。学生水平分层的难度最大,需要教师细致考察。作业分层根据学生分层的情况匹配每一层学生。还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适当调整个体适应性。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又结合中学生的特点,如何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对数学作业进行分层设计。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按照如下方法对学生进行水平分层。
起飞组(C组):这组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理想,基础薄弱,要以基础习题练习为主,教师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要观察到他们取得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多给一些正面评语,让他们在习题练习中获得成就感,逐渐培养起兴趣。可给他们布置一些处于教学目标最基础位置的与概念定义等相关的基础内容,让学生脚踏实地地学好每一个知识点,要多鼓励,常督促,让他们看得懂,学得明白。
高飞组(B组):成绩中等的学生,主要以中档习题为主,辅以基础题目,可以适当布置一些稍难的题目给他们,让他们有挫折感,不至于浅尝辄止,从而得到更多的收获。这一部分学生应该抓狠抓牢抓细,使他们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翱翔组(A组):成绩最好,主要以中档题为主,辅以一定量灵活、综合性题目。在完成中档作业的同时,适当地布置一定量的灵活性和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对于综合性较强的题目最多每天两至三道。对于这部分学生,作业量不宜太大,要多给他们自主学习的时间,让他们自主分析得失,自主查漏补缺,根据自己的特点有的放矢。对这一部分学生应该高要求,松严结合,争取使他们在学习上有一个新的高度。
分层练习的方法不是固定的,应进行动态考察,随时调整学生分层和习题分层。如只要起飞组同学的作业中能够达到高飞组的要求,就可以进入到高飞组。当然,如果翱翔组的学生感到跟上队伍比较吃力,可以和学生商量,将他分到高飞组。学生在如此的激励机制下,学习有压力也有动力,在成功的尝试中来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习的兴趣。
数学分层教学的方法不只以上几点。学生的兴趣程度以及学生感知力都是随时变化的,要求我们要敏锐地观察到更多的适合分层教学实施的可考虑因素。因此,数学老师不但要懂教学,而且更要懂教育。
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人心,使得教育界在探索分层教学方法方面,总结了更科学的经验。特别是在数学教学方面,大多数教师都已经更新了自己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能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自主地、科学地进行分层次教学。在布置数学习题方面,大部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程度和接受能力的不同进行习题设置。
一、分层备课
初中数学备课时,不仅必须认真考虑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的几个环节等等,更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要充满人性关怀地自觉地以学生为主体。事实上,备课中必须要更多地研究学生,寻找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从个体差异性出发来进行分层备课,才能将课堂效率提高,才能将课堂水平发挥到极致。
备课开始的时候,必须考虑到以下两点:
1.学生对教学目标中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的水平如何,哪些掌握得比较好,哪些掌握起来困难比较多,困难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2.调查学生的自学能力,看哪些知识学生能够通过自学掌握,哪些知识需要教师进行思维引导。
了解学生学情,是一项“磨刀不误砍柴工”的工作,对教师教学工作的帮助很大。了解学情后,我们不仅能确定哪些知识应对哪些同学进行重点辅导,哪些对全班同学可以略讲甚至不讲,从而很好地把握教学的起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过程,突出教学的重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师可以将分层备课的目标落实到课堂的操练活动、教授活动中,也可以按此布置不同学习能力的课堂作业,等等,这不仅有利于课堂成效,还有利于使得各个学习能力层次的孩子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
二、分层授课
学生在初一阶段学习差距一般不大,但进入第二学年后,学习差距开始明显。这种差距在数学学习方面尤为明显。而现行的教育模式,对学生的要求是统一的。由于学生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必然出现两极分化,加之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情感的倾斜,以及升学考试竞争的影响,势必导致学生分化现象逐步加剧。现在,一些学校进行的分层授课教学实验,就克服了以往快慢班的弊端。
课堂教学应根据不同能力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既定的教学目标,对教材内容做适当的调整与组合,分析内容的难度和梯度,以适应各层次学生正常接受度。如初二代数例题,分解多项式16(a-b)2-9(a+b)2对于A、B层次的学生而言,显然难度较大,不易理解、掌握,如果把例题分成三个问题:分解下列各式(1)x2-9y2;(2)16x2-9y2;(3)16(a-b)2-9(a+b)2,这样层次就非常分明,第一二题要求A层次的学生掌握,第三题要求B、C层次的学生掌握,同时鼓励A层次的学生也尽可能掌握。课堂提问更应该分层次,A层次的学生由于基础和智力问题,往往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不太好,对A层次学生的提问应是一些课本的基础知识,难度不宜太大;对B、C层次的学生,尤其是C层次的学生,由于基础较好,接受能力强,课堂提问着重引导他们去猜想和类比,在质疑解惑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如在讲授“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内容时,设计了三个提问:(1)判定命题“如果三角形的两条边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两个角相等”的真假;(2)说出命题的逆命题;(3)判定逆命题的真假。第一个问题是针对A层次学生设计的,而第二三个问题是对B、C层次学生而设计的,目的是要发挥他们思维活跃的优势,通过大胆的猜想和类比,主动地发现和解决问题。
三、分层练习
分层练习在数学分层教学中被广泛运用,运用效果明显。但是在习题设置方面,需要教师发挥更大的主动性,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反复试验,长期积累,细心考察,为此要付出更为艰辛的劳动。
数学习题分层是指经过优化设计的作业结构,它针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层次进行分类,目的是使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在习题难度分层前,要进行科学的细致的学生能力分层。学生水平分层的难度最大,需要教师细致考察。作业分层根据学生分层的情况匹配每一层学生。还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适当调整个体适应性。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又结合中学生的特点,如何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对数学作业进行分层设计。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按照如下方法对学生进行水平分层。
起飞组(C组):这组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理想,基础薄弱,要以基础习题练习为主,教师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要观察到他们取得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多给一些正面评语,让他们在习题练习中获得成就感,逐渐培养起兴趣。可给他们布置一些处于教学目标最基础位置的与概念定义等相关的基础内容,让学生脚踏实地地学好每一个知识点,要多鼓励,常督促,让他们看得懂,学得明白。
高飞组(B组):成绩中等的学生,主要以中档习题为主,辅以基础题目,可以适当布置一些稍难的题目给他们,让他们有挫折感,不至于浅尝辄止,从而得到更多的收获。这一部分学生应该抓狠抓牢抓细,使他们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翱翔组(A组):成绩最好,主要以中档题为主,辅以一定量灵活、综合性题目。在完成中档作业的同时,适当地布置一定量的灵活性和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对于综合性较强的题目最多每天两至三道。对于这部分学生,作业量不宜太大,要多给他们自主学习的时间,让他们自主分析得失,自主查漏补缺,根据自己的特点有的放矢。对这一部分学生应该高要求,松严结合,争取使他们在学习上有一个新的高度。
分层练习的方法不是固定的,应进行动态考察,随时调整学生分层和习题分层。如只要起飞组同学的作业中能够达到高飞组的要求,就可以进入到高飞组。当然,如果翱翔组的学生感到跟上队伍比较吃力,可以和学生商量,将他分到高飞组。学生在如此的激励机制下,学习有压力也有动力,在成功的尝试中来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习的兴趣。
数学分层教学的方法不只以上几点。学生的兴趣程度以及学生感知力都是随时变化的,要求我们要敏锐地观察到更多的适合分层教学实施的可考虑因素。因此,数学老师不但要懂教学,而且更要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