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应当遵循的几条原则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li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一些教师经常不假思索地按照课本上的内容对学生进行讲解,这往往会造成教师教课无趣、学生不喜欢听课的后果。《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材所选择的学习素材应尽量与学生的生活现实、数学现实,应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要学习内容的数学理解。”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就能够使学生学习数学更加的有兴趣,同时也能使自己向专家型教师迈向前进的一步。
  那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应当遵循哪些原则呢?
  一、贴近生活原则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不可少的就是增加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内容。教材上所呈现的内容毕竟有限,多数学生能够通过预习可以轻松的学到,这样会减少学生听课的兴趣。而教材的有限内容也不易于学生扩展知识面。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生活内容既熟悉又陌生,在教材里加入平时学生周围生活的内容,能够促使学生了解周围环境,爱护家园,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例如,笔者在进行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里第一单元第一课《快乐的家园》时,给学生补充了学生周围生活中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1-10各数的符号表示方法。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课本上的情景,知道了一座山、一筐萝卜、一条船、两只小鸟……然后笔者问学生“我们的家园里都有哪些数字呀?”然后再给学生们展示图片,让学生寻找存在于我们家园里的数字。
  当图片展示出来,老师提出问题,学生们都积极地回答问题“一片蓝天,一条河,一片草地……”有的同学还兴高采烈地说“我家就在远处那片楼房里”、“我来过这”、“我知道这是彩虹桥”……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教学内容从学生熟悉的周围环境、生活入手更能够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正像陶行知先生所說“生活即教育”,同样创造性地使用数学教材必须与现实生活相紧密联系。
  二、与学生共同创造原则
  教材使用的时候不单单是教师使用,是和学生一起使用的。近些年来强调的生成性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情境一起构建生成的教学活动的过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可以根据教学情境、教师、学生一起构建完成的。
  笔者在教授学生北师大一年级上册《数学》中《下课啦》一课,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生学会比较高矮、长短。当我提问到“比较一根绳子的长短的时候?”,同学们有的回答“拉直后用尺子量”,有的说“一段对其拉直就知道哪一根绳子长了”还有的则回答“两根绳子同时绕柱子,绕的线圈多的就长”,然后我让学生分别上讲台来给大家演示,演示完后还有个学生回答“可以中间对其测量绳子的长短。”这时我并没有直接判断他对错,而是让学生上来给大家展示一下如何中间对其测量绳子的长短。
  只见他拿着两根绳子把两根绳子的中间(其实是绳子的中点)对其,一根长绳子的两端都比短绳子的两端长,给大家展示了一下,然后我问学生们“这样能不能比较出来哪根绳子长哪根绳子段?”“能!”学生们异口同声的回答。我随即表扬了这位学生独特的想法,同学们也一起跟着掌声鼓励。我把他的方法用画图的方式在黑板上面给学生们展示,并鼓励学生们多想方法解决问题。
  这种课堂上不可预测的现象有时候在我们教学工作中经常出现,教师大可不必惊慌,反而更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答案,教师们遇到这种问题可以有效的采取引导的方法,这正是把课堂的主动性交给学生的良好体现。学生最终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引导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三、以教材为基础原则
  在创造性地使用数学教材的同时,并不是说脱离了教材,而以教材为基础进行创造性地使用。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深入的钻研,理解、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北师大版的小学数学教材给予教师发挥的空间非常大,每章节均以“情景+问题串”的形式出现,给教师和学生创造了一定的情景,教师可以以此为基础进行灵活的创造使用。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课本上80页(图1-1)“练一练”有一道“登山”题,先让学生填好得数,然后观察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观察最后学生明白了“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得数不变的”道理,这就为我们以后学习加法交换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问题看起来虽小,但是如果我们深入的挖掘,就会得出更深层次的答案。
  四、以新课标为标准原则
  新课标给了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同时也给予了标准,教师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时,应该经常与新课标制定的标准对照一下,是否符合新课标的要求。灵活地运用教材,必须要根据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使用,既要尊重教材,也应该不限于教材,最终要与新课标所定的标准为最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样才能让教材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吸取更多、更深入浅出、更精华的知识。
  总之,教师使用教材可以依据现实生活与学生共同参与,根据课本的内容,主动地去对教材、新课标进行深入的理解,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能够扎实的掌握知识,感受数学的内涵,体会数学之美。
其他文献
摘要: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包括教学质量制度保障体系、教学资源保障体系、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教学质量督导体系等,基于开放大学分校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要坚持全面管理理论,在省级开放大学的督导下,在实施中通过对发现的问题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以达到教学质量目标。  关键词:分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研究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开放大学远程教育生源的质量在逐年下降,省级开放大学在转型,各级开放大学分
期刊
小学英语课程的任务明确要求: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在这其中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摆在突出的位置,可见兴趣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他所学的东西一旦有了兴趣,就会不知疲倦,趣中求学,乐此不疲。小学生兴趣的产生和强化都离不开我们教师的激发与培养,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
期刊
识字是小学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是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3500个汉字,在1—2年级,则要求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汉字,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交给学生多样的识字方法,带给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激发兴趣,在情境中识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是识字的主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有所收获,教师就必须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疑点和错点。一切以生为本,才能让数学课堂焕发更多的光彩。  创建以生为本的数学课堂,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从学生的“学”出发,关注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得如何。教师教得好,不如学生学得好。教师教学的
期刊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是启迪灵魂的事业,孩子们课堂上度过的分分秒秒是否快乐,是否有所收获,都是由我们教师来调控和掌握的。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都得到了增强和体现,课堂改革已蓬勃兴起。但是不少教师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把握不准,常常在不经意间出现偏差。静观大多小学语文课堂,不凡有:课堂死气沉沉、学生昏昏欲睡,对学习不感兴趣,或同学议论纷纷掌声四起,更有甚者课堂中师生各做各的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 中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学生要主动地进行观察、试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强调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學之余,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得出一个结论: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应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要。要转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可以从培养学生“阅读”“质疑”“探究”“实
期刊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目标实践程度作出的价值判断,它是一种教学方法,一种教学手段。教学评价是小学英语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它能对教学全过程和结果进行有效的监控。英语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评价的作用,提出通过评价,能使学生在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建立自信,认识自我,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使教师获取英语教学的反馈信息,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适当
期刊
1.The definition of culture  No matter in China or in foreign countries, the definition of culture is a broad one. “culture” was later expanded to indicate “a general process of intellectual, spiritua
期刊
教师应当如何使课堂教学艺术精湛起来呢?“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白居易这段论述告诉我们,语文课堂教学应该通过精心准备的“言”和“声”,才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主动思考的激情。本着放手于学生、放课本于学生、放课堂于学生的宗旨,结合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语文教学的实际和校本资源等,我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将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结合起来,为学生自主探究创造自由的空间
期刊
一、研究背景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微课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流行语,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投身于微课的设计中去,极大地丰富了课程的内涵,实现了知识的共享和资源的再利用。这种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展开的教学活动,无论在课内学习还是课后复习中均占有重要的地位。为此,笔者尝试将微课运用到高三化学教学中来,精心选择和设计课程内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