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1超日债”(112061.SZ)打破了尚未曲终人散的2012年信用债市盛宴,付息日近在咫尺,如果得不到相关流动性支持,超日债付息将出现问题。
超日太阳(002506.SZ)1月18日公告称,信用连锁事件导致多家供应商因货款清偿提起诉讼,涉及货款约1.6亿元;多家银行因贷款逾期提起诉讼,涉及贷款3.5亿元,其他债权人提起诉讼涉及欠款1亿元左右。超日太阳2012年年报尚未发布,但预亏9亿-11亿元。公司2012年三季报显示,短期借款17.78亿元,流动负债36.68亿元,货币资金仅4.58亿元。而2013年3月7日,超日债首年度付息金额计8980万元。
中国信用产品经历十多年发展,迄今为止尚未真正发生违约(福禧短融最后仍是到期偿付),而成熟市场如美国债券市场在2007年-2011年间就曾发生约400起违约。
“政府兜底”退出的前兆
技术性违约早就存在,只是出于种种顾虑不允许实质性违约出现。以“11超日债”为例,该品种到期日在4年后,本次是付息危机,有交易员认为,届时仍会有相关方提供流动性支持其付息。
然而,自2012年年底以来,一系列新政以及监管层表态,或暗示“行政兜底”将顺应形势与市场,逐步退出。
首先是整肃评级。2012年宏观经济下行,债券市场逆周期评级上调疯狂上演。仅统计城投债,前11个月债项评级上调45例,下调零例。12月中下旬发改办财金[2012]3451号通知要求规范信用评级,防止以高评级招揽客户、跟踪评级不尽职、出现兑付风险事件而不及时揭示风险等行为。随后在2013年1月上旬,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首个针对国内评级业自律制度,直指评级虚高,以价定级等行业不规范行为。
上述举动导致债券市场的主体及债项评级调降急剧增加,据统计,自律指引发布前后,10余家信用债主体公司评级被下调或出具负面展望。
其中的“11超日债”信用评级下调为AA-并列入信用评级观察名单,其主体发行人超日太阳评级下调为AA-,且负面展望。
其次,监管层对高收益债的承销商提出更高尽职要求。1月16日,证券业协会发布《证券公司中小企业私募债券承销业务尽职调查指引》,强调承销商应尽职调查但不限于发行主体的主营业务情况、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情况、财务状况及偿债能力、信用记录、募集资金用途以及增信措施等。要求尽职报告出具发行人是否符合私募债发行条件以及是否承销项目的明确结论,同时要求存入证券公司私募债券承销业务档案,实际上是强调市场化处理原则下的免责条款,同时希望承销商承担责任。此举与近期多部委陆续出台政策规范信用债直接融资相呼应。
信用债违约已到临界
根据中债登网站数据统计,包括企业债、公司债、中期票据以及短期融资券在内的信用债券托管量已经超过5万亿元。从统计概率看,池子越大,“黑天鹅”几率越高。违约事件的出现是必然的,是信用债直接融资壮大的副作用之一。
部分如光伏、钢铁等产能过剩行业面临信用资质恶化。伴随中低资质发行人的逐渐进入,信用债市场资质下沉明显,信用风险暴露几率显著提高。
与信用债券信用增强水平不断降低相对应的是,全社会的财务杠杆率不断提升,融资主体的持续融资压力上行。利用社会负债量与GDP的增长比值观察全社会的负债率水平。根据央行报表可以得到国内信贷中对非金融部门债务的数据,自2008年金融危机中“四万亿”政策出台后,财务杠杆水平大幅提高。
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所有A股上市公司负债率从1993年的不足50%上升到目前的86%左右,最近五年尤甚。十年来企业资产负债率持续爬升。 企业利息与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为十年来最低。无论政策如何松动,企业一律抱怨融资贵。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信用产品违约已到临界。实质性违约也是市场的正常组成部分,目前看来,政府兜底成本不断增加,无论是对市场监管的控制还是对信用体系的构建,政府兜底在2013年出现的几率已经减小。
超日太阳(002506.SZ)1月18日公告称,信用连锁事件导致多家供应商因货款清偿提起诉讼,涉及货款约1.6亿元;多家银行因贷款逾期提起诉讼,涉及贷款3.5亿元,其他债权人提起诉讼涉及欠款1亿元左右。超日太阳2012年年报尚未发布,但预亏9亿-11亿元。公司2012年三季报显示,短期借款17.78亿元,流动负债36.68亿元,货币资金仅4.58亿元。而2013年3月7日,超日债首年度付息金额计8980万元。
中国信用产品经历十多年发展,迄今为止尚未真正发生违约(福禧短融最后仍是到期偿付),而成熟市场如美国债券市场在2007年-2011年间就曾发生约400起违约。
“政府兜底”退出的前兆
技术性违约早就存在,只是出于种种顾虑不允许实质性违约出现。以“11超日债”为例,该品种到期日在4年后,本次是付息危机,有交易员认为,届时仍会有相关方提供流动性支持其付息。
然而,自2012年年底以来,一系列新政以及监管层表态,或暗示“行政兜底”将顺应形势与市场,逐步退出。
首先是整肃评级。2012年宏观经济下行,债券市场逆周期评级上调疯狂上演。仅统计城投债,前11个月债项评级上调45例,下调零例。12月中下旬发改办财金[2012]3451号通知要求规范信用评级,防止以高评级招揽客户、跟踪评级不尽职、出现兑付风险事件而不及时揭示风险等行为。随后在2013年1月上旬,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首个针对国内评级业自律制度,直指评级虚高,以价定级等行业不规范行为。
上述举动导致债券市场的主体及债项评级调降急剧增加,据统计,自律指引发布前后,10余家信用债主体公司评级被下调或出具负面展望。
其中的“11超日债”信用评级下调为AA-并列入信用评级观察名单,其主体发行人超日太阳评级下调为AA-,且负面展望。
其次,监管层对高收益债的承销商提出更高尽职要求。1月16日,证券业协会发布《证券公司中小企业私募债券承销业务尽职调查指引》,强调承销商应尽职调查但不限于发行主体的主营业务情况、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情况、财务状况及偿债能力、信用记录、募集资金用途以及增信措施等。要求尽职报告出具发行人是否符合私募债发行条件以及是否承销项目的明确结论,同时要求存入证券公司私募债券承销业务档案,实际上是强调市场化处理原则下的免责条款,同时希望承销商承担责任。此举与近期多部委陆续出台政策规范信用债直接融资相呼应。
信用债违约已到临界
根据中债登网站数据统计,包括企业债、公司债、中期票据以及短期融资券在内的信用债券托管量已经超过5万亿元。从统计概率看,池子越大,“黑天鹅”几率越高。违约事件的出现是必然的,是信用债直接融资壮大的副作用之一。
部分如光伏、钢铁等产能过剩行业面临信用资质恶化。伴随中低资质发行人的逐渐进入,信用债市场资质下沉明显,信用风险暴露几率显著提高。
与信用债券信用增强水平不断降低相对应的是,全社会的财务杠杆率不断提升,融资主体的持续融资压力上行。利用社会负债量与GDP的增长比值观察全社会的负债率水平。根据央行报表可以得到国内信贷中对非金融部门债务的数据,自2008年金融危机中“四万亿”政策出台后,财务杠杆水平大幅提高。
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所有A股上市公司负债率从1993年的不足50%上升到目前的86%左右,最近五年尤甚。十年来企业资产负债率持续爬升。 企业利息与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为十年来最低。无论政策如何松动,企业一律抱怨融资贵。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信用产品违约已到临界。实质性违约也是市场的正常组成部分,目前看来,政府兜底成本不断增加,无论是对市场监管的控制还是对信用体系的构建,政府兜底在2013年出现的几率已经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