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汤曙在上海举办了一场个人作品展,名为“静水流深”,呈现出一个以竹林、梨枝、桃花、流水(倒影)……构成的世界。画面感觉带有明显的东方调性,形式却是他长年不变的西方油画;整体氛围安静、收敛,对自然之物的描绘多是写实的——但那其实是画家所见、所表现的自然,看得久了,会忍不住想去探个究竟:隐藏在那背后的是什么?于是,我们走进了汤曙的艺术世界。
出生于上海的汤曙从小学习国画,但进入大学后却彻底放弃,转投油画,他说那时自己“喜欢西方的所有一切”。毕业后做老师、开始独立创作,题材主要是人物,以具象画面带入自己的情绪表达——此后将近十年,“情绪”一直是他作品的表现主题。其间几次浮沉:2002年差点放弃油画,转做影像、裝置、展览;2003年重拾画笔,并赢得市场;2004年在印尼雅加达画廊开展,海外销售也表现颇佳;2007年又在雅加达举办个展,一切似乎正稳步上升,可他却开始对自己的作品感到不满意。
“觉得……太简单了,不是我想要的。”生命流转,原有的绘画形式不足以承载新的内容,汤曙开始又一轮探索。这次,在多年以后,他回到了当初放弃的东方文化,3年时间里,打坐、吃素,读佛、读道,到最后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那不是表面化的手握毛笔,或使用某种传统意象,而是随着内在生命的变迁,在画作中呈现出自己的面貌,某种与西方不一样的东西。
2010年,他将工作室从市中心搬至郊区,在搬离的那一刻,感觉自己“彻底释放”:将之前所有的画作全部丢掉,那些大幅作品,一张张地切割,犹如一场“通过仪式”,宣告着艺术之旅将跨入全新的阶段。2011年他做了结合油画与装置艺术的《山水—上海魔方》,探讨历史上偶然与必然的交织;随后又跳开已延续多年的人物主体,画了一张“五彩石”,用被河流冲刷的卵石诉说时间。
此后,2012年,以一幅《竹叶》,他最终迎来真正意义上的转折点:放弃了从前的、习惯的题材与绘画技法,进入某种“释放”的状态,“内心想表达的情绪终于在画面上出现了”。在竹叶之外,他还画了梨枝、桃花、流水……都是2002年前就已存在于随身画册中的素材,十年之后被启用,表达出他如今的内心:“譬如桃花,并不那么艳丽,而是有着就像竹叶一样的气质:并不要你刻意去赞美它。”
水流看上去是安静的,而水底蕴含的意味却深刻。作为一个转折,《静水流深》预示着一个新阶段的开始。当汤曙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发现从最早的“表达情绪”,到后来的“非情绪化处理”、抽离情绪,再到如今,不再刻意地去表现或者去除:他的画笔开始走向简单、直接、自然。用自己的视角将事物表现出来,当心手合一时,一切便尽在画面之中、尽在不言中了。艺术家Q&A
Q:你是在这些中国传统的意象比如竹叶中,最终找到了自己的绘画题材吗?
A:其实我并不局限于某一类题材,我想要使用的艺术语汇更为复杂,但它们背后所包含的问题是有连续性的。比如我到新西兰旅行,看到火山岛上、贫瘠的自然环境下,那些密密生长的灌木,虽然样子丑陋,我却被它们的生命力所感染,回来后就画了现在挂在工作室的三联画。还有去年个展中的那张《旅行箱》,几十个箱子叠在一起,让人想起人生就如同一场旅行,身体是灵魂的旅行箱。通过这些自然之物,我试图表达的是自己的内心,以及对生命的体验。
Q:那你怎样看待或者说处理东西方艺术与文化,在作品中的呈现方式?
A:我从小学国画,后来又彻底放弃,甚至说“再也不拿毛笔了”。但2008年前后又重新接触东方的佛、道,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希望作品中能有与西方不一样的东西,但那并不是表面化的意象或技法(比如画《竹叶》时,我下意识就用上了中国传统的散点透视而非西方传统的立体透视法),而是将自己内心的感受,用画面直观地表现出来。绘画其实是非常直接的:当一幅作品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无需语言的解释,你就会被它打动——隐隐的,却很深刻。
出生于上海的汤曙从小学习国画,但进入大学后却彻底放弃,转投油画,他说那时自己“喜欢西方的所有一切”。毕业后做老师、开始独立创作,题材主要是人物,以具象画面带入自己的情绪表达——此后将近十年,“情绪”一直是他作品的表现主题。其间几次浮沉:2002年差点放弃油画,转做影像、裝置、展览;2003年重拾画笔,并赢得市场;2004年在印尼雅加达画廊开展,海外销售也表现颇佳;2007年又在雅加达举办个展,一切似乎正稳步上升,可他却开始对自己的作品感到不满意。
“觉得……太简单了,不是我想要的。”生命流转,原有的绘画形式不足以承载新的内容,汤曙开始又一轮探索。这次,在多年以后,他回到了当初放弃的东方文化,3年时间里,打坐、吃素,读佛、读道,到最后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那不是表面化的手握毛笔,或使用某种传统意象,而是随着内在生命的变迁,在画作中呈现出自己的面貌,某种与西方不一样的东西。
2010年,他将工作室从市中心搬至郊区,在搬离的那一刻,感觉自己“彻底释放”:将之前所有的画作全部丢掉,那些大幅作品,一张张地切割,犹如一场“通过仪式”,宣告着艺术之旅将跨入全新的阶段。2011年他做了结合油画与装置艺术的《山水—上海魔方》,探讨历史上偶然与必然的交织;随后又跳开已延续多年的人物主体,画了一张“五彩石”,用被河流冲刷的卵石诉说时间。
此后,2012年,以一幅《竹叶》,他最终迎来真正意义上的转折点:放弃了从前的、习惯的题材与绘画技法,进入某种“释放”的状态,“内心想表达的情绪终于在画面上出现了”。在竹叶之外,他还画了梨枝、桃花、流水……都是2002年前就已存在于随身画册中的素材,十年之后被启用,表达出他如今的内心:“譬如桃花,并不那么艳丽,而是有着就像竹叶一样的气质:并不要你刻意去赞美它。”
水流看上去是安静的,而水底蕴含的意味却深刻。作为一个转折,《静水流深》预示着一个新阶段的开始。当汤曙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发现从最早的“表达情绪”,到后来的“非情绪化处理”、抽离情绪,再到如今,不再刻意地去表现或者去除:他的画笔开始走向简单、直接、自然。用自己的视角将事物表现出来,当心手合一时,一切便尽在画面之中、尽在不言中了。
艺术家Q&A
《女友》(家园版)×汤曙
Q:你是在这些中国传统的意象比如竹叶中,最终找到了自己的绘画题材吗?
A:其实我并不局限于某一类题材,我想要使用的艺术语汇更为复杂,但它们背后所包含的问题是有连续性的。比如我到新西兰旅行,看到火山岛上、贫瘠的自然环境下,那些密密生长的灌木,虽然样子丑陋,我却被它们的生命力所感染,回来后就画了现在挂在工作室的三联画。还有去年个展中的那张《旅行箱》,几十个箱子叠在一起,让人想起人生就如同一场旅行,身体是灵魂的旅行箱。通过这些自然之物,我试图表达的是自己的内心,以及对生命的体验。
Q:那你怎样看待或者说处理东西方艺术与文化,在作品中的呈现方式?
A:我从小学国画,后来又彻底放弃,甚至说“再也不拿毛笔了”。但2008年前后又重新接触东方的佛、道,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希望作品中能有与西方不一样的东西,但那并不是表面化的意象或技法(比如画《竹叶》时,我下意识就用上了中国传统的散点透视而非西方传统的立体透视法),而是将自己内心的感受,用画面直观地表现出来。绘画其实是非常直接的:当一幅作品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无需语言的解释,你就会被它打动——隐隐的,却很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