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针刺自拟穴位与针刺常规经穴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疗效观察对比,治疗组痊愈率87.8%,对照组痊愈率66.7%,P<0.05。结果显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说明该法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梨状肌 梨状二穴 针刺
梨状肌综合征是指由于梨状肌损伤而压迫坐骨神经所引起的以一侧臀腿疼痛为主的病症,是针灸临床常见病。多发于青壮年男性,常给患者造成痛苦,若迁延日久,可造成梨状肌变性,形成条索状肿块,甚者引起下肢肌肉萎缩,功能障碍。近年来,我们自拟“梨状二穴”针治该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共收集71例梨状肌综合症患者,采用随机对照法分为治疗组41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中,男性30例,女性11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62岁,平均32.5岁;病程最短3天,最长5年,平均两个月;对照组中,男性22例,女性8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60岁,平均30.8岁;病程最短3天,最长6年,平均两个月。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依据
(1)大多数患者有外伤或受凉史。(2)单侧或双侧臀部深层疼痛伴大腿后侧和小腿外侧放射痛,重者呈持续性“刀割样”或“烧灼样”疼痛。腹压增高时(如咳嗽、喷嚏等)可使疼痛加剧。患者自觉患肢变短,行走跛行。(3)梨状肌体表投影区深层有明显压痛,可触及梨状肌成条索状隆起、钝厚;梨状肌紧张试验阳性;直腿抬高试验在60度以前疼痛明显,超过60度则不痛或疼痛减轻。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取穴:“梨状二穴”、承扶、风市、阳陵泉、丰隆、悬钟。
操作:患者取侧卧位,患侧向上。以1.5~3寸不锈钢30号毫针,先针“梨状二穴”,直刺2~3寸,以针感向周围走窜扩散为佳。继刺其余诸穴,得气后接G-6805电针仪,以断续波强刺激30分钟,每日一次,12次为一个疗程。一疗程后统计疗效。
2.2 对照组
取穴:秩边、环跳、承扶、风市、阳陵泉、丰隆、悬钟。
操作:患者体位同治疗组。以1.5~3寸不锈钢30号毫针,先针秩边、环跳,直刺2~3寸,以针感向远端走窜为佳。继刺其余诸穴,得气后接G-6805电针仪,以断续波强刺激30分钟,每日一次,12次为一个疗程。一疗程后统计疗效。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痊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功能活动正常;好转:症状体征改善,功能活动接近正常,劳累后微痛或轻度不适;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3.2 疗效统计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治疗组治愈率为87.8%,对照组治愈率为66.7%,X2=4.64,P<0,05,有显著性差异,以治疗组为高。
4 讨论
4.1 穴位定位:“梨状二穴”包括“梨状肌1”和“梨状肌2”两个穴位,其定位如下:“梨状肌1”位于梨状肌近骶骨端,秩边穴直上1寸处;“梨状肌2”位于梨状肌近股骨大转子端,环跳穴直上0.5寸处。
4.2 梨状肌综合征属祖国医学“痹症”范畴。猝然外伤,可致局部气血瘀滞;或因素日肝肾不足,复感风寒湿邪,经络瘀滞,气血运行受阻而引发本病,是针灸临床常见病。多发于青壮年男性,大部分患者都有外伤史,如闪、扭、跨越、长久站立、肩扛重物下蹲、负重行走及受凉等。某些动作如下肢外展、外旋或蹲位变直位时使梨状肌拉长、牵拉而损伤梨状肌。梨状肌损伤后,局部充血水肿或痉挛,反复损伤导致梨状肌肥厚,可直接压迫坐骨神经而出现梨状肌综合征。其次,梨状肌与坐骨神经的解剖关系发生变异,也可导致坐骨神经受压迫而见大腿后侧和小腿外侧放射痛。
4.3 通过对两组治疗效果的观察和统计对比,我们发现:治疗组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这与“梨状二穴”位于梨状肌肌腹上,而经穴秩边、环跳位于梨状肌下缘,针刺之对梨状肌的刺激、调整作用远较“梨状二穴”为小。《灵枢·周痹》云:“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梨状肌综合症与“周痹”极为相似,因此我们在临床治疗上遵循这一原则,采用局部针刺与循经取穴相结合的方法,取“梨状二穴”强刺激之,使针力直达梨状肌肌腹,可使其内微环境得以充分改善。其作用途径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在针刺作用下,抑制了局部血管通透性的升高,使其炎性充血、水肿减轻;二是通过针刺改善了局部微血管和淋巴循环,进而减轻粘连,促进炎症的吸收和组织修复,抑制了疼痛刺激及其反应,改变了局部的组织代谢和营养,从而有效地改善了梨状肌综合征的病理状态,达到通其经络,调其气血,去其病因,疗其疾苦的目的。
[关键词]:梨状肌 梨状二穴 针刺
梨状肌综合征是指由于梨状肌损伤而压迫坐骨神经所引起的以一侧臀腿疼痛为主的病症,是针灸临床常见病。多发于青壮年男性,常给患者造成痛苦,若迁延日久,可造成梨状肌变性,形成条索状肿块,甚者引起下肢肌肉萎缩,功能障碍。近年来,我们自拟“梨状二穴”针治该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共收集71例梨状肌综合症患者,采用随机对照法分为治疗组41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中,男性30例,女性11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62岁,平均32.5岁;病程最短3天,最长5年,平均两个月;对照组中,男性22例,女性8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60岁,平均30.8岁;病程最短3天,最长6年,平均两个月。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依据
(1)大多数患者有外伤或受凉史。(2)单侧或双侧臀部深层疼痛伴大腿后侧和小腿外侧放射痛,重者呈持续性“刀割样”或“烧灼样”疼痛。腹压增高时(如咳嗽、喷嚏等)可使疼痛加剧。患者自觉患肢变短,行走跛行。(3)梨状肌体表投影区深层有明显压痛,可触及梨状肌成条索状隆起、钝厚;梨状肌紧张试验阳性;直腿抬高试验在60度以前疼痛明显,超过60度则不痛或疼痛减轻。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取穴:“梨状二穴”、承扶、风市、阳陵泉、丰隆、悬钟。
操作:患者取侧卧位,患侧向上。以1.5~3寸不锈钢30号毫针,先针“梨状二穴”,直刺2~3寸,以针感向周围走窜扩散为佳。继刺其余诸穴,得气后接G-6805电针仪,以断续波强刺激30分钟,每日一次,12次为一个疗程。一疗程后统计疗效。
2.2 对照组
取穴:秩边、环跳、承扶、风市、阳陵泉、丰隆、悬钟。
操作:患者体位同治疗组。以1.5~3寸不锈钢30号毫针,先针秩边、环跳,直刺2~3寸,以针感向远端走窜为佳。继刺其余诸穴,得气后接G-6805电针仪,以断续波强刺激30分钟,每日一次,12次为一个疗程。一疗程后统计疗效。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痊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功能活动正常;好转:症状体征改善,功能活动接近正常,劳累后微痛或轻度不适;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3.2 疗效统计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治疗组治愈率为87.8%,对照组治愈率为66.7%,X2=4.64,P<0,05,有显著性差异,以治疗组为高。
4 讨论
4.1 穴位定位:“梨状二穴”包括“梨状肌1”和“梨状肌2”两个穴位,其定位如下:“梨状肌1”位于梨状肌近骶骨端,秩边穴直上1寸处;“梨状肌2”位于梨状肌近股骨大转子端,环跳穴直上0.5寸处。
4.2 梨状肌综合征属祖国医学“痹症”范畴。猝然外伤,可致局部气血瘀滞;或因素日肝肾不足,复感风寒湿邪,经络瘀滞,气血运行受阻而引发本病,是针灸临床常见病。多发于青壮年男性,大部分患者都有外伤史,如闪、扭、跨越、长久站立、肩扛重物下蹲、负重行走及受凉等。某些动作如下肢外展、外旋或蹲位变直位时使梨状肌拉长、牵拉而损伤梨状肌。梨状肌损伤后,局部充血水肿或痉挛,反复损伤导致梨状肌肥厚,可直接压迫坐骨神经而出现梨状肌综合征。其次,梨状肌与坐骨神经的解剖关系发生变异,也可导致坐骨神经受压迫而见大腿后侧和小腿外侧放射痛。
4.3 通过对两组治疗效果的观察和统计对比,我们发现:治疗组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这与“梨状二穴”位于梨状肌肌腹上,而经穴秩边、环跳位于梨状肌下缘,针刺之对梨状肌的刺激、调整作用远较“梨状二穴”为小。《灵枢·周痹》云:“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梨状肌综合症与“周痹”极为相似,因此我们在临床治疗上遵循这一原则,采用局部针刺与循经取穴相结合的方法,取“梨状二穴”强刺激之,使针力直达梨状肌肌腹,可使其内微环境得以充分改善。其作用途径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在针刺作用下,抑制了局部血管通透性的升高,使其炎性充血、水肿减轻;二是通过针刺改善了局部微血管和淋巴循环,进而减轻粘连,促进炎症的吸收和组织修复,抑制了疼痛刺激及其反应,改变了局部的组织代谢和营养,从而有效地改善了梨状肌综合征的病理状态,达到通其经络,调其气血,去其病因,疗其疾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