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境为“触发器”的深度学习模型的建构与应用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深度学习学科内涵的分析,以及深度学习学科实践的研究,发现情境可以作为深度学习的“触发器”.通过建立以情境为“触发器”的深度学习模型,进行行动研究,形成了教学策略,即:依据标准,确定目标;根据学情,预设标准;寻找情境,确定主题;分解主题,确定活动;指导活动,持续评价.
  关键词:情境;深度学习;模型;教学策略
  文章编号:1008-4134(2019)20-0005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
  
  
  作者简介:夏波(1983-),男,重庆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物理教学.
  深度学习是学习的高级阶段,属于复杂的认知过程和高投入的学习方式[1].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是一种以情感调节为手段,以学生生活实际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它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个人整体发展为目的,极大地优化了学生的学习环境[2].为了使深度学习真实发生,必须将所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具有强烈的内需力,因此,教师以“情境”为切入点,为学生创造深度学习的环境,是非常必要的.
  1深度学习的学科内涵
  所谓深度学习,就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和获得发展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理解学习的过程,把握学科的本质及思想方法,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高级的社会性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既具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和基础扎实的优秀的学习者,成为未来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人[3].当前,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还处于单一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因此,研究深度学习的学科内涵,具有现实意义.随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学科核心素养的首次凝炼,而深度学习作为发展学生核心素養的一条重要途径,必须将学科核心素养作为其目标.
  以物理学科为例,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4].将这四个方面的内容赋予深度学习中,便可得到物理学科深度学习的内涵,即: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开展科学探究,运用科学思维,建构物理观念,同时培育科学态度与责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由此也可以看出,“情境”是创造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的主要切入点,因此,研究情境对深度学习的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2深度学习的学科实践
  在深度学习模式的自我领域,学生作为学术共同体交互的存在,实现了观念的转型,即从“学习者”转向“研究者”,学生就是自我学习的领导者,是积极参与自我学习的设计者.为了促使学生观念的转型,实现深度学习,这就需要教师为其制造“触发器”,让其成为自我学习的领导者和设计者.笔者通过行动研究发现,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创设适当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需力,促使其深度学习.同时,教师在此过程中应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搭好“脚手架”,并给予学法指导,使不同的学生核心素养都有所发展.
  笔者建立了以情境为“触发器”的深度学习模型,如图1所示.该模型的操作流程为:首先,教师应基于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和教材,确定学生某一单元的学习目标;并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分层预设评价标准.教师再根据学习目标,设计适当的情境,从情境中引入该单元的学习主题.然后,教师将学习主题拆分多项学习任务,并将设计的情境拆分到各项学习任务中,让情境驱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此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适当的学法指导.最后,利用预设的评价标准,通过学生自评、小组评定、教师评定,对学生各项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持续性评价,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使其核心素养得以最大限度的提升.
  3以情境为“触发器”的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
  笔者基于以情境为“触发器”的深度学习模型,进行行动研究,形成了教学策略.下面,就以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五章“质量与密度”为例[5],阐述教学策略及其应用.
  3.1依据标准,确定目标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本章的要求为:知道质量含义.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通过实验,理解密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6].笔者结合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以及教材,确定本章的学习目标如下.
  (1)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实例,概括抽象出质量的含义.
  (2)通过阅读托盘天平的使用说明,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同时,通过实验探究,知道质量是物体本身的基本属性,它与物体的状态、形状和所处空间位置的变化无关.
  (3)通过阅读教材,会正确使用量筒和量杯,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体积.
  (4)通过实验探究,概括抽象出物质的一种特性,并利用比值法建立密度的概念,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养成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2根据学情,预设标准
  为了保证“教——学——评”的一致性,在确定学习目标之后,笔者根据往届学生对本章的已有学情和本届学生对本章的现有学情,预设评价标准.由于初中教学不仅要达到毕业水平,而且要达到升学水平,所以,笔者通常将评价标准预设为三级水平:其中,“水平一”为学生能达到的毕业水平;“水平二”为学生能达到的升学水平;“水平三”为学生能达到的高级水平.基于以上划分,以及学情分析,笔者预设本章的学习评价标准见表1.
  3.3寻找情境,确定主题
  从教材来看,学生的知识建构顺序为“质量—体积—密度”,若按这一顺序,则仅能对单一概念寻找情境,无法“触发”学生深度学习.为了让深度学习在本章真实发生,笔者希望通过一个情境“统领”本章的全部内容.因此,笔者根据本章的核心概念“质量”“体积”和“密度”之间的关系,将学生的知识建构顺序改进为“特性—质量—体积—密度”.通过鉴别某一实心饰品是否纯银,引导学生思考“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其体积的关系”以及“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其体积的关系”两个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出需要测量该物体的质量和体积.这样,就可以顺利地引入“质量”和“体积”的概念,以及测量方法.接着,就可以依次学习“质量”和“体积”两个前备知识.学完前备知识后,再回到前面的两个问题,就可以通过实验探究,概括抽象出物质的一种特性,并利用比值法建立密度的概念.最后,回到前面的情境,就可以让学生测量物质的密度.因此,笔者确定本章的学习主题为——“该饰品是纯银的吗?”   3.4分解主题,确定活动
  由主题确定的过程不难发现:本章可以将该主题分解为“该饰品的质量为多大?”“该饰品的体积为多大?”“该饰品的密度为多大?”三个任务,都以该饰品作为情境.这三个任务,都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来进行.“该饰品的质量为多大?”的学习活动主要涉及质量含义的建立、托盘天平的使用和质量是物体本身的基本属性,主要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进行,涉及到的科学思维主要是概括抽象.“该饰品的体积为多大?”的学习活动主要涉及量筒和量杯的使用、测量固体与液体的体积,主要通过实验的方式进行,涉及到的科学思维主要是利用等效替代法测固体的体积.“该饰品的密度为多大?”的学习活动主要涉及密度概念的建立和固体与液体密度的测量,主要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进行,涉及到的科学思维包括概括抽象、等效替代等等.
  3.5指导活动,持续评价
  在学生深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有两个任务:一是指导学习活动;二是对学生进行持续性评价.在指导学习活动时,教师主要给予学生学法指导,如:如何阅读教材、如何查阅所需的资料;引导学生发现并改正在实验探究中出现的错误;帮助学生分析他们提出的问题等等.对学生进行持续性评价时,应运用学习评价标准对学习过程采取学生自评、小组评定、教师评定,同时,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或教师精准辅导,得以解决.这样,以“情境”作为“触发器”的深度学习,不仅保持了“教——学——评”的一致性,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康淑敏.基于学科素养培育的深度学习研究[J].教育研究,2016,37(07):111-118.
  [2]阎乃胜.深度学习视野下的课堂情境[J].教育发展研究,2013,33(12):76-79.
  [3]郭华.深度学习及其意义[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11):25-3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5]华东地区初中物理教材编写组.物理八年级(全一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2012.
  [6]中华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收稿日期:2019-05-25)
其他文献
在“行星的运动”一节的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重新优化教学过程,有效落实了学科育人的教育目标.本节的教学设计中通过创设情境引入问题,巧设冲突构建椭圆定律,精确计算
摘要:本文以近五年部分地区的中考原题为载体,对浮力图像专题进行系统地分析和总结.得出物体在下降浸入液体和上升离开液体的两种情境中,所受浮力、拉力的的组合图像和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之间存在的关联.通过浮力图像的分析和研究,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突破难点,更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关键词:浮力;拉力;图像  文章编号:1008-4134(2019)18-0055中图分类号:G633
宏观物理现象与微观机制间的联系是近几年北京高考压轴题的命题方向,以学生熟知的情景入手,搭建台阶,逐层推进,深入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科学本质和内涵的理解,体现了高中物
摘 要:高三物理復习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高,所涉及的问题综合度高、难度大,学生面对一些非线性问题,往往不易理顺逻辑关系,进而很难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为了更清晰地梳理逻辑关系,以及进一步分析各个变量改变后对问题结果的影响,借助系统思考(Systems Thinking)的平台,引导学生掌握一种深度解决物理非线性问题的科学方法.结合高三物理复习中几类典型的非线性问题,用“系统思考方法”作出定性或定量的
本文将以核心素养为目标,培养学生的求真物理观念、求新科学思维、求变科学探究、求异科学态度与责任,结合笔者参加的第十一届全国物理教学技能大赛,以“牛顿第一定律”这一
本文阐述利用生活中不起眼的颗粒物,包含固体颗粒物和液体颗粒物,来为物理课堂锦上添花,主要是以“灰尘、粉尘、雾尘”为例.本文将从声学、光学、热学、力学、电磁学入手,讲
文无定法,有人善淡笔轻描,有人善浓墨重彩,这无不体现写作者的个性和文字的魅力。但于初中生考场作文来说,要使文章更具有神奇感染力,只有浓墨重彩才能使平淡无奇的语言变得妙不可
摘 要:在深入分析现行高中物理“动能定理”一节教材编写的基础上,依据物理核心素养和原始物理问题教学理论,分别从抽象问题、画出图象、设置变量、运用规律、选取方法和数学变换等方面,展开了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动能定理教学设计.最后,提出物理教学设计应实施生态化的物理教学、显化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方法、注重物理思想的渗透.  关键词:核心素养; 动能定理; 原始物理问题  研究方向:物理课程与教学论. 动能定理
本文以九年级“压强”复习课为例,通过物理概念教学、从个体到小组合作,引导学生探究生活中各种物理现象、自编试题和制作思维导图,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利用线上物理模拟
摘 要:2019年全國I卷第21题利用物体加速度和弹簧压缩量之间关系的图象,要求学生结合图象和万有引力定律、牛顿定律、胡克定律、动能定理等综合分析判断.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对象所受合力是变力,运动形式既不是匀速直线运动也不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而是加速度随位移线性变化的特殊变速运动,所以变力功的计算在本题中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如何借助图象的面积(定积分量)去解决题目提出的问题,对学生微积分思想有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