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教学方法上打开创作的源泉,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对学生写好作文有着重要的影响。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呢?
一、学会观察生活,做到“胸中有物”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大千世界,无所不有,只要学生善于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身边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可以成为他们的写作素材,丰富的写作素材来源于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作文,就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留意自己身边的一切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捕捉生活的闪光点,不断积累写作的素材,做到“胸中有物”。比如,在课余,我们会经常举行篮球、拔河、演讲、书画等比赛以及其他一些课外活动,那么,活动的场景是怎样的,观众情绪怎样,周围的氛围又是怎样,我都会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然后选择某一个角度作为随笔写下来。这样写多了,学生的脑海中自然就有了一个个活动的场景。事实说明,假如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善于积累生活素材,以后在写这类作文时,就会得心应手。
二、积极参与活动,写出真情实感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这一方面,我感受很深,我班的巫文丽同学,在七年级要求以“反映国家某方面的事业飞速发展”为主题的一次作文比赛中,她就写了暑假期间跟父母去坐高铁“和谐号”的一段经历,把坐高铁时的那种使人平稳快捷的感觉写得引人入胜,说明了祖国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字里行间蕴含着对祖国的热爱和赞颂之情,结果获得了作文比赛的一等奖。试想,如果学生没有亲身经历,她又怎能写得如此生动形象呢?在学生走向街头,进行“创卫创模”义务劳动时,我要求同学们把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写下来,由于同学们都是亲身参与,所以都能把当时的场景生动有序地写下来,还有对这次劳动的感想,对同学们不怕脏、不怕累劳动精神的赞叹,真正做到了有话可说,有感而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实践活动永远是学生写作的源泉。
三、坚持多写随笔,教给写作技巧
学生有了丰富的生活积累,有了内容可写,还要解决会不会写的问题。坚持多写随笔是突破“不会写”问题的关键。俗话说:“三天不写手生”如果学生能坚持写随笔或写日记,从简单的随笔写起,写多了,他们就会习以为常,觉得写作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还会觉得很有意思,不但可以把生活中有意义的事情、难忘的人记录下来,还能把自己的悲伤、烦恼倾吐出来,何乐而不为呢?学生如果有了这种感觉,那离乐写作文就不远了。而教给一些写作技巧则会让学生作文思路清晰,形象生动。写作文,就像建房子,首先要搭好框架结构,掌握一些布局谋篇的方法。如开篇如何点题,结尾如何收题,中间如何过渡,如何使文章浑然一体等写作技巧,教师都要通过具体的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指导。当然,房子的框架结构搭好了,结构再牢固,造型再好,建好了也要用装饰材料来点缀,房子才会好看。写作文也一样,学生有了写作素材,知道了写作顺序,还要应用一些好词好句,才能把文章写得生动形象,富有文采,如“这里的景色很好看,让人舍不得离开”跟“这里的景色很美,让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虽然两句话写得是同一个意思,但后一句用上两个成语,表达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还有,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在作文时学会使用各种修饰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会更加生动形象,更富有感染力。
四、坚持精讲点评,做到一通百通
有些老师在教学生写作前讲得过详过细,甚至给学生提供范文,我认为这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学生写作的难度,但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不利于培养他们的个性,容易形成千篇一律的作文。所以,我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比较注重教会学生审题,构建写作思路,至于怎样安排选择材料都由学生根据主题自由选择。相反,对于作文批改后的讲评课,我讲得比较详细:首先是对写得较好的,作文写得有进步的同学进行表扬;其次是对好、中、差层次的作文,选择一部分,朗诵给大家听,让同学们评一评,这篇作文好,好在哪里?这篇作文写得不够好,不好在哪里?应该怎样修改把它变成一篇好文章?让学生都来谈一谈,议一议,从而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我认为作文课的最终目的,不是教会学生写某篇作文,而是要激发起学生写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题和审美能力,做到一通百通,这篇会写了,其他类型的作文通过自己审题、自己构思也能写出来。
责任编辑黄日暖
一、学会观察生活,做到“胸中有物”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大千世界,无所不有,只要学生善于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身边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可以成为他们的写作素材,丰富的写作素材来源于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作文,就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留意自己身边的一切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捕捉生活的闪光点,不断积累写作的素材,做到“胸中有物”。比如,在课余,我们会经常举行篮球、拔河、演讲、书画等比赛以及其他一些课外活动,那么,活动的场景是怎样的,观众情绪怎样,周围的氛围又是怎样,我都会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然后选择某一个角度作为随笔写下来。这样写多了,学生的脑海中自然就有了一个个活动的场景。事实说明,假如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善于积累生活素材,以后在写这类作文时,就会得心应手。
二、积极参与活动,写出真情实感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这一方面,我感受很深,我班的巫文丽同学,在七年级要求以“反映国家某方面的事业飞速发展”为主题的一次作文比赛中,她就写了暑假期间跟父母去坐高铁“和谐号”的一段经历,把坐高铁时的那种使人平稳快捷的感觉写得引人入胜,说明了祖国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字里行间蕴含着对祖国的热爱和赞颂之情,结果获得了作文比赛的一等奖。试想,如果学生没有亲身经历,她又怎能写得如此生动形象呢?在学生走向街头,进行“创卫创模”义务劳动时,我要求同学们把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写下来,由于同学们都是亲身参与,所以都能把当时的场景生动有序地写下来,还有对这次劳动的感想,对同学们不怕脏、不怕累劳动精神的赞叹,真正做到了有话可说,有感而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实践活动永远是学生写作的源泉。
三、坚持多写随笔,教给写作技巧
学生有了丰富的生活积累,有了内容可写,还要解决会不会写的问题。坚持多写随笔是突破“不会写”问题的关键。俗话说:“三天不写手生”如果学生能坚持写随笔或写日记,从简单的随笔写起,写多了,他们就会习以为常,觉得写作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还会觉得很有意思,不但可以把生活中有意义的事情、难忘的人记录下来,还能把自己的悲伤、烦恼倾吐出来,何乐而不为呢?学生如果有了这种感觉,那离乐写作文就不远了。而教给一些写作技巧则会让学生作文思路清晰,形象生动。写作文,就像建房子,首先要搭好框架结构,掌握一些布局谋篇的方法。如开篇如何点题,结尾如何收题,中间如何过渡,如何使文章浑然一体等写作技巧,教师都要通过具体的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指导。当然,房子的框架结构搭好了,结构再牢固,造型再好,建好了也要用装饰材料来点缀,房子才会好看。写作文也一样,学生有了写作素材,知道了写作顺序,还要应用一些好词好句,才能把文章写得生动形象,富有文采,如“这里的景色很好看,让人舍不得离开”跟“这里的景色很美,让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虽然两句话写得是同一个意思,但后一句用上两个成语,表达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还有,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在作文时学会使用各种修饰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会更加生动形象,更富有感染力。
四、坚持精讲点评,做到一通百通
有些老师在教学生写作前讲得过详过细,甚至给学生提供范文,我认为这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学生写作的难度,但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不利于培养他们的个性,容易形成千篇一律的作文。所以,我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比较注重教会学生审题,构建写作思路,至于怎样安排选择材料都由学生根据主题自由选择。相反,对于作文批改后的讲评课,我讲得比较详细:首先是对写得较好的,作文写得有进步的同学进行表扬;其次是对好、中、差层次的作文,选择一部分,朗诵给大家听,让同学们评一评,这篇作文好,好在哪里?这篇作文写得不够好,不好在哪里?应该怎样修改把它变成一篇好文章?让学生都来谈一谈,议一议,从而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我认为作文课的最终目的,不是教会学生写某篇作文,而是要激发起学生写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题和审美能力,做到一通百通,这篇会写了,其他类型的作文通过自己审题、自己构思也能写出来。
责任编辑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