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教师,应该站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度,鼓励孩子去标新立异,努力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不难见到这样的景象,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着教师和学生的活动,《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是新课程设置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它在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直面新课程,思考课程改革对我们提出的挑战时,如何教?如何学?在实践中,我们就会感到,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应在这种变革中产生新的变化,把孩子的眼光引到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让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同时也要求我们要转变相应的教学和学习方式,重建一种真正意义上尊重人的创造性、充分发觉人的潜力、促进人与人交流与合作的全新的教育观念。
一、转变教、学方式,感受学习乐趣
“活动化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突出地表现出活动的特点。教师的教体现为精心设计和组织学生参加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动手动脑,发展兴趣和特长,学习知识。学生的“学”体现为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活动,并在活动中获取直接经验和综合信息,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品德与生活》课程中的《认识新朋友》这一活动是针对刚入学的小朋友的心理设计的,当孩子们怀着不安与渴望的心情走进小学的大门时,他们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同学,首当其冲的是与同伴建立亲密的关系,体验到学校生活的愉快。怎样才能让他们很快地融入这个新的环境和新的集体快乐地成长呢?
于是,我组织孩子们进行了一次“我们都是好朋友”的主题活动,活动前我让孩子们把平时自己喜欢吃的、最喜欢玩的东西带到学校来,并准备了一个自己最拿手的节目。活动开始时,我们一边唱歌一边猜歌名,猜来猜去猜到了“找朋友“这首歌。我们一起玩了找朋友的游戏,孩子们你追我赶,玩得不亦乐乎。在这个过程中,我激励、引导孩子们大胆地表现自我,把自己最拿手的节目展示出来。在整个活动中歌声、欢笑声不绝于耳,充满了儿童的朝气和欢乐的激情。我们不难看到孩子们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已经互相接纳,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
二、拓宽教学思路,善于发现教学资源
教育资源的贫乏固然是我们要注重解决的重要问题,但是发现、利用好身边的教育资源,也许在今天更值得每一个学校和教师关注。拥有一双慧眼,善于提出新的创意,能够发现:自己身边原来还蕴含着很多没有被利用起来的丰富的教育资源。在教育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把教育开展得生动丰富,富有成效呢?大自然是最令儿童向往的地方,是发展孩子观察力、想象力与探索兴趣最理想的大课堂。我们应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创设一个丰富多彩、富有启发性、具有开放性的环境。让孩子走进大自然,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观察各种事物与现象,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如那变幻多端、绚丽多彩的晚霞,形状各异的古松、怪石等,都能启迪孩子的想象,激发好奇心,开启智慧之门,增强探索兴趣。
在《家在自然》活动中,我选择了阳光明媚的日子,带领孩子走进大自然,让他们置身于山坡、田野、草坪上,通过看一看,找一找,闻一闻等感知活动,并以照相、拼图、画画、表演等形式进行收集、探索。在这个活动中,我又结合孩子们的表现进行随机教育。如有些孩子在草坪上捡来了破塑料袋等废旧物品,于是,我组织孩子们讨论“怎样处理这些废旧物品”,孩子们的讨论非常热烈,想出很多方法并进行尝试,有的同学把它们装饰成美丽的图画或小花篮,有的同学把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分别放在不同的垃圾桶。孩子们在主动的探索过程中,不仅了解了大自然的季节特征,还对环境保护有了新的认识,提高了自觉保护环境意识。
三、创设情境,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情境,想方设法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从而将教师的教学目标变成学生的学习目标,并在师生双向的交流过程中水到渠成地实现。
英国一位科学家曾说:“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多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在《植物生长我知道》中,我先让学生利用周末的时候,布置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学会种植,让他们选择喜欢的种子:绿豆、南瓜等各种各样的种子,在自家的阳台上花盆里,边种植边观察每一天植物生长的不同,学会记录,拍摄、绘画等多种观察的方法,记下植物生长的情况……学生耳闻目睹,兴趣盎然,从选择到确定,记录资料都表现了他们的自主性,他们才是活动的主人,而我只是一个指导者、协作者、参与者。
好奇、质疑是孩子们的天性,是孕育探索未知世界的摇篮,没有问题,就难以引发思考。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此,我们应该以教案为本、主观地拟订很多问题,转变为师生共同研究问题,探求新知,把提问的权利换给学生,引导学生和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喜爱自己的业余生活,对未来有美好的愿望并有为此努力的决心,体会生活的乐趣,能用健康积极的心态投入每一天的生活。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被动应答向主动质疑探究发展,使学生保持强烈的学习欲望与兴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转变教、学方式,感受学习乐趣
“活动化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突出地表现出活动的特点。教师的教体现为精心设计和组织学生参加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动手动脑,发展兴趣和特长,学习知识。学生的“学”体现为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活动,并在活动中获取直接经验和综合信息,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品德与生活》课程中的《认识新朋友》这一活动是针对刚入学的小朋友的心理设计的,当孩子们怀着不安与渴望的心情走进小学的大门时,他们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同学,首当其冲的是与同伴建立亲密的关系,体验到学校生活的愉快。怎样才能让他们很快地融入这个新的环境和新的集体快乐地成长呢?
于是,我组织孩子们进行了一次“我们都是好朋友”的主题活动,活动前我让孩子们把平时自己喜欢吃的、最喜欢玩的东西带到学校来,并准备了一个自己最拿手的节目。活动开始时,我们一边唱歌一边猜歌名,猜来猜去猜到了“找朋友“这首歌。我们一起玩了找朋友的游戏,孩子们你追我赶,玩得不亦乐乎。在这个过程中,我激励、引导孩子们大胆地表现自我,把自己最拿手的节目展示出来。在整个活动中歌声、欢笑声不绝于耳,充满了儿童的朝气和欢乐的激情。我们不难看到孩子们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已经互相接纳,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
二、拓宽教学思路,善于发现教学资源
教育资源的贫乏固然是我们要注重解决的重要问题,但是发现、利用好身边的教育资源,也许在今天更值得每一个学校和教师关注。拥有一双慧眼,善于提出新的创意,能够发现:自己身边原来还蕴含着很多没有被利用起来的丰富的教育资源。在教育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把教育开展得生动丰富,富有成效呢?大自然是最令儿童向往的地方,是发展孩子观察力、想象力与探索兴趣最理想的大课堂。我们应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创设一个丰富多彩、富有启发性、具有开放性的环境。让孩子走进大自然,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观察各种事物与现象,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如那变幻多端、绚丽多彩的晚霞,形状各异的古松、怪石等,都能启迪孩子的想象,激发好奇心,开启智慧之门,增强探索兴趣。
在《家在自然》活动中,我选择了阳光明媚的日子,带领孩子走进大自然,让他们置身于山坡、田野、草坪上,通过看一看,找一找,闻一闻等感知活动,并以照相、拼图、画画、表演等形式进行收集、探索。在这个活动中,我又结合孩子们的表现进行随机教育。如有些孩子在草坪上捡来了破塑料袋等废旧物品,于是,我组织孩子们讨论“怎样处理这些废旧物品”,孩子们的讨论非常热烈,想出很多方法并进行尝试,有的同学把它们装饰成美丽的图画或小花篮,有的同学把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分别放在不同的垃圾桶。孩子们在主动的探索过程中,不仅了解了大自然的季节特征,还对环境保护有了新的认识,提高了自觉保护环境意识。
三、创设情境,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情境,想方设法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从而将教师的教学目标变成学生的学习目标,并在师生双向的交流过程中水到渠成地实现。
英国一位科学家曾说:“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多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在《植物生长我知道》中,我先让学生利用周末的时候,布置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学会种植,让他们选择喜欢的种子:绿豆、南瓜等各种各样的种子,在自家的阳台上花盆里,边种植边观察每一天植物生长的不同,学会记录,拍摄、绘画等多种观察的方法,记下植物生长的情况……学生耳闻目睹,兴趣盎然,从选择到确定,记录资料都表现了他们的自主性,他们才是活动的主人,而我只是一个指导者、协作者、参与者。
好奇、质疑是孩子们的天性,是孕育探索未知世界的摇篮,没有问题,就难以引发思考。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此,我们应该以教案为本、主观地拟订很多问题,转变为师生共同研究问题,探求新知,把提问的权利换给学生,引导学生和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喜爱自己的业余生活,对未来有美好的愿望并有为此努力的决心,体会生活的乐趣,能用健康积极的心态投入每一天的生活。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被动应答向主动质疑探究发展,使学生保持强烈的学习欲望与兴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