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施特劳斯和鲍威尔继承黑格尔的体系使用纯意识的范畴将一切归于意识与思辨的领域。费尔巴哈使用了“人”这一范畴。都是抽象的外在于人的实体范畴,从宗教批判的角度,他们推翻了上帝的统治,但是他们在推翻了上帝以后又重新将这些新的东西捧上了神座,所以就历史发展来看,实质上并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历史唯物主义则是将历史理解成实践的人的活动,是现实的人作为主体去劳动和创造的产物,不是外在于人的某种实体的活动,也不存在先于人存在的所谓人的本质的演化。
关键词:宗教;历史唯物主义;人的本质
[中图分类号]:B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6--01
恩格斯在阐述19世纪40年代的特点时说,在当时的德国,有实践意义的首先是两种东西:宗教和政治。但是政治在当时是一个荆棘丛生难以介入的领域,所以当时的有志之士比如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要的斗争就转向宗教领域。宗教是人类数千年历史发展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然而对宗教的批判则是在最近数百年前才兴起的事。宗教批判有不同的形式,在19世纪的德国,马丁路德倡导的宗教改革可以说是对宗教的组织形式即教会的批判,而青年黑格尔派所进行的批判,则是对上帝和信仰本身的批判。
青年黑格尔派中,施特劳斯认为福音书是基督教的本质,而福音书是原始基督教团体集体无意识的创作,以此消解基督教的神圣性。鲍威尔则认为宗教领袖人物的个体自我意识才是福音书形成的真正基础。他们二人代表了青年黑格尔派中一种典型的宗教观,正如马克思所说,他们抓住“纯粹的、未加伪造的黑格尔的范畴,如‘实体’和‘自我意识’”,将全部历史认为是人类自我意识的辩证发展过程,而宗教就是这自我意识的一种形式。他们将一切社会发展视为这种意识活动的产物,于是将所有政治道德活动归入宗教活动,最后通过批判宗教将一切批判。马克思将这样的行为称作“同意识的这些幻想进行斗争”。无疑这是一条错误的道路。
费尔巴哈将神视作是人的异化,他认为一般上帝的本质不是别的,就是那个脱离外来规定的人的本质,神性就是被圣化的人性,神就是从人中诞生的。费尔巴哈使用了“人”这一范畴,似乎是从意识的领域回到了现实,但是马克思认为他做的只是“用一些比较世俗的名称如‘类’、‘唯一者’、‘人’等等,使这些范畴世俗化”,这是因为无论是施特劳斯鲍威尔等人的“自我意识”还是费尔巴哈的“人”都是抽象的外在于人的实体范畴,从宗教批判的角度,他们推翻了上帝的统治,但是他们在推翻了上帝以后又重新将这些新的东西捧上了神座,所以就历史发展来看,实质上并没有解决任何问题。人们依旧坐在书桌前,在纯意识领域推演思辨。
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就是将历史理解成实践的人的活动,是现实的人作为主体去劳动和创造的产物,不是外在于人的某种实体的活动,也不存在先于人存在的所谓人的本质的演化,这就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说的:“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我们从这一角度来理解宗教,宗教其实就是各个不同时期应人们不同需求所产生的东西。从最早期的宗教崇拜天象,动物,到各种抽象的社会活动比如战争,耕种,繁殖的神化,再到最后的一神教会中全知全能代表理性的终极神。这些发展变化实际都是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联系的。以古代宗教为例,古埃及神话体系中法老作为神连接人与神两个世界并且统治世上的一切,这样具有特殊意义的神话框架为世俗生活的稳定提供着帮助。
在千百年同样的生活后,社会缓慢的进步为新思想提供了条件,新型宗教出现了。在新宗教中,宗教的首要价值不在于维护社会的稳定,而在将个人向比如上帝和佛陀这样代表世界终极意义的存在靠拢。在之前,人们接受世界,将自己作为环境的一部分,现在则从环境中退却,认识到自我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个体,并且具有新的可能性。新的宗教带来了更好生活的希望。它们认为现实生活是不足的,可以用堕落,原罪,异化,无明等等不同的形式来表示。而天堂,天国,永生,觉悟涅槃,则代表了无限好的未来。宗教学家约翰希克说:“新的宗教证实了现实生活的悲惨性,非实在性,繁琐性,堕落性,肯定了一个实在与价值的终极统一体,在其中或与他的关系中,一个无限好的生存品质是可能的,并各自指明了实现这种根本上更好的生活的可能的方式。”新旧宗教之间的转化并非是通过意识领域的思辨推演完成的,这些思考只能在事后对历史做出解释,事实上两种宗教之间的转化就只是在社会现实改变的基础上自然而然的完成的。新型宗教的出现正是由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已经趋于稳定,已经不再像之前一样需要宗教对此做出回应,取而代之的是在穩定社会中如何面对当下生活的问题。这也就是倡导未来幸福的基督教为何能在罗马时代生活悲惨的底层人民中得到拥护,得以发展壮大的原因。这就进一步证实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列宁曾将宗教视为精神的鸦片,认为宗教通过描述彼岸世界的美好让人们忍受此岸世界的痛苦或者将对来世的追求作为目标来指导今生的行为,以此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发挥引导社会发展的作用,这就使得宗教成为了统治阶级的工具。这是宗教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即使在今天,仍然有宗教极端分子利用被欺骗的人们实现自己的政治经济目的。然而宗教在历史进程中起到的积极的作用也不该被我们所忽视,我们需辩证的去看待这一问题。
作为统治工具的宗教固然是值得批判的,然而这样的宗教自身就会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被淘汰,它所具有的社会功能一定会被另一种形式的工具所替代,在近代资本主义兴起所形成的拜物教拜资本教就是这种新的形式。马克思对此的应对就是直接在现实层面解决这些问题滋生的土壤,这也对我们在今天面对不同的宗教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人民出版社 2003.
[2]《宗教之解释——人类对超越者的回应》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3.
[3]《全球通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关键词:宗教;历史唯物主义;人的本质
[中图分类号]:B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6--01
恩格斯在阐述19世纪40年代的特点时说,在当时的德国,有实践意义的首先是两种东西:宗教和政治。但是政治在当时是一个荆棘丛生难以介入的领域,所以当时的有志之士比如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要的斗争就转向宗教领域。宗教是人类数千年历史发展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然而对宗教的批判则是在最近数百年前才兴起的事。宗教批判有不同的形式,在19世纪的德国,马丁路德倡导的宗教改革可以说是对宗教的组织形式即教会的批判,而青年黑格尔派所进行的批判,则是对上帝和信仰本身的批判。
青年黑格尔派中,施特劳斯认为福音书是基督教的本质,而福音书是原始基督教团体集体无意识的创作,以此消解基督教的神圣性。鲍威尔则认为宗教领袖人物的个体自我意识才是福音书形成的真正基础。他们二人代表了青年黑格尔派中一种典型的宗教观,正如马克思所说,他们抓住“纯粹的、未加伪造的黑格尔的范畴,如‘实体’和‘自我意识’”,将全部历史认为是人类自我意识的辩证发展过程,而宗教就是这自我意识的一种形式。他们将一切社会发展视为这种意识活动的产物,于是将所有政治道德活动归入宗教活动,最后通过批判宗教将一切批判。马克思将这样的行为称作“同意识的这些幻想进行斗争”。无疑这是一条错误的道路。
费尔巴哈将神视作是人的异化,他认为一般上帝的本质不是别的,就是那个脱离外来规定的人的本质,神性就是被圣化的人性,神就是从人中诞生的。费尔巴哈使用了“人”这一范畴,似乎是从意识的领域回到了现实,但是马克思认为他做的只是“用一些比较世俗的名称如‘类’、‘唯一者’、‘人’等等,使这些范畴世俗化”,这是因为无论是施特劳斯鲍威尔等人的“自我意识”还是费尔巴哈的“人”都是抽象的外在于人的实体范畴,从宗教批判的角度,他们推翻了上帝的统治,但是他们在推翻了上帝以后又重新将这些新的东西捧上了神座,所以就历史发展来看,实质上并没有解决任何问题。人们依旧坐在书桌前,在纯意识领域推演思辨。
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就是将历史理解成实践的人的活动,是现实的人作为主体去劳动和创造的产物,不是外在于人的某种实体的活动,也不存在先于人存在的所谓人的本质的演化,这就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说的:“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我们从这一角度来理解宗教,宗教其实就是各个不同时期应人们不同需求所产生的东西。从最早期的宗教崇拜天象,动物,到各种抽象的社会活动比如战争,耕种,繁殖的神化,再到最后的一神教会中全知全能代表理性的终极神。这些发展变化实际都是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联系的。以古代宗教为例,古埃及神话体系中法老作为神连接人与神两个世界并且统治世上的一切,这样具有特殊意义的神话框架为世俗生活的稳定提供着帮助。
在千百年同样的生活后,社会缓慢的进步为新思想提供了条件,新型宗教出现了。在新宗教中,宗教的首要价值不在于维护社会的稳定,而在将个人向比如上帝和佛陀这样代表世界终极意义的存在靠拢。在之前,人们接受世界,将自己作为环境的一部分,现在则从环境中退却,认识到自我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个体,并且具有新的可能性。新的宗教带来了更好生活的希望。它们认为现实生活是不足的,可以用堕落,原罪,异化,无明等等不同的形式来表示。而天堂,天国,永生,觉悟涅槃,则代表了无限好的未来。宗教学家约翰希克说:“新的宗教证实了现实生活的悲惨性,非实在性,繁琐性,堕落性,肯定了一个实在与价值的终极统一体,在其中或与他的关系中,一个无限好的生存品质是可能的,并各自指明了实现这种根本上更好的生活的可能的方式。”新旧宗教之间的转化并非是通过意识领域的思辨推演完成的,这些思考只能在事后对历史做出解释,事实上两种宗教之间的转化就只是在社会现实改变的基础上自然而然的完成的。新型宗教的出现正是由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已经趋于稳定,已经不再像之前一样需要宗教对此做出回应,取而代之的是在穩定社会中如何面对当下生活的问题。这也就是倡导未来幸福的基督教为何能在罗马时代生活悲惨的底层人民中得到拥护,得以发展壮大的原因。这就进一步证实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列宁曾将宗教视为精神的鸦片,认为宗教通过描述彼岸世界的美好让人们忍受此岸世界的痛苦或者将对来世的追求作为目标来指导今生的行为,以此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发挥引导社会发展的作用,这就使得宗教成为了统治阶级的工具。这是宗教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即使在今天,仍然有宗教极端分子利用被欺骗的人们实现自己的政治经济目的。然而宗教在历史进程中起到的积极的作用也不该被我们所忽视,我们需辩证的去看待这一问题。
作为统治工具的宗教固然是值得批判的,然而这样的宗教自身就会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被淘汰,它所具有的社会功能一定会被另一种形式的工具所替代,在近代资本主义兴起所形成的拜物教拜资本教就是这种新的形式。马克思对此的应对就是直接在现实层面解决这些问题滋生的土壤,这也对我们在今天面对不同的宗教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人民出版社 2003.
[2]《宗教之解释——人类对超越者的回应》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3.
[3]《全球通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