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已经步入21世纪,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教育和学习方式。课堂教学面临着重大变革,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将成为新世纪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在网络化的学习环境中,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相整合,对于深化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信息技术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计算机辅助教学能提供友好的界面、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进行协商会话、协作学习。如一些知识性的练习可以让学生进行上机测试,减轻师生负担。
第二,信息技术有助于改变传统的信息呈现方式。现在由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变以文字为单一载体的信息呈现方式,为以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综合呈现,为语文教学营造了形象生动逼真、知识表现多元化的情境,非常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三,信息技术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因特网就如同一座随时可以打开的图书馆,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资源库。只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搜索能力,再加上教师的有效指导,就可以在网上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这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进行个性化学习。
第四,信息技术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第五,信息技术有助于改变教师的备课方式。教师的备课不再是传统的“写”教案,而是从各种信息媒体上(互联网、电视、报刊杂志等)搜集大量的信息资料,丰富教材内容,然后分类放入资源库中,在教学策略的层次上将教学资源进行重组,以备上课使用。集体备课有可能是根据本周的教学重点、难点,就各种信息的使用加以共同研究,达成共识。
然而,也正是因为现代信息技术带给我们的这些意想不到的方便和快捷,才使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又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
一、关于适时设置教学情境
《黄山奇石》这篇课文即有抽象概括的描写,又有具体形象的描写,作者形象生动语言文字极具感染力地把祖国的黄山奇石描写得活灵活现。但就我的学生来讲,很少有人到过黄山,缺少对黄山的直接感触,如果只是让孩子们通过阅读课文,就要求他们去理解黄山的奇美特色显然是不够的。于是,我就上网搜集了一些有关黄山的视频资料和文本内容,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相结合制作成教学网页来再现黄山。课堂上,学生们通过“视频点播”反复的观看黄山的怪石磷峋、危峰突兀,他们的视觉、听觉受到强烈的冲击,再加上其他图片和文字的介绍,加深了对黄山的认识。接下来我又提出问题让大家讨论:喜欢黄山吗?我们刚刚看到的、听到的课文都写得很具体。现在请同学们重新走进课文,在语言文字中和黄山再次亲密接触,感受黄山的奇美秀丽,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到此,本课的教学目的也就基本实现了。在这里,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极大的突破了地域局限和感官局限,让学生颇有身临其境之感,更有兴趣去投入课文,研读文本。
二、关于发挥优势突破重难点
课堂教学要完成认知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有语言叙述、挂图展示、动手操作、板书解析、讲练结合等多种。然而,当信息技术与之进行有机的整合,便会使过去靠老师口如悬河地解说,手舞足蹈地比划,表格挂图的机械呈现等手段立刻相形见绌。
三、关于学练结合抓住训练点
仅以学生写作文为例,都说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在指导学生写文章时,由于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不够,如果依靠老师的一张嘴,往往是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无从下笔,写出来的文章干巴无味。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则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缩短学生认识和客观事物间的距离,在学生心中唤起强烈的真实感,增强作文学习的效果。此外,我们可以通过投影仪将学生的习作投在大屏幕上,让大家一起来浏览,修改,不仅真实直观,还有利于扩大学生交流的范围,使改作文不再成为教师的专权,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将作文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还到学生的手上,让其自由地进入运用的广阔天地,找到自身写作能力的差距,体验到成功与进步的喜悦,获得增强语感能力、养成积累习惯、促进语文知识向写作能力转化的“原动力”,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关于内外结合延伸拓展点
语文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语文學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陶冶情操、拓展视野、开发思维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对于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语文,就应从更广的层面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材料的容量一直是传统的语文教学难于解决的问题,因此内容的宽泛性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就成了比较突出的矛盾。而基于网络的信息技术具有丰富性与交互性的特点,学生通过网络检索和加工信息,能极大地扩展语文教学空间、时间和信息量的外延,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同时在信息能力方面也得到学习与锻炼。讲授《荷花》一课时,我以文本为阅读基点,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发展,拓展语文学习的外延。在品味荷叶的美后,告诉学生荷叶是夏天的一首小诗、一个绿色的音符,它曾让许多诗人诗兴大发,向学生推荐借助网络搜集的文人墨客赞美、吟诵荷叶的诗句。学生在丰厚的、整合性的、视野开阔的情境中自主学习语文,在信息网络中阅读、欣赏、实践与探索,语文教学的魅力和趣味性得到充分展示,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热情,使课内外相互引发,相得益彰。
总而言之,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但我们始终要牢记:整合不等于混合,整合不等于简单相加。信息技术是为语文学科的教学服务的,但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合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语文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重难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找准整合点,才能充分运用信息资源上出具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实现教学最优化。
第一,信息技术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计算机辅助教学能提供友好的界面、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进行协商会话、协作学习。如一些知识性的练习可以让学生进行上机测试,减轻师生负担。
第二,信息技术有助于改变传统的信息呈现方式。现在由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变以文字为单一载体的信息呈现方式,为以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综合呈现,为语文教学营造了形象生动逼真、知识表现多元化的情境,非常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三,信息技术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因特网就如同一座随时可以打开的图书馆,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资源库。只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搜索能力,再加上教师的有效指导,就可以在网上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这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进行个性化学习。
第四,信息技术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第五,信息技术有助于改变教师的备课方式。教师的备课不再是传统的“写”教案,而是从各种信息媒体上(互联网、电视、报刊杂志等)搜集大量的信息资料,丰富教材内容,然后分类放入资源库中,在教学策略的层次上将教学资源进行重组,以备上课使用。集体备课有可能是根据本周的教学重点、难点,就各种信息的使用加以共同研究,达成共识。
然而,也正是因为现代信息技术带给我们的这些意想不到的方便和快捷,才使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又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
一、关于适时设置教学情境
《黄山奇石》这篇课文即有抽象概括的描写,又有具体形象的描写,作者形象生动语言文字极具感染力地把祖国的黄山奇石描写得活灵活现。但就我的学生来讲,很少有人到过黄山,缺少对黄山的直接感触,如果只是让孩子们通过阅读课文,就要求他们去理解黄山的奇美特色显然是不够的。于是,我就上网搜集了一些有关黄山的视频资料和文本内容,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相结合制作成教学网页来再现黄山。课堂上,学生们通过“视频点播”反复的观看黄山的怪石磷峋、危峰突兀,他们的视觉、听觉受到强烈的冲击,再加上其他图片和文字的介绍,加深了对黄山的认识。接下来我又提出问题让大家讨论:喜欢黄山吗?我们刚刚看到的、听到的课文都写得很具体。现在请同学们重新走进课文,在语言文字中和黄山再次亲密接触,感受黄山的奇美秀丽,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到此,本课的教学目的也就基本实现了。在这里,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极大的突破了地域局限和感官局限,让学生颇有身临其境之感,更有兴趣去投入课文,研读文本。
二、关于发挥优势突破重难点
课堂教学要完成认知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有语言叙述、挂图展示、动手操作、板书解析、讲练结合等多种。然而,当信息技术与之进行有机的整合,便会使过去靠老师口如悬河地解说,手舞足蹈地比划,表格挂图的机械呈现等手段立刻相形见绌。
三、关于学练结合抓住训练点
仅以学生写作文为例,都说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在指导学生写文章时,由于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不够,如果依靠老师的一张嘴,往往是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无从下笔,写出来的文章干巴无味。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则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缩短学生认识和客观事物间的距离,在学生心中唤起强烈的真实感,增强作文学习的效果。此外,我们可以通过投影仪将学生的习作投在大屏幕上,让大家一起来浏览,修改,不仅真实直观,还有利于扩大学生交流的范围,使改作文不再成为教师的专权,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将作文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还到学生的手上,让其自由地进入运用的广阔天地,找到自身写作能力的差距,体验到成功与进步的喜悦,获得增强语感能力、养成积累习惯、促进语文知识向写作能力转化的“原动力”,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关于内外结合延伸拓展点
语文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语文學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陶冶情操、拓展视野、开发思维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对于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语文,就应从更广的层面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材料的容量一直是传统的语文教学难于解决的问题,因此内容的宽泛性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就成了比较突出的矛盾。而基于网络的信息技术具有丰富性与交互性的特点,学生通过网络检索和加工信息,能极大地扩展语文教学空间、时间和信息量的外延,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同时在信息能力方面也得到学习与锻炼。讲授《荷花》一课时,我以文本为阅读基点,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发展,拓展语文学习的外延。在品味荷叶的美后,告诉学生荷叶是夏天的一首小诗、一个绿色的音符,它曾让许多诗人诗兴大发,向学生推荐借助网络搜集的文人墨客赞美、吟诵荷叶的诗句。学生在丰厚的、整合性的、视野开阔的情境中自主学习语文,在信息网络中阅读、欣赏、实践与探索,语文教学的魅力和趣味性得到充分展示,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热情,使课内外相互引发,相得益彰。
总而言之,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但我们始终要牢记:整合不等于混合,整合不等于简单相加。信息技术是为语文学科的教学服务的,但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合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语文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重难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找准整合点,才能充分运用信息资源上出具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实现教学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