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文学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它是文学的一部分。作家陈伯吹说:“儿童文学是文学领域中的一个部门,它反映着一般的文学方向和潮流,并且和成人文学同样起到宣传、教育的作用”[1]P40。由此可知,儿童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它与文学有着相通的、普遍适用的规律,它们都是通过塑造艺术形象来表情达意的,而艺术形象的塑造是离不开“情”与“理”的。“那种排斥情感在审美创造过程中的激发作用,或者忽视理智在文艺创作过程中的认识作用,都会给文艺创作造成极大的危害,使创作不是成为冷漠无情的说教,便是成为失去理智的无病呻吟”[2]P180。因此,研究儿童文学创作中的“情”“理”关系,对于培养儿童文学创作能力,提高创作质量,更好地为儿童服务,意义十分重大。
一、“情”——创作的动因
“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3]P4有人认为儿童欣赏水平低,容易糊弄,所以,儿童文学创作很容易,是“小儿科”,只要少写几个人物,情节简单一点,说点小孩子的话就行了。其实这种看法是十分片面的,事实上,“为儿童写作,需要和给成年人写作同样严肃认真,甚至需要加倍努力才对。”[1]P43就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儿童文学创作责任重大。就大的方面讲,儿童是人类的未来和希望,儿童培养成功与否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就小的方面讲,童年是人生的起步阶段,童年的引导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很大,有时甚至影响整整一生。因此,作为一个儿童文学作者,首先就要勇于承担起培养儿童这一项艰巨的任务,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抵制一切不良思想的侵蚀,破除迷信思想和保守观念,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引导、教育少年儿童;其次,儿童文学作者在创作时必须注意克服成人审美心理和儿童审美心理之间的差异,高度重视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生理、心理、兴趣爱好,文化层次的差距。总之,凡有志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的人都必须有一颗热爱儿童之心,有献身儿童创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安徒生说:“我用全部感情和思想来写童话”,“为了童话,我放弃了自己的幸福”。安徒生的话无疑准确地道出了儿童文学创作与情感的密切关系。
当然,儿童文学创作不仅仅在于具有崇高的爱心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还在于有不可或缺的创作激情。大千世界五彩缤纷,可供作为创作题材的内容十分丰富,那么,作者到底选择什么样的题材来写呢?这个答案是肯定的,“作家要创作,就得对生活、大自然怀着饱满的激情,去获得对描述对象的深刻感受,并在感受中获得更加饱满的激情” [2]P180。只有具备了这种情感,才会激起创作欲望,产生灵感,从而进入创作过程。“可以断言,没有情感的激发作用,是无法进入创作过程的,也无法将这个过程进行到底,因而也创作不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品。”[2]P181徐光耀创作《小兵张嘎》的感言就是一个显著例子。“抗战时期,我十三岁参加八路军,自己是‘小鬼’,也结识了同辈的‘小鬼’,一快而在战火中滚了七八年,打过仗,吃过苦,经受了锻炼,同时,亲见亲闻了许多‘小鬼’们创造的英雄事迹,受到了强烈的感动和吸引”。综上所述,儿童文学创作中的情感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不具备这一要素,奢谈儿童文学创作就只能是毫无价值的空中楼阁,镜中之花。正如列宁所言:“艺术家常常是在情绪的支配下行事的,他的这种情会产生一种压倒其他一切思考的力量”。
二、“理”——创作的规范和引导
儿童文学创作是一种有目的的实践活动。这个目的性主要体现在它的教育性、审美性、认识性和愉悦性等功能的多元性上。儿童文学家鲁兵说: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文学。”[4]P2儿童文学理论家陈伯吹指出:“儿童文学要运用多种多样的体裁(小说、童话、寓言、诗歌、剧本、传记、游记和历史的、科学的故事等)作品,为它的读者对象揭示社会生活现象,扩大知识范围,培养他们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艺术兴趣”[1]P40-41。作为社会主义儿童文学作者应该把对儿童进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作为第一要务,并且自觉地把它作为我们创作实践的指南。当然,儿童文学作品还必须承担向儿童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文学素养、陶冶良好情操、愉悦儿童身心、促进健康成长的任务。因此,作为儿童文学作者必须要认真了解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了解与儿童有关的社会环境以及家庭教育状况,也就是说,儿童文学作者必须要自觉地用为儿童服务的意识来规范自己的儿童文学创作。
儿童文学的“理”还表现在用丰富的文学理论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自己的创作实践。作为儿童文学作者,必须努力学习有关儿童文学理论知识,准确把握儿童文学的纯真、稚拙、欢愉、变幻、朴素等审美特质,“反对忽视和轻视它的艺术性,不把它看作艺术品的观点”[1]P41。郭沫若1921年在《儿童文学之管见》一文中就曾指出:“儿童文学的世界总是带些神秘的色彩”,“有种不可思议的光”;“儿童文学当具有秋空霁月一样的澄明,然而决不像一张白纸。儿童文学当具有晶球宝玉一样的莹澈,然而决不像一张玻璃。”这一段话准确而生动地描述了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也给儿童文学作者指出了创作的方向。我们只有融会贯通地把这些儿童文学理论知识用于儿童文学创作实践中去,才有可能写出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且深受儿童喜爱的作品。
三、“情”与“理”结合——创作成功的阶梯
“情”是儿童文学创作的动因,“理”是儿童文学创作的规范和引导,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总是寓情于理、情景交融于完美的艺术形象之中。刘勰在《文心雕龙》的《体性》中说:“夫情动而言行,理发而文见,沉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也。”这一段话准确地论述了“情”与“理”的辩证关系。事实证明也是如此,苏联文学家盖达尔创作《铁木儿和他的队伍》这篇小说就能够充分地说明这个道理。有一次,盖达尔去看作家巴乌斯基,恰逢巴乌斯基的儿子患重病,需要买一种药,但跑了很多地方都没有买到,盖达尔马上打电话回家,通知他院子里的孩子们来帮着四处找药,最后,终于有一个孩子买到了药,后来盖达尔就是以这些孩子为原始素材创作《铁木儿和他的队伍》的。但是,作者并没有把这篇小说写成一般地反映少先队员帮助别人做好事的生活故事,而是提升了主题,把他们同当时的保家为国的战争结合起来,所以,我们在小说中就能看到大量的帮助军烈属的故事。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盖达尔在动笔时,对他的材料是作了大量的理智的提炼的,并且赋予了更深刻的更现实的意义。正因为如此,这篇儿童小说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刚一出版,就得到了苏联和世界各国小朋友的喜爱。
总之,儿童文学创作离不开“情”,也离不开“理”,更离不开“情”与“理”的高度融合,只有当健康的“情”和正确的“理”融为一体,统一于儿童文学创作中时,儿童文学创作才会走上成功的阶梯。
参考文献:
[1]陈伯吹.谈儿童文学创作的几个问题[A].王衍.李志聪等.阅读与写作[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2]张居华.文艺美学引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
[3]方卫平.王昆建.儿童文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鲁兵.教育儿童的文学[A].王衍.李志聪等.阅读与写作[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作者单位:长江师范学院中文系)
一、“情”——创作的动因
“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3]P4有人认为儿童欣赏水平低,容易糊弄,所以,儿童文学创作很容易,是“小儿科”,只要少写几个人物,情节简单一点,说点小孩子的话就行了。其实这种看法是十分片面的,事实上,“为儿童写作,需要和给成年人写作同样严肃认真,甚至需要加倍努力才对。”[1]P43就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儿童文学创作责任重大。就大的方面讲,儿童是人类的未来和希望,儿童培养成功与否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就小的方面讲,童年是人生的起步阶段,童年的引导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很大,有时甚至影响整整一生。因此,作为一个儿童文学作者,首先就要勇于承担起培养儿童这一项艰巨的任务,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抵制一切不良思想的侵蚀,破除迷信思想和保守观念,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引导、教育少年儿童;其次,儿童文学作者在创作时必须注意克服成人审美心理和儿童审美心理之间的差异,高度重视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生理、心理、兴趣爱好,文化层次的差距。总之,凡有志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的人都必须有一颗热爱儿童之心,有献身儿童创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安徒生说:“我用全部感情和思想来写童话”,“为了童话,我放弃了自己的幸福”。安徒生的话无疑准确地道出了儿童文学创作与情感的密切关系。
当然,儿童文学创作不仅仅在于具有崇高的爱心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还在于有不可或缺的创作激情。大千世界五彩缤纷,可供作为创作题材的内容十分丰富,那么,作者到底选择什么样的题材来写呢?这个答案是肯定的,“作家要创作,就得对生活、大自然怀着饱满的激情,去获得对描述对象的深刻感受,并在感受中获得更加饱满的激情” [2]P180。只有具备了这种情感,才会激起创作欲望,产生灵感,从而进入创作过程。“可以断言,没有情感的激发作用,是无法进入创作过程的,也无法将这个过程进行到底,因而也创作不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品。”[2]P181徐光耀创作《小兵张嘎》的感言就是一个显著例子。“抗战时期,我十三岁参加八路军,自己是‘小鬼’,也结识了同辈的‘小鬼’,一快而在战火中滚了七八年,打过仗,吃过苦,经受了锻炼,同时,亲见亲闻了许多‘小鬼’们创造的英雄事迹,受到了强烈的感动和吸引”。综上所述,儿童文学创作中的情感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不具备这一要素,奢谈儿童文学创作就只能是毫无价值的空中楼阁,镜中之花。正如列宁所言:“艺术家常常是在情绪的支配下行事的,他的这种情会产生一种压倒其他一切思考的力量”。
二、“理”——创作的规范和引导
儿童文学创作是一种有目的的实践活动。这个目的性主要体现在它的教育性、审美性、认识性和愉悦性等功能的多元性上。儿童文学家鲁兵说: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文学。”[4]P2儿童文学理论家陈伯吹指出:“儿童文学要运用多种多样的体裁(小说、童话、寓言、诗歌、剧本、传记、游记和历史的、科学的故事等)作品,为它的读者对象揭示社会生活现象,扩大知识范围,培养他们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艺术兴趣”[1]P40-41。作为社会主义儿童文学作者应该把对儿童进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作为第一要务,并且自觉地把它作为我们创作实践的指南。当然,儿童文学作品还必须承担向儿童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文学素养、陶冶良好情操、愉悦儿童身心、促进健康成长的任务。因此,作为儿童文学作者必须要认真了解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了解与儿童有关的社会环境以及家庭教育状况,也就是说,儿童文学作者必须要自觉地用为儿童服务的意识来规范自己的儿童文学创作。
儿童文学的“理”还表现在用丰富的文学理论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自己的创作实践。作为儿童文学作者,必须努力学习有关儿童文学理论知识,准确把握儿童文学的纯真、稚拙、欢愉、变幻、朴素等审美特质,“反对忽视和轻视它的艺术性,不把它看作艺术品的观点”[1]P41。郭沫若1921年在《儿童文学之管见》一文中就曾指出:“儿童文学的世界总是带些神秘的色彩”,“有种不可思议的光”;“儿童文学当具有秋空霁月一样的澄明,然而决不像一张白纸。儿童文学当具有晶球宝玉一样的莹澈,然而决不像一张玻璃。”这一段话准确而生动地描述了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也给儿童文学作者指出了创作的方向。我们只有融会贯通地把这些儿童文学理论知识用于儿童文学创作实践中去,才有可能写出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且深受儿童喜爱的作品。
三、“情”与“理”结合——创作成功的阶梯
“情”是儿童文学创作的动因,“理”是儿童文学创作的规范和引导,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总是寓情于理、情景交融于完美的艺术形象之中。刘勰在《文心雕龙》的《体性》中说:“夫情动而言行,理发而文见,沉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也。”这一段话准确地论述了“情”与“理”的辩证关系。事实证明也是如此,苏联文学家盖达尔创作《铁木儿和他的队伍》这篇小说就能够充分地说明这个道理。有一次,盖达尔去看作家巴乌斯基,恰逢巴乌斯基的儿子患重病,需要买一种药,但跑了很多地方都没有买到,盖达尔马上打电话回家,通知他院子里的孩子们来帮着四处找药,最后,终于有一个孩子买到了药,后来盖达尔就是以这些孩子为原始素材创作《铁木儿和他的队伍》的。但是,作者并没有把这篇小说写成一般地反映少先队员帮助别人做好事的生活故事,而是提升了主题,把他们同当时的保家为国的战争结合起来,所以,我们在小说中就能看到大量的帮助军烈属的故事。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盖达尔在动笔时,对他的材料是作了大量的理智的提炼的,并且赋予了更深刻的更现实的意义。正因为如此,这篇儿童小说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刚一出版,就得到了苏联和世界各国小朋友的喜爱。
总之,儿童文学创作离不开“情”,也离不开“理”,更离不开“情”与“理”的高度融合,只有当健康的“情”和正确的“理”融为一体,统一于儿童文学创作中时,儿童文学创作才会走上成功的阶梯。
参考文献:
[1]陈伯吹.谈儿童文学创作的几个问题[A].王衍.李志聪等.阅读与写作[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2]张居华.文艺美学引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
[3]方卫平.王昆建.儿童文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鲁兵.教育儿童的文学[A].王衍.李志聪等.阅读与写作[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作者单位:长江师范学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