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典型意义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ckykimi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青春之歌 革命 知识分子 女性
  作为红色经典的代表著作之一,《青春之歌》描写了以林道静为代表的当时先进知识分子的成长,林道静由个体解放的“五四”热血知识分子在通往无产阶级革命道路下的三次洗礼的成长中逐渐转变为具有集体意识的成熟革命者。小说以林道静这个女性知识分子为主人公,在开文就赋予了她“五四”新思潮的个体解放思想,因此在林道静的步步蜕变中也具有着强烈的女性身份革命书写,以及在两相碰撞下凸显的党性意义,具有普遍而深刻的意义和内涵。
  一.知识分子革命成长之路
  《青春之歌》作为红色经典的代表性著作,描写了一大批青年知识分子形象,小说以广阔的视野成功塑造了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除主人公林道静外,还描写了大量知识分子群像:有走上革命道路,具有坚强意志和高尚品格的知识分子,如卢嘉川、江华、林红等;有在时代潮流下逐渐觉醒,成为革命勇士的知识分子,如王晓燕、许宁、李槐英等;还有自甘堕落,湮灭于时代洪流的像陈蔚如、白莉、余永泽等,禁不起时代考验,背叛革命的戴愉;以及固守官僚的宋郁彬等。这一革命时代的知识分子群像在《青春之歌》里凸显,将时代背景下的广大革命者普遍集中的展现,作者通过人物及其间的矛盾冲突,概括出广阔时代下复杂的阶级关系和社会生活。
  在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群像中,最具凸显和代表性的是主人公林道静,全书围绕着林道静的革命人生描写了她的成长经历。特殊的环境中,林道静无疑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在三十年代的革命知识分子中,她的成长道路有着深刻意义,即“按照生活本身的发展逻辑,按照像他这样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女性在当时走向革命后必然会有的发展过程来描写的。林道静是官僚地主和无产阶级农民的结合体“我是地主的女儿,也是佃农的女儿,所以我身上有白骨头也有黑骨头”出生的特殊性为她的成长开辟了道路,她进行了三次人生洗礼,最终在风险和曲折中找到了光明的前途。
  1.从个体反抗到集体意识的觉醒。小说开头对林道静的出场描写就是“五四式”的青年女性形象且具有个体反抗的色彩,一身洁白的装束和随身携带的古典乐器更是展现出此时的她秉持着“骑士精神”的天真和浪漫。这样的状态在遇到余永泽时达到顶峰,小说将一个依赖于男性的小女人形象勾勒了出来,但在空虚和痛苦中她遇到卢嘉川,并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和无产阶级革命后,就立刻要求去革命,而这是带有小资产阶级狂热性和浪漫的幻想去参加她理解中的革命。此时的林道静不论是对爱情的追求还是之后的反抗,都处在自我本能的个体意识反抗阶段。
  2.集体意识到自觉行动的洗礼。在精神导师卢嘉川的影响下,林道静的阶级意识得以觉醒。他与余永泽伪君子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是有担当有理想的代表。纵观全书,卢嘉川几乎是一个完美的人物,“谈到我写的人物,大多数都有个比较熟悉的模特儿,然后再把我所熟悉,所了解的其它同类人的阶级特征、特点加在这个模特的身上。这就使得创造出来的这个人,比较真人更具备了普遍性。但也有不是这样做,而完全是虚构出来的人物,这就是卢嘉川”他是一个典型理想化的人物,正是这样一个“虚拟”人物将林道静步步领到了红色革命的精神洗礼中:不论是发传单,还是参加学生运动,都使林道静逐渐踏出舒适圈,从精神向往转至实际行动。此时她对卢嘉川也有着强烈的依恋感,但这有别于和余永泽的生存依赖,这是属于精神归依、道路皈依的心理状态。但此时的林道静对革命的认识还是幼稚而不成熟的,在发传单中兴奋的表现和被捕入狱时热血的反抗都体现出她个人英雄主义的色彩和自我满足的陶醉心理。
  3.无产阶级思想觉醒的洗礼。卢嘉川的死,是林道静成长过程中的一次刻骨的人生洗礼。卢嘉川的出现使林道静接触到了更广阔的世界,而他的死亡也使她陷入迷茫。江华的出现将她从迷茫的边缘拉了回来,给予她更具体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成为卢嘉川的精神延续。这一阶段,林道静体会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真谛,她从城市转向农村,接触到了实际斗争,意识到资产阶级自身的致命弱点及阶级斗争的必然,她在痛苦中成长,在自省中超越,思想也产生了巨大飞跃“想法子给你那父母亲赎点罪”這话一度使她“毛骨惊然,心里热辣辣地疼痛”与老佃户郑德富等贫农的相处让她理解了赎罪的含义。这场亲眼所见的阶级斗争使她深刻反思,此时她才算得上真正的革命者,进而狱中的种种经历也使她在风雨中成长为劲松,使她得以明白坚持革命的伟大意义。这一时期林道静的所有经历,使她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实质飞跃,从而初步完成阶段性的转变。
  4成为革命带领者的洗礼。入党是林道静新阶段的成长标志,是她重要的第三次洗礼。此时,她已从一个被引领者蜕变为一名带领者,北大的工作状态,显然已使她成为较为沉着而善分析和做决断的革命工作者。在生活境遇困难、斗争情况复杂、反革命活动猖獗、党团力量薄弱的处境下,林道静根据党的指示准确分析革命形势、争取中间分子、孤立敌对分子,最终使北大这座沉寂的火海汹涌流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一二·九运动和一二·六学生爱国运动。尽管此时的林道静未完全成为一名操持权重的革命者,但一路的成长已让她发生彻底的蜕变,也展现了她重塑“新我”的曲折历程,刻画了一个从追求个性解放到阶级解放乃至社会解放的先进青年知识分子形象,其成长道路也概括了三十年代知识分子的总趋向,具有深刻的时代教育意义。
  二.女性革命者书写
  《青春之歌》的另一个特点是以林道静为代表女性革命者书写。文中知识女性的描写受五四时期对妇女独立、解放和平等意识的影响。现代文学的女性形象多为自我塑造和内心的展示;而十七年则多为对女性革命的书写,具有着革命“铁娘子”的展现,这一时期,女性特征被弱化并卷于时代“红”流,体现出强烈的女性精神风貌。
  1.“第三条路”的开辟。《青春之歌》描写了林道静两次出走的场景,即对家庭的逃离和与余永泽的分离,让人联想到易卜生《玩偶之家》的娜拉出走,这部剧作影响了一代青年人对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的追求,但鲁迅先生在《娜拉出走以后》中谈到娜拉的两种现实残酷结局:一为堕落,一为回来,即“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然而在十七年文学中,女性找到了第三条道路:献身于社会革命和解放,成为国家人民的革命者。《青春之歌》就是对女性第三条道路的全面描写。
其他文献
张祜、杜牧等中晚唐文人用诗歌塑造了扬州在武臣藩镇割据时期繁华艳冶、享乐消费的唐型地域形象,其经过五代十国战乱的消耗削减,不免荒芜衰飒.到了北宋,经过连续不断的文臣驻
基于近年来CNKI数据库中有关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研究的文献题录数据,提取高频关键词,运用共词分析、聚类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等文献计量方法,对我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研究的热点
远听  川端康成说,听钟声,太近了反而不好。的确,听钟声离得太近,只能听到钟声,而在远处听,还会有不同角度的自然的回声掺杂在其中,会有一种悠远的意境。  川端康成的身上有两个标签:一个是搬家次数最多的作家,一个是参加葬礼最多的作家。  他一生搬过很多次家,无论是内在的需要,还是外在形势的逼迫,总而言之,他都是一个经常漂泊在路上的作家。  说他是参加葬礼最多的作家,是指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双亡,跟着祖
期刊
作为政治一体化过程的核心要素,国家认同建设反映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整合能力、社会治理能力和国家濡化能力,其成败得失关乎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程度和水平.当今世界,多民族
蒙太奇创编手法作为一种被广泛使用的艺术手法,兼具了叙事和表意的强大功能性外,还有极强塑造时空维度、调动观众的强大作用性.将舞蹈和蒙太奇相融合,可以极大程度地扩展作品
内容摘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在编写教材时,趣味性原则也被放在一个较重要的位置,但人们对课堂趣味性的了解一直处在一个浅层次的水平,不能把趣味性和教学目标结合。本文主要讨论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如何把握这种趣味性,主要从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是什么;采用何种方式让课堂趣味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和评价策略三个方面来讨论。   关键词:趣味性 课堂教学 对外汉语   关于什么是趣味性我
内容摘要:初中语文作为主要学习科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语文科目相对其他而言,具有设计面广泛、实际运用性强的特点,对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有较高要求。但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跟不上课堂节奏,导致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大减弱,学生自信心受到打击,成为语文学科的学困生。而教师想要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水平,就需要寻求有效的干预策略,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改变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摆脱学困生的困境。基于此,文章立足于学
伍维曦教授新著《礼乐与国乐:意识形态语境中的中国近现代音乐思潮》(以下简称《礼乐与国乐》)围绕音乐主流思想与现实因素的辩证统一,以时间顺序,由远及近观察了康有为、梁
红色歌曲作为一种特殊的大众话语形式,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弘扬爱国主义教育、培育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手段。本文以红色歌曲作为出发点,意在
1.在我和诗之间  我血肉的心脏与你隔着多远的距  离  扑通扑通,这是心跳的声音  一面对,便要去追赶  那里聚集着安静的众贤  我活在脆弱之地,被俗务纠缠  在尘埃中,黑暗、易朽  我知道你的存在:明亮而宽阔  在我和诗之间,隔着千山万水  我听见你在召唤,隔着千山万水  你如此清澈、深沉,像高处的光  你要我跟随那节奏  在我和诗之间,就隔着一层纸  2.我未醒来,你依然隐匿  你正盛开,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