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陈代谢思想的理论内涵及其当代启示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jk5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马克思的“新陈代谢”思想具有丰富的生态意蕴。马克思用“新陈代谢”概念解释人类劳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内在关系,并通过“新陈代谢断裂”思想对资本主义社会展开了深刻的生态批判,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资本主义“新陈代谢断裂”的根源,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只有通过共产主义的实现才能解决“新陈代谢断裂”问题。马克思的“新陈代谢”思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启示。
   关键词: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断裂 《资本论》 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用“新陈代谢”概念阐释了人类劳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内在关系,丰富和发展了这一概念的内涵;并通过对“新陈代谢断裂”现象的揭示展开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批判。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新陈代谢断裂”问题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只有通过实现共产主义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新陈代谢断裂”问题。
  一.马克思“新陈代谢”概念的由来与内涵
  (一)马克思“新陈代谢”概念的由来。追溯“新陈代谢”这个概念我们可以发现,它最早出现于十九世纪初期,由德国的希格瓦特首创。在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时候,一些德国的生理学家们使用了“新陈代谢”这一概念。后来,李比希写的《动物化学》这本书出版。在该著作中,李比希在农业化学领域以及生物学领域使用了“新陈代谢”。他认为,“新陈代谢”这一概念可以被用于组织退化的背景中。同时,在“生物化学的发展过程中,它既可在细胞水平上使用,也可在整个有机体的分析中使用。”[1]除此之外,李比希在其著作中使用“新陈代谢”一词时,还常常将其与“生命力”一词混合使用。由李比希奠定的“新陈代谢”概念揭示了有机体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交换、相互作用,对后来人们更加深入地研究和使用这一概念产生了颇深的影响。李比希等人的“新陈代谢”概念对马克思的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马克思并没有停留于此,而是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概念的内涵。
  (二)马克思“新陈代谢”概念的内涵。在运用“新陈代谢”一词时,马克思习惯于把“物质变换”这个词和它混合使用。在马克思看来,“新陈代谢”具有两层含义,即自然的新陈代谢与社会的新陈代谢。自然的新陈代谢指的是没有涉及到我们人类的、自然界本身的新陈代谢,它是在客观的生理、物理等规律的调节控制之下进行的。这种新陈代谢是人类出现之前或者是在人类未达到的领域,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所进行的无人类参与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社会的新陈代谢指人类与自然以及社会间的新陈代谢,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指人与自然二者之间的新陈代谢,二是指人类社会的新陈代谢,劳动在这两种新陈代谢中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2]与自然的新陈代谢不同,由于有人类的参与,人与自然的新陈代谢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二.马克思“新陈代谢”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揭露了资本主义产生“新陈代谢断裂”的现象。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的新陈代谢循环中存在着不可修复的裂缝,也就是“新陈代谢断裂”。对于“新陈代谢断裂”思想,马克思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壤肥力枯竭方面,他认为这种断裂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对立以及因这种对立而造成的产品的远距离贸易。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这样论述了资本主义生产:“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2]由于城市和农村之间处于分离状态,农村的产品需要经过长途贸易运往城市,供城市人口消费。运往城市的这些产品中含有从农村土壤中吸收的营养元素,而城市人口消费掉这些产品后却无法使这些土地中的营养元素回归土壤,因而就导致了“新陈代谢断裂”。马克思论述的由于城乡之间的对立以及产品远距离贸易而导致的“新陈代谢断裂”,具有非常普遍的意义,它代表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诸如气候变化、土壤沙漠化等各类“新陈代谢断裂”问题。
  (二)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新陈代谢断裂”的根源。十九世纪中期,马克思对“新陈代谢断裂”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将其研究范围扩展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然异化方面。与此同时,他对“新陈代谢断裂”产生的原因的分析也从对导致其产生的直接原因的分析进一步深入到对导致其产生的根源的分析,即从对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对立以及因这种对立而造成的产品的远距离贸易的分析深入到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生产方式的分析。通过深入研究,马克思逐渐认识到造成这一断裂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制及其生产方式。私有制的存在造成了土地和劳动者的分离,进而造成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的分离。也就是说,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对立以及由此产生的产品的远距离贸易最终也是由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生产方式造成的。作为资本主义制度基础的私有制以资本为中心,以获利为目的,致力于谋求利润的最大化。这一方面导致资本家无止尽地剥削和压迫广大劳动者,使劳动力受到严重地破坏。另一方面又会驱使资本家无限制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使得原有的新陈代谢循环遭到破坏,从而产生了“新陈代谢断裂”。
  (三)提出了解决“新陈代谢断裂”问题的出路。马克思揭示资本主义产生“新陈代谢断裂”的现象以及根源,除了是为了揭露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所固有的弊端不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外,更重要的是让人们意识到生态问题的嚴重性,唤醒人们的生态意识,采取措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新陈代谢断裂”问题。在马克思看来,解决“新陈代谢断裂”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必须要转变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抵制个人对土地的私人占有。同时,要消除城乡之间存在的对立,促进二者融合发展。但是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朝着共产主义社会迈进。马克思在其著作《资本论》中用“新陈代谢”设想了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他写道:“这个领域内的自由只能是: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3]这说明了人类可以通过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来利用自然,但是也要注意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维持新陈代谢循环的正常进行,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马克思“新陈代谢”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建。马克思始终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导致“新陈代谢断裂”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所以,若要修复这一断裂,恢复正常的新陈代谢循环,一定要彻底地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因此我们在维持新陈代谢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明显的制度优势。也就是说,我们应继续保持并发挥这一制度优势,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继续加强生态方面的建设,实现人类和自然二者的和谐共生。在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各方面的建设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并进入了新时代。在新时代,人们对生态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更要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协调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二者间的关系,尊重客观自然规律,倡导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方式,从而不断满足新时代人们对生态环境的更高要求。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马克思非常重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他看来,土地是我们人类极其重要的财产,为了我们祖祖辈辈的可持续发展,一定要保持土地的效力,使其不但可以供当代人使用,而且可以传承下去供后人使用。此外,马克思坚决反对个人对土地的私人占有,他指出:“个别人对土地的私有权,和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私有权一样,是十分荒谬的。”[3]在我国,土地是归国家所有的,个人对土地只有使用权限,不能私人占有土地。我国所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符合马克思所倡导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的,因此我们应继续坚持这一土地制度。此外,现阶段我国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战略的提出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对维持人和自然二者之间的正常的新陈代谢来说意义重大。所以,我们应坚定不移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继续提高对土地的利用效率,努力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三)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促进城乡融合发展。马克思认为,导致“新陈代谢断裂”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村与城市二者之间的分离以及由于二者的分离所产生的产品远距离贸易。所以,消除“新陈代谢断裂”,恢复新陈代谢循环,需要打破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分离,不断地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当前我国仍然存在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和农村之间在资源配置、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仍存在差距。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的一系列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会阻碍农村和城市地区的健康发展,不利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此外,这些问题的存在也会打乱人和自然二者之间的正常的新陈代谢循环,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因此,我们应进一步协调好城乡之间的发展关系,实现二者的融合发展。具体来说,我們要合理规划城乡建设,缩短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距离,减少因为远距离的贸易而带来的“新陈代谢断裂”。同时,要发展循环经济,从而维持城乡物质循环的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约翰·贝拉米·福斯特.刘仁胜,肖锋,译.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作者介绍:肖婷,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话剧《天窗》与电影《45周年》具有相系之处:两者都涉及到了一个看似“不在场”,但于人性、精神层面时刻“在场”,并对冲突的形成与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的“第三人”,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婚姻(爱情)的稳态与打破”。两者不同点主要在于《天窗》的叙事文本第三人为Alice,但在故事文本中,爱情三人组都分别成为过打破稳态的第三人;而《45周年》的第三人Katya的“幽灵”属性分外明晰。   关键词:《天
《庄子》中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往往会带我们进入一种自由、快乐之境。“庄周梦蝶”这一经典寓言阐释了庄子之乐的内涵:逍遥之乐,无己之乐,归道之乐。庄子的达观影响着很多人
内容摘要: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人类的智慧,是百余年风霜巨变的的体现,更是历史留给后代的宝贵遗产。贫困问题是当下时代的热点话题,精准扶贫政策是我国解决贫困问题的一项制度创新,人们的贫困现状和脱贫需求应成为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着力点。本研究项目对农村开展精准扶贫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精准扶贫 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贫困地区  一.绪论  自2013年党中央提出“精准扶贫”重要指示以
内容摘要:本文从文化角度出发,选取了几个国际大牌的化妆品说明书翻译的例子,通过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化妆品翻译的影响,分析了化妆品说明书翻译与文化结合的重要性,并总结了一些翻译技巧,认为翻译过程中译文应体现中文的结构美、音韵美以及情感美。   关键词:文化 化妆品说明书 翻译技巧  一.引言  随着消费升级时代的到来,大众消费品争相升级换代,通过增加品牌吸引力来更好地占据市场。而美妆业作为目前最具发展潜
内容摘要: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承载中华优秀文化。然社会转型和西方情人节涌入,节日传承陷入危机。为了充分发挥高校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促进七夕节在当代高校的保护与传承,本文梳理了七夕节的起源流变,调查其在当代高校大学生中的传承情况,并据现存问题提出以下建议:身体力行,挖掘七夕多元内涵;利用传媒,扩大七夕节日影响;文艺创作,诠释七夕时代意义;推陈出新,激发七夕现代活力。   关键词:七夕节
内容摘要:英汉比较属于比较语言学范畴。汉英比较研究始于马建中、严复。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汉比较研究发展迅速,涌现出大量的科学研究成果。英汉比较主要包括现代汉语和现代英语的句子、词语、功能和二者关系的宏观和微观比较。英汉对比在大学英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和古代汉语翻译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汉语 英语 对比研究 大学英语 对外汉语教学  英汉对比属于“比较语言学”范畴,是对英汉语言的共时分析
内容摘要:民办高校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师生关系概念解读为基础对民办高校师生特点进行分析,并找出影响师生关系的现状问题,最后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从学生、教师、院校三个层面提出合理建议,旨在帮助民办高校和谐发展。   关键词:师生关系 民办院校 和谐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其关系好坏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质量。随着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高校师生关系也在发生潜移默化的
内容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决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现实的基础。文章结合我国实际,借鉴西方管理学中标杆管理方法,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标杆型队伍建设进行必要性和综述研究,以期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过程中产生问题及应对措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标杆型队伍  一.引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决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现实的基础,是
太宰治是日本“无赖派”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他在日本昭和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以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与敏锐洞感细腻的感受,塑造了许多女性及母性形象,对于女人的描
内容摘要:长期以来,九年义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一直都延续着重“问题取向”轻“人文关怀”的教育模式。随着积极的理学的兴起,人文幸福教育逐渐引起教育界关怀,并开始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人文幸福教育主要包括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念、培养体验幸福能力、塑造努力追求幸福品质三个方面,力求使学生真正领悟生命的价值,从而更加的热爱生活,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关键词:幸福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取向 人文关怀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