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同时也是高考的重点之一。诗歌运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并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感,生动形象的表达出作者丰富的情感,反应出当时的社会形态。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诗歌含义较深,需要通过文本细读,体会诗中的美感,仔细的揣摩作者的情感和蕴含的现实意义。
新课改下的《语文课程标准》对于7-9年级学生在古诗词方面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价值”。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下的一颗明珠,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结晶。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古人为后人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历史文化古籍。作为国家新一代的希望,学生有义务认真学习古诗词,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文章就如今初中阶段古诗词的教学进行分析,提出笔者的见解。古诗词在中学阶段语文的学习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在中考中占有举重若轻的地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对于古诗词给予了一定的重视,特别是备考复习中,但是还存在些许的缺陷。
1 古诗词教学现状
1.1 教师专业度不够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这句话不假。但是“师傅”真的“领进门”了吗?古诗词在中考中一大部分的分数来源就仅仅是默写,而这就导致了教师的教学目标不明确,带领学生背诵默写就万事大吉。一些教师因此就不再仔细推敲每一首古诗词,在讲解方面也只是“照搬照抄”网上的解析,没有自己的内容。教师本身缺乏对于古诗词的深入了解,涉猎较少,鉴赏能力不够,对一些重要的名句教师自己也说不出所以然。
1.2 学生兴趣度不够
古诗词理解起来相对困难,和现代字词的意思上有一定的差异。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难免枯燥无味,学生如果丧失了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何来深入了解可言呢?况且考试都只是考默写背诵了,学生又怎么会去深入分析呢?
1.3 繁琐的讲解和练习
学习古诗词正是可以满足要求的最好途径。古诗词重在朗读体味,而在“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下,教师忽视了学生自己的欣赏、感悟,用大量的讲解和练习题代替。违背了《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末倒置”舍弃了学生对于古诗词的阅读和积累感情。将一首韵味十足、意境优美的古诗词变为索然无味的分析文字。教师过多的分析,学生没了朗读,没了感悟,没了欣赏,自然失去了了解古诗词本来韵味的机会。
1.4 过度的关注技巧
古诗词的学习本来是学生了解中国优秀文化的过程,但是现在的古诗词学习被蒙上了“功利色彩”。教师重视语文的功利性和实用性,轻视了古诗词的艺术教育。只教学中考的34首诗词,只针对中考的几个普遍考点进行教学(如重点字句的赏析和作者情感等)尤其是在初三阶段,在中考的压力下,教师更多的向学生传授鉴赏技巧,甚至答题模板,完全违背了教材中古诗词学习的初衷。
2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文本细读的重要意义
诗歌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产生美的感知、美的情趣和美的创造,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但是在初中学习的诗歌中,大都寓意深刻,难以理解,而文本细读为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途径。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次阅读诗歌,细细品味诗人精彩纷呈、高度凝练和精巧绝伦的语言,深深体会诗人所表达的复杂情感,感受诗中丰富的意境。通过文本品读,从诗歌的每一个字词入手,分析诗中语言的表达方法,从而提高自身的诗歌鉴赏能力。同时,在细读诗歌的过程中,学生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可以跨越时间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加强对诗歌的理解。
3 依托古诗词探究节日习俗
古诗词是语文学科的精粹所在,更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耀眼瑰宝,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有许多关于传统文化的内容,笔者将其与语文课程中的古诗词建立有机联系,自然衔接了两门学科。
在“说一说中秋节的习俗”综合实践活动中,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讨论中秋节的习俗,探究中秋节这个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上课之初,笔者先提问同学们:“你们会背多少首古诗呢?那么谁会背一些关于节日的诗句呢?”学生们纷纷思考,背诵了“遥知兄弟登高处,变遍插茱萸少一人”“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等诗句。笔者继续引导:“那么有没有关于中秋节的诗句呢?”学生们顿时沉默下来,极力思考着过往学过的古诗,大部分同学都没有找到答案。于是笔者通过多媒体大屏幕展示了一些关于中秋节的古诗,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怀中,月在怀中”“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等等。笔者带领学生们一起朗读了这些诗句,鼓励他们体会诗句的含义,并且将学生们不懂的字词意义进行了解释,当学生们明白了古诗的含义后,笔者鼓励大家根据诗句来探究中秋节的习俗。学生们经过讨论便总结了从古人开始中秋节便有赏月、团聚、赏花、吃月饼等习俗了。这样的方式通过挖掘古诗名句,探究了节日习俗,达到教学目标的同时也丰富了学生们的古詩词知识。
4 解决对策分析
4.1 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
知识在不断地更新,教师从学校毕业再次回到学校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的教学年龄也是在一点一点的增加。在这个长期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实自己,如果想要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教师就应该要懂得更多的知识。一些教师慢慢的会对自己的要求降低,松懈下来,懒得再去学习读书。这是非常错误的,教师如果不一直的学习充实,自己的知识就会一点点被淘汰,那么如何再去教育学生呢?
4.2 学生学习古诗词兴趣的提高
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非常有效的一个方法就是创设教学情境,学生在有趣的教学情境中有着高度的注意力,自然就会喜欢上古诗词。现在多媒体进入课堂,教师可以有效的利用多媒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苏轼的《水调歌头》的教学,这首词是苏轼名作中的一个,《水调歌头》词句优美,非常具有诗情画意,同时又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是苏轼著名的代表作。《水调歌头》流传至今,已经演变为歌曲传唱。在课堂上,我会让同学们思考中秋节时“你是如何度过的?”“假如你不在家中,又会有何心情?”并放《水调歌头》的歌曲渲染气氛,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从心底体会作者的感情。 学生对于古诗词没有兴趣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学生对古诗词有距离感。学生对古诗词有距离感和教师的教学也有很大的关系,教师有时过度的将古人神化,让学生觉得遥不可及。我在古诗词的教学中,会注意将古诗词生活化,让学生知道古人也和我们一样,同样有着七情六欲,让同学们用平常心体会古人的思想感情。
4.3 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到辅助指导的作用
就诗词鉴赏来说,学生处在一个审美观初步形成的阶段,教师要充分发挥好指导作用,调动学生的感情,形成学生自己的审美观,而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审美观。古人都已不在,许多古诗词的思想感情都是后人经过揣摩想象得来的。学生在学习古诗词中正需要想象思维,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的想象,通过查阅资料感悟古诗词的内涵。在学生学习古诗词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炼字”欣赏,推敲,通过“字词”的理解来感悟思想感情。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表面上只是写自然之景,但实际“沉舟”“病树”等都有深刻的指代意。
南方日报出版社的主编谭庭浩曾在《唐诗地图》“策划者说”里这样说古诗词:“我们依稀感觉,经过十几二十几年太多的物质,太多的信息和太多的潮流异常密集的压缩饼干式的狂轰滥炸之后,中国的心灵,可能开始向往经典的恒定,经典的纯粹,经典的隽永,以及经典所特有的已然陌生却终究亲切的深刻的‘故园之恋’”。古诗词是中华文化中最有韵味的一部分,古诗词的“美”是现在文字所不能表现出来的。我希望我们的学生不仅背的出古诗,还可以体会到古诗词的“美”,让古诗词的“美”传承下去。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中,“综合”是主旨,实践是教学的主要方式,为了达到课程“综合”的效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必不可少。本文作者以语文课程为例,希望探究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语文课程整合的路径。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涵广阔,涉及语文、科学、历史等多门学科的内容,是课程整合的不错平台。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为了使学科相互交融,促使学生融会贯通地学习知识,笔者也会积极学习课程整合的思想,优化课程的组织。近期笔者就结合语文学科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了整合,并且得出了如下课程整合的路径。
5 基于实践活动融入写作训练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具有综合性,基于学生的亲身体验,更能激发出大家的真情实感,因此活动内容也是写作的不错素材。比如组织“节约用水”综合实践活动时,学生们通过自身的体验总结出了许多节约用水的方法,比如用脸盆洗脸、洗手时勤关水龙头、用淘米的水浇花草、注意用完水关紧水龙头等等,同时也掌握了许多关于水的知识,比如我国的用水现状、南水北调工程的目的等等。对此,笔者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以“节约用水”为主题写一篇500字的作文,目的是检验学生们对节约用水综合实践活动的认知和理解,对节水知识的内化程度以及自身的责任意识是否得到强化,同时将其写成作文,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记录他们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心路历程。在下一次课上,笔者展示了学生们的优秀习作,鼓励大家用心完成综合实践活动,用心写出内心的感悟,这样的方式让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自然衔接,成效显著。
6 借助阅读补充综合实践教学
阅读是任何学科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它提供知识,展现文化,丰富学生的涉猎。在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中,阅读也是联结它与语文课程的枢纽。
在“讲一讲发明家的小故事”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们大多说了发明家爱迪生、贝尔等人的小故事,而对其他发明家的故事知之甚少,于是笔者分发给学生们提前打印好的小故事片段,包括《飞行者:莱特兄弟》《蔡伦与造纸术》《达芬奇的故事》等等,这些故事片段马上引起了学生们的好奇,大家津津有味地开始阅读,了解到了更多发明家的故事。之后,笔者又鼓励学生们总结这些故事片段的主要内容,大家罗列出了这些发明家和他们的作品。笔者要求学生们将这些片段作为语文的阅读题目,试着概括一则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小故事,并说一说故事好在哪里。学生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认为故事叙述生动精彩,引人入胜;有的认为片段对发明家的性格刻画得很好,表现出了发明家们的品质;还有的认为片段叙述详细,将发明的过程展现得栩栩如生等等。这样的方式,借助阅读补充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拓展学生视野的同时,也融入了阅读教学,一举多得。
笔者立足于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语文课程内容,秉持课程整合的教学新思想,对二者展开了课程的整合,收效喜人。首先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中关于传统节日的部分与语文课程的古诗词相结合,引领学生们探究了节日的习俗;其次,向实践活动的內容融入语文的写作训练,鼓励学生们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最后,借助语文的阅读活动补充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使两门课程相辅相成。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学科整合的路径还有很多亟待教师们探索,笔者也会继续努力,创新教学的思路,争取带给学生们更加充实、生动的课程。文本细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方法,它是运用语义学的方法,深刻的阐释和分析作品的细节,揣摩作者的语言和行为结构,从而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结合初中语文诗歌的特点,教师可以将文本细读充分的融入到诗歌教学中,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7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文本细读的策略
7.1 通过文本细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中国古代诗歌,往往运用简练的文字就便能表现出丰富的情感。诗歌中,有的借景抒情,有的借物抒情。诗人在创作时,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渗入听觉、视觉、联想和想象等形象,表现出丰富的不同的情感。有的诗歌运用简练的文字和特定的事物,抒发简单的情感,例如《静夜思》,当作者半夜里看到明月高悬,月光映照在床前时,写出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古名句,表达出深深的思乡之情。有的诗歌运用不太常见的事物和多种典故,表达出耐人寻味的情感,例如初中教材中李商隐的诗歌《锦瑟》。
7.2 通过文本细读理解现实意义
诗歌和普通的文章比起来,具有鲜明的节奏感,能够渲染出强烈的情感。很多诗人在诗歌创作时,往往具有很深的现实意义。通过诗歌的创作,寄托某种强烈的抱负,还有的会体现出当时残酷的政治斗争。例如曹操所创作的《短歌行》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在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由于很多诗歌寓意深刻、含义丰富,教师需要特别注意,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诗歌。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文本细读,可以体会诗歌的美感,以及诗人在诗中表达的独特情感,还可以理解诗人创作诗歌的现实意义。诗歌的细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运用到写作中。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帮助学生提高了语文学习效果。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五十二中学)
参考文献
[1]李小央.文本细读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应用[J].语数外学习:高中数学教学(中),2016(10).
[2]杨晓帆.探究文本细读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J].课外语文,2018(01).
[3]林华.坚持常态化做到“五必须”——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探索[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7(12).
[4]颜应应.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D].天水师范学院,2017.
[5]方梅玉.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词教学现状及对策[J].教育:文摘版:00251-00251.
[6]刘平泽.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词教学现状及对策[J].教育:文摘版:00255-00255.
[7]郭弘钿.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词教学现状及对策[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
新课改下的《语文课程标准》对于7-9年级学生在古诗词方面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价值”。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下的一颗明珠,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结晶。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古人为后人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历史文化古籍。作为国家新一代的希望,学生有义务认真学习古诗词,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文章就如今初中阶段古诗词的教学进行分析,提出笔者的见解。古诗词在中学阶段语文的学习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在中考中占有举重若轻的地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对于古诗词给予了一定的重视,特别是备考复习中,但是还存在些许的缺陷。
1 古诗词教学现状
1.1 教师专业度不够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这句话不假。但是“师傅”真的“领进门”了吗?古诗词在中考中一大部分的分数来源就仅仅是默写,而这就导致了教师的教学目标不明确,带领学生背诵默写就万事大吉。一些教师因此就不再仔细推敲每一首古诗词,在讲解方面也只是“照搬照抄”网上的解析,没有自己的内容。教师本身缺乏对于古诗词的深入了解,涉猎较少,鉴赏能力不够,对一些重要的名句教师自己也说不出所以然。
1.2 学生兴趣度不够
古诗词理解起来相对困难,和现代字词的意思上有一定的差异。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难免枯燥无味,学生如果丧失了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何来深入了解可言呢?况且考试都只是考默写背诵了,学生又怎么会去深入分析呢?
1.3 繁琐的讲解和练习
学习古诗词正是可以满足要求的最好途径。古诗词重在朗读体味,而在“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下,教师忽视了学生自己的欣赏、感悟,用大量的讲解和练习题代替。违背了《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末倒置”舍弃了学生对于古诗词的阅读和积累感情。将一首韵味十足、意境优美的古诗词变为索然无味的分析文字。教师过多的分析,学生没了朗读,没了感悟,没了欣赏,自然失去了了解古诗词本来韵味的机会。
1.4 过度的关注技巧
古诗词的学习本来是学生了解中国优秀文化的过程,但是现在的古诗词学习被蒙上了“功利色彩”。教师重视语文的功利性和实用性,轻视了古诗词的艺术教育。只教学中考的34首诗词,只针对中考的几个普遍考点进行教学(如重点字句的赏析和作者情感等)尤其是在初三阶段,在中考的压力下,教师更多的向学生传授鉴赏技巧,甚至答题模板,完全违背了教材中古诗词学习的初衷。
2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文本细读的重要意义
诗歌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产生美的感知、美的情趣和美的创造,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但是在初中学习的诗歌中,大都寓意深刻,难以理解,而文本细读为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途径。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次阅读诗歌,细细品味诗人精彩纷呈、高度凝练和精巧绝伦的语言,深深体会诗人所表达的复杂情感,感受诗中丰富的意境。通过文本品读,从诗歌的每一个字词入手,分析诗中语言的表达方法,从而提高自身的诗歌鉴赏能力。同时,在细读诗歌的过程中,学生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可以跨越时间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加强对诗歌的理解。
3 依托古诗词探究节日习俗
古诗词是语文学科的精粹所在,更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耀眼瑰宝,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有许多关于传统文化的内容,笔者将其与语文课程中的古诗词建立有机联系,自然衔接了两门学科。
在“说一说中秋节的习俗”综合实践活动中,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讨论中秋节的习俗,探究中秋节这个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上课之初,笔者先提问同学们:“你们会背多少首古诗呢?那么谁会背一些关于节日的诗句呢?”学生们纷纷思考,背诵了“遥知兄弟登高处,变遍插茱萸少一人”“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等诗句。笔者继续引导:“那么有没有关于中秋节的诗句呢?”学生们顿时沉默下来,极力思考着过往学过的古诗,大部分同学都没有找到答案。于是笔者通过多媒体大屏幕展示了一些关于中秋节的古诗,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怀中,月在怀中”“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等等。笔者带领学生们一起朗读了这些诗句,鼓励他们体会诗句的含义,并且将学生们不懂的字词意义进行了解释,当学生们明白了古诗的含义后,笔者鼓励大家根据诗句来探究中秋节的习俗。学生们经过讨论便总结了从古人开始中秋节便有赏月、团聚、赏花、吃月饼等习俗了。这样的方式通过挖掘古诗名句,探究了节日习俗,达到教学目标的同时也丰富了学生们的古詩词知识。
4 解决对策分析
4.1 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
知识在不断地更新,教师从学校毕业再次回到学校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的教学年龄也是在一点一点的增加。在这个长期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实自己,如果想要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教师就应该要懂得更多的知识。一些教师慢慢的会对自己的要求降低,松懈下来,懒得再去学习读书。这是非常错误的,教师如果不一直的学习充实,自己的知识就会一点点被淘汰,那么如何再去教育学生呢?
4.2 学生学习古诗词兴趣的提高
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非常有效的一个方法就是创设教学情境,学生在有趣的教学情境中有着高度的注意力,自然就会喜欢上古诗词。现在多媒体进入课堂,教师可以有效的利用多媒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苏轼的《水调歌头》的教学,这首词是苏轼名作中的一个,《水调歌头》词句优美,非常具有诗情画意,同时又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是苏轼著名的代表作。《水调歌头》流传至今,已经演变为歌曲传唱。在课堂上,我会让同学们思考中秋节时“你是如何度过的?”“假如你不在家中,又会有何心情?”并放《水调歌头》的歌曲渲染气氛,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从心底体会作者的感情。 学生对于古诗词没有兴趣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学生对古诗词有距离感。学生对古诗词有距离感和教师的教学也有很大的关系,教师有时过度的将古人神化,让学生觉得遥不可及。我在古诗词的教学中,会注意将古诗词生活化,让学生知道古人也和我们一样,同样有着七情六欲,让同学们用平常心体会古人的思想感情。
4.3 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到辅助指导的作用
就诗词鉴赏来说,学生处在一个审美观初步形成的阶段,教师要充分发挥好指导作用,调动学生的感情,形成学生自己的审美观,而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审美观。古人都已不在,许多古诗词的思想感情都是后人经过揣摩想象得来的。学生在学习古诗词中正需要想象思维,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的想象,通过查阅资料感悟古诗词的内涵。在学生学习古诗词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炼字”欣赏,推敲,通过“字词”的理解来感悟思想感情。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表面上只是写自然之景,但实际“沉舟”“病树”等都有深刻的指代意。
南方日报出版社的主编谭庭浩曾在《唐诗地图》“策划者说”里这样说古诗词:“我们依稀感觉,经过十几二十几年太多的物质,太多的信息和太多的潮流异常密集的压缩饼干式的狂轰滥炸之后,中国的心灵,可能开始向往经典的恒定,经典的纯粹,经典的隽永,以及经典所特有的已然陌生却终究亲切的深刻的‘故园之恋’”。古诗词是中华文化中最有韵味的一部分,古诗词的“美”是现在文字所不能表现出来的。我希望我们的学生不仅背的出古诗,还可以体会到古诗词的“美”,让古诗词的“美”传承下去。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中,“综合”是主旨,实践是教学的主要方式,为了达到课程“综合”的效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必不可少。本文作者以语文课程为例,希望探究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语文课程整合的路径。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涵广阔,涉及语文、科学、历史等多门学科的内容,是课程整合的不错平台。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为了使学科相互交融,促使学生融会贯通地学习知识,笔者也会积极学习课程整合的思想,优化课程的组织。近期笔者就结合语文学科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了整合,并且得出了如下课程整合的路径。
5 基于实践活动融入写作训练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具有综合性,基于学生的亲身体验,更能激发出大家的真情实感,因此活动内容也是写作的不错素材。比如组织“节约用水”综合实践活动时,学生们通过自身的体验总结出了许多节约用水的方法,比如用脸盆洗脸、洗手时勤关水龙头、用淘米的水浇花草、注意用完水关紧水龙头等等,同时也掌握了许多关于水的知识,比如我国的用水现状、南水北调工程的目的等等。对此,笔者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以“节约用水”为主题写一篇500字的作文,目的是检验学生们对节约用水综合实践活动的认知和理解,对节水知识的内化程度以及自身的责任意识是否得到强化,同时将其写成作文,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记录他们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心路历程。在下一次课上,笔者展示了学生们的优秀习作,鼓励大家用心完成综合实践活动,用心写出内心的感悟,这样的方式让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自然衔接,成效显著。
6 借助阅读补充综合实践教学
阅读是任何学科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它提供知识,展现文化,丰富学生的涉猎。在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中,阅读也是联结它与语文课程的枢纽。
在“讲一讲发明家的小故事”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们大多说了发明家爱迪生、贝尔等人的小故事,而对其他发明家的故事知之甚少,于是笔者分发给学生们提前打印好的小故事片段,包括《飞行者:莱特兄弟》《蔡伦与造纸术》《达芬奇的故事》等等,这些故事片段马上引起了学生们的好奇,大家津津有味地开始阅读,了解到了更多发明家的故事。之后,笔者又鼓励学生们总结这些故事片段的主要内容,大家罗列出了这些发明家和他们的作品。笔者要求学生们将这些片段作为语文的阅读题目,试着概括一则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小故事,并说一说故事好在哪里。学生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认为故事叙述生动精彩,引人入胜;有的认为片段对发明家的性格刻画得很好,表现出了发明家们的品质;还有的认为片段叙述详细,将发明的过程展现得栩栩如生等等。这样的方式,借助阅读补充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拓展学生视野的同时,也融入了阅读教学,一举多得。
笔者立足于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语文课程内容,秉持课程整合的教学新思想,对二者展开了课程的整合,收效喜人。首先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中关于传统节日的部分与语文课程的古诗词相结合,引领学生们探究了节日的习俗;其次,向实践活动的內容融入语文的写作训练,鼓励学生们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最后,借助语文的阅读活动补充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使两门课程相辅相成。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学科整合的路径还有很多亟待教师们探索,笔者也会继续努力,创新教学的思路,争取带给学生们更加充实、生动的课程。文本细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方法,它是运用语义学的方法,深刻的阐释和分析作品的细节,揣摩作者的语言和行为结构,从而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结合初中语文诗歌的特点,教师可以将文本细读充分的融入到诗歌教学中,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7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文本细读的策略
7.1 通过文本细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中国古代诗歌,往往运用简练的文字就便能表现出丰富的情感。诗歌中,有的借景抒情,有的借物抒情。诗人在创作时,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渗入听觉、视觉、联想和想象等形象,表现出丰富的不同的情感。有的诗歌运用简练的文字和特定的事物,抒发简单的情感,例如《静夜思》,当作者半夜里看到明月高悬,月光映照在床前时,写出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古名句,表达出深深的思乡之情。有的诗歌运用不太常见的事物和多种典故,表达出耐人寻味的情感,例如初中教材中李商隐的诗歌《锦瑟》。
7.2 通过文本细读理解现实意义
诗歌和普通的文章比起来,具有鲜明的节奏感,能够渲染出强烈的情感。很多诗人在诗歌创作时,往往具有很深的现实意义。通过诗歌的创作,寄托某种强烈的抱负,还有的会体现出当时残酷的政治斗争。例如曹操所创作的《短歌行》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在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由于很多诗歌寓意深刻、含义丰富,教师需要特别注意,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诗歌。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文本细读,可以体会诗歌的美感,以及诗人在诗中表达的独特情感,还可以理解诗人创作诗歌的现实意义。诗歌的细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运用到写作中。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帮助学生提高了语文学习效果。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五十二中学)
参考文献
[1]李小央.文本细读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应用[J].语数外学习:高中数学教学(中),2016(10).
[2]杨晓帆.探究文本细读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J].课外语文,2018(01).
[3]林华.坚持常态化做到“五必须”——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探索[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7(12).
[4]颜应应.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D].天水师范学院,2017.
[5]方梅玉.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词教学现状及对策[J].教育:文摘版:00251-00251.
[6]刘平泽.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词教学现状及对策[J].教育:文摘版:00255-00255.
[7]郭弘钿.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词教学现状及对策[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