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学科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最为密切,它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综合课程。因此学科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有着不同。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从“活”字入手,通过创设多元课堂,以“活”促趣,让学生学而有得,乐而有思。
一、“活”:生活——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创设生活化的课堂
品德学科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内容涵盖了品德、劳动、社会和科学教育。引导儿童在生活中通过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和把握自我,形成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教师要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将生活融入课堂中,指导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这也正体现了教育学家杜威的思想:生活是一种自我更新的过程。
生活化的课堂要求教师拥有一双慧眼,善于发掘和利用身边现有的教学资源,把课堂向外拓延。课堂上,教师可将问题交给学生解决,大家集思广益,让问题回归于生活,提出解决方案,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将“生活化的课堂”“课堂中的生活”融为一体,学生就会学得主动、学得自然、学得快乐,也就能够真正成为认识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
二、“活”:活动——借助活动的教学形式,创设活动型的课堂
品德学科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品德学科是一门活动型课程,因此活动型的课堂应成为教学的主要形式。在活动型的课堂上,活动成了教和学的中介,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直接经验和综合信息。
在《认识新朋友》一课中,针对刚入学的学生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同学所产生的害怕、兴奋但又忐忑不安的心情,我确定了与小伙伴建立亲密的关系、体验学校生活的愉快为目标的教学方向。课前我让学生准备自己的拿手节目,课堂上采用击鼓传花的游戏形式,介绍自己并表演节目。学生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互相接纳,增进了彼此的友谊。在这节课的活动设计中,学生的学习是综合性的,学习了唱歌,学习了绘画,还在游戏中锻炼了身体,更重要的是这项活动增进了同学间的了解,建立了融洽的人际关系,学会了如何与人交往,感受到了学校生活的乐趣。
活动的设计还可以向外拓展,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走进社会、走进自然,在活动中感受生活的美好,体会帮助他人的幸福,形成良好的思想与行为。主题活动的设计要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应坚持活动生成观,即一切意义都在活动中生成。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
三、“活”:活跃——形成活跃的师生互动,创设活跃式的课堂
如果我们把教材与生活密切联系,把课程实施过程看作一种生活缩影的话,那么这个缩影应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建构。师生之间的互动应是活跃的,师生之间的关系应是和谐的、轻松的和可信赖的。
以一个简单的语言交往例子来说,通常我们在上课时总是以教师所说的一声“上课”为序幕,可试想一下,如果我们问一声“同学们做好准备,我们可以上课了吗?”,效果则会完全不同。这就反映了不同的课堂人际关系。相信学生,关注学生,尊重学生是建立活跃式课堂最重要的理念。
如果课堂是属于学生的,那么学生会以主动的态度和自己的方式探究知识,会以主人的身份与教师、伙伴一起切磋探究问题。而教师也会明确自己在这样一个空间的位置,会把教学活动建立在一种良好的对话关系上。活跃的师生互动,会让课堂成为有利于学生自由发展的、充满生机的生活环境,会为学生的活动与发展提供最大的可能性。
四、“活”:灵活——运用灵活的评价方式,创设灵活性的课堂
评价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评价能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其实学生的要求真的很低。教师要学会用灵活的方式评价学生,让学生能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注。
灵活的评价方式,要使评价的主体、角度、尺度均具有灵活性。评价主体方面,被评价者应从被动接受评价逐步转向主动参与评价,可采取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参与评价等评价方式,使评价更加民主。评价角度方面,可以是分析儿童言行,也可以是收集儿童作品,汇集来自教师、同学、家庭等各方面的信息。评价尺度上,多几个尺度衡量儿童,不追求整齐划一,而是看每一个儿童在原有基础上是否有发展,给每个学生成功的喜悦、成长的快乐和探索的自信。
根据学生年龄和性格的不同,通常我会采用两种评价方式。一种是简单直接的计分制,比较适合中高年级,每个小组一名记分员,负责记录本组学生的得分情况,回答一次问题得一分,出色可适当加分。承担授课任务的小组采用生生评价的方式,分6、8、10三个档进行加分,学期末统计各小组得分情况,获得前三名的小组有优先选择课题的权利。另一种是有趣激励的置换制,比较适合低年级,指导学生制定奖励置换标准。
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将知识学习与激发兴趣、塑造品格、培养能力相结合,让每个学生都与众不同,应成为为人师者努力追求的教育目标。
一、“活”:生活——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创设生活化的课堂
品德学科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内容涵盖了品德、劳动、社会和科学教育。引导儿童在生活中通过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和把握自我,形成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教师要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将生活融入课堂中,指导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这也正体现了教育学家杜威的思想:生活是一种自我更新的过程。
生活化的课堂要求教师拥有一双慧眼,善于发掘和利用身边现有的教学资源,把课堂向外拓延。课堂上,教师可将问题交给学生解决,大家集思广益,让问题回归于生活,提出解决方案,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将“生活化的课堂”“课堂中的生活”融为一体,学生就会学得主动、学得自然、学得快乐,也就能够真正成为认识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
二、“活”:活动——借助活动的教学形式,创设活动型的课堂
品德学科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品德学科是一门活动型课程,因此活动型的课堂应成为教学的主要形式。在活动型的课堂上,活动成了教和学的中介,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直接经验和综合信息。
在《认识新朋友》一课中,针对刚入学的学生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同学所产生的害怕、兴奋但又忐忑不安的心情,我确定了与小伙伴建立亲密的关系、体验学校生活的愉快为目标的教学方向。课前我让学生准备自己的拿手节目,课堂上采用击鼓传花的游戏形式,介绍自己并表演节目。学生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互相接纳,增进了彼此的友谊。在这节课的活动设计中,学生的学习是综合性的,学习了唱歌,学习了绘画,还在游戏中锻炼了身体,更重要的是这项活动增进了同学间的了解,建立了融洽的人际关系,学会了如何与人交往,感受到了学校生活的乐趣。
活动的设计还可以向外拓展,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走进社会、走进自然,在活动中感受生活的美好,体会帮助他人的幸福,形成良好的思想与行为。主题活动的设计要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应坚持活动生成观,即一切意义都在活动中生成。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
三、“活”:活跃——形成活跃的师生互动,创设活跃式的课堂
如果我们把教材与生活密切联系,把课程实施过程看作一种生活缩影的话,那么这个缩影应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建构。师生之间的互动应是活跃的,师生之间的关系应是和谐的、轻松的和可信赖的。
以一个简单的语言交往例子来说,通常我们在上课时总是以教师所说的一声“上课”为序幕,可试想一下,如果我们问一声“同学们做好准备,我们可以上课了吗?”,效果则会完全不同。这就反映了不同的课堂人际关系。相信学生,关注学生,尊重学生是建立活跃式课堂最重要的理念。
如果课堂是属于学生的,那么学生会以主动的态度和自己的方式探究知识,会以主人的身份与教师、伙伴一起切磋探究问题。而教师也会明确自己在这样一个空间的位置,会把教学活动建立在一种良好的对话关系上。活跃的师生互动,会让课堂成为有利于学生自由发展的、充满生机的生活环境,会为学生的活动与发展提供最大的可能性。
四、“活”:灵活——运用灵活的评价方式,创设灵活性的课堂
评价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评价能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其实学生的要求真的很低。教师要学会用灵活的方式评价学生,让学生能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注。
灵活的评价方式,要使评价的主体、角度、尺度均具有灵活性。评价主体方面,被评价者应从被动接受评价逐步转向主动参与评价,可采取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参与评价等评价方式,使评价更加民主。评价角度方面,可以是分析儿童言行,也可以是收集儿童作品,汇集来自教师、同学、家庭等各方面的信息。评价尺度上,多几个尺度衡量儿童,不追求整齐划一,而是看每一个儿童在原有基础上是否有发展,给每个学生成功的喜悦、成长的快乐和探索的自信。
根据学生年龄和性格的不同,通常我会采用两种评价方式。一种是简单直接的计分制,比较适合中高年级,每个小组一名记分员,负责记录本组学生的得分情况,回答一次问题得一分,出色可适当加分。承担授课任务的小组采用生生评价的方式,分6、8、10三个档进行加分,学期末统计各小组得分情况,获得前三名的小组有优先选择课题的权利。另一种是有趣激励的置换制,比较适合低年级,指导学生制定奖励置换标准。
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将知识学习与激发兴趣、塑造品格、培养能力相结合,让每个学生都与众不同,应成为为人师者努力追求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