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不仅要求教师观念的更新,角色的转变,而且在具体的教改实践中也要求教师能够切实灵活的运用教学策略。那么,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做到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呢?
1创造性使用新教材,进行课堂教学创新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新课标的出台及课改的实施,为我们教师大胆创新与实施才华营造了广阔空间,教师可以创造性的使用新教材,进行课堂教学创新。如可把作品中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作品静态的感情变为涌动的激情;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可视可赏的生动意境;可朗读,可吟唱,可表演;可交流探究,可实践体验……教师课程的设想和实施完全可依据教材选文不同特点,大胆改革创新教学方法,真正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在充满激情和新鲜感的课堂氛围中习得知识和能力。
2利用网络信息,拓展课堂教学广度和深度
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及其交流的互动性,正改变着社会上每一个人的生存方式和思维理念,同时也冲击着学校的传统教育。可喜的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也提到并建议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网络”这种学习资源。因此,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网络,把每节课前了解、搜寻到的许多与课文有关的信息作为相关链接直接呈现于学生面前,让学生讨论、筛选、甄别、处理信息直至生成新的信息。当然也可以让学生以不同形式或方式充分利用网络等工具搜寻、甄别自己认为与教材内容有关的信息。如可以在网上自由地发贴子征集或发表对教材所学内容的反馈与评价(这其中要求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良好信息意识的教育),再拿到课堂上交流操作……如此下来,教师教法、师生关系也会因之转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因此得以激发,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也将随之得到最大限度的拓展。
3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构建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习得养成的最佳平台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语文课程标准》P16)新教材在选材方面文质兼美,有培养学生责任感的,如《贝壳》、《风筝》;有培养学生使命感的,如《散步》、《邓稼先》;有闪射爱国主义精神光辉的,如《最后一课》、《黄河颂》;有渗透环保意识及可持续发展的,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有审美情趣熏陶的,如《安塞腰鼓》、《在声音的世界里》……我们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依据不同的文本与学生特点,采用与之相符的灵活多样的形式,如文学论坛,手抄报,出杂志诗刊,书法大赛,辩论赛,诵读赛,课本剧……等引导学生去感知、去领悟、去鉴赏,进而内化为自己精神世界的一部分。此外,各地还都蕴藏着诸如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我们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有努力开发、积极利用的强烈意识,通过组织开展参观、访谈等语文实践活动,构建旨在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养成的全新活动平台,就能够使学生在活动中以“学生为本”,在实践中受感染,进而达到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养成的教育目标。
4 作业布置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多元化,新课标倡导的语文教学,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教学要创造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机会,从而让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和理解课文的境界。笔者认为在作业中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探讨。如:《五柳先生传》一文的讨论作业可以设置两个大题:(A)文中五柳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查阅资料)?(B)读文后你还想知道什么?依此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综合、分析。结果可能有相当一批学生就B展开疑问:陶渊明是一个隐者吗?若是,为何又时时著文明志?在此基础上,我们教师可以再上一节课题为“我眼中的陶渊明”的课,课型:辩论活动。仿照浙江电视台“人生AB剧”的设计。课前学生查阅资料综合分析,课上学生激烈论辩,听众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辩论进行的实际适时调整自己支持方。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和自己的认识情况进行知识的再综合,一堂课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们教师只有不断探索研究反思,才能灵活运用教学策略,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1创造性使用新教材,进行课堂教学创新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新课标的出台及课改的实施,为我们教师大胆创新与实施才华营造了广阔空间,教师可以创造性的使用新教材,进行课堂教学创新。如可把作品中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作品静态的感情变为涌动的激情;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可视可赏的生动意境;可朗读,可吟唱,可表演;可交流探究,可实践体验……教师课程的设想和实施完全可依据教材选文不同特点,大胆改革创新教学方法,真正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在充满激情和新鲜感的课堂氛围中习得知识和能力。
2利用网络信息,拓展课堂教学广度和深度
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及其交流的互动性,正改变着社会上每一个人的生存方式和思维理念,同时也冲击着学校的传统教育。可喜的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也提到并建议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网络”这种学习资源。因此,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网络,把每节课前了解、搜寻到的许多与课文有关的信息作为相关链接直接呈现于学生面前,让学生讨论、筛选、甄别、处理信息直至生成新的信息。当然也可以让学生以不同形式或方式充分利用网络等工具搜寻、甄别自己认为与教材内容有关的信息。如可以在网上自由地发贴子征集或发表对教材所学内容的反馈与评价(这其中要求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良好信息意识的教育),再拿到课堂上交流操作……如此下来,教师教法、师生关系也会因之转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因此得以激发,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也将随之得到最大限度的拓展。
3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构建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习得养成的最佳平台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语文课程标准》P16)新教材在选材方面文质兼美,有培养学生责任感的,如《贝壳》、《风筝》;有培养学生使命感的,如《散步》、《邓稼先》;有闪射爱国主义精神光辉的,如《最后一课》、《黄河颂》;有渗透环保意识及可持续发展的,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有审美情趣熏陶的,如《安塞腰鼓》、《在声音的世界里》……我们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依据不同的文本与学生特点,采用与之相符的灵活多样的形式,如文学论坛,手抄报,出杂志诗刊,书法大赛,辩论赛,诵读赛,课本剧……等引导学生去感知、去领悟、去鉴赏,进而内化为自己精神世界的一部分。此外,各地还都蕴藏着诸如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我们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有努力开发、积极利用的强烈意识,通过组织开展参观、访谈等语文实践活动,构建旨在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养成的全新活动平台,就能够使学生在活动中以“学生为本”,在实践中受感染,进而达到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养成的教育目标。
4 作业布置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多元化,新课标倡导的语文教学,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教学要创造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机会,从而让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和理解课文的境界。笔者认为在作业中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探讨。如:《五柳先生传》一文的讨论作业可以设置两个大题:(A)文中五柳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查阅资料)?(B)读文后你还想知道什么?依此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综合、分析。结果可能有相当一批学生就B展开疑问:陶渊明是一个隐者吗?若是,为何又时时著文明志?在此基础上,我们教师可以再上一节课题为“我眼中的陶渊明”的课,课型:辩论活动。仿照浙江电视台“人生AB剧”的设计。课前学生查阅资料综合分析,课上学生激烈论辩,听众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辩论进行的实际适时调整自己支持方。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和自己的认识情况进行知识的再综合,一堂课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们教师只有不断探索研究反思,才能灵活运用教学策略,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